Workflow
现实世界AI
icon
搜索文档
特斯拉三季度净利同比下滑近四成,马斯克在AI领域“留后手”
搜狐财经· 2025-10-23 22:15
财务业绩概览 - 2025年第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12%至2809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1] - 季度自由现金流同比增长46%至399亿美元 [1][2] -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GAAP)同比减少37%至1373亿美元 [1] - 总毛利率为180%,较2024年同期的198%下降185个基点 [1][2] 营收驱动因素 - 汽车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至21205亿美元 [2] - 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44%至3415亿美元 [2] - 服务及其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至3475亿美元 [2] - 新车全球交付量同比增长74%至497万辆,刷新季度纪录 [1] 区域市场表现 - 大中华区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33% [1] - 亚太区(除大中华区外)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29% [1] - 韩国市场成为公司第三大单一市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1] 成本与支出 - 运营费用同比大幅增长50%至343亿美元 [2] -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69%至163亿美元,为近五个季度最高水平 [3] - 运营利润率同比下降501个基点至58% [2] 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进展 - 公司战略核心转向“现实世界AI”,而不仅仅是电动汽车 [3] - 自研下一代AI芯片AI5在部分指标上比AI4强大40倍,能效比和性价比预计分别提升2-3倍和10倍 [4] - FSD付费使用率达到12%,V14版本已推送给所有美国用户 [4] - 正在与中国和欧洲监管机构沟通,以推动FSD落地 [4] 机器人业务规划 - Optimus V3原型机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亮相,生产线计划于2026年底前启动 [4] - 人形机器人目标年产量为100万台 [4] Robotaxi业务现状与规划 - 无安全员Robotaxi车队在奥斯汀累计行驶超25万英里 [4] - 带安全员车队在旧金山湾区累计行驶超100万英里 [4] - 计划2025年底前在奥斯汀部分区域取消安全员,并将服务扩展至美国8-10个都会区 [5] - 具体扩张时间将根据各地监管审批进度调整 [5]
特斯拉业绩电话会,马斯克带给机器人产业链的惊喜与担忧
格隆汇· 2025-10-23 18:26
昨晚特拉斯发布25年Q3财报并召开业绩电话会,随后大摩和高盛都发布相关业绩点评研报,也基本上 代表了两种主流市场观点:可以接受和有些失望。 其中大摩发布了主题为《特斯拉第三季度业绩:普罗米修斯耸了耸肩》研报,重点强调:1.数据足够接 近预期,足以让市场共识大致保持不变。2.高质量结果:尽管第三季度在某些方面未达预期,但库存水 平降至仅10天的供应量,自由现金流表现强劲。3.汽车业务仅占收入的75%。随着服务/其他业务(同比 增长25%)和能源业务(同比增长44%)持续增长,特斯拉的收入来源正进一步向经常性收入多元化。 另一方高盛则对特斯拉Q3财报评价为好坏参半偏负面,虽然营收和总体毛利率略高于市场预期,但部 分关键指标(如汽车业务非GAAP毛利率、非GAAPEPS)低于预期,且Optimus3(人形机器人)相关 时间表延后,引发投资者担忧。高盛维持 "中性(Neutral)评级",并将12个月目标价下调至400美元 (原425美元)。 下面我们重点就大家最关心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进展、时间表、指引以及对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影响的部 分,给大家梳理分析一下,以期帮助大家投资机器人做到"心中有数"。 战略转向:特斯拉的 ...
特斯拉业绩电话会,马斯克带给机器人产业链的惊喜与担忧
格隆汇APP· 2025-10-23 17:36
财报业绩与市场反应 - 特斯拉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接近预期,库存水平降至10天供应量,自由现金流表现强劲[2] - 汽车业务收入占比降至75%,服务/其他业务同比增长25%,能源业务同比增长44%,收入来源向经常性收入多元化[2] - 高盛认为部分关键指标低于预期,如汽车业务非GAAP毛利率和非GAAP每股收益,并将12个月目标价从425美元下调至400美元[2] 战略转向与AI生态 - 马斯克在业绩电话会上用80%时间讨论AI和机器人,仅用20%讨论汽车业务,表明公司战略重心迁移[4] - 特斯拉构建“现实世界AI”三角生态:FSD自动驾驶算法作为大脑,Dojo超算中心提供算力,Optimus机器人作为物理执行终端[4] - 马斯克将薪酬方案与机器人战略捆绑,Optimus已从概念验证升级为公司级战略核心,高盛测算其远期估值占比或达公司整体的35%-50%[4] 技术进展与挑战 - Optimus V3版本拟人度达“需戳验真伪”水平,手部执行器数量从28个增至31个[6] - 技术挑战包括机械极限(前臂与手部占整机70%工程难度)、AI迁移(训练数据量仅为FSD的1/5)和功耗陷阱(持续工作45分钟后需充电1小时)[6] - 突破包括V3采用混合结构使拇指实现人类级外展能力,新型陶瓷电机将扭矩密度提升3倍,并具备自然对话能力[6] 量产时间表与产能规划 - 公司首次给出明确量产路线图:Optimus GEN3版本计划2026年Q1公开展示,2026年底启动百万台级产能,最终目标是5.0版本实现年产0.5-1亿台[8] - 产能规划呈现指数级爬坡,从2026年1万台到2030年1000万台[12] - 时间表可信度较高,特斯拉在中、泰、墨三国的工厂审厂节奏密集,上游产业链信息显示量产可能“先平后陡”[8] 产业链影响与竞争格局 - 受益方包括精密传动企业(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暴增)、力矩传感器厂商(单机用量达16个)和仿生材料公司(硅胶皮肤需满足50万次弯折寿命)[9] - 承压方包括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如发那科)、服务机器人公司和二级供应商(面临特斯拉自研替代风险)[9] - 特斯拉可能复制垂直整合策略,通过自研核心部件掌控价值链,为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9][10] 市场展望与投资焦点 - 波士顿咨询测算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8年突破500亿美元,现阶段需求集中在汽车制造(34%)和物流(28%)等场景[12] - 当前Optimus物料成本约5万美元,需降至2万美元以下才能触发大规模商用[13] - 投资者需关注短期确定性机会(如减速器、丝杠)和长期可能性(灵巧手进展、AI算法突破),关键时间节点包括2026年Q1的V3原型机亮相和2030年产能落地[13]
电话会让市场失望,马斯克称“特斯拉处于关键时刻”
华尔街见闻· 2025-10-23 16:18
战略重心转移 - 公司明确将战略核心从电动汽车转向"现实世界人工智能",宣称正处于将AI带入现实世界的"关键拐点"[1][4] - 公司未来定位为人工智能巨头而非硬件制造商,使命更新为实现"可持续的富足"[4][18] - 首席执行官强调通过全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可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并预测其发展将"像一道冲击波"[5] 人形机器人Optimus进展 - Optimus V3原型机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亮相,外观拟人化程度极高[3][17] - 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底启动,目标年产规模达一百万台[3][6] - 制造灵巧人手和建立全新供应链被认定为最大工程挑战,公司需进行深度垂直整合[3][27][28] - 首席执行官将机器人项目与控制权直接关联,称需保持"强大影响力"以避免被罢免[9][10][29] 自动驾驶与Robotaxi规划 - 公司对实现超越人类安全水平的无监督全自动驾驶拥有"100%信心"[3][42] - 计划2025年底在奥斯汀大部分地区移除Robotaxi安全驾驶员,服务扩展至8-10个都市区[3][7][24] - 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专为完全自动驾驶设计,计划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3][6][41] - 最新FSD V14版本已向美国车主推送,未来版本将加入"推理"能力使车辆像生物一样思考[3][61][63] 芯片与能源技术突破 - 下一代AI5芯片由首席执行官亲自参与设计,宣称其性能指标较AI4提升40倍[3][31][33] - AI5芯片通过删除传统GPU等模块实现极致优化,预计能效提升2-3倍,性价比提升10倍[11][33] - 储能业务需求强劲,Megapack 4将集成变电站功能以简化部署,应对AI数据中心电力激增[3][11][25] 财务业绩表现 - 第三季度营收、交付量、能源业务毛利和自由现金流均创历史纪录,自由现金流达约40亿美元[3][12][22] - 汽车业务收入环比增长29%,不含信贷的汽车毛利率从15%微增至15.4%[3][12][20] - 关税影响超过4亿美元,比特币持有收益从第二季度2.84亿美元降至第三季度8000万美元[12][21][22] - 2026年资本支出将大幅增加,为AI计划和Optimus项目做准备[22][23] 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公司目标24个月内实现年化300万辆产能,Cybercab将成为产能扩张最大单一来源[41] - 半挂卡车工厂设备安装完成,计划2026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阶段[37] - 芯片生产采用双供应商策略,同时委托三星和台积电在美国工厂生产AI5芯片以实现供应过剩[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