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国潮

搜索文档
独家对话“最强幕后天团”:东郊记忆如何再进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3 21:51
文创园区发展模式 - 东郊记忆以工业遗存空间为载体,融合文创、音乐、国风国潮等多元业态,成为城市"顶流"文化地标[3] - 园区引入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开业首日客流突破4万人,销售额超200万元,超越京沪门店表现[3] - 浪美术馆开馆1年参观量达40万人次,"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日均上座率90%,形成品牌试验场效应[3] 运营战略与定位 - 运营方东方正火明确"天府时尚秀场"定位,提前布局国潮与非标业态,构建共创生态[11] - 战略目标从文旅地标转向全国性文化高地与产业中心,强调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11] - 2025年1-5月园区接待游客774万人次同比增23%,入驻商企超300家,运营角色向产业链"链主"升级[20] 空间设计与理念 - 改造坚持工业遗存保护优先,通过动线优化、边界打破等手段强化人本尺度[12][13] - 设计保留红光电子管厂历史肌理,创造无边界城市中心,实现商业与艺术平衡[12][13] - 构建包含音乐现场、艺术展览等场景的"文化生发场域",五一假期单日最高客流达142万人次[14][17] 内容创新与生态 - 采用主理人共创模式,培育本土国潮品牌,形成差异化文化输出[18][20] - 运营突破传统收租思维,通过持续内容创新保持与年轻群体共鸣[17] - 园区定位国际时尚,已引进300+商企,成为品牌进入西南市场的首选试验场[20] 城市协同效应 - 背靠成都2万亿GDP消费市场,依托传媒集团培育的产业土壤实现快速发展[15] - 通过文商产旅融合反哺区域经济,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3][15] - 创始团队强调商业本质是尊重市场规律与人的创造性,形成"松弛而奋进"的运营特质[22]
传统也是时尚,技艺当随时代(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传统首饰工艺的历史演变 - 早期首饰采用锤鍱工艺制作简单的黄金片状物,随着中原文明发展逐渐出现錾花、花丝、炸珠、点翠、镶嵌、珐琅等多种工艺 [1] - 錾花工艺通过金属錾子在金银片上刻压出平面或浮雕造型,图案多蕴含美好期冀,如唐代发钗的菊花牡丹、宋代的满池娇、明清的松竹梅菊 [1] - 花丝和炸珠工艺在汉代流行,炸珠通过熔金泼溅急冷形成金珠,东汉中山穆王墓出土的天禄辟邪采用黄金掐丝与金珠底纹并镶嵌绿松石和红玛瑙 [2] 点翠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 点翠工艺自战国流行,利用翠鸟羽毛的蜂窝结构呈现多色光反射,清末民国时期因成本高改用烧蓝(蓝色珐琅)替代 [2] - 当代点翠工艺改用鹅毛、孔雀毛、丝带等替代翠羽,以新面貌重现市场 [2]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 传统工艺体现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凝聚匠心,当前国风国潮兴起推动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 [3] - 传统工艺需结合生活需求与时代创新,提取文化内涵并融合新技术,保留手工温度与人文情怀 [3]
有文化特色,更有情感共鸣(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舞剧《咏春》的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 舞剧《咏春》在俄罗斯巡演一票难求,谢幕时观众掌声长达20分钟 [1] - 已在全球49座城市演出超200场,实现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1] - 作品融合广东非遗"咏春拳"和"香云纱",通过戏中戏叙事展现叶问传奇 [1] 非遗与舞剧的跨媒介创新 - 近年舞剧探索将非遗转化为舞台语言,如《唯我青白》模拟制瓷拉坯,《一扇百年》呼应扇骨构图,《永和九年》寓意书法笔势 [1] - 创作核心是挖掘非遗在节奏、空间、力度等要素与舞蹈的契合点,脱离实体形态重构审美特征 [1] - 跨媒介难点在于非遗与舞剧立意有机融合,并突破地域性实现普遍共情 [1] 《咏春》的叙事结构与艺术表现 - 通过三组关系丰满剧情:叶问与其他拳法比拼(舞武结合)、百姓与黑恶势力抗争(平凡英雄主题)、叶问内心"拳与人"对照(宗师形象塑造) [2] - 香云纱舞段以空间流动、节奏变化隐喻人物情感,如永成离世后纱幔象征思念,与叶问刚硬独舞形成反差 [4] - 主创通过演员调度、灯光舞美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人类共通情感表达 [4] 非遗题材舞剧的创作启示 - 成功案例显示非遗需深入精神意蕴而非形式噱头,艺术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表现 [5] - 跨媒介创新需结合非遗特质与情感表达,如《咏春》用香云纱柔韧特性隐喻角色性格 [4][5]
毕业作品展何以“破圈”(艺坛走笔)
人民日报· 2025-06-15 06:12
美术院校毕业作品展的社会影响力 - 毕业作品展成为艺术突破学院围墙、进入社会公共美育空间的鲜活实践 [1] - 社交媒体传播显著提升展览知名度,如四川美术学院《祷》获40万点赞 [1] - 科艺融合作品如《滴动仪》引发广泛关注,展现机械与自然美学的结合 [2] 作品主题与社会共鸣 - 作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如《30分钟废墟》用外卖袋映射消费时代 [2] - 《远方》通过空巢老人题材引发情感共鸣,体现艺术的社会表达力 [2] - 传统艺术从被动"凝视"转向双向对话,增强公众参与感 [2] 院校策略与展览形式创新 - 美术院校拓展展览至城市公共空间,如中国美术学院覆盖多个校区及美术馆 [3] - 通过导赏活动降低艺术门槛,促进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 [3] - 展览从静态作品转向动态事件,形成开放生态 [3] 青年艺术家发展路径 - 毕业作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的重要媒介 [3] - 院校推动学生与社会各界交流,助力职业方向明确化 [3]
国风国潮持续升温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6
国风国潮消费趋势 - 国风国潮在"00后"群体中持续升温,成为表达个性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覆盖服饰内衣、家居饰品、文教文化用品等多个品类 [1] - 服饰品类中唐装成交量同比增长291%,男士马甲、中老年女装等增长超200%,县域农村市场贡献56.2%成交量 [1] - 家居饰品领域纸雕灯、花瓶、挂饰等国风元素商品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广东、北京、四川为消费热度最高省份 [1] - 文教文化用品中徽章、宝珠笔、印油印台等商品成交量同比增长超10倍,文具盒、日记本、剪纸DIY等兼具实用与文化感的商品受青睐 [1] 市场特征与地域分布 - 县域农村用户偏好具有实用性和文化传承感的商品,覆盖从传统服饰到文教用品的多品类 [2] - 国风国潮消费从汉服扩展至家居、文教产品等领域,已从潮流符号演变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未来发展趋势 - 随着电商覆盖和物流网络完善,国风国潮商品消费在县域农村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 - 国风国潮未来将在更多消费品类中焕发活力 [2]
古老中国丝绸扮靓现代生活
新华网· 2025-05-28 13:31
行业趋势 - 苏州丝绸博物馆2023年接待游客52.2万人次,同比增长一倍多,2024年前4月接待近20万人次 [2] - 国风国潮兴起推动年轻人对传统丝绸服装及新产品的需求,丝绸外销市场覆盖欧盟、美国、日本、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 [2][5] - 中国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80%以上,丝绸织造起源于4800年前,江南地区为重要制造地 [2][4] 产品与技术 - 博物馆展示明代二品文官官服原件、宋代皇后礼服复制品及宋锦漳缎织机(最大长8米高3.6米) [4] - 现代应用案例包括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礼仪服、APEC领导人服装、探月工程吉祥物"兔星星"太空服 [5][6] - 数字化古代纹样授权收益达30-40万元,衍生品涵盖箱包、丝巾、美容产品、汽车装饰等 [6] 产业链发展 - 家蚕养殖业因需求增长扩张,科研团队开发新饲料替代桑叶并实现冬季养殖及彩色蚕丝生产 [6] - 明代苏州丝绸服饰颜色达120多种,明清时期姑苏东城为全国丝绸业潮流中心 [5] 文化与国际影响 - 丝绸被用于国际文化交流,如威尼斯汉服巡展,博物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AI纹样研究 [6] - 苏州丝绸博物馆位于1931年丝绸厂原址,兼具历史与现代教育功能 [4][6]
牵住优化消费环境的“牛鼻子”(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5-07 05:52
消费环境优化政策 -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破解消费痛点问题,推进消费供给提质,提高消费维权能力,创新共治共建格局 [1] - 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 [1] - 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涌现,包括"国风""国潮"等新消费概念及社区、集市等新消费场景 [1] 消费环境现存问题 - 消费供给质量不高、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力量不足等问题突出,影响消费者体验和信心 [1] - 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涉及多部门管理的消费痛点亟待破解 [2] 优化消费环境的具体措施 - 部署五大行动:消费供给提质行动、消费秩序优化行动、消费维权提效行动、消费环境共治行动、消费环境引领行动 [2] - 健全部门协同、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机制,构建供给侧、需求侧、监管侧、社会侧协同的制度体系 [2] - 形成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媒体及消费者多方合力,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 [2] 地方实践与长期规划 - 地方出台优化消费环境标准,探索异地异店线下无理由退换货等创新举措 [3] - 从店铺、街区等微观层面入手,推动消费环境持续改善,提振消费信心和经济活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