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注意力

搜索文档
知乎平台已沉淀858万个AI相关问题、2088万个AI专业回答丨聚焦WAIC 2025
国际金融报· 2025-07-27 20:23
知乎平台AI生态发展 - 知乎已成为AI开发者首发项目、首谈方向、首秀成果的核心阵地,聚集1600万科技与AI领域持续学习者和356万深度创作者,沉淀858万个AI相关问题和2088万个专业回答 [1] - 平台吸引DeepSeek、智元机器人、宇树等明星公司发布技术文章或新品动态,例如DeepSeek发布《DeepSeek-V3/R1推理系统概览》、稚晖君发布人形机器人灵犀X2、王兴兴分享宇树研发进展 [3] - AI创业者夕小瑶在知乎首发全球首个多Agent协作平台Teamo,字节跳动Trae 2.0核心开发者天猪分享AI结对编程技术 [3] WAIC 2025大会参与 - 知乎通过展位多维互动展示AI生态全景,包括硬核技术讨论和"知识王者PK"等趣味环节,知乎直答NFC装置成为人气焦点 [4] - 组织地平线研究员林天威、创伴智能创始人图灵的猫等数十位一线开发者组成"答主探展团",结合线上圆桌实时输出技术解读 [4] - 联合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14家AI企业发布《AI世界通行手册》,涵盖大模型到具身智能的科技全景 [4] AI技术前沿动态 - 月之暗面研发人员在知乎"团建式"分享技术进展,包括开源MoBA框架、Agent产品Kimi-researcher及MoE架构模型Kimi K2的研发历程 [3] - PNP机器人创始人包文涛指出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实质性突破,详解PNP机器人能力特点 [5] - AI Next联合创始人德里克文提出人类与AI共同创作新时代,曾合作AI艺术短片《花满渚》 [5] 创新活动形式 - 知乎在WAIC期间举办"开发者回血之夜"盐沙龙,数十位AI开发者通过开放麦形式分享前沿思考,融合技术与人文互动 [5]
无需训练,即插即用,2倍GPU端到端推理加速——视频扩散模型加速方法DraftAttention
机器之心· 2025-06-28 12:35
视频生成模型效率瓶颈 - 扩散模型在高质量视频生成任务中已成为主流,但DiT模型中的注意力机制计算量随视频长度和分辨率提升急剧增加,成为推理效率最大瓶颈 [1] - 视频生成中DiT通常使用3D全局注意力建模时空一致性,计算量随token数量呈平方增长,生成8秒720p视频需要接近一小时 [1] - 在HunyuanVideo等模型中,注意力模块计算时间占比超过80% [1] 现有加速方法局限性 - 现有稀疏注意力方法如Sparse VideoGen和AdaSpa在GPU上实现了一定加速,但受限于稀疏度不足和稀疏模式设计刚性,效果不理想 [2] - 这些方法依赖固定稀疏算子,缺乏对输入内容的动态适应能力,难以实现细粒度、内容感知的稀疏模式调控 [2] DraftAttention创新方案 - 研究团队提出无需训练、即插即用的动态稀疏注意力方法DraftAttention,实现高达2倍的GPU端到端推理加速 [3] - 核心思想是通过低分辨率"草图注意力图"估计token重要性,指导高分辨率注意力计算中的稀疏模式选择 [11] - 具体流程包括草图构建、草图注意力计算、稀疏模式引导、Token重排以适配硬件等步骤 [12][13] - 该方法可直接插入现有视频扩散模型如HunyuanVideo和Wan2.1中,无需额外训练或微调 [13] 理论验证 - 使用平均池化构建的Draft Attention Map与原始高分辨率Attention Map之间的差异在Frobenius范数意义下有界 [15] - 从Draft Attention Map提取的稀疏注意力模式影响可被严格界定在可控范围内 [15] 实验结果 - 在HunyuanVideo和Wan2.1模型上测试,DraftAttention在高稀疏率(75%~90%)下能更好保留视频时空一致性和关键结构 [20] - 在H100和A100 GPU上实现最高1.75倍端到端推理加速,加速效果随视频长度、分辨率和稀疏率提升 [22] - PSNR在高分辨率下提升约+2~+3分,SSIM一致性更强,LPIPS感知相似度提升 [21] 未来方向 - 计划结合量化与蒸馏等技术,继续优化长视频生成效率瓶颈,推动高质量视频生成模型走向移动端、边缘端等资源受限场景 [47]
长文本推理 5 倍提速!面壁MiniCPM4 端侧模型发布,0.5B模型效果秒杀同级
AI前线· 2025-06-12 14:07
模型发布与性能 - 新一代"面壁小钢炮" MiniCPM4 0端侧模型发布 包含8B和0 5B两种参数规模 其中8B稀疏闪电版带来端侧性能大跃升 0 5B版本适配广泛终端场景 [1] - MiniCPM4 0-8B是首个原生稀疏模型 5%极高稀疏度加持系统级创新技术 在MMLU CEval MATH500 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中以仅22%训练开销 性能比肩Qwen-3-8B 超越Gemma-3-12B [2] - MiniCPM4 0-0 5B在MMLU CEval BBH 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中性能超越同级Qwen-3-0 6B Llama 3 2 Gemma3 并通过原生QAT技术实现几乎不掉点的int4量化 推理速度达600 Token/s [4] 技术架构创新 - 采用新一代InfLLMv2稀疏注意力架构 稀疏度从行业普遍的40%-50%降至5% 注意力层仅需1/10计算量完成长文本计算 算子底层重写进一步提升速度与精准性 [14] - 引入高效双频换挡机制 根据任务特征自动切换注意力模式 长文本启用稀疏注意力降低计算复杂度 短文本切换至稠密注意力确保精度与速度 [17] - 开发并开源InfLLMv2高效训练与推理算子 提出高效LogSumExp估计算法 相比DeepSeek NSA算法节省60%计算开销 [16] 性能表现对比 - 在MMLU测试中 MiniCPM4-8B得分为75 83 高于Qwen3-8B的75 90和Gemma3-12B的73 36 [5] - 在CEval测试中 MiniCPM4-8B得分81 36 显著高于Qwen3-8B的80 35和Gemma3-12B的62 23 [5] - 在HumanEval测试中 MiniCPM4-8B得分85 37 接近Qwen3-8B的85 98 高于Gemma3-12B的83 54 [5] 端侧优化与部署 - 实现长文本缓存大幅锐减 128K长文本场景下仅需Qwen3-8B 1/4缓存存储空间 量化版模型瘦身达90% [8] - 自研CPM cu推理框架实现5倍速度提升 集成高效稀疏注意力算子 投机采样和量化技术 [19][21] - 已适配Intel 高通 MTK 华为昇腾等主流芯片 可在vLLM SGLang llama cpp等开源框架部署 [10] 训练与数据策略 - 采用Ultra-FineWeb高知识密度数据筛选机制 实现90%验证成本降低 处理15万亿token数据仅需1000小时CPU时间 [28] - 应用风洞2 0方案 将超参数配置搜索实验次数降低50% 采用Chunk-wise Rollout技术提升GPU资源利用率 [29] - 仅用22%训练开销即达到同尺寸开源模型能力水平 训练策略包括FP8训练和MTP监督信号等前沿技术 [28][30]
苹果虽迟但到,端侧AI加速爆发,AI新势力抢先圈地突围
36氪· 2025-06-12 07:56
苹果WWDC与端侧AI生态 - 苹果在WWDC宣布向所有App开放权限 允许开发者直接访问设备端大语言模型 推出Foundation Models框架[1] - Foundation框架让开发者无需支付云端API调用费用 用户无需承担额外成本 打破"成本-隐私-延迟"三角制约[6] - 苹果智能正加速融入系统各功能 端侧AI生态覆盖智能手机、笔记本、汽车等多类终端场景[1][6] 面壁智能MiniCPM4技术突破 - MiniCPM4推出0.5B和8B两种参数规模 0.5B模型性能超Qwen-3-0.6B及1B参数的Llama3.2/Gemma3[1][10] - 8B模型以22%训练开销比肩Qwen-3-8B 0.5B模型以2.7%训练开销实现性能翻倍[10] - 采用原生QAT技术实现INT4量化 推理速度达600 Tokens/秒 长文本场景缓存空间仅需1/4[10] 端侧模型技术革新 - 首创原生注意力稀疏模型InfLLMv2 稀疏度降至5% 计算量仅为传统1/10[14][16] - 自研CPM.cu推理框架实现5倍加速 ArkInfer解决多平台适配问题[16][18][20] - 128K长文本场景下实现5-220倍加速 量化版模型瘦身90%[10][13] 端侧AI行业趋势 - 端侧部署已成行业趋势 但面临推理速度、功耗控制、上下文理解等挑战[5][7][8] - 设备硬件受限导致模型需压缩规模 影响长序列建模能力[9] - 行业需突破"增量困境" 技术创新成核心驱动力[5][24] 产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 端侧基模决定上层应用天花板 当前水平类比19世纪蒸汽机[22][23] - MiniCPM4开源下载量破1000万 参数/数据/框架全面开放[27] - 端侧智能将推动AI普惠落地 开启人机协同新时代[28][29]
面壁小钢炮4.0发布:性能比肩 Qwen-3-8B,极限220倍提速
新浪科技· 2025-06-10 17:37
模型性能与架构创新 - 面壁智能发布第四代"面壁小钢炮"MiniCPM4 0端侧模型 包含8B和0 5B两种参数规模 实现同级最佳性能 [2] - MiniCPM4 0-8B模型在MMLU CEval MATH500 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中以22%训练开销达到Qwen-3-8B性能 超越Gemma-3-12B [2] - MiniCPM4 0-0 5B以2 7%训练开销实现Qwen-3-0 6B和Llama3 2两倍性能 推理速度达600Token/s [2] - 采用InfLLMv2稀疏注意力架构 将行业普遍40%-50%稀疏度降至5% 注意力层计算量减少90% [4] 速度与效率突破 - 相比Qwen-3-8B Llama-3-8B等同参数模型 实现长文本推理5倍常规加速及220倍极限加速 [3] - 在128K长文本场景下 缓存存储空间仅为Qwen3-8B的25% [4] - 通过优化Transformer架构内存问题 显著降低长序列数据处理的内存占用 [3] 应用与市场表现 - 基于8B版本开发出MCP Client和MiniCPM4-Surve两款特定能力模型 后者可媲美Deep Research工具 [5] - MiniCPM系列全平台累计下载量突破1000万次 [5] 技术差异化 - InfLLMv2架构解决NSA方案在短文本推理慢的短板 同时提升文本相关性精准度 [4] - 联合创始人刘知远强调加速成果源于模型架构 数据治理 软硬件结合的全栈创新 [3]
面壁MiniCPM4端侧模型发布:长文本推理 5 倍提速,0.5B 模型拿下新SOTA
AI科技大本营· 2025-06-10 17:31
模型发布 - 2025智源大会发布新一代端侧模型MiniCPM4 0 包含8B稀疏闪电版和0 5B版本 前者是首个原生稀疏模型 5%极高稀疏度实现端侧长文本处理能力 后者适配广泛终端场景 [1] - MiniCPM4 0-8B在MMLU CEval MATH500 HumanEval等基准测试中以仅22%训练开销实现性能比肩Qwen-3-8B 超越Gemma-3-12B [2][6] - MiniCPM4 0-0 5B在MMLU CEval BBH HumanEval等测试中性能超越同级Qwen-3-0 6B Llama 3 2 Gemma3 并通过原生QAT技术实现600 Token/s极速推理 [2] 性能突破 - 代号"前进四"的MiniCPM4 0实现长文本推理速度5倍常规加速 最高220倍加速(显存受限场景) 注意力机制采用高效双频换挡技术 长文本用稀疏 短文本用稠密 [4] - 在128K长文本场景下 MiniCPM4 0-8B仅需Qwen3-8B 1/4的缓存存储空间 量化版实现90%模型瘦身 性能保持稳健 [9] - 8B版本微调出MCP Client和MiniCPM4-Surve两个特定能力模型 后者在内容质量评估中与OpenAI Deep Research持平 [11] 技术创新 - 采用新一代稀疏注意力架构InfLLMv2 稀疏度降至5% 注意力层仅需1/10计算量完成长文本处理 相比DeepSeek NSA节省60%计算开销 [16][18][20] - 自研CPM cu推理框架实现5倍速度提升 集成FR-Spec轻量投机采样技术 通过词表裁剪策略优化低频词汇处理 [22] - 开发P-GPTQ前缀敏感量化方法 在INT4量化设置下性能退化最小 同时训练BitCPM三值量化模型 0 5B版本在知识任务表现优异 [23][26] 行业应用 - 已实现Intel 高通 MTK 华为昇腾等主流芯片适配 支持vLLM SGLang llama cpp等开源框架部署 性能超过同尺寸开源模型Qwen-3-8B [12] - 端侧长文本突破使个人助理产品能处理用户隐私信息 如聊天记录 位置数据 多模态感知场景如自动驾驶需100K以上上下文长度 [14] - 跨平台部署框架ArkInfer解决端侧芯片碎片化问题 提供高效推理速度并作为多功能兼容层 [27] 研发体系 - 采用Ultra-FineWeb高知识密度数据筛选机制 验证成本降低90% 处理15万亿token数据仅需1000小时CPU时间 [29] - 应用风洞2 0方案在小模型上搜索最优超参数 实验次数降低50% 采用FP8训练和MTP监督信号等前沿技术 [30] - 全平台下载量累计破1000万 基于"大模型密度定律"持续提升知识密度与智能水平 [32]
0.5B以小搏大拿下端侧模型新SOTA:4090可跑,长文本处理5倍常规加速丨清华&面壁开源
量子位· 2025-06-10 15:35
模型性能与效率 - MiniCPM4提供8B和0.5B两种参数规模,仅使用同级别开源模型22%的训练开销就达到同级别最优性能 [1] - MiniCPM4-8B是首个开源原生稀疏模型,5%极高稀疏度支持长文本和深思考在端侧运行 [2] - 在MMLU等基准测试中,MiniCPM4-8B性能比肩Qwen-3-8B,超越Gemma-3-12B;0.5B版本超越同级Qwen-3-0.6B等模型 [3] - 在端侧芯片上实现长文本处理5倍常规加速与极限场景百倍加速 [4] 技术创新架构 - 采用高效稀疏注意力架构InfLLM v2,保持性能同时实现高效长上下文处理 [8] - InfLLM v2不引入额外参数,短序列推理速度不受影响 [10] - 相比NSA减少60%上下文选择计算成本 [11] - 上下文分块分区域处理,实现注意力层智能化选择机制 [14] 推理加速技术 - 构建轻量化CUDA推理框架CPM.cu与跨平台部署框架ArkInfer [20] - 提出FR-Spec词表剪枝技术,降低75%计算开销,实现2倍生成加速 [26][28][29] - 开发前缀感知GPTQ方法,排除初始词元干扰提升量化质量 [31][32] - 采用位置感知校准策略,消除初始词元统计偏差 [33] 数据与训练优化 - 仅使用8T词元达到Qwen3用36T词元的效果 [56] - 提出UltraClean高能力密度数据筛选方法,构建1T+高质量中英文语料 [61][71] - 开发UltraChat-v2合成数据框架,覆盖知识应用等五大技能领域 [77] - ModelTunnel v2预训练策略搜索仅需32GPU机时,大幅降低超参数搜索开销 [88] 应用场景表现 - 在Jetson AGX Orin上实现7倍解码加速,长序列处理优势明显 [108][109] - MiniCPM4-8B超越Gemma3-12B和Phi4-14B,0.5B版本超越Llama3.2-1B [114] - 训练数据量仅为Qwen3的22%但性能相当 [116] - 在128K上下文窗口达到100%准确率,稀疏度仅5% [119]
3700 次预训练寻找 “线性注意力” 非共识,MiniMax-01 开发者讲述 4 年探索
晚点LatePost· 2025-03-09 20:00
线性注意力机制的发展历程 - 线性注意力机制从2021年开始探索,当时被视为"看起来很美好的泡泡",但公司团队坚持投入研发 [5][21] - 2023年底验证了15B规模的纯线性方案效果接近Transformer,但发现召回能力存在缺陷 [35] - 最终采用7层线性注意力混合1层Softmax注意力的架构,在4560亿参数模型上实现应用 [36][37] 技术优势与验证过程 - 线性注意力理论计算复杂度从二次降为线性,长序列处理速度比Full Attention快2700倍 [11][44] - 通过3700次预训练测试验证技术可行性,涵盖不同参数规模和架构方案 [41][42] - 在7B参数以上模型规模时,线性注意力优势开始明显显现 [16][17] 行业竞争格局 - 线性注意力与稀疏注意力是当前两大改进方向,2023年后线性方向热度上升 [17] - 公司认为线性架构上限更高,未来在长文本赛道具备优势 [50][51] - 目前行业对线性注意力仍存在非共识,部分认为其属于有损优化 [52][53] 产品化与战略布局 - 公司将80%研发资源投入线性架构模型开发,视为重大战略转型 [31][48] - 下一代计划推出深度推理原生多模态模型,预计4-5月发布 [58][60] - 开源4560亿参数模型MiniMax-01,但未提供小尺寸版本 [57]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线性注意力存在GPU并行化难题,通过Lightning Attention提升实际运行效率 [22] - 召回能力缺陷通过混合架构解决,测试不同比例后选择1:7方案 [36][38] - 多模态实现采用adapter形式而非原生方案,以快速验证效果 [48]
月之暗面 MoBA 核心作者自述:一个 “新晋大模型训练师” 的三入思过崖
晚点LatePost· 2025-02-20 22:21
注意力机制优化进展 - Kimi和DeepSeek同日发布注意力机制改进成果MoBA和NSA,均针对Transformer核心组件"注意力机制"进行创新[2] - 标准全注意力机制存在计算复杂度随文本长度平方级增长的问题,成为制约长上下文能力的关键瓶颈[4] - 行业出现两大优化方向:稀疏注意力机制(如NSA/MoBA/InfLLM)和线性注意力机制(如MiniMax-01),前者侧重稳健优化,后者尝试根本性解决计算爆炸问题[5] MoBA技术演进 - 项目始于2023年5月,初始目标为支持16K长度预训练,后升级至128K需求,经历v0.5到v2三次架构迭代[6][12][16] -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采用Online Softmax实现与全注意力机制的可对照调试、解决注意力汇聚点问题、最终形成极简单层稀疏注意力结构[13][16] - 在1M长度测试中达到与全注意力机制持平的性能指标,已部署至Kimi生产环境[20]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头部AI公司密集发布注意力机制创新:MiniMax-01采用线性注意力,面壁智能InfLLM被NSA论文引用[5] - 微软亚研院专家指出稀疏注意力与线性注意力的本质差异:前者保留复杂依赖关系捕捉能力,后者可能牺牲部分长程关联性[5] - 清华大学团队证实NSA和MoBA均采用动态注意力选择机制,相比静态方法显著提升模型性能[5] 工程实现细节 - MoBA开源代码已在GitHub发布,包含完整工程实现与技术论文,实际经过1年多线上验证[6][25] - 解码阶段对MHA效果最佳(IO优化达理论最大值),但对GQA/MQA效果递减[22] - Triton实现版本曾获得10%+性能提升,但因维护成本过高暂未持续优化[24] 研发方法论 - 采用"饱和救援"模式推进技术攻坚,整合跨团队资源进行多轮消融实验[15][19] - 通过"思过崖"机制实现快速试错与迭代,三次关键架构调整分别解决参数膨胀、训练不稳定和SFT效率问题[8][13][19] - 最终方案保留数学严谨性(支持全注意力模式对照)与工程实用性(单机/分布式兼容)的双重优势[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