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计算机
icon
搜索文档
45亿砸向量子!欧盟放大招,中国企业悄悄入局?
新浪财经· 2025-08-03 06:19
欧盟量子科技投资 - 欧盟启动"量子旗舰计划"二期投资45亿欧元 是一期10亿欧元的4.5倍 [3][4] - 投资动机源于量子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 若不参与将面临技术淘汰风险 [3][4] - 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并行计算能力 理论上可破解现有加密系统 [3] 全球量子竞争格局 - 美国通过《国家量子倡议法》5年投资82亿美元 中国已建成"京沪干线"量子通信网络 [4] - 欧盟技术进展落后于中美 需通过大规模投资保持竞争力 [4] - 量子研发具有高风险特性 如量子比特存在"退相干"技术瓶颈 [5] 中国企业角色转变 - 中国企业首次参与量子技术标准制定 实现从技术跟随到规则制定的跨越 [6] - 中国在量子通信(潘建伟团队)和量子计算(阿里云平台)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6] - 欧盟选择与中国合作源于技术互补和市场考量 中国在特种光纤等供应链环节具备竞争力 [7] 量子技术应用前景 - 量子通信可实现绝对安全加密 中国"京沪干线"已投入实际应用 [8] - 量子计算将颠覆药物研发流程 缩短新药开发周期从十年级到月级 [9] - 量子传感器精度达现有技术1000倍 可应用于医疗检测和地质勘探 [9][10] 全球合作发展趋势 - 量子研发需跨国协作 中国"墨子号"卫星与欧洲机构开展联合实验 [11] - 技术标准制定呈现开放态势 欧盟主动纳入中国企业参与 [11] - 核心专利仍存在竞争 但整体趋向技术共享模式 [12]
IBM 计划于2029年前打造容错量子计算机
快讯· 2025-06-10 18:15
量子计算技术发展 - IBM计划在2029年前于纽约波基普西的新量子数据中心交付全球首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机[1] - 新量子计算机"Starling"的运算能力将比当前量子计算机高出20000倍以上[1] 量子计算机性能突破 - 用户将能全面探索量子态,突破现有量子计算机仅能访问有限量子特性的限制[1]
室温下超荧光现象形成机制阐明 为实用量子计算奠定材料基础
科技日报· 2025-06-03 07:33
室温超荧光研究突破 - 国际团队在《自然》杂志发文阐述室温下实现超荧光现象的机制与材料条件 [1] - 研究有助于设计能在室温下实现奇异量子态(如超导、超流或超荧光)的材料 [1] - 推动无需极低温度即可运行的量子计算机等应用的发展 [1] 宏观量子相干性 - 首次展示在室温下产生宏观量子相干性的实验与理论依据 [1] - 解释了某些材料在环境温度下实现奇异量子态表现更好的原因 [1] - 量子世界中的集体现象被称为"宏观量子相变" [1] 量子态形成机制 - 通常量子相变仅能在超低温(接近绝对零度)下发生 [1] - 高温下的热噪声会干扰粒子间的同步,阻止量子态的形成 [1] - 杂化钙钛矿材料的原子结构可保护量子粒子团体免受热噪声干扰 [1] 极化子与孤子结构 - 研究揭示了杂化钙钛矿材料中"隔热"效应的具体机制 [2] - 激光激发材料中的电子时,大量极化子聚集形成"孤子"结构 [2] - 实验首次直接测量了极化子从无序向有序状态的演变过程 [2] 量子技术应用前景 - 宏观量子态如超导性是所有量子技术的核心基础 [2] - 当前量子技术受限于对低温环境的需求 [2] - 研究为设计高温工作量子材料提供了准则 [2]
新方法首次验证天然材料具有拓扑超导性 或加速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到来
科技日报· 2025-06-03 07:30
量子计算材料突破 - 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关键方法 [1] - 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易受环境噪声干扰导致"量子退相干",拓扑超导体被认为是突破这一瓶颈的理想材料,其表面能承载"马约拉纳费米子"全新量子粒子 [1] - 理论上马约拉纳费米子可稳定存储量子信息,不受当前量子计算机面临的噪声和无序环境干扰 [1] 实验技术与发现 - 研究团队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全新"安德列夫STM"操作技术,这是首个可专门探测拓扑超导表面态的实验技术,全球仅三处实验室可实现 [1] - 实验结果表明UTe2确实是一种内在拓扑超导体,但马约拉纳费米子以成对形式存在无法单独分离,尚不能满足可操作量子比特的全部条件 [2] 行业应用与影响 - 研究首次找到一种方法可一劳永逸地确定某种材料是否能有效用于量子计算微芯片 [2] - 微软今年早些时候发布世界上第一个由拓扑核心驱动的量子处理单元马约拉纳1,但需基于传统材料堆栈合成拓扑超导体 [2] - 此次研究意味着科学家可使用简单晶体材料取代复杂昂贵的人工电路,为下一代量子计算提供更经济高效的拓扑量子比特解决方案 [2]
新方法首次验证天然材料具有拓扑超导性
快讯· 2025-06-03 06:23
科技突破 - 英国牛津大学和爱尔兰科克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发出新技术,首次实验证实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具备内在拓扑超导性 [1] - 该技术为大规模、容错型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材料筛选提供了关键方法 [1] 材料科学 - 研究聚焦于天然材料碲化铀(UTe2)的拓扑超导性验证 [1] - 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1]
超导电路新设计有望提升量子处理器速度
科技日报· 2025-05-06 07:18
量子计算技术突破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的全新超导电路设计有望使量子处理器速度提高10倍[1] - 该技术实现了量子系统中迄今为止最强的非线性光物质耦合[1] - 这项突破让量子计算机运行更快、更稳定,向实用化迈进一步[1] 技术原理与创新 - 团队研发了名为"四分量耦合器"的新型量子耦合器,能促进量子比特之间高效交换信息[1] - 耦合器通过注入电流增强量子比特和光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非常强的非线性耦合[1] - 实验中耦合器连接两个超导量子比特,一个作为读取器,另一个作为人工原子存储量子信息[2] 性能提升 - 四分量耦合器产生的非线性光物质耦合强度比之前高出一个数量级[2] - 新技术不仅加快读取速度,还减少误差,使量子比特能在寿命内完成更多次计算与纠错[2] - 该设计朝着实现可在几纳秒内完成的量子运算和读取迈出关键一步[1] 应用前景 - 量子计算机潜力巨大,能快速模拟新材料或极大提高人工智能学习效率[1] - 这项研究有助于构建容错量子计算机,对实际大规模量子计算至关重要[2]
英伟达新AI半导体处理性能提升至1.5倍
日经中文网· 2025-03-19 10:52
文章核心观点 英伟达宣布半导体产品开发计划、发布AI处理优化软件,还公布人形机器人和量子计算机研究相关战略,以维持在AI半导体市场优势地位并推动相关领域发展 [1][2][3] 半导体产品开发计划 - 2025年下半年推出新型人工智能半导体,处理性能提升至当前1.5倍,计划将新型图形处理半导体嵌入AI服务器并通过大型云服务商等渠道提供 [1] - 2025年下半年推出名为“Blackwell Ultra”的新型半导体,相比“Blackwell”,AI处理性能提升1.5倍,有助于推动高级AI应用 [2] - 2026年推出下一代AI半导体“Rubin”,2027年推出性能更强的“Rubin Ultra”,其处理性能达“Blackwell Ultra”的14倍 [2] AI处理优化软件 - 发布名为“Dynamo”的AI处理优化软件,运行高性能AI模型时可控制大量GPU高效分担AI处理任务,运行DeepSeek的R1模型时每个GPU可处理的数据量提升30倍以上 [1][2] - “Dynamo”作为“开源型”软件对外免费开放,公司计划通过硬件与软体技术结合巩固在AI半导体领域的高市场份额 [3] 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 - 免费开放名为“Isaac Groot N1”的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面向开发企业开放,旨在实现能抓取和搬运物品的人形机器人 [3] - 与人形机器人技术开发方面与美国谷歌和华特迪士尼的研究机构合作,迪士尼计划利用其基础技术开发模仿角色的机器人等产品 [3] 量子计算机研究战略 - 在美国波士顿设立研究据点,与从事量子技术开发的企业、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开展联合研究,推动量子领域半导体需求增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