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财产品净值化
icon
搜索文档
银行理财子入市打新 政策松绑下的收益新引擎
第一财经· 2025-08-05 19:41
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进军A股打新市场 - 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加速进军A股打新市场,宁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已率先试水[1] - 2024年以来监管部门连续出台政策,赋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的A类投资者地位[1] - 在资产荒持续、固收收益率进入"1时代"的背景下,打新业务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1] 银行理财子公司打新案例 - 宁银理财旗下两只混合类理财产品获配6557股新股,初步获配金额均为4.3万元[2] - 宁银理财3只理财计划合计初步获配4263股新股,初步获配金额为10.6万元[3] - 光大理财以申报价格17元/股参与信通电子网下打新,成为行业内首家参与网下打新的银行理财子公司[4] 政策支持与市场变化 - 2024年9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理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5] - 2025年1月《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地位[5] - 2025年3月证监会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获得参与A股IPO网下打新资格[6] 打新市场表现与收益特征 - 2025年上半年主板新股破发率仅4.17%,科创板与创业板破发率降至0%[8] - 全市场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高达219%[8] - 打新业务呈现"低风险、高收益"特征,对追求"稳健增值"的理财产品具有很高吸引力[4]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直接参与打新将可能使理财公司获得一二级市场价差,增厚产品收益[8] - 此举推动理财产品向净值化、多元化转型,优化理财产品结构[8] - 未来混合类、权益类等"含权"理财产品发行力度有望加大[8] 面临的挑战 - 客户风险适配问题: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33.83%为稳健型投资者[9] - 投研体系需要迭代:需要提升对企业基本面的跟踪调研,配备专业的新股研究团队[9] - "含权"理财产品占比提升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9]
估值整改引银行理财“抛长买短”债券 回归产品净值化“道阻且长”
经济观察报· 2025-07-06 17:13
银行理财估值整改核心影响 - 理财产品将回归净值化本源,银行理财子公司需优化资产配置策略以平衡高收益、估值平稳与高流动性三者关系[1][4] - 监管部门禁止银行理财子通过自建估值模型、平滑估值等方式扭曲净值,要求统一采用中债/中证估值体系[6][11] - 整改分阶段推进:6月底完成50%,年底前全部完成,每月需反馈产品余额、资产余额与偏离金额[11] 自建估值模型运作机制与问题 - 自建估值模型通过6个月平均价对二永债及信用债估值,短期平滑净值波动但长期可能掩盖真实风险[6][8] - 该模型导致收益分配不公,部分理财子将底层收益倾斜至明星/新发产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9][11] - 信托公司曾投入百万采购自建估值系统以吸引理财子委托投资,整改后相关投入失效[12][14] 整改执行策略与进度 - 理财子采取"新老划断":清仓存量二永债旧债,新购债券严格采用中债/中证估值[14][15] - 截至6月底,80%二永债与信用债已切换至合规估值体系,剩余债券待到期自动剥离[14] - 信托渠道持仓信用债规模从2024年12月的3.5万亿降至2025年4月的3.3万亿,显示整改见效[21] 债券投资策略调整 - 理财子减持长期限二永债与中低评级信用债,转向短期高评级债券以降低净值波动[4][18] - 5月理财子净买入7-10年期信用债27亿元,6月骤降至9亿元;10-30年期同期从20亿降至3亿[22] - 债券收益率下行促使理财子增配REITs、优先股等高分红资产替代传统信用债[19] 信托渠道合作变化 - 理财子通过信托账户投资银行间债券的模式受冲击,信托平滑估值的增值服务被叫停[13] - 未按时完成估值调整的信托公司面临理财子更换合作方压力[14]
估值整改引银行理财“抛长买短”债券 回归产品净值化“道阻且长”
经济观察网· 2025-07-03 13:46
银行理财子公司自建估值模型整改影响 - 银行理财子公司因自建估值模型整改导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投资者教育工作压力显著增加[2] - 5月银行理财公司开放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84%,较4月下降0.35个百分点[2] - 监管部门禁止银行理财子通过收盘价调整、平滑估值或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平滑净值波动[2][6] 整改措施与进度 - 银行理财子采取"新老划断"策略,清仓存量二永债持仓并新买入债券采用中债/中证估值[9] - 截至6月底,逾80%二永债与信用债已调整为中债/中证估值体系,剩余债券待到期自动剥离[8] - 监管部门要求6月底完成50%整改,年底前全部完成,每月需反馈整改进度[6] 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银行理财子减持长期限二永债与中低评级信用债,转向短期高评级债券以降低净值波动[3][11] - 5月银行理财子净买入27亿元7-10年期信用债和20亿元10-30年期信用债,6月分别降至9亿元和3亿元[13] - 债券收益率下行促使银行理财子增配REITs、优先股等高分红品种提升回报率[12] 信托渠道影响 - 信托公司被迫舍弃自建估值模型体系,转向中债/中证估值体系[7][8] - 上交所市场信托机构持有信用债规模从2024年12月的3.5万亿元降至2025年4月的3.3万亿元[12] - 银行理财子通过信托渠道的收盘价估值和平滑估值机制正在有序"分解"[12] 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理财产品回归净值化本源,银行理财子需依赖投研能力和风控能力公平竞争[6] - 银行理财子面临"高收益、净值平稳与高流动性"的不可能三角挑战[3][13] - 未来需通过资产配置策略优化和市场反应速度解决净值波动问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