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能融合

搜索文档
车网互动进入规模化应用启动期
中国能源网· 2025-10-20 17:47
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 (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 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实践下,我国车能融合已取得明显成效。安徽奇瑞绿能生态科技有限公 司常务副总经理尹航介绍,当前政策正加速能源与交通融合,具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商用车领域, 今年上半年,西北地区如山西、陕西、新疆等地的电动重卡增速显著;二是在补能网络方面,城市与高 速充电网发展较快,但农村和下沉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三是盈利模式方面,已从单一覆盖转向生态 增值,其核心是将用户的电池从消费资产转化为可增值资产;四是在技术融合方面,智能化与网联化正 深度结合以支撑车能融合。 不过,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仍制约着车能融合的快速发展。 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 (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 电 ...
车能融合绘就智慧能源新图景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20 01:40
本报记者 刘钊 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市场和出口国,但车能融合仍面临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待完善等 挑战。 在10月18日举行的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等关 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车能融合的规模化推进,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多元场景的实践探索。多位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 在上述论坛上分享了最新技术成果,覆盖电池、充电、热管理等关键领域,为车能互动提供坚实技术支 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出"四网四流融合"理论,强调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人文网需与能源流、 信息流、物质流、价值流深度协同。他认为,电动汽车的电力双向互动特性,使其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 具,而是连接能源与交通的重要节点。基于这一理念,奇瑞汽车发布"迅龙秒充"构网型超充补能系统, 实现5分钟充电500公里的高效补能,同时通过AI调度技术为电网提供阻尼特性与转动惯量支持,达成 车网友好互动。此外,奇瑞还布局氢氨醇等多元能源形式,并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能量魔方"离网供电 产品,解决欠发达地区电网薄弱问题。 浙江大学求是科研教授熊树生则从热管理系统切入,带来"冷 ...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多路径推动车能融合 激活万亿元级新赛道
证券日报网· 2025-10-19 20:00
张永伟首先阐述了车能融合的战略意义。他表示,车能融合标志着产业融合进入新阶段。"一边是电动化革命已经实现了 以电为主的汽车动力体系,一边是能源侧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升,2025年上半年风电发电占比已经达到20%—23%。"张永伟 分析道,两大革命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彼此间的链接尚未完全打通。 在张永伟看来,车能融合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显著效益。首先,它可以有效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焦虑问题,减轻汽车大规模 投放市场对电网的冲击。其次,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发展,为电网调峰调节能力提供重要助力。最重要的是,车能融合 将创造新的产业发展赛道。"一旦实现了融合,会出现新的万亿级产业发展领域,包括充电、换电、电网侧新投资以及车能融 合服务。"张永伟强调,这将形成汽车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基于当前产业实践,张永伟系统性地提出推动车能融合的九大路径,具体为汽车全链条节能降碳、扩大智能有序充电、推 动双向充电(V2G)体系建设、发展微电网模式、提质充电网络建设、突破核心技术、建设综合能源基础设施、重视氢能发展 以及推动协同出海。 本报记者 刘钊 10月19日,车能融合与智慧生态发展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围绕"推动 ...
移动充电机器人“上岗”化解新能源车续航焦虑
科技日报· 2025-05-12 07:28
新能源汽车充电解决方案 - 高速服务区充电难题日益突出 新能源汽车普及背景下 充电桩排队现象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1] - 国网电动汽车(山西)公司推出Flashrobot能源机器人 五一期间在平遥高速服务区投入运营 单日最高服务36万人次游客 [1] - 机器人采用扫码充电模式 15分钟快充可实现200公里续航 显著缓解用户续航焦虑 [1] 产品技术参数 - Flashrobot配备100度电池组 支持100千瓦高功率充电 单次可满足2-3台车辆充电需求 [2] - 集成L2级自动驾驶系统 搭载智驾芯片与激光雷达 可实现服务区地图扫描与自主导航 [2] - 支持蓝牙遥控人工干预模式 适应复杂路况环境 精准定位至待充电车辆位置 [2] 行业创新方向 - 突破传统固定充电桩局限 通过移动储能+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分布式能源动态匹配 [2] - 产品具备多功能扩展性 除充电服务外还可参与车辆救援等场景 [2] - 标志车能融合生态发展 移动智能解决方案推动"按需供能"模式创新 [3] 运营数据 - 平遥服务区实测显示 机器人可有效分流充电高峰区域30%以上排队压力 [2] - 技术方案已实现商业化落地 五一假期服务案例验证产品可靠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