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中心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做金融,目的是什么?
36氪· 2025-08-26 11:27
重庆金融政策动向 - 重庆印发《重庆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方案》 提出17项具体支持措施 争取国家层面出台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文件 [1] - 2025年7月召开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 明确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 [1] - 在2025中国消费金融指数中跻身全国前三 [1] 小贷行业格局变化 - 2025年以来清退33家小贷公司 截至7月31日全市仅剩211家 清退比例超过13% [3] - 近期11家小贷公司退出 其中9家因监管措施离场 [1][3] - 对存量小贷公司监管趋严 重庆海尔小贷被罚48万元 重庆小雨点小贷被罚249.1万元 [3] 小贷业务规模收缩 - 贷款余额从2023年3月2004.14亿元降至2024年3月1092.03亿元 减少912.11亿元 [3] - 失去蝉联多年的全国第一位置 被广东取代 [3] - 全国小贷公司总数截至2025年6月末为4974家 贷款余额7361亿元 上半年减少187亿元 [3] 金融基础建设进展 - 实现金融牌照全覆盖 法人保险、消费金融公司和"A+H"股上市银行数量居西部第一 [7] - 消费金融公司规模、网络小贷贷款余额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7] - 引入功能性金融总部 包括全国性银行同业资金交易中心、互联网贷款运营中心 [7] 科技金融发展目标 - 计划到2027年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到1万亿元左右 [7] - 依托重庆市科技金融创新联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 [7] - 通过产业投资基金、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 [8] 消费金融优势地位 - 2025年中国消费金融指数位列全国第三 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1][9] - 截至2024年底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8922.53亿元(不含住房贷款) 同比增长9.9% [9] - 消费金融优势成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制高点 [9][10] 交易所设立规划 - 证监会明确表示暂不具备条件设立重庆证券交易所 [11] - 争取设立国家级陆海新通道股权投资基金 央行已表达支持 [11] - 计划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建立跨境征信服务平台 [11] 跨境金融创新 - 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 [12] - 提供便捷跨境结算服务 支持企业海外投资并购 [12] - 建立与新加坡金融机构协同联动机制 [11][12]
沿海大省“双城记”,为何扩容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8 23:54
杭绍甬一体化战略升级 - 杭州、宁波、绍兴三市首次共同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标志着杭甬"双城记"迎来实质性扩容[1] - 杭州与绍兴签署《深化同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波与绍兴签署《共促创新合作新高地 共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1] - 绍兴被定位为连接杭州与宁波的"金扁担",是"缝合"两座核心城市辐射半径的关键[1][2]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三地将共同推进机场高铁、杭金衢高速至杭绍台高速联络线、甬金高速改扩建、杭州中环等标志性工程[5] - 目标是构建立体化、高效便捷的交通"一张网",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5] 合作机制向基层延伸 - "双城记"合作正从市域联动向区县合作延伸,例如萧山区与海曙区、余杭区与鄞州区政府分别签订合作协议[7]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宁波甬江科创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要任务之一是助力争创杭州-宁波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8][1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杭甬联手创建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已久,并获得《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支持[11] - 杭州强于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经济,宁波以制造业和港口为主,两地具有很强互补性[11] - 杭绍甬三地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收占浙江全省近70%,并在设计、制造封装、材料设备等领域形成协同分工[16] - 浙江大学在两地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湖畔实验室与甬江实验室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研究[12] 经济规模与发展态势 - 2025年上半年,杭州、宁波、绍兴GDP分别为11303亿元、8861亿元、4158亿元,三市经济总量占浙江省超五成[13][14] - 同期三市GDP增速分别为5.5%、5.1%、6.8%,其中绍兴增速高居全省第二[14] - 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9%、13.6%、11.9%,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4] - 杭州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7.8%,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125.4%,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9.4%,产业结构向"新"趋势明显[16] 区域发展定位与目标 - 环杭州湾大湾区被定位为要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湾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14] - 目标是打造湾区经济新增长极,与世界级湾区竞争[14] - 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杭州创新的溢出、扩散、转化,也有利于宁波、绍兴制造业的升级迭代[17]
省政府批复《佛山市南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建湾区智创蓝海 筑岭南活力都会
广州日报· 2025-07-16 16:11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 强化南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山水人文活力区等职能,建设湾区智创蓝海、岭南活力都会 [1] - 到2035年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广佛全域同城样板,全面建成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1] - 到2050年全面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湾区智创蓝海和岭南活力都会 [1] 空间规划与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主中心包括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和广佛湾,副中心包括博爱湖、佛山西站和仙湖片区 [2] -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面积约222平方公里,形成"三核、两轴、一带、多片"结构,三核包括千灯湖服务核、枢纽新城商务核、三龙湾创新核 [2] - 划定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和42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产业空间集聚提质 [6] 区域协同发展 - 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形成大湾区核心极点之一 [3] - 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佛山西站作为大湾区西部枢纽门户功能 [3] -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形成"纵贯南北、一带链接,联动东西、融湾同城"格局,重点建设"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围"先导区等试验区 [4] 产业与创新布局 - 建立"全球科技+港深研发+南海中试、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链网格局,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资源 [3] - 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和佛山国家高新区南海园等产业平台提供空间支撑 [7] -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 [7] 生态与土地管控 - 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8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631.84平方公里以内 [5] - 构筑"一山三江、一环多园"生态安全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6] -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7] 文化与公共服务 - 保护西樵镇、松塘村等历史文化空间,加强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6] - 构建均衡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以15分钟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配置民生设施 [6] - 塑造"一山映塘、三江画廊、九脉秀城"的总体城乡景观风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