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搜索文档
《自然》重磅消息:致胖“元凶”现身!牛津科学家发现食欲中枢神经肽Y竟能激活棕色脂肪抵御肥胖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9 20:08
文章核心观点 - 神经肽Y在不同组织中对能量平衡发挥双重作用:在大脑中刺激食欲以增加能量摄入,而在外周脂肪组织中则通过维持棕色脂肪产热能力来促进能量消耗 [7][16] - 脂肪组织交感神经中的NPY对于维持代谢健康至关重要,敲除其表达会导致棕色脂肪功能减退、能量消耗减少,即使不增加进食也易引发肥胖 [7][14][17] - NPY对体重的调控机制远比单纯影响食欲复杂,其基因突变与高BMI的关联可能主要源于外周能量消耗障碍而非饮食习惯改变 [11][16][17] NPY在大脑与外周组织的功能差异 - 大脑中的NPY已知功能是刺激食欲,但敲除大脑NPY或NPY受体对小鼠进食量影响不明显,反而可能导致更容易变胖 [11] - 外周脂肪组织中40%的交感神经元表达NPY,其轴突形成环绕血管的神经网络,主要作用于血管壁细胞 [12][14] - 外周NPY通过NPY1R受体调节MAPK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壁细胞增殖和产热脂肪细胞分化,从而维持棕色脂肪产热能力 [14] NPY作用机制实验发现 - 敲除小鼠脂肪组织交感神经NPY后,棕色脂肪出现"白化"现象,产热能力明显下降,能量消耗减少 [7][14] - 即使小鼠保持普通饮食和正常活动量,NPY敲除后仍特别容易发胖,证明NPY在外周的能量消耗调节作用至关重要 [7][17] - NPY基因突变与人类高BMI密切相关,但并未伴随饮食习惯显著变化,提示肥胖主因可能是能量消耗途径受损而非过度进食 [11][17]
延长一年!司美格鲁肽可显著延缓减肥平台期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9 20:08
GLP-1药物对减肥平台期的影响 - 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可有效延缓减肥平台期 [4][7] - 与仅限制卡路里摄入相比,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药物将平均体重减轻时间延长了一年 [8] - 减肥手术如胃绕道手术在推迟平台期方面效果最大,可在达到平台期前平均再增加一年时间 [9] 肥胖的疾病属性与现状 - 肥胖已被美国医学会等组织定义为一种复杂的疾病,而非单纯的生活方式问题 [10] - 根据2017年至2018年调查数据,美国近三分之一成年人超重,约9.2%的成年人患有严重肥胖症 [10] - 导致肥胖的原因包括遗传、社会经济、行为和环境等多种因素 [10] 肥胖的社会影响与治疗复杂性 - 围绕肥胖的社会耻辱很常见,可能对儿童和成人造成心理社会影响,如自卑、焦虑和抑郁 [12][14] - 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脂肪肝和睡眠呼吸暂停 [14] - 肥胖的诊断和治疗是复杂的,需要以非评判性、支持性的方式解决,并且干预越早越好 [14]
肥胖全因贪吃?一文速查这些疾病引发的发胖你了解多少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8 18:55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重与肥胖患病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社会劳动形态从体力主导型转向脑力密集型[4] - 肥胖会系统性破坏人体代谢机能,使人均寿命可能缩短6至14年,并显著增高罹患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6] - 我国医学指南将肥胖的BMI诊断标准调整为≥28 kg/m²,而非世界卫生组织的≥30 kg/m²,更符合国人体质特点[7] 病理性肥胖的分类与机制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临床表现隐匿,典型症状包括代谢功能减退(怕冷、体重莫名增加)、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疲劳、记忆力下降)和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便秘)[8] - 库欣综合征(CS)中ACTH依赖型占临床病例的70%-80%,其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发生率高达79%-97%,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和腹部膨隆[10][11]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高雄激素血症的比例达85%,易引发腹腔内脏脂肪异常蓄积,形成“高雄激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12] 遗传性与其他因素导致的肥胖 - 遗传性肥胖多与瘦素-黑皮质素通路的关键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在肥胖人群中占比不足5%,但通常在婴幼儿期即表现出显著肥胖特征[13][14] - 药物性肥胖涉及多种临床常用药品,包括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格列奈类、磺脲类)、精神科用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和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18] - 心理因素如焦虑、压力和抑郁会引发暴饮暴食、久坐等不健康行为模式,成为推动肥胖流行的重要诱因[19] 肥胖的科学认知与管理 - 肥胖本质上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状态,其背后隐藏着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到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复杂致病因素[20][21] - 对于婴幼儿期(5岁前)即出现明显肥胖、合并生长发育迟缓或先天结构畸形等特征的人群,建议进行肥胖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15][16]
难怪减肥总难见效!《自然》子刊揭示:肥胖会损害线粒体,脂肪堆积速度加快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7 23:51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与机制研究 - 全球肥胖人数与1975年相比已翻了两番,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迅速攀升[6] - 肥胖难以逆转的关键原因在于脂肪组织的代谢功能受损,特别是线粒体出现障碍导致多余能量无法通过ATP代谢和产热消耗掉[7] - 白色脂肪组织在长期扩大过程中会经历炎症反应、激素反应迟钝等代谢变化,线粒体损伤导致能量消耗下降并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8] 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 - 高脂饮食持续摄入导致线粒体出现"碎裂"现象,产生大量无效的小体积线粒体,这些"迷你"线粒体几乎无法燃烧脂肪产生热量[8] - 线粒体碎片化现象由单一基因RalA驱动,肥胖时RalA基因长期过度激活导致线粒体过度分裂和碎片化[8][10] - RalA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可被胰岛素激活促进葡萄糖吸收,并能协助分解受损线粒体保持健康代谢状态[10] 潜在治疗靶点与干预效果 - RalA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显示,与普通高脂饮食小鼠相比,基因敲除小鼠体内脂肪含量明显更低,体重较轻,白色脂肪细胞体积普遍偏小[12] - RalA基因敲除不仅改善脂肪组织,还能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脂肪肝,主要得益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增强[12] - 通过调控RalA基因有望开发全新肥胖靶向疗法,提升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囤积,恢复线粒体代谢功能[12] 减重手术与药物研究进展 - 《柳叶刀》子刊研究揭示减重手术中68%患者手术后体重减半,某一术式效果领先[18] - 《柳叶刀》发布权威方法分析对比七大减肥药的效果强度[20]
新研究发现隐藏的“卡路里燃烧”机制
新华社· 2025-10-17 13:16
与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不同,棕色脂肪可以将食物中的能量(卡路里)转化为热量,帮助机体在寒冷环 境中保持体温。研究人员此前主要聚焦于棕色脂肪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中心——来解释棕色脂肪的产 热机制,但有研究表明缺乏线粒体相关作用蛋白的小鼠仍能产热,提示还有其他路径在发挥作用。 在本项研究中,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处理脂肪的小型结构 ——过氧化物酶体是棕色脂肪的替代热源。当小鼠暴露在寒冷中时,过氧化物酶体数量会大量增加,尤 其在棕色脂肪线粒体相关作用蛋白缺失的小鼠中,过氧化物酶体的遇冷增殖现象更加明显。这表明当棕 色脂肪线粒体失去产热能力时,过氧化物酶体可以"顶上"。 新华社华盛顿10月16日电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棕色脂肪(一种燃烧能量的脂肪)拥 有一个隐藏的"卡路里燃烧"机制,即使常规的棕色脂肪线粒体产热系统受限,该路径仍能持续产热。研 究结果为开发更安全、更易操作的提升代谢方法进而解决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问题提供潜在可能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通过一种特定蛋白酶代谢某些脂肪酸来释放热量。缺乏相关蛋 白酶的小鼠在低温下耐受性下降、体温降低、胰岛素敏感 ...
这八类人群,是高血压的“偏爱”对象
人民网· 2025-10-14 11:13
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健 高血压已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常见疾病。你知道哪些人群容易患高血压吗?本文将详细介绍八类易患高血压的人群,助你提前做好预防,守护自身健 康。 5.长期大量饮酒的人 " 最喜欢 高血压 这几种 3.长期高盐饮食人群 每天的饮食中钠盐含量常常在 5克以上,会增加血容量,升 高血管压力。 4.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 通常处于精神紧张、应激状态 下,体内有一种激素叫儿茶酚胺 类激素会过度分泌,从而引起血 管收缩、血压升高。 高血压 最喜欢 议 J l 种 每天饮酒量超过了25克,经常 这样饮用,也会是导致血压升 高的因素。 6.肥胖人群 体重指数超过了28的这些人, H 肪组织往往会分泌过多的血管紧 张素原,从而使得血管张力升 高、血压升高。 高血压 最喜欢 议 ,和 7.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难兄难 弟",60%的糖尿病患者都会 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情况。 8.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 晚间打鼾很厉害,常常会由于夜 间反复缺氧,导致交感神经持续 兴奋,从而引起高血压。 采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主任医师张健 ...
减肥反弹背后的生物学真相:《自然》双重研究揭秘"曾胖标记"与炎症细胞如何联手破坏你的减重成果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5 11:34
脂肪组织在减重过程中的细胞层面变化 - 减肥能显著逆转脂肪组织中因肥胖导致的代谢细胞和血管细胞提前衰老现象 让脂肪组织细胞重返年轻 这可能是减肥改善全身代谢的核心机制 [7] - 研究发现减重手术后腹部皮下脂肪的异常状况明显改善 该部位脂肪与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代谢紊乱密切关联 [8] -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内部出现炎症、缺氧、纤维化和氧化应激等问题 这些现象与细胞衰老密不可分 而减重能从多个层面逆转这种衰老进程 [9] 免疫系统的"记忆"效应与体重反弹风险 - 减肥后那些因肥胖而活跃的促炎免疫细胞数量减少但并未完全熄火 仍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这可能是体重反弹的潜在隐患 [7] - 巨噬细胞在减重过程中仍驻留在脂肪组织内 形成具有记忆特性的炎症细胞群 保留着曾经激活的记忆和预激活状态 未来可能迅速复燃引发炎症反复 [10] - 研究发现即使成功减重两年后 过去肥胖留下的细胞层面改变仍然存在 这些经历过肥胖的脂肪细胞会吸收更多糖分和脂肪 一旦再次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就会以更快速度重新积累脂肪 [15] 基因表达与表观遗传的持久性变化 - 单细胞核RNA测序显示肥胖患者减重手术后脂肪组织中多种细胞类型仍保留肥胖时期的基因表达特征 IGF1、LPIN1、IDH1等代谢相关基因在体重减轻后仍维持下调状态 [15] - 动物实验发现肥胖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在体重减轻后持续存在 特别是脂肪细胞中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通路基因表达上调 而脂肪细胞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 [17] - 肥胖在脂肪组织中留下了一种持久的表观遗传记忆 这种记忆在体重减轻后仍然存在 并可能导致脂肪细胞对后续代谢刺激产生异常反应 [19] 减重手术与药物疗效研究 -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手术后体重减半 三大减重手术对比中某一术式效果领先 [23][24] - 《柳叶刀》发布了七大减肥药的权威方法分析 比较哪一种最强 [26]
减肥反弹背后的生物学真相:《自然》双重研究揭秘"曾胖标记"与炎症细胞如何联手破坏你的减重成果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4 19:05
脂肪组织在减重过程中的细胞机制 - 肥胖导致脂肪组织中代谢细胞和血管细胞提前衰老 而减肥能显著逆转这种未老先衰现象 [7] - 减肥不仅减少体重 更能让脂肪组织细胞重返年轻 这可能是改善全身代谢的核心机制 [7] - 减重手术后腹部皮下脂肪的异常状况明显改善 该部位是中心性肥胖主要来源并与2型糖尿病和高血脂密切关联 [8] 脂肪组织的炎症记忆与体重反弹风险 - 肥胖时期被大量招募至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在减重后仍部分驻留 形成具有记忆特性的炎症细胞群 [10] - 这些促炎免疫细胞在减肥后数量减少但未完全熄火 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可能是体重反弹的潜在隐患 [7][12] - 巨噬细胞保留曾经激活的记忆和预激活状态 未来遇诱因可能迅速复燃引发炎症反复 [10] 肥胖在细胞层面留下的持久性改变 - 成功减重人群的脂肪组织即使两年后仍保留肥胖时期的细胞层面改变 这些细胞会吸收更多糖分和脂肪 [15] - 单细胞核RNA测序显示减重后脂肪细胞 前体细胞和内皮细胞仍保留肥胖期基因表达特征 如IGF1 LPIN1 IDH1等代谢基因维持下调 [15] - 动物实验证实肥胖诱导的基因表达变化在体重减轻后持续存在 特别是脂肪细胞炎症和细胞外基质重塑通路基因上调而代谢通路基因下调 [17] 肥胖记忆对代谢反应的长期影响 - 体重减轻后的小鼠再次接触高脂饮食时体重增加更快 并表现出更高胰岛素水平和脂肪细胞肥大现象 [19] - 具有肥胖记忆的小鼠脂肪细胞在体外实验中展现更高葡萄糖和棕榈酸摄取能力 但脂肪生成能力受到抑制 [19] - 肥胖在脂肪组织中留下持久表观遗传记忆 可能导致脂肪细胞对后续代谢刺激产生异常反应 是体重反弹和代谢疾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19] 减重手术与药物的临床效果 - 减重手术可使68%患者术后体重减半 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3][24] - 《柳叶刀》权威分析对比七大减肥药的疗效强度 [26] - 全球近9亿人受肥胖影响 体重管理需关注四类减肥方式和五大管理要点 [22]
肥胖全因贪吃?一文速查这些疾病引发的发胖你了解多少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4 19:05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肥胖是潜伏的健康隐患,可诱发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致命慢性疾病[4] - 社会大众长期存在认知误区,简单归咎于"贪吃少动"的个人行为问题[4] - 中国劳动形态从体力主导型转向脑力密集型,成为全球超重与肥胖患病率增速最快的国家[4] 肥胖的健康危害与医学标准 - 肥胖系统性破坏人体代谢机能,引发多重器质性损伤和心理障碍[6] - 肥胖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6] - 可能造成人均寿命缩短6至14年[6] - 我国成年人健康体质指数(BMI)标准为18.5-23.9 kg/m²,超标提示器官系统承受异常负荷[6] 肥胖分类体系的演变 - 我国将肥胖BMI临界值调整为≥28 kg/m²,低于WHO的≥30 kg/m²标准[7] - 按发病机制分为先天遗传性肥胖与后天获得性肥胖[7] - 按脂肪分布特征分为中心型肥胖与外周型肥胖[7] - 按代谢状态分为代谢健康型肥胖与代谢异常型肥胖[7] - 许多肥胖病例潜藏内分泌紊乱、药物副作用或遗传综合征等继发性原因[7]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肥胖 - 甲减临床表现隐匿,典型症状包括异常怕冷、体重莫名增加、活动迟缓[8] -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包括持续疲劳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8] - 消化系统呈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排便困难[8] - 症状渐进性发展,容易被误认为"亚健康"状态[8] 库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ACTH依赖型占临床病例70%-80%,主要由于垂体腺瘤或异位ACTH分泌肿瘤[10] - 非ACTH依赖型源于肾上腺本身的肿瘤或增生,自主分泌过量皮质醇[10] - 长期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可出现相似临床表现[10] 库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向心性肥胖发生率高达79%-97%,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腹部膨隆[11] - 四肢相对纤细是典型体征[11] - 长期作用导致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表现为皮肤变薄、紫纹形成、肌肉萎缩[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代谢特征 - 我国PCOS患者合并高雄激素血症的比例达85%[12] - 高雄激素水平引发腹腔内脏脂肪异常蓄积,显著增加腹型肥胖风险[12] - 形成"高雄激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进一步肥胖"的恶性循环[12] 遗传性肥胖的分子机制 - 主要涉及瘦素-黑皮质素通路的关键基因突变[13] - 这类患者通常在婴幼儿期即表现出显著肥胖特征[13] - 在肥胖人群中所占比例不足5%[13] 药物性肥胖的诱因 - 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格列奈类、磺脲类)最易引发体重增加[18] - 精神科用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导致体重上升[18] - 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通过干扰代谢、刺激食欲等机制导致肥胖[18] 心理因素与肥胖的关系 - 焦虑、心理压力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引发暴饮暴食等紊乱饮食习惯[19] - 缺乏运动的久坐生活方式大幅减少日常活动量[19] - 心理因素与肥胖形成双向作用的复杂关系[19] 性腺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 男性表现为童声、阴毛缺失、睾丸发育不良[20] - 女性出现乳房不发育、原发性闭经等第二性征缺失[20] - 40%-60%患者伴发嗅觉障碍甚至完全丧失[20] - 可能合并肾脏发育异常、指趾短小、肥胖及骨骼发育畸形[20] 肥胖的本质与管理 - 肥胖背后隐藏复杂多样的致病因素,包括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心理压力、内分泌紊乱等[20] - 肥胖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状态,而非单纯的外貌问题[21] - 及时识别个体化致胖原因对预防肥胖相关并发症具有决定性意义[21]
重磅!《自然》揭秘减重神奇密码:20万细胞告诉你,肥胖衰老可逆,但"炎症记忆"为何让你总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8-27 09:50
研究核心发现 - 肥胖加速细胞衰老 减重手术可显著逆转此过程 脂肪组织功能恢复是代谢改善的核心机制 [5] - 研究分析70名受试者超过17万个细胞 首次构建减肥手术后人类脂肪组织单核空间转录组图谱 [5] - 减重抑制促炎巨噬细胞浸润 但部分激活状态仍存在 可能是体重反弹的潜在因素 [5] 脂肪组织变化特征 - 肥胖者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比例从14%激增至31% 成熟脂肪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6] - 减重后髓系细胞总比例下降至18% 巨噬细胞表型由促炎向温和亚型转变 [6] - 减重激活脂质合成与分解通路 缓解脂毒性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6] 空间转录组学分析 - 发现应激生态位 含应激脂肪细胞 前体细胞和免疫细胞 促炎信号高度富集 [7] - 减重显著降低衰老标志物p21表达细胞数量 逆转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7] - 减重广泛逆转肥胖引起的基因调控紊乱 包括细胞周期停滞基因表达减少 [7] 研究样本与设计 - 研究涵盖25名减重手术肥胖患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 聚焦腹部皮下脂肪组织 [6] - 与已发表人类皮下脂肪图谱对照 大幅提升细胞注释准确性 [6] 临床意义与数据价值 - 研究建立减重手术后脂肪组织空间数据集 提供动态理解体重减轻机制的框架 [8] - 脂肪组织功能恢复可能是减肥带来全身多器官代谢改善的核心机制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