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风国潮
icon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最强幕后天团”:东郊记忆如何再进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21:51
每经记者|谢陶 每经编辑|唐元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天府文创云记者特地邀请到东郊记忆整体运营公司——东方正火的创始团队,在其接棒东郊记忆四周年之际,分享他们眼中这座"顶 流"园区,如何从流量跨越到留量,实现再进化。同时,从这群"想象力的操盘手"身上,一窥这座城市的产业潮流与风向。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我们关注那些瞬息的变化、迎面而来的潮流,但我们更关注那些扎根社区、充满创造力的源泉。纵览成都乃至全国的文创园区版图,东郊记忆显然已进化成 一个不可忽视的 " 新物种 " 。 文创园区,作为重要的"关节"与"动脉",关系到一座城市经济的活力与文化的创造力,亦与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息息相关。 近年来,作为全市文创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的东郊记忆,以工业遗存空间为载体,深入扎根社区,持续有机更新、活化,引入并孵化培育出文创、音乐、 国风国潮等全新业态,成为了这座城市又一"顶流"。 无论是意大利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开业当日,到店客流突破4万人,首日销售额超200万元,超过北京、上海门店;还是浪美术馆(中国内地首 馆)开馆近1年时间,参观游客达40万人次;抑或是沉浸式汉文化餐秀"蜀宴赋"每天推出的 ...
传统也是时尚,技艺当随时代(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传统首饰在不同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形制亦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改变。传统的就是当代 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首饰都是时尚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首饰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变化,传统工艺 的发展,就在这样一个不断淘汰、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前行。 早期首饰是锤鍱工艺成型的简单的黄金片状物,随着中原文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多种制作技艺:錾 花、花丝、炸珠、点翠、镶嵌、珐琅等,不同时期各有偏重。例如,錾花工艺是将金银片固定在胶板 上,使用各种形状和型号的金属錾子,通过正反面的不断刻压走錾、起鼓、打凹,錾刻出平面或浮雕造 型。这些造型大多为人们喜闻乐见,蕴含着中国人美好的期冀。以发钗为例,唐代发钗上的菊花、牡 丹,充满自然的生机勃勃;宋代发钗上的满池娇,刻画出荷塘小景下的鸳鸯戏水,透出内敛的清新与人 文气息;明清发钗上的松竹梅菊,包含着中国人至高的精神追求、道德情操和哲学思想。 花丝和炸珠工艺在汉代格外流行。炸珠,也称微粒、粟粒,传统做法是用大盆盛装凉水,水中半露一块 石头,将黄金熔化后猛泼到石头上,金水喷溅、急冷入水,形成大小不一的金珠,再用筛子筛出不同尺 寸的珠子。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天禄辟邪就是在立体金片上,黄金掐丝 ...
有文化特色,更有情感共鸣(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舞剧《咏春》的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巡演一票难求,谢幕时观众掌声长达20分钟 [1] - 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1] - 作品融合广东非遗"咏春拳"和"香云纱",通过戏中戏叙事展现叶问传奇 [1] 非遗与舞剧的跨媒介创新 - 近年舞剧探索将非遗转化为舞台语言,如《唯我青白》模拟制瓷拉坯,《一扇百年》呼应扇骨构图,《永和九年》寓意书法笔势 [1] - 创作核心是挖掘非遗在节奏、空间、力度等要素与舞蹈的契合点,脱离实体形态重构审美特征 [1] - 跨媒介难点在于非遗与舞剧立意有机融合,并突破地域性实现普遍共情 [1] 《咏春》的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通过三组关系丰满剧情:叶问与其他拳法比拼(舞武结合)、百姓与黑恶势力抗争(平凡英雄主题)、叶问内心"拳与人"对照(宗师形象塑造) [2] - 香云纱舞段以空间流动、节奏变化隐喻人物情感,如永成离世后纱幔象征思念,与叶问刚硬独舞形成反差 [4] - 主创通过演员调度、灯光舞美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人类共通情感表达 [4] 非遗题材舞剧的创作启示 - 成功案例显示非遗需深入精神意蕴而非形式噱头,艺术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5] - 跨媒介创新需结合非遗特质与情感表达,如《咏春》用香云纱柔韧特性隐喻角色性格 [4][5]
毕业作品展何以“破圈”(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毕业作品展能够"破圈",也得益于美术院校观念的转变。近年来,美术院校更加注重展览与公众的互 动,将展览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使其成为一场联动各界、遍布全城、惠及市民的艺术嘉年华,还 通过举办导赏活动、讲座等方式,降低观众欣赏艺术的门槛。比如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展览空 间涵盖该校象山校区、良渚校区、南山校区,以及浙江美术馆、世界旅游博览馆、全山石艺术中心与全 城媒体展区等,实现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办学成就与城市同步、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同成长。 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的"破圈",不仅是空间与媒介的突破,更是艺术本体论的革新——艺术不再只是静 态的"作品",还是动态的"事件";不再只是单向的表达,还是双向的对话;不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 放的生态。对于美术学院的学子而言,毕业作品既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走向社会、展 示自我的重要媒介。通过与社会各界接触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 向。期待他们开创更加精彩的未来! 正值毕业季,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作品展相继拉开帷幕。从中央美术学院的"逐光而行"到中国美术学院 的"七十二变",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科融合"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开放的 ...
国风国潮持续升温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6
国风国潮消费趋势 - 国风国潮在"00后"群体中持续升温,成为表达个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覆盖服饰内衣、家居饰品、文教文化用品等多个品类 [1] - 服饰品类中唐装成交量同比增长291%,男士马甲、中老年女装等增长超200%,县域农村市场贡献56.2%成交量 [1] - 家居饰品领域纸雕灯、花瓶、挂饰等国风元素商品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广东、北京、四川为消费热度最高省份 [1] - 文教文化用品中徽章、宝珠笔、印油印台等商品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文具盒、日记本、剪纸DIY等兼具实用与文化感的商品受青睐 [1] 市场特征与地域分布 - 县域农村用户偏好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传承感的商品,覆盖从传统服饰到文教用品的多品类 [2] - 国风国潮消费从汉服扩展至家居、文教产品等领域,已从潮流符号演变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未来发展趋势 - 随着电商覆盖和物流网络完善,国风国潮商品消费在县域农村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 - 国风国潮未来将在更多消费品类中焕发活力 [2]
古老中国丝绸扮靓现代生活
新华网· 2025-05-28 13:31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室内,两位工作人员在整理明代四合如意云纹缎褡护(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修复的一件文物(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新华社南京5月28日电 题:古老中国丝绸扮靓现代生活 新华社记者蒋芳、黄硕、朱筱 越来越多访客来到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学习。这是中国南方两家以"丝绸"命名的国有专题博物馆之一,另一家是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苏州丝绸博物馆去年接待游客52.2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一倍多。今年截至4月,已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记者在馆中看到,不少游客是穿着丝绸"汉服"的中国年轻人,也有一些外国人。博物馆里的虚拟现实互动体验区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在志愿者的 帮助下,小学生正用模拟的织机体验丝绸织造。 苏州丝绸博物馆馆长钱兆悦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风国潮兴起,人们更加期待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更多年轻人愿意穿传统丝绸服装、使用丝绸新 产品。" 中国产丝绸产品全球畅销。除了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市场,还出口到金砖国家和其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钱兆悦说,丝绸外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如今更加新颖的设计受到外国市场欢迎。目前中 ...
牵住优化消费环境的“牛鼻子”(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2
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着力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消费 者可感可触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 (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将深入实施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重点破解消费痛点问 题,推进消费供给提质,着力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创新打造共治共建格局,营造安心、舒心、省心、放 心的消费环境。 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与 此同时,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国风""国潮"等新消费概念不断涌现,社区、集市等消费场景推陈出 新。然而,消费环境中的一些问题仍然突出,如消费供给质量不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维护消费者合 法权益力量不足等,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和信心。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必须完善消费环境的基础性制 度。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方案》,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 费维权等制度,着力解决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优化消费环境,应坚持问题导向。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仍有待完善,关系人们衣食住行的消 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