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内蒙古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56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累计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第一 [3] - 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80% 库布其沙漠建成光伏治沙带 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 [2] - 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沿岸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 [2] 草原保护措施 - 内蒙古推行草原"带薪休假"制度 2025年将覆盖9.7亿亩草原 [4] - 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补偿机制 牧民每年可获得7万元补贴 [4] -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速度从每年2%得到有效遏制 [4] 林业资源恢复 - 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年 [9] - 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至10.29亿立方米 增幅28% [9] - 野生植物从1848种增至1937种 野生动物从390种增至439种 [9] 产业转型升级 - 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 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 [6][7] - 草畜联动合作社使苜蓿成本降至市价1/3 饲料成本大幅降低 [6] -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林下作物种植 碳汇产品销售等新业态 [10] 工程实施进度 - "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速度推进防沙治沙 [2] - 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3] - 通过四道防线(绿化带 淤地坝 光伏治沙带 锁边林)固定流沙 [2]
建绿色长城 守绿水青山(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9-14 07:35
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效 -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1] - 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以日均6万亩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毛乌素沙地治理进度达到80% [2] -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种草3.67亿亩、防沙治沙1.85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3] - 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边实施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使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 [2] 草原生态修复与畜牧业转型 - 由于超载放牧等原因,呼伦贝尔草原曾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 [4] - 持续探索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多元化补偿机制,实行草原生态保护效果与补助奖励资金分配挂钩激励约束政策 [4] - 2025年,内蒙古9.7亿亩草原将实现“带薪休假”,牧民可获得补贴并发展民宿等新业态 [4] - 推行舍饲半舍饲模式,通过草畜联动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开展牧草种植、规模化养殖和精深加工 [6] - 合作社自产苜蓿成本仅为市价1/3,肉牛出栏周期缩短3个月,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 [6] 林业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 -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7] - 10年间,林区森林蓄积量从8.03亿立方米增加到10.29亿立方米,增加近三成 [7] - 野生植物由1848种增加到1937种,野生动物从390种增加到439种 [7] - 通过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开发森林食品、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等方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8]
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海南日报· 2025-08-18 09:40
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海南自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26.397亿元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 [6] - 儋州湾生态修复项目改善周边约1.95万亩土地生态 红树林植物增至22种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从17种增至50种 水鸟记录达57种 [3][4] - 三亚铁炉港保护区对9株百年红榄李实施挂牌监护 通过种苗扩繁技术实现滩涂回归种植2000余株 [4] 生态修复带动产业转型 - 陵水县实施生态修复后 渔民转型开设民宿及渔家乐 深海养殖等新业态 红树林潮汐亲子营单日接待量达300-400人 [2] - 儋州湾生态改善带动当地餐饮及旅游业发展 促进居民就业 [4] - 蜈支洲岛通过珊瑚礁修复项目推动潜水及海钓等休闲渔业发展 游客可参与"珊瑚宝宝"生态修复活动 [5] 地方特色经济模式创新 - 儋州海头镇老市村将养殖塘恢复为盐田湿地 推出"老市盐"有机农产品 月产海盐4万斤 月产值达20万元 计划拓展盐疗及制盐体验活动 [6] - 陵水新村港疍家渔排民宿从4间客房扩展至24间 结合海域资源展示原生态生活体验 [5] - 海南通过红树林修复 珊瑚礁增殖及人工鱼礁投放等措施 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 构建陆海统筹开发新格局 [2][5]
奏响山水富民乐章——“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走访见闻
新华社· 2025-08-10 21:13
茶产业转型 - 安吉县黄杜村通过白茶种植实现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转变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1] - 茶旅融合模式成功 茶饮空间结合观光体验 吸引游客消费白茶衍生饮品[1]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20年内增长近3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9缩小至1.53[1] 竹产业链发展 - 峰晖竹木制品公司开发近2000种竹制品 年产值达1.3亿元[2] - 全县推广竹制替代品 包括竹浆纸吸管和竹餐具 累计减少500万套一次性塑料用品[2] - 竹产业成为生态价值转化典范 覆盖酒店民宿等消费场景[2] 青年返乡创业 - 2022年以来安吉吸引4.3万青年返乡 年均新增常住人口约1万人[2] - 返乡青年开设复合业态店铺 如丁储潇的茶咖文创店年收入超10万元[2] - 861个青创项目落地 催生乡村咖啡 露营等新业态 形成长三角露营天堂等旅游IP[3] 县域经济升级 - 村民旅游收入占比超20% 青年创业带动业态更新与收入结构优化[3] - 政府计划强化创业支持 发展生命健康 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3] - 推动传统产业如生态旅居 绿色家居转型升级 吸引青年人才[3]
龙门县有了“富贵竹”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行业概况 - 龙门县竹林面积30万亩 占全县总面积8.7% 为惠州竹资源最丰富地区 森林覆盖率76.6% [1] - 竹木加工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现为龙潭镇经济支柱产业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1] - 行业注册公司300余家 电商企业600余家 拥有竹木制品专利225项 [1] - 竹木产业及上下游配套产业年产值约20亿元 [1] 企业经营 - 绿色健木公司拥有5000平方米加工厂房 产品主要出口欧洲、美国、日本 [2] - 公司年营收基本维持在5000万元左右 [2] - 产品覆盖生活家居、健康养生等多个场景 包括刮痧板、按摩棒、工艺摆件、智能家具配件等 [3] - 月均原材料采购资金上百万元 面临下游电商平台账期漫长和经销商预付比例仅30%的资金压力 [4] 金融支持 - 龙门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竹木加工贷"产品 无需抵押仅需提供银行流水、纳税证明等材料即可获得授信 [2] - 该行已为700户竹木加工产业链客户投放信贷资金累计2.55亿元 [2] - 2021年12月龙门农商银行向龙潭镇木制品行业协会授信6亿元 [4] - 金融支持辐射带动当地增加就业7000多人 [2] 产业发展 -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被视为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 精致化消费类产品成为核心增长点 [3] - 金融支持为竹木行业特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产业向品牌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