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等
icon
搜索文档
★科创"长跑"遇"长钱"! AIC、险资、国资多元助力科技创新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9:56
科技金融多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 我国正统筹推进银行信贷、债券发行、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多元金融工具,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要求通过AIC股权投资试点、发展S基金等方式引导长期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1] 银行系AIC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 AIC试点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始于2021年,具有金额大、周期长、风险容忍度高等特征,截至当前全国已设立74只AIC股权投资基金,签约意向金额突破3800亿元 [2][3] - 交子工融基金作为四川省首只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规模达10亿元,已完成对量子科技企业的首单投资,并储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项目 [2] - 银行出资AIC股权投资基金比例上限提升至30%,其余70%需社会募集,目前多联合地方国资共同出资以深化产融结合 [3] 保险资金创新投资模式 - 保险资金通过投资S基金份额等方式参与硬科技投资,如国寿资产对北京科创基金投资50亿元,后者通过分散投资策略管理风险 [4][5] - 保险资金因负债刚性特征风险偏好较低,需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风险管理理念,如以组合收益率替代单项目评估 [5] 国资创投机构生态构建 - 国资创投机构如国投创合从种子轮介入科技企业,今年2月联合顺为资本对武汉惟景三维科技投资数千万元 [6] - 国有创投机构探索接续投资机制,如创合松山湖创投基金直接支持科研项目,并引入产业资金形成"科研经费-创投基金-产业资金"接力链 [7] - 科技企业融资需长期耐心资本支持,资本退出周期需与企业成长周期匹配 [7]
重点产业设备更新融资成本降七成
搜狐财经· 2025-06-17 04:16
政策核心内容 - 市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加大对八大重点领域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预计贴息期内融资成本下降超七成 [1] - 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与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八大领域,覆盖基础研究、原创性科技攻关、医药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 [2] - 政策适用于设备采购金额达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可为单独设备购置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设备购置部分 [3] 支持领域 - 八大重点领域包括科技创新与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文化旅游与消费场所改造升级、农业 [2] - 具体覆盖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商业航天、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智慧交通等新基建 [2] 贴息政策细节 -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2.5个百分点的贴息,贷款实际利率低于2.5%的按实际利率安排,贴息期限2年 [3] - 以5年期以上LPR 3.5%测算,贴息期内融资成本可下降超七成 [3] - 示例:某算力平台项目贷款9.6亿元,利率2.66%,贴息后实际利率0.16%;某水电机组项目贷款5000万元,利率2.34%,贴息后为无息贷款 [3] 申报流程 - 政策实行即申即享,取消集中征集环节,企业可随时申报,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4] - 项目单位向所在区发改委报送材料,符合要求的由市发改委批复并下达资金 [4] - 鼓励企业尽早申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4]
“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在京启幕 聚焦能源与低碳节能技术等赛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13:39
大赛概况 - 第三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以"创新引领 筑梦暖城"为主题,在北京启动并举行宣介会,旨在吸引创新项目、创业人才和创新企业集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3] - 大赛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组织部、市科学技术局等5家单位承办,市工商联、市发改委等7家单位协办 [3] - 大赛设置初赛、复赛、总决赛等环节,宣介团将深入西安、常州、成都、武汉、深圳、上海等城市展开宣介 [3] 政策支持 - 鄂尔多斯市科技局、人社局在启动仪式上解读了升级版的"人才新政30条2.0"与"科技新政30条2.0",释放政策强引力 [3] - 市经济合作服务中心聚焦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亮出吸引投资的"实招干货" [3] 大赛设置 - 大赛聚焦能源与低碳节能技术、现代煤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与装备制造、新兴产业与社会创新等赛道 [3] - 分设"全球引智组"和"鄂尔多斯科创组",设置36个获奖席位,总奖金池超千万元,单项最高奖金达100万元 [3] - 新兴产业及社会创新领域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算力应用、固废资源利用、生物制造、绒山羊品种繁育、羊绒制品精细加工等 [3]
再添6家企业 港中大创博港上海基地科研转化项目已达11个
新华财经· 2025-05-28 16:12
沪港创新合作 - 上海杨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化合作 新增6家初创企业入驻港中大创博港上海基地 目前基地共有11个科研转化项目 [1] - 香港中文大学在医学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等领域全球领先 上海具备产业配套和应用场景优势 两地优势互补推动技术应用落地 [2] - 港中大上海中心作为联络枢纽 促进沪港科研合作及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 合作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1] 产学研深度融合 - 港中大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沪港创新群体提供交流协作平台 [1] - 杨浦区构建"三区联动"和"三城融合"机制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体系 新入驻项目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 [2] 人才联合培养 - 沪港启动联合培养博士后项目 聚焦集成电路 生物医学 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支持科研人员在港中大取得突破性成果 [2] - 上海杨浦通过教育"源动力"和人才"蓄水池"建设 持续集聚创新创业力量 强化两地人才支撑 [1][2]
透过新职业看见未来
经济日报· 2025-05-17 05:54
新职业发展现状 - 人社部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 涵盖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等跨度极大的领域 [1] - 自2019年以来已发布6批共93个新职业 覆盖平台经济、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领域 许多新职业已深度嵌入行业运行 [2] - 此次42个新工种为近年来数量最多 反映新技术催生新岗位、新需求拓展新空间的趋势 [1] 新职业的经济社会影响 - 新职业成为稳就业政策重要一环 通过岗位重构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尤其适合吸纳青年和灵活就业群体 [1][2] - 新职业拓宽个体发展路径和整体就业容量 直播电商、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催生大量新工种 用工形态更多元 [2] - 部分高技能新职业收入不菲 反映就业质量提升 职业分工随技术融合日益细化 [3] 新职业与产业升级关联 - 新职业发布与经济动能切换同步 职业目录定义产业方向 此次从近400份社会建议中筛选得出 [3] - 新职业目录为地方产业布局、人才政策、教育改革提供指引 具有"看见未来"的清单功能 [3] 新职业发展挑战 - 部分劳动者对新职业认知不足 存在职业稳定性顾虑 需配套标准和培训体系支撑 [3] - 需政策与市场协同推进 包括制定评价标准、建设培训体系 以及从教育端提前介入职业认知 [3]
成都彭州市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举行 释放61项场景供需“强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23:05
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发布会 - 活动以"彭州双湖科技园蓉北智创新未来"为主题,发布了38项政务端科技成果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及23项企业端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能力清单,涵盖中医药、航空动力、先进能源、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19个战略性新兴领域 [1] - 重点发布6个政务领域场景需求,包括《低空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天府中医药创新港中医药创新》《龙门山云端观光度假游》等 [1] - 推介3家企业端场景建设能力,包括《以AI驱动具身智能创领焊接&切割卓越解决方案》《智慧物流数智孪生立体仓库解决方案》《光谱在中药材、低空遥感、智慧农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1] 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分布 - 中医药领域发布"数字中医药博物馆"等2项应用场景 [2] - 航空动力领域发布"氢动力无人机动力系统研发制造"等2项应用场景 [2] - 先进能源领域发布"虚拟电厂智慧调控平台"等4项应用场景 [2] - 低空经济领域发布"低空物流"等3项应用场景 [2] - 人工智能领域发布"人力资源市场数字员工"等8项应用场景 [2] 政府支持与工作机制 - 彭州已制定《彭州市场景创新工作机制方案》,组建23个场景创新工作小组,覆盖重点产业链、重要行业、国有企业、镇(街道)四大领域 [2] - 工作小组为科技企业提供测试试验和应用推广平台,实现场景与技术的供需对接、政企开放交流合作 [2] - 推动彭州科创产业从"先研发后转化"向"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新模式转变 [2] 未来发展方向 - 彭州将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将场景创新作为推动"四链"融合、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 [2] - 为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提供更多展示平台和应用场景,助力科技成果高效链接市场需求 [2]
美国大学生毕业后喜欢从事什么工作?
财富FORTUNE· 2025-05-13 21:09
行业趋势 - Z世代正转向技能型行业 建筑 公用事业 石油 天然气和采矿业成为应届生最可能成功开启职业生涯的行业 [1] - 超半数Z世代考虑投身技能型行业 [2] - 技术工种如电梯和自动扶梯安装工年薪超过10万美元且仅需高中学历 [1] 就业市场现状 - 2025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市场低迷 22至27岁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至5.8% [5] - 约400万年轻人沦为"三无青年"(不升学 不就业 不进修) [5] - 毕业生需与科技裁员潮中被解雇的经验丰富人员竞争岗位 [5] 热门行业与岗位 - 应届毕业生就业增长最快的10大行业包括建筑 公用事业 石油 天然气与采矿业 金融服务 批发 娱乐提供商等 [4] - 热门岗位包括人工智能工程师 法务助理 数据中心技术人员 系统工程师 [4] - 某些人工智能职业路径年薪可突破50万美元 [6] 教育争议 - 大学教育被质疑未培养符合当下岗位需求的人才 [6] - 学生贷款危机加剧就业压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