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

搜索文档
水果飘香、荷花盛放 特色农业绘“丰”景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央视网· 2025-07-24 16:36
四川龙泉山水蜜桃产业转型 - 龙泉山将4000亩废弃撂荒地改造为水蜜桃果林,种植品种包括蟠桃和"晚湖景"等[3] - 单株果树产量可达三四十斤,目前正值晚熟蟠桃采摘旺季[1] - 生态修复项目配套建设46座蓄水池解决干旱缺水问题[5] - 聘请农业专家实施定期修枝疏果技术管理[7] 广西田东芒果产业链升级 - 田东县芒果种植规模达34万亩,其中东养村单村种植超1.4万亩[8] - 种植大户陶国甲60亩芒果年产量20万斤,电商渠道占比30%-40%[10] - 电商销售额从2015年2000万元增长至2024年7亿元,增幅35倍[12] - 形成覆盖10乡镇1.5万户的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产业链[12] 南京西埂莲乡荷花经济 - 千亩荷博园汇聚600多种荷花和200多种睡莲,夏季吸引大量游客[13] - 通过清淤疏浚改良土壤,将低洼涝地改造为生态种植基地[15] - 开发鲜切花业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延伸产业链带动居民增收[17] - 形成"水下有鱼、水面有荷、岸边有鸟"的立体生态景观[15][19]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这里一窥东北乡村的未来——走进光东村
新华社· 2025-07-21 08:22
农业产业升级 - 光东村通过科学育种和品牌培育提升大米品质,价格从2-3元/斤提升至8-50元/斤,高端产品销往日韩等国 [3] - 2024年有机大米销量达1200多吨,较十年前增长6-7倍,近期获得300吨国际订单 [3] - 大米产业带动周边400多户村民共同发展,部分农户承包60多亩地年收入超4万元 [3] 文旅融合发展 - 整合闲置宅基地开发农旅项目,包括稻田亲子乐园、小火车、螃蟹乐园及新增低空缆车等体验项目 [5][7] - 朝鲜族文化体验成为特色,游客可参与传统服饰拍照、辣白菜制作和美食品尝 [7] - 2024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1万元 [8] 乡村综合振兴 - 实施"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和污水管网升级,改善基础设施 [5] - 采用"三产促二产带一产"模式,形成农业、加工、文旅协同发展格局 [8] - 案例显示东北乡村普遍通过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实现振兴,如马鞍山村和防川村 [8]
重庆“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家专题培训班开班
搜狐财经· 2025-07-11 17:27
乡村振兴培训活动 - 重庆市工商联主办为期3天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民营企业家专题培训班在涪陵美心红酒小镇开班 吸引50余名来自茶叶、农旅、民宿、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参与 [1] - 培训形式包括政策解读、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和分组研讨 旨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并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1] - 活动选址涪陵美心红酒小镇是为了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帮助企业家通过实地体验提升能力并汲取乡村振兴经验 [3] 培训内容与案例 - 农旅融合模块以涪陵美心红酒小镇为例 展示"农业+旅游+文化"模式如何盘活乡村资源并带动农户增收 [3] - 茶叶产业专题中重庆茶叶集团分享了标准化种植、电商营销及茶旅结合的创新实践经验 [3] - 培训还涵盖金融赋能等领域的典型案例分析 为企业家提供多元化发展思路 [3] 政企合作与成效 - 培训搭建了政企沟通桥梁 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合作平台 [3] - 重庆市已有11605家企业与6034个村结对帮扶 8107家企业实施8858个乡村投资项目 总投资额达63525亿元 [3] 企业家反馈与展望 - 参训企业家表示通过培训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 并掌握了实用经验与方法 [5] - 企业家计划未来积极投身乡村建设 发挥企业优势推动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 [5]
(乡村行·看振兴)文化IP解锁农田里的共富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10:29
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通过农旅融合模式打造"稻梦空间"网红打卡点,形成"前院种瓜、中院民宿、后院稻田"的立体产业带,200万元投入将传统农耕转化为文化IP体验项目[1] - 明星湖旅游度假区2022年开工建设,2024年评为4A级景区,通过53个提档升级项目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收益突破300万元[1] - 景区配套业态丰富,包括康养工作坊、特色农产品市集、船宿酒店等二次消费场景,实现农产品供不应求[1] 数字文化沉浸体验 - 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为兴安盟首家数字文化沉浸式体验馆,由农耕民俗博物馆改造而成,运用AI技术让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体验[2] - 体验馆开发60余项研学项目,年接待参观人数达2万人次,举办研学活动超100场[2] 智慧农业与观光采摘 - 赛银花浆果智慧农业产业园2022年建成,通过蓝莓草莓等水果生产采摘实现农业增效和旅游升级,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15万元[4] - 产业园提供50余个本地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智能化温室让务农转型为技术工种[4] - 突泉县已形成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研学体验等一体化产业体系,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1万人次(+14.1%),旅游收入4.6亿元(+11%)[4]
金融助力田园生金 铜鼓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新路径
人民网· 2025-07-07 15:24
江西省铜鼓县林下经济发展 - 铜鼓县凭借88.04%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创新打造林菌、林药、林游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体系,并延伸发展休闲农业、精深加工等多元业态 [1] - 金融支持助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3] 农旅融合产业 - 江西成圆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1亿元打造500亩田园综合体,农行铜鼓县支行提供1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其购置互动设施 [2] - 该项目带动永宁镇兴源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万元跃升至60余万元,并解决41位村民就业 [2] 特色产业升级 - 江西省与山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200万元贷款用于购置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赤松茸加工能力并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 [2] 金融支持成效 - 农行铜鼓县支行在2024年至2025年5月末期间投放农户贷款超1.5亿元,惠及农户600余户 [3] - 为23家涉农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万元,破解资金瓶颈并激活山林生态价值转化 [3]
阜阳:百亿江淮粮仓破解“农字号”提振密码
新京报· 2025-05-23 13:23
城野露营基地与乡土好物 - 城野露营基地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超百万元 [1] - 基地集结椿树村有机黑土豆、曹寨村五谷杂粮、姜堂村土鸡蛋、梅寨村芥菜丝等乡土好物,供销大集受欢迎 [1] - 阜阳市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 [1] 科技赋能与粮食生产 - 阜阳市粮食产量连续17年超百亿斤,2024年播种面积1465.45万亩,总产107.76亿斤,居安徽省首位 [3] - 徐淙祥合作社高产试验田亩产超800公斤,采用大型自走式桁架喷灌机、无人机喷药等自动化技术 [2] - 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带动30万亩小麦、20万亩大豆、10万亩夏玉米优质高产,比一般大田增收10%以上 [3] 特色农业品牌发展 - 瓦大番茄谷年产量1800万斤,年产值2.6亿元,带动1500多人就业,自主研发"瓦大1号"鲜食番茄为拳头产品 [4] - 阜阳市培育颍州鸡蛋、太和香椿、阜南芦蒿等特色品牌,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6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家 [5] - 瓦大番茄通过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上海、杭州高端商超,并推出番茄汁新产品 [5] 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城野露营基地2024年创收260万元,接待游客2万人次,打造星空露营、农耕体验等10多个特色业态 [6] - 富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37万元增至2024年157万元,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实现全链条融合 [6] - 富民村与苏州上市企业合作投资1.2亿元建设果蔬加工产业园,打造皖北水果精深加工基地 [7]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 - 阜阳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31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645亿元,居安徽省前列 [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9元,同比增长6.6%,食品科技龙头企业带动60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近千万元 [7] - 阜阳市推动"双千亿"计划,破解农业大市转型升级密码 [7]
坚持大生态观,协同推动生态安全、生产绿色、生活美好
中国环境报· 2025-05-20 11:08
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 生态安全、生产绿色、生活美好相互依存,以大生态观指导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可强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并促进产品开发提质增效 [1] - 现代生态农业与观光旅游结合是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方向,发展高优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可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 [1] - 福建省武夷山市通过"乡村振兴+绿色产品+全域旅游"模式构建创业支撑体系,开发国家公园风景道等项目提升农民收入及乡村吸引力 [1]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涵盖新技术、新要素、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目标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2] - 农业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生物育种、农业碳中和、土壤检测等原创科技突破,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已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 [2] - 物联网与智能技术引入实现农事活动实时监测,智能农机装备和数字农业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趋势 [2] - 农业功能跨界突破,从食品供应扩展到生物制造领域,如利用工业尾气生产蛋白质或农业废料转化高附加值产品 [2] 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 数字农业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实现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 [3] - 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分析土壤气候数据指导精准施肥灌溉,减少资源浪费并提升产量质量 [3] - 智能灌溉与精准耕作系统实现自动化操作,节省人力成本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