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技公司
搜索文档
“交锋”小米卢伟冰:“破内卷”,以创新“立潮头”
人民网· 2025-10-17 08:23
产品创新与市场表现 - 小米17系列于2025年9月发布,创下国产手机销售量和销售额的全天纪录 [2] - 小米17系列创新性地引入“背屏”功能,旨在通过软硬件融合探索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满足用户在出行、外卖、打车等场景的隐性需求 [3] - 仅小米17一代产品,为“背屏”功能投入的研发和生产费用就高达约10亿元人民币 [3] 高端化战略与竞争定位 - 公司自2020年正式提出高端化战略,以苹果为学习对标对象 [4] - 经过五年积累,公司与苹果的关系从“学习对标”发展为“正面交锋”,在产品定位和发布时间上直接竞争 [4] - 中国手机品牌与国际品牌角色发生变化,标志着国产手机迎来转型时刻 [4] 业务生态与战略协同 - 公司战略从单一手机业务走向“人车家全生态”,目标是构建更便捷、更美好的智能生活 [2][5] - 手机、IoT、汽车三大业务板块底层依赖的核心技术相通,并非孤立的单品研发,存在很强的耦合关系和协同效应 [5][6] - 公司不会因业务拓展而分散精力,因为不同产品依赖的核心技术是相通的 [5] 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型 - 公司正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公司”,从“机会驱动”转向“能力驱动” [6] - 今年研发投入预计达到300亿元人民币,相较五年前翻了近三倍 [6] - 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芯片、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等底层硬核技术领域 [6] 生产模式与质量把控 - 针对“组装厂”的误解,公司深度参与代工厂管理,对生产标准、工艺质量进行严格把控 [7] - 今年四季度首座小米空调工厂投产后,公司将完整拥有自己的汽车工厂、手机工厂和家电工厂 [7] - 自有工厂将与代工厂合作,用其技术能力与管理体系为合作伙伴赋能 [7] 市场竞争与出海策略 - 公司提出做“产业贡献者”而非“产业破坏者”,不盲目打价格战,而是通过提升产品价值和创新投入来激活需求和推动行业进步 [8] - 真正的“破内卷”是把中国企业能力带到国际市场竞争,推进国际化、高端化、技术硬核化和生态化 [8] - 出海策略从早期的“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进入“模式出海”阶段,坚信“小米模式”具有全球适应性 [9] - 海外市场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守法规、融入市场、建设“中国+本地”团队 [9] 全球竞争短板与发展路径 - 与国际巨头相比,公司在基础研究、底层技术方面存在差距,全球视野和合规能力是主要短板 [10] - 目标是在2020至2030年间初步实现“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定位 [11] - 发展路径需“两条腿走路”:一是掌握核心“根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二是通过“开放合作创新”站在行业伙伴肩膀上加速发展 [11]
雷军:和苹果竞争,是个漫长痛苦的过程
36氪· 2025-09-26 16:55
小米造芯历程 - 小米于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启动自研芯片 2017年发布首款芯片澎湃S1搭载中端机销量达60万台[3][23] - 2018年中断手机SoC研发因两个反直觉判断:应从高端而非中低端切入 且芯片团队不应与手机团队剥离[3][25] - 2021年初重启芯片研发 2024年成功研发出3nm制程玄戒O1芯片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28][33][34] 战略转型与投入 - 2020年公司营收破2000亿但面临增长焦虑 启动半年50次复盘会确定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12][14][15] - 计划5年投入1000亿研发资金 2019年研发投入仅75亿[15] - 同时推进造车和芯片两大项目 各需投入500-600亿 2022年因国际政治影响营收骤降15%[30][31] 团队架构调整 - 五年间重塑高管团队 保留两位联合创始人 引进卢伟冰等外部高管 提拔朱丹等早期员工[17][19] - 工号54的工程师朱丹负责组建芯片团队并带队攻克玄戒O1[20][36] 竞争策略 - 手机市场份额六家厂商各占15%左右 中国市场被雷军称为"最离谱的市场"[8] - 放弃速胜策略 目标五年内年增1%份额至20%[9] - 对标苹果策略从参数转向体验 将小米16更名为小米17以体现竞争决心[5] 技术突破与里程碑 - 玄戒O1于2024年5月22日回片 一次流片成功 采用3nm工艺[33][34][35] - 芯片业务命名从"松果"改为"玄戒" 象征庄重承诺[37] - 公司成为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及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芯片的科技企业[11]
速通雷军演讲:小米五年巨变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08:5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在2020年十周年之际进行系统性复盘,确立了从互联网公司全面转向“硬核科技公司”的战略方向,长期准则为“技术为本” [3][5] - 公司宣布未来五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作为对比,2019年全年研发投入仅为75亿元 [6] - 此次转型旨在重塑组织基因,并从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端同步打造全新管理班底 [6] 芯片自研突破 - 公司芯片之路始于2014年自研SoC芯片“小米澎湃S1”,但项目于2018年暂停,后经复盘修正战略,决定从高端旗舰起步以寻求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 [7][8] - 芯片项目“玄戒”于2021年重启,期间面临外部地缘风险、业务下滑及资金压力等挑战 [8] - 2024年5月,“玄戒O1”一次性投片成功,成为中国大陆首颗3nm旗舰SoC芯片,并搭载于小米15S Pro亮相市场,在性能评测中跻身旗舰芯片第一梯队 [8] 智能电动汽车业务 - 公司自2021年宣布造车以来,已推出SU7、SU7 Ultra与YU7三款车型,切入不同细分市场 [9][10] - SU7 Ultra项目以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为目标,选择纽博格林赛道作为突破象征,体现了工程驱动性与战略耐性 [10] - YU7车型定位为运动型SUV,专注于为“驾驶者”设计,其差异化产品哲学获得市场积极反馈,上市18小时锁单量达24万台 [10] 高端化与生态体系构建 - 公司高端化战略体现在产品线全面对标苹果与国际一线水准,例如小米17系列手机在小尺寸旗舰中实现7000mAh续航突破,并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 [11][12] - 通过发布平板、电视、冰箱、洗衣机、路由器、音响等多品类新品,基本覆盖“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支点 [12] - 小米澎湃OS 3同步升级,进一步强化多设备互联、跨平台协同及苹果生态兼容等能力,持续构建智能生态体系 [13] 品牌价值重塑 - 公司汽车业务推出定制化服务系统,提供专属车漆、内饰、轮毂等个性化选择,包括紫水晶、暮光玫瑰等五款新色以及龙胆蓝与极夜黑两种内饰方案 [14][15] - 定制服务定价门槛控制在10万元以上选配金额,初期限量为每月40辆,旨在对标劳斯莱斯、保时捷等豪华品牌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