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
搜索文档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赛事如火如荼 业余选手专业赛场“圆梦”
央广网· 2025-10-23 12:08
赛事概况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粤港澳三地举办 [1] - 群众比赛正在进行,业余羽毛球选手在深圳体育中心竞争10枚金牌 [1] - 比赛设置混合团体赛与单项赛,依据运动员年龄从25岁至64岁分设四个组别 [1] 参赛选手背景与体验 - 业余选手在即将举办专业赛事的场馆进行比赛,感到兴奋 [1][5] -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刚毕业的,也有快退休的,有与体育行业相关的,也有纯粹兴趣爱好的 [9] - 很多业余选手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请假参赛,平时训练靠个人挤时间 [9] - 一位选手因热爱羽毛球从单位辞职,成为专职羽毛球教练 [7] 训练与备战模式 - 业余选手提高训练主要靠保持状态,加强力量与核心练习以避免受伤 [9] - 广东省为备战实施了为期四年的系统化周期,前三年进行海选、组队与集训,第四年集中参赛 [13] - 全省参与选拔的群众运动员达400余人,通过逐年筛选和动态调整确保队伍质量 [13] - 选手在确定参赛资格后才有集训,例如每月集中两天由教练统一指导 [9] 赛事组织与意义 - 群众羽毛球比赛严格按照世界羽联750级别赛事标准布置场地 [12] - 本届赛事首次增设团体赛,提升了比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2] - 赛事项目设置持续优化,从最初仅设单项到细化年龄组别,不断向群众实际需求靠拢 [12] - 赛事为年少时热爱羽毛球却未能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提供了参与国家运动会的机会 [12] 选手合作与策略 - 一对混双选手首次搭档,仅集训10天,通过明确分工和场上沟通取得比赛胜利 [3][4][6] - 选手的比赛策略主打“稳”字,强调比谁更稳定 [5] - 选手认为羽毛球运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能锻炼身体、缓解压力、激发工作动力 [6][7]
人民领袖|41年前,习近平办了一场全民运动会
央视网· 2025-08-18 12:11
体育政策与领导推动 - 1984年河北省正定县举办全民运动会 参与人数达1300多人 由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组织并颁发优秀运动员奖 [1][4] - 习近平提出"老百姓钱袋子要鼓起来 精神也要丰富起来 身体也要健康起来"的理念 推动正定县建设体育场和体育队 为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奠定基础 [2] - 2014年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构想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 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平衡发展 [5][6] 全民健身与基层实践 - 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达484.17万个 基层赛事如"村超""村BA"赛龙舟等蓬勃发展 [10] - 各地创新体育模式:张家口打造"全季全体育"联赛 上海举办市民运动会 广东推动"体育下乡运动进村" [10] - 习近平强调城市需增加健身场地 在社区考察时指出要让市民生活更丰富多彩 [5] 体育教育与国际交流 - 2016年视察母校时回忆少年足球经历 强调体育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的作用 鼓励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 - 在青奥会期间叮嘱青年运动员注重全面身体训练 2017年与冰球爱好者互动时通过"撞肩"方式表示问候 [5][8] - 索契冬奥会期间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被国际体育界称为人类最大规模冰雪普及活动 [5][6]
瞧,咱村的赛事也精彩(关注群众体育)
人民日报· 2025-07-25 06:28
海南文昌市"村排"赛事 - 文昌市铺前镇中心小学排球场举办"村排"比赛,三亚天涯黎乡队以3∶0战胜文昌铺前古镇队 [5] - 文昌市拥有6000多个排球场,几乎"村村有球场,人人会打球",排球运动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 [5] - 第三届"村排"联赛参赛队伍从首届20支增至32支,覆盖11个市县,赛事影响力显著扩大 [5] - 2025年赛事吸引近10万人次现场观赛(7月11-13日数据),游客占比超60% [6] - 赛事带动周边经济:果农韩春光单晚售出数百斤百香果和莲雾,美食摊主符龙团队单晚收入近6000元 [6] - 自2023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20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约5亿元 [7] 甘肃肃北县雪域"村BA"赛事 - 2025年赛事吸引新疆新星市篮协代表队等40支队伍、500余名球员参赛,覆盖17个省份 [8][9] - 肃北县常住人口仅1.5万,但群众体育基础深厚,党城村600多名村民全员参与赛事筹备 [9] - 赛事主赛场设置1500个座位,场场座无虚席,配套千亩花田景观提升体验 [9] - 赛事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亿次,吉祥物"肃肃""北北"及特色农产品(胡麻油、奶酪等)增强传播效应 [10] - 本届赛事带动超30万游客观赛,旅游收入达2.17亿元 [10]
跳出球场看“浙BA”(现场评论)
人民日报· 2025-07-22 06:11
赛事概况 - 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是浙江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群众篮球赛事,涉及90个县(市、区)决出11支县级冠军球队,并与11支市级联队共同角逐总冠军 [1] - 赛事看点包括“草根”球员参与、优惠票价以及城市间激烈的竞争气氛 [1] 体育基础设施与群众基础 - 浙江拥有5万5千多个篮球场地,并积极利用城市闲置空间进行改造,例如杭州篮球公园即位于高架桥底下 [2] - 浙江具有深厚的群众篮球氛围,以诸暨市为例,其作为全国首批篮球城市,篮球运动历史可追溯至1911年 [1] - 当地群众体育热情高涨,存在“白天忙工作,晚上抢篮板”的生动写照 [1]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模式 - 浙江通过“浙BA”赛事推动“农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包括推出“门票+球票”打包销售以及文体通玩打折等活动,将赛事打造为“浙里生活节” [3] - 发展模式旨在将群众体育、城市文化、休闲消费和地方产业相结合,以促进赛事热度、群众参与、消费增长和产业发展 [3] 乡村文体事业与治理成效 - 浙江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将文体活动作为全域共富和城乡和美的重要方面 [2] - 通过“省赛村办”模式,将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赛事向乡村延伸,并利用好山好水打造天然运动场,带动乡村旅游 [2] - 文体活动被视为有效的乡村治理工具,民间有“多一片球场,少一张牌桌”等顺口溜,反映了其对促进和谐、减少纠纷的积极作用 [3]
《北京日报》点名苏超饭圈化,酸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7 12:23
群众体育创新范式 - 苏超核心价值在于全民参与的低门槛设计 10元门票 免费直播 业余球员主导 打破职业赛事壁垒 回归普通人也能闪耀的本质 [7] - 地域文化集体共鸣形成特色热梗 如"比赛第一 友谊第十四""楚汉争霸"等 反映江苏十三市历史渊源与经济竞争的趣味化表达 [10] - 文旅融合实践突破显著 端午假期带动泰州 盐城 徐州游客量增长45% 27% 26% 常州"输球文旅套餐"使萝卜干销量翻倍 [12] 娱乐化表达与地域文化 - 玩梗是地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 如苏州用《阿莲》歌词向连云港表白 常州无锡互称"阿D""棱角青年" 以幽默消解地域偏见 [21] - 文化破圈效应明显 淮安VS扬州"淮扬菜之争" 南京盐水鸭VS无锡水蜜桃等话题带动非遗漆器 霸王鞭鼓等传统文化复兴 [25] - 江苏省长定调苏超为发展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重要抓手 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 [27]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赛事拉动经济超3亿元 常州"萝卜干炒饭"套餐 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 镇江西津渡夜游人数翻3倍 全省景区预订量增长305% [31] - 商业价值快速提升 冠名商数量激增 吸引江苏银行 京东 理想 伊利 肯德基 小米等7家战略合作伙伴 获中国足球顶级营销资源 [32] - 足球土壤深耕初见成效 贝克汉姆现身苏州互动 常州启用青训新人策略获网友认可 [34] 行业对比与国际视角 - 对比职业联赛 苏超无假球现象 观众更关注真实性而非竞技水平 主场氛围无恶意诋毁对手行为 [16] - 国际足联章程强调足球四大维度价值 教育 社会团结 全球发展 科技与创新 苏超模式契合该理念 [42] - 英格兰有4-5层级联赛体系 日本高中生联赛出圈 反映群众足球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40]
“苏超”孵化草根球星进行时
中国青年报· 2025-06-16 07:06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发展现状 - 联赛开赛仅一个月即实现"火遍互联网"效果,上座率已与国内最高水平职业联赛比肩,第三轮场均观众达15025人,徐州队与连云港队之战现场人数首次突破两万[2][8] - 赛事共有13支代表队参赛,516名注册球员中业余球员占比达65%(337名),年龄跨度16-40岁,平均年龄24.09岁,涵盖大学生、个体户等多元背景[2] - 联赛采用群众体育模式运作,明确不与职业联赛接轨,但为业余球员提供被职业球队发掘的机会[8] 参赛球员结构分析 - 大学生球员表现突出:南京体育学院大一学生花志成(左边前锋)单场梅开二度引发球迷追捧,社交媒体粉丝翻倍;同校祁睿(左边后卫)展现左脚射门潜力[3][4] - 中年球员占比显著:包括36岁烧烤店主绳晟(宿迁队)和40岁建筑公司合伙人王飞(苏州队),后者保持每周5训强度[5][6] - 职业背景球员占比:前职业球员占参赛总人数34.7%(179名),包括曾效力中乙联赛的王飞等[5] 赛事运营数据 - 观众人数呈现阶梯式增长:首轮场均7745人→第二轮9852人→第三轮15025人,徐州主场单场突破2万人[8] - 训练强度分级:苏州队为提升排名采取"接近脱产"的一周五训模式,徐州队赴山东鲁能足校集训[5][8] - 地域覆盖:13支代表队横跨江苏省,最远跨市训练距离达500公里(苏州-宿迁)[6][7] 社会影响与行业意义 - 推动足球普及:吸引大量新球迷关注,部分观众首次接触足球规则[3] - 人才培养功能:南京体院54人足球班通过联赛发现球员多位置潜力,学生自信心显著提升[4] - 模式创新价值:被学者视为群众体育样板,预计将催生"鲁超""豫超"等同类赛事[8][9] - 经济文化效应:低门槛赛事有效拉动地域经济和文化传播,获评江苏体育强省建设创新探索[9]
从“村超”到“苏超”,从“追球”到“追求”
新华网· 2025-06-07 07:08
赛事现象分析 - 首届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近期爆火网络 引发广泛关注 其特点是"没有人情世故 全是对胜利的渴望" [1] - 从贵州"村超"到江苏"苏超" 两大现象级赛事持续展现乡村/城市足球的朴素激情 线上线下热度源于参与者对本土的深情 [2] - "苏超"参赛队覆盖江苏13个设区市 "村超"以榕江县村寨为单位 队员包含职业球员 业余爱好者及跨界从业者 体现"谁行谁上"的包容性 [2] 赛事文化特征 - 赛事核心吸引力在于球员为家乡荣誉拼搏的精神 如网络热梗"比赛第一 友谊第十四"及"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竞技态度 [4] - "村超"连续三届保持热度 源于村队承载集体荣耀 球员专注团队胜利而非个人利益 形成山呼海啸般的赛场氛围 [6] - 两大赛事成功关键在于扎根民众生活 成为"家门口的荣耀" 激发百姓参与热情 形成嘉年华式归属感 [6] 群众体育发展模式 - 当本地居民深度参与并自发支持赛事时 群众体育便获得持久生命力 如城市居民涌入球场为家乡球队呐喊的场景 [8] - 赛事热度反映民众对体育纯粹性的追求 与"假赌黑"形成对比 类似端午节龙舟赛的真诚快乐氛围 [8] - 群众自发的热爱是赛事影响力的根本 当参与者的情感投入到位时 社会关注度自然提升 [8] 注:文档5为配图说明 文档3/7空缺 未纳入分析
“苏超”出圈靠的不只是“爆梗”
广州日报· 2025-06-05 03:50
赛事概况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在端午假期期间火爆出圈,成为继"村超"后的又一现象级群众性赛事 [1] - 赛事场均观众突破万人,专业足球网站开辟"苏超"积分榜专区,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达亿次级别 [1] - 赛事由江苏省13个地级市各派一支队伍参赛,总赛程7个月,比赛基本安排在周末 [1] 火爆原因 - 赛事结合"体育竞技+城市竞赛+地域归属"模式,形成独特流量体质 [2] - 各城市间互不服输的竞争文化为民俗文化提供释放点,网友创作大量爆梗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 [2] - 赛事将足球比赛升格为"城市荣誉之战",同时场外城市营销各展其能,如扬州推广非遗技艺、连云港打造海鲜美食节 [3] 社会价值 - 赛事展现良性竞争文化,如徐州球迷为连云港球员递止血绷带等温情场景 [3] - 证明群众体育拥有独特魅力和价值,业余赛事通过职业化标准办赛、互联网思维运营和特色文化赋能可点燃大众热情 [4] - 竞技魅力与乡土情怀结合,推动"体育+城市"融合发展,引发网友对各地历史文化的深入探讨 [4] 运营模式 - 赛事采用"诚意经济学"策略,从训练补助到亲民票价,从观赏体验到消费创新,全方位提升参与体验 [4] - 赛事接地气、冒热气,通过周到服务吸引球员和观众,实现赛场内外双赢 [4] - 城市通过赛事展示IP、创新文旅融合、激活产业链,打出一套拉动经济效益的"组合拳" [3]
2025湖南群众体育赛事推介会举行,长沙精品群众体育赛事大出风头
长沙晚报· 2025-04-29 11:26
湖南省群众体育赛事发展 - 2025年湖南省群众体育赛事推介会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全省精品群众体育赛事 现场签署合作意向书总金额近千万元 [2] - 14个市州以视频+解说方式展示特色赛事 长沙2024年举办1109场赛事活动 包括9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赛事 直接参与128万人次 带动体育消费18亿元 [2] - 长沙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9% 影响体育健身人群近800万人 [2] 长沙市2025年体育赛事规划 - 长沙市将举办长沙马拉松 湘江马拉松等自主品牌赛事 并承办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赛事乒乓球预选赛等国家级赛事 [3] - 计划开展市级示范性活动如第十一届运动会 社区运动会等 促进全民健身 [3] - 乡村欢乐跑暨四季花海跑活动入选2024长沙体育十件大事 每站线上点击量近千万 线下吸引近万人参赛观光 带动农副产品销售 [3] 乡村欢乐跑活动实施细节 - 2025年从17个申办乡镇中选取6个举办乡村欢乐跑 已在前三站吸引大量参与 第四站将于5月18日在宁乡市举行 [4] - 活动通过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 获新华社 国家体育总局等官方媒体专题推介 [3] 湖南省社区运动会启动 - 湖南第六届社区运动会由14个市州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同启动 覆盖全省范围 [4]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超484万个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3-24 15:10
体育基础设施发展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 体育场地总面积达42.3亿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 [1] - 2024年支持地方建设小型健身中心 小型体育公园 群众滑冰场 县级多功能运动场及行政村健身器材维修更新等项目共计6719个 [1] - 实施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乡镇/街道项目 支持全国1000个未配建器材的乡镇/街道补齐短板 [1] - "十四五"期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超过1300个 [1] 公共场馆服务提升 - 2024年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补助3050个场馆 覆盖全国约1600个县级行政区域 [1] 全民健身赛事体系 - 2024年举行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 共开展赛事活动6000余个 包括省级/跨省级赛事263个 地市级赛事414个 县级及以下赛事5000余个 [2] - 直接参赛人数超过200万 其中1600多名运动员通过层层选拔参加5个规定项目的全国总决赛 [2] - 通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上传社区运动会等群众身边赛事活动31.7万个 活动参与人数超5327万 [2] 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371万人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63人 [2] - 2024年持续开展"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 为2.6万多个行政村培养超6.5万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