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合作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一场中欧科学家关于创新的“双向奔赴”
新华社· 2025-07-25 23:24
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来自18个国家的130多位青年科学家参与[1] - 西班牙博士后蒙特洛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研究,认为中国科研机会更大,并引用《自然》杂志特刊强调中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视[1] - 蒙特洛因2019年首次访华后申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并被录取,放弃其他国家大学机会[1]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强调国际合作可减少文化、历史和政治偏见,并以自身30年前欧洲求学经历印证"地球村"理念[2] -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市场和文明,需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应对技术鸿沟、数字鸿沟等挑战,坚持"科学无国界"原则[2] -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EAST、FAST、同步辐射装置等成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吸引全球学者[2] 科研人才发展 - 蒙特洛计划长期留华从事研究,目标成为教授,体现中国科研环境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2] - 中方启动交流计划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该计划为中欧科技合作指明方向[1]
同下“一盘棋” 创新高地加速长成 川渝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川日报· 2025-06-27 08:25
能源技术突破 - 东方电气集团与重庆华能水电联合研发的300兆瓦级变速抽水蓄能发电电动机全尺寸交流集电系统完成验证试验 标志着我国变速抽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 [1] 区域协同创新 - 西部(重庆)科学城与绵阳科技城签署协议 共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链条创新生态 [1] - 川渝两地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 西部科学城布局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速成形 [2] - 天府实验室首批4家实体化运行 第二批筹备中 重庆实验室建设提速 [2] - 川渝共建11家重点实验室挂牌 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市场化运行 [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重庆出台政策支持"先投后股"转化高校科技成果 四川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改革 [4] - 两地修订科技法规 通过赋权确权、试用付费等举措破除创新体制障碍 [4] - 联合布局257项科技合作项目 产出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创新成果 [5] 科技企业培育 - 重庆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 目标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较2022年翻番 [7] - 四川推行创新型企业"三强计划"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800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2.7万家 [7] - 攀钢集团联合重庆大学组建钒钛创新联合体 突破海绵钛制备等关键技术 [7] 国际科技合作 - 成渝地区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和科技合作"双千"计划 提升全球影响力 [7]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率团出席第十三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
快讯· 2025-06-26 10:27
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 - 第十三届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于2025年6月25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 [1] -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1] - 会议由巴西科技创新部部长卢西亚娜·桑托斯主持 [1] - 金砖成员国和伙伴国科技创新部门代表出席 [1] 会议成果 - 审议通过《2025年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巴西利亚宣言》等成果文件 [1] - 就持续优化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组织架构达成共识 [1] - 加强新老成员国和伙伴国协同合作 [1]
携手共进 向“新”而行(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8 05:51
上合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第四届大赛在山东青岛举办,来自8个国家的12个优秀项目从2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1] - 大赛由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办,吸引9个国家2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1] - 项目覆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化学化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超35% [2] - 颁奖典礼签署6项跨国合作协议,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 [2] 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新增马来西亚、蒙古国2个海外协同中心及西安、延安2个国内协同中心 [2] - 上合组织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成员增至10个,覆盖主要创新区域 [2] - 协作网络自2021年启动以来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运行5年,开展120余期培训,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多名 [3] 重点合作领域 - 人工智能应用包括塔吉克斯坦智慧矿区、乌兹别克斯坦光伏运维机器人等代表性项目 [4] - 中国—上合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在物流运输、跨境电商及大模型领域培育数字合作创新项目 [4] - 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推动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传统医药国际合作 [4] - 生态环保创新基地落户青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旗舰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形成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生态环保创新平台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三大代表性平台 [5] - 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5] - 建立"安全—经济—人文"三级合作框架及《上合组织宪章》等制度保障 [6] - 中国通过基地/示范区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 [7] 未来发展重点 - 拓展"上合组织+"模式,深化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 [7] - 成员国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二次创新三个层面协同发展 [7] -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多领域持续创新合作 [7]
实现四位一体融合运营 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启用
深圳商报· 2025-06-15 00:54
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启用 - 光明科学城河套创新中心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式启用,采用"协作站+情报站+宣传站+服务站"四位一体的融合运营模式 [1] - 中心通过精准对接深港资源、高效传递园区动态,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打造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果展示窗口,构建全要素服务生态链 [1] - 中心内部设有"展示+会务"复合空间,展示空间运用多媒体技术与固定展陈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建设进展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例 [1] - 会议空间配置LED大屏、高清视听系统与智能会议终端等先进设备,支持高端学术研讨、跨境项目路演等多种交流活动 [1] 中心定位与功能 - 中心既是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科创成果的"科技橱窗",也是光明科学城在河套的前线阵地和联动枢纽 [2] - 中心将常态化举办两地联合创新技术研讨、项目路演以及专业培训等交流活动,构建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全要素流通的生态环境 [2] 区域联动与合作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联动光明科学城,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 [2] - 光明科学城将通过其大科学装置、前沿技术成果的持续输出,反哺河套合作区的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2]
威海市第四届威海国际周将于6月9日至15日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23:55
威海国际周活动概况 - 威海市自2022年起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周,累计组织近百场国际化活动,带动20余万人次参与,吸引2000多名国际嘉宾,达成近300个合作意向 [1] - 第四届国际周将于6月9-15日举办,包含国际经贸、科技人才、体育、文化旅游四大类20余场活动,重点打造"蓝色活力之都,全球投资沃土"城市品牌 [1] 第四届国际周活动特点 - **活动规模升级**:首次引入第三十二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吸引20多国1200名嘉宾(含外籍300人),创历届外籍参与人数之最 [2] - **科技创新突出**:同步举办中韩/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各征集不少于60个参赛项目并评选10项优秀奖,包含创新大赛和技术对接活动 [2] - **中韩合作深化**:结合中韩FTA十周年契机,举办跨境物流对接、旅游观光说明会等活动,强化威海作为中韩自贸区首个写入双边协定的城市地位 [3] 中韩合作十年成效 - **制度创新**:威海与仁川成立中韩首个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推进100多项议题,形成"双城双馆"(互设代表处和展示馆)互动模式 [3] - **物流通道建设**:创新"四港联动"机制,试运行中韩整车运输,客货班轮航线密度全国第一,构建连接日韩与欧亚的多式联运网络 [3] - **经贸成果**:韩资企业达995家(占外资总数54.1%),2600余家企业开展对韩贸易,十年进出口增长67.8%,2024年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全国第一 [4] - **人文交流**:与韩国7城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举办七届中韩创新大赛,1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文旅体育领域举办多项联合活动 [4]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举办38场活动 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伙伴关系网络(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16
科技合作成果 - 我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2] - 与共建国家启动建设7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 - 支持多地建立10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2] - 成渝地区实施300余项国际联合研发项目 [3] - 成渝地区国际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8亿元 [3] 国际合作网络 - 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3] - 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3] - 中外政府间科技协议达119个 [3] - 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3] 大会筹备情况 - 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设置五大板块38场活动 [1] - 邀请超过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嘉宾出席 [1] - 覆盖现代农业、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 [2]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4] - 推动数字时代互联互通 [4] - 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4] - 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 [4]
中国驻俄使馆举行中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招待会暨“中国大使奖”颁奖仪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09:35
中俄科技合作招待会 -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在莫斯科举办中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招待会暨第六届"中国大使奖"颁奖仪式 参与方包括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 俄罗斯总统助理富尔先科 俄总统办公厅 科教部 经济发展部 工贸部 自然资源部 俄罗斯科学院 高校 创新机构及媒体代表共200余人 [1][3][6] - 活动配套举办中俄科技创新合作图片展 系统展示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合作成果 [6] 中俄科技合作战略 - 张汉晖大使强调中俄是彼此信赖的伙伴 活动旨在落实两国元首共识 深化科技领域合作 中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目标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 在基础研究 核心技术 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 [3] - 富尔先科指出俄中科技发展理念相同 愿深化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技成果应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4] "中国大使奖"颁奖 - 第六届"中国大使奖"颁奖仪式举行 张汉晖大使为24位"中国大使奖"获奖者及8位"合作奖"获奖者颁奖 该奖项由中国驻俄使馆与俄罗斯科工联2020年设立 旨在促进两国青年科学家交流 [6]
中国(城市)—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2025)发布:京沪位列前二 10城优势明显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13:12
中国—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指数 - 北京、上海在全国27座参评城市中综合得分位列前二,在面向中东欧国家的开放创新合作处于领先地位 [1] - 深圳、广州、宁波等10个城市的得分排名属于高水平区,优势明显 [1] - 全国27座城市与中东欧国家开放创新合作的水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北京、上海位列前二,深圳、广州、宁波等10座城市处于高水平区,苏州、青岛、厦门等10座城市位列第三梯队,兰州、大连、哈尔滨等5座城市潜力较大 [2] 城市排名变化 - 除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城外,其他城市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降 [2] - 杭州、西安、义乌呈较大幅度进步 [2] - 厦门、广州、宁波、苏州、青岛、长春等继续稳步提高 [2] - 无锡、重庆、大连、哈尔滨、沧州等应进一步加大与中东欧国家的创新合作力度 [2] 宁波的表现 - 宁波综合指数排名升至第5位,较上一轮发布提升1位 [4] - 开放沟通与交流方面位列第3位,合作成果与实效排名快速攀升至第7位 [4] - 创新实力与生态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 [4] 宁波的科技创新举措 - 宁波积极构建具有本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4] - 浙江省研发投入强度、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均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稳居第一方阵 [4] 国际合作与青年科技人才 -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区域多边合作平台 [3] - 黑山副总理表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活动是强化科学、技术和创新合作的关键机制 [5]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应充分发挥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互补优势 [5]
中新两国科技合作结硕果 SNANO(芯纳诺)陶瓷基复合膜项目落地昆山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14 15:23
中新科技合作 - 中国与新加坡在陶瓷基复合膜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为全球水环境与能源技术革新注入新动能 [2] - 项目落地昆山是中新两国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的战略成果,也是昆山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打造高端制造集群的重要布局 [4] 陶瓷基复合膜技术 - 陶瓷基复合膜技术突破传统膜分离技术效率低、能耗高、寿命短、易污堵等瓶颈,具有高强度、抗酸碱和精准分离特性 [2] - 该技术在水处理、新能源开发及工业分离提纯等领域展现颠覆性潜力,被业内誉为"下一代膜技术标杆" [2] - 技术是中新两国科技合作的结晶,更是应对全球资源挑战的关键方案 [7] 芯纳诺膜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 公司是新加坡SNANO(芯纳诺)在华全资控股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陶瓷基复合膜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全球市场 [2] - 公司计划年内完成首条示范生产线建设,并同步推进亚太产业化研发中心的落地 [7] - 未来三年将以昆山为基地,辐射全球水环境、新能源及工业分离市场,目标成为陶瓷基复合膜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军者 [7] 项目推动与产学研合作 - 王蓉院士及南洋理工大学(NTU)的参与为项目注入全球视野与顶尖的国际学术科研资源 [5] - 王蓉院士团队与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就技术产业化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议题达成战略共识 [5] - 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将以开放的心态、国际化的视野、灵活的机制深化与全球创新机构的合作 [7] 昆山产业支持 - 昆山雄厚的制造基础与开放创新生态将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 [7] - 项目将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体系,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及市场对接助力企业快速形成技术壁垒与产能优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