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件定义音频
icon
搜索文档
唯一上榜的中国面孔:瑞声科技跻身全球车载音响系统前十
经济观察网· 2025-08-14 18:26
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竞争格局 - Harman与Bose为双寡头 合计市场份额达60% Harman占36% Bose占24% [2][5] - 索尼 丹拿等老牌厂商维持细分领域影响力 其他所有厂商合计份额仅30% [5] - 中国力量崛起重绘产业地图 瑞声科技为全球前十供应商中唯一中国企业 [6] 中国厂商角色转变与市场策略 - 中国厂商从代工转向直接供应 声扬 WANOS Nobo Automotive ADS Audio等通过中高端车型合作切入国际市场 [6] - 小鹏 零跑 吉利等车企将音响系统纳入自主研发 不再完全依赖国际供应商 [6] - 中国车企采用双线策略 高端车型配备超20个扬声器对标豪华品牌 入门及中端车型控制扬声器数量提升性价比 [8] 行业技术演进与竞争焦点 - 竞争点转向软件定义音频 通过OTA升级迭代音效算法 特斯拉Model 3 蔚来ET7等车型可引入沉浸式音频功能 [8] - 通用汽车计划2026年起在凯迪拉克全系电动车标配杜比全景声 [8] - Harman Bose等国际巨头加快与车企战略绑定 拓展软件和服务能力以延伸至OTA升级体系 [9] 市场驱动因素与未来趋势 - 驱动因素包括供应链安全 成本可控 以及通过定制化音频与智能座舱融合形成差异化卖点 [7] - 汽车消费决策逻辑变化 音响系统从附属配置转变为影响用户感受和品牌溢价的关键因素 [8] - 未来竞争取决于音频系统能否与智能驾驶 车载娱乐 语音交互等模块形成一体化沉浸式场景 [10] 中国厂商竞争优势与挑战 - 中国厂商在智能座舱与本土化应用场景结合方面具备开发效率优势 [10] - 与传统巨头在品牌溢价 国际认证体系 专利壁垒上的差距短期内仍难抹平 [10] - 中国车企与零部件厂商的协同速度将决定下一轮竞争中国际差距的缩短 [10]
Counterpoint: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由Harman和Bose主导 两家厂商合计贡献近60%的总销售额
智通财经· 2025-08-14 09:29
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格局 - 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由Harman和Bose主导,两家厂商合计贡献近60%的总销售额 [1] - 前十大供应商中AAC Technologies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1] - 传统市场由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主导,但Sonavox、WANOS、Nobo Automotive和ADS Audio等中国企业正在迅速崛起 [1] 中国车企在音响系统领域的策略 - 小鹏、零跑和吉利等中国车企开始自主研发车载音响系统并与生态合作伙伴深度协作 [1] - 中国车企在高端市场增加扬声器配置数量,蔚来ET7、极氪01、比亚迪腾势D9等车型配备超过20个扬声器 [4] - 同时推出配备较少扬声器的更具性价比的电动汽车车型,减少市场平均最大扬声器数量 [4] 软件定义音频功能的发展 - 汽车品牌厂商通过OTA远程升级能力提供个性化音频体验,特斯拉Model 3、蔚来ET7、凯迪拉克Optiq、Lucid Air等车型支持OTA更新 [4] - 空间音频和沉浸式音频技术在高端车型普及,通用汽车将在2026年凯迪拉克全系电动车型中提供杜比全景声体验 [4] 车载音响系统的市场影响 - 先进的车载音响系统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核心差异化因素 [4] - 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顶级音效体验支付溢价 [4]
Harman与Bose稳居主导,中国车企及电动汽车发展趋势正在重塑全球车载音响市场
Counterpoint Research· 2025-08-14 09:03
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格局 - Harman和Bose主导全球乘用车音响系统市场,两家合计贡献近60%的总销售额 [4] - 前十大供应商中AAC Technologies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4] - 中国汽车品牌厂商的全球化推动Sonavox、WANOS、Nobo Automotive和ADS Audio等本土企业崛起 [4] 中国车企的音响系统战略 - 小鹏、零跑和吉利等中国车企通过自主研发车载音响系统强化供应链控制与产品差异化 [4][7] - 蔚来ET7、极氪01和比亚迪腾势D9等高端车型配备超过20个扬声器 [6] - 经济型电动车型的推出使单车平均高端扬声器数量维持在12个左右 [7] 技术趋势与消费者需求 - 软件定义音频功能(如OTA升级、空间音频)重塑市场竞争格局,特斯拉Model 3、蔚来ET7等车型支持远程更新 [7] - 杜比全景声技术将应用于2026年凯迪拉克全系电动车型 [7] - 电动汽车静谧性提升沉浸式音响需求,优质音效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核心决策因素 [7] 市场动态与竞争焦点 - 高端车型扬声器数量竞赛与经济型车型性价比策略并行,拉低市场平均最大扬声器数量 [6][7] - 中国消费者愿为顶级音效支付溢价,推动音响系统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 [7]
政策与市场共振下,汉桑科技以音频全链路技术叩开资本市场大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07:06
行业背景与政策环境 - 电子音响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的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范畴[1][3] - 国家政策持续支持行业发展 包括《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3] - 2023年中国电子音响行业产值达3628亿元 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10%[3] - 行业正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商用系统等多场景延伸 高性能音频、创新音频和AIoT智能产品成为新增长引擎[3] 公司核心竞争力 - 在高性能音频信号处理和放大、音频传输、音频系统智能化三大领域形成核心技术能力[4] - 音频传输技术获全球主要流媒体平台认证 支持多通道无线传输及基于AES67协议的AoIP有线传输[4] - 率先构建软件定义音频技术架构 通过自研算法和软件替代芯片堆叠降低开发成本[4] - 在南京、印度、丹麦设立三大研发中心 研发团队278人[5] -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7242.42万元、7425.67万元和8287.32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超5%[5] - 累计拥有112项授权专利 其中境内91项、境外21项[5] 客户合作与市场地位 - 与全球知名音频品牌建立长期合作 包括NAD、Bluesound、SnapOne、JBL、McIntosh、Sonus Faber、B&W等[5] - 客户覆盖高性能音频、家庭影院等多个细分领域[5] - 产品多次获得EISA奖、CES技术奖、iF设计奖等国际奖项[5] 生产制造能力 - 采用以销定产模式 具备柔性制造能力 可满足从数百到百万单位产品的生产需求[6] - 拥有规模化工厂及数十条生产线 自主开发汉桑自动化测试系统(HTS)实现测试流程自动化[6] - 品质管控覆盖全生产链条[6] 国际化布局与发展战略 - 在美国、澳大利亚、越南、印度、丹麦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7] - 构建全球化研发、销售与服务网络 海外团队可及时捕捉前沿技术与市场需求[7] - 上市旨在突破产能瓶颈 扩大生产规模 升级设备并提升柔性制造与快速交付能力[7] - 通过资本市场完善国际化布局 拓展新应用场景与市场区域[7]
汉桑科技启动发行 全球化布局+技术闭环驱动增长
财经网· 2025-07-24 11:09
公司概况 - 汉桑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提供高端音频产品和音频全链路技术解决方案的综合供应商,股票代码301491,将于7月25日启动申购 [1] - 公司在音频技术领域深耕二十余载,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音频产业生态 [1]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5%来自高性能音频产品、创新音频和AIoT智能产品 [3] 核心技术 - 公司在音频信号处理、音频传输及音频系统智能化三大领域形成完整技术闭环 [1] - 在高性能音频信号处理与放大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1] - 自主研发的流媒体模组与软件方案兼容全球主流流媒体平台,支持高清音频传输 [1] - 突破多通道无线传输技术瓶颈,实现低延迟、高同步的音频传输效果 [2] - 开发AoIP有线网络音频传输技术,支持多采样率、多通道、超低延迟、超低失真的音频传输 [2] - 构建"软件定义音频"技术架构,以软件实现音频功能替代芯片堆叠 [2] 产品矩阵 - 高性能音频产品包括家庭高保真音响、家庭影院、家庭定制安装音频系统和商用音频系统 [3] - 创新音频及AIoT智能产品包括儿童智能音箱、电竞音响系统、音频物联网模组等 [3] - 儿童智能音箱集合云端音频与本地近场感应玩偶角色,具有多种创新交互模式 [3] - 电竞音响系统配备多声道解码和声效处理,实现沉浸式游戏体验 [3] 研发与全球化 - 公司在南京、印度、丹麦设立三大研发中心,拥有278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 [4] - 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分别为7242.42万元、7425.67万元和8287.3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22%-7.20% [4] - 销售网络覆盖全球,与NAD、Bluesound、Snap One等知名品牌合作,产品远销欧美 [4] - 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和丹麦等地设立境外子公司 [4] 发展战略 - 制定"1+2+3+4"发展规划:以音频为主线,发展音频物联网模组、整机、智慧音频系统三大业务板块 [5] - 拓展个人、家庭、商用和车载四大场景应用 [5] - 创新音频产品和AIoT智能硬件产销率分别为98.00%、108.52%及98.78% [5] - 将加大自有品牌Tivoli、Primare、荣域、音范智家的投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