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子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实现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有望推动分子级传感、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应用
科技日报· 2025-08-14 07:56
技术突破 - 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在碳化硅体系中实现迄今最强的声子干涉效应"Fano共振",强度比此前研究高出两个数量级 [1] - 该效应基于声子相互作用,可长时间保持波动特性,在稳定高性能器件中具有潜力 [1] - 技术依托于碳化硅基底上构建二维金属界面,通过嵌入银原子层形成紧密结合界面,显著增强振动模式干涉 [1] 应用前景 - 该技术可推进分子级传感技术发展,灵敏度高至可检测单个分子且无需化学标签 [2] - 在能量采集、热管理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新应用路径 [1] - 装置简单且可扩展,有望用于量子传感和新一代分子检测 [2] 实验验证 - 团队利用拉曼光谱法研究声子干涉,谱图显示极端不对称线形和完全"谷底"的反共振模式 [1] - 比较3种不同表面碳化硅,每种都对应独特拉曼光谱线形 [1] - 低温实验证实效应完全由声子相互作用引起,而非电子作用 [2] 技术独特性 - "纯声子"量子干涉现象罕见,仅在特定二维金属/碳化硅体系中出现 [2] - 常规块体金属中不存在该效应,归因于原子级金属层的特殊跃迁路径和表面结构 [2]
量子算力跨越临界点
2025-06-19 17:46
纪要涉及的行业 量子信息技术行业,细分领域包括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测量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量子计算 - **原理与优势**:利用量子比特叠加和纠缠特性实现并行计算,理论上特定算法可指数级加速,解决经典计算机难处理的复杂问题,如优化、模拟等;信息基本单位量子比特可处于 0 和 1 间状态,多个比特系统能表达 2^n 种状态,每增加一个比特表达能力翻倍,带来巨大应用潜力 [1][5] - **技术路线**:常见实现技术有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镊技术、光子偏振状态表示、半导体和拓扑结构;超导门保真度高、相干时间长,被谷歌、IBM 等采用;离子阱门保真度更高但扩展有困难;中性原子光镊技术对环境要求低但部分操作时间长;英特尔希望用半导体技术制备比特;微软押注拓扑结构但进展小 [1][6] - **发展现状**:产业处于早期,超导技术较成熟,各主要技术路线均有真机;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重要企业联合探索用量子计算解决计算难题;目前主要应用于教育和科研市场,该市场呈上升趋势 [1][16][21] - **关键问题**:环境噪声影响物理量子,实现逻辑量子纠错困难;上游产业链浅,稀释制冷剂国外禁运,需研发替代品;测控系统设备需优化以适应低温环境;需设计芯片及 EDA 软件进行版图设计和模拟;软件算法方面需开发操作系统、编程框架等支持硬件使用 [1][17] - **未来预期**:2025 - 2030 年,专用型量子计算机将进入使用阶段,特定领域应用逐步实现,通用型量子计算机将发挥一定作用,但全面应用可能要到 2030 年后 [23] 量子通信 - **主要方向**: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非对称加密概念,用光量子形式解决密钥安全分发问题,传递加密密钥,实际信息仍通过经典通道传递;量子隐形传态利用纠缠粒子特性传递量子态;量子直接通信将经典信息编码到光等载体上传递,已有几百公里长距离传输实验成果;还有量子随机数生成器和抗量子密码学 [9][10] - **发展现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已进入实用化阶段,优先用于政务、大银行、军事国防等特殊场景,未来五年应用将增多;抗抵赖密码标准推进迅速,但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符问题;直接通信研究难度较小,有望取得更多进展;隐形传态仍处实验室阶段 [24][25][26] - **优势**:理论协议层面比经典协议安全性更高,信息不可克隆、复制,传递信息无法被窃取,但现有技术仍依赖经典通信信道,无超光速信息传递 [15] 量子精密测量 - **应用情况**:涉及原子钟、传感器等测量产品,应用落地较快,产品为专门目的设计,在军事和科研领域有应用,通过微观系统变化获取宏观数据 [2][4][2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量子概念**:“量子”指能量以离散单位发射和吸收的形式,衍生出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需用量子力学原理 [3] - **量子纠错突破**:谷歌 Sycamore 量子计算机在量子纠错方面取得突破,证明逻辑量子计算机可行性,带动相关股票上涨 [4][54] - **量子比特与算力关系**:量子比特数是影响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核心因素,数量增加算力指数增加,如 20 个量子比特计算机可用经典计算机模拟,50 个则几乎不可能 [39] - **超导量子计算机价格与成本**:超导技术路线下,不同规模超导量子计算机价格差异明显,20 个和 50 个比特规模价格约相差一倍,百比特规模价格差异更大;成本主要包括吸热制冷剂、芯片、测控系统和低温线缆,吸热制冷剂尤其昂贵 [40][41] - **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比较**:两者不能完全替代,经典计算机在四则运算上更快,量子计算机适合解决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复杂问题,如新材料研究等 [36] - **量子计算系统代际变化**:代际变化无严格过程,基于功能和技术突破,如第六代商业级量子计算系统量子比特数量增加,对制冷剂需求跳跃式增长 [48] - **国内招标情况**:国内量子计算、通信或测量领域招标标的规模大,多为千万级别,个别达亿元级别,每次招投标单位数量不多 [49] - **经典与量子随机数区别**:经典计算机生成伪随机数可破解,分布可能有规律;量子随机数由物理机制产生,安全性更高,无分布规律问题 [50] - **海外企业资金支持**:海外谷歌主要靠自有资金投入,IBM、IQE 和欧洲 IQM 等获政府项目资金支持 [51] - **超导技术材料**:涉及微纳加工中的铝膜及其他合金材料,高温超导与低温超导使用不同材料 [52] - **英伟达 GPU 与量子计算**:英伟达强调 GPU 在模拟量子计算中的重要性,当前阶段许多问题需借助 GPU 模拟,经典与量子结合是重要方向 [55] - **专用与通用量子计算机**:专用量子计算机专门解决优化问题,通用量子计算机能处理各种类型问题,未来五年专用设备可能率先在优化场景取得突破 [57] - **未来受益领域**:未来几年人工智能领域可能受益于专用或通用型进展,可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58]
我国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填补全球研究领域的空白,加速推动量子科技发展
选股宝· 2025-06-03 22:33
量子科技研究进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非局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高保真度高维多光子纠缠态制备,并首次观测到真高维多体非局域性的存在 [1] - 该成果填补了国际高维多体量子非局域性实验研究领域的空白,深化了对量子纠缠本质的认知 [1] - 高维多体纠缠态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量子精密测量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1] 量子计算产业发展 - 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 [2] - 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产业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从专用计算向通用计算拓展 [2] - 量子计算产业正处于"技术驱动向应用牵引"的关键转折期,2025-2030年将是商业化落地的黄金窗口,有望迈进千亿美元市场规模 [2] -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量子科技列为核心战略,有望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等领域实现局部突破 [2] 公司动态 - 国盾量子上线国际首个在超导量子路线上具备量子计算优越性潜力的云平台 [3] - 国盾量子协助中电信量子实现"天翼云"超算能力和176量子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能力的融合 [3] - 科大国创参股公司国仪量子拥有国际领先的科学装置平台和更高精度、更高分辨率的量子传感器等技术及产品 [3]
信号弱?量子导航来帮忙(科技大观)
人民日报· 2025-04-30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科学家提出将量子传感器应用于导航以实现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的定位、导航、授时功能 量子导航系统优势明显但发展面临困难 突破挑战后融合传统卫星导航和量子导航的全球导航系统将带来更多便利并助力人类探索宇宙 [1][3] 量子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 澳大利亚Q - CTRL公司研制出首个商业上可行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 精度可达传统惯性导航系统的46倍 [1] - 量子导航领域已成为国际科研前沿热点之一 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计划和时间表 [1] 量子传感器原理及特点 - 量子传感器是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探测微观世界的新型工具 利用量子相干效应或量子纠缠等特性实现对某些物理量的精确测量 [1] - 具备超高精度、超高灵敏度、超快响应速度等特点 有望带来颠覆性改变 突破传统传感器瓶颈 [1] 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量子传感器导航替代方案 量子惯性导航系统 - 结构与传统惯性导航系统基本类似 由原子陀螺仪、原子加速度计、原子钟和信号采集处理单元等4个部分构成 [2] - 通过对原子的量子调控 原子陀螺仪可实现超高灵敏度的惯性测量 实时计算运动物体位置和姿态 [2] - 相比传统惯性导航系统误差大幅减小 未来在深空探测中大有可为 [2] 量子磁力导航和量子重力导航 - 利用地球各区域磁场和重力加速度不同 绘制地图 测量变化并与地图比对确定自身位置 [2] - 英国已利用无人机搭载量子磁强计实现10厘米精度的卫星信号拒止环境定位 [2] - 可应用于地下勘探、海底潜航等卫星导航盲区 [2] 量子导航系统优势与困难 优势 - 具备比传统卫星导航更高的精度 不依赖外部信号 卫星信号受限或受干扰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 [3] - 量子传感器信号不向外发射 不易被外部探测和截获 具有较好的隐蔽性 [3] 困难 - 系统设备较为复杂 成本高 [3] - 量子传感器对外界环境因素极为敏感 需要研发先进的屏蔽技术和抗干扰算法 [3] - 产生的数据量庞大 需要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并消除累计偏差 [3]
【财经分析】“下一代技术”打开智能检测装备市场升级空间
新华财经· 2025-04-27 17:06
行业概述 - 智能检测装备是制造业"智转数改"的关键核心,当前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型传感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等与智能检测联合,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与精度,增强了感知、分析、控制、决策能力,推动智能检测从"辅助工具"向"自主决策系统"演进 [1] - 智能检测装备以工业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为基础,围绕制造工艺实施、生产质量管控、设备运行管理、安全环境监测等智能检测需求,与制造工艺强耦合,具有融合感知、自主分析、实时反馈等智能特征 [2]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5年智能检测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600亿—2800亿元,"十五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0%以上 [2]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发展一批通用智能检测装备,培育30家以上智能检测装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 北京、重庆、江苏、广东等地积极培育发展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一批颇具竞争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日联科技、华兴源创、精测电子、金星智控、丹东奥龙等 [2] 技术突破与应用 - 无锡日联科技攻克"微米级X射线发生器"技术,实现设计、材料、工艺100%国产化,已应用于集成电路、新能源锂电等领域 [3] - 视觉检测、基础传感器实现规模突破,国产大型一体化压铸X光AI检测装备、新能源汽车一体化铸造车身在线智能检测系统已进阶到试点应用阶段 [3] - AI视觉检测系统能实时识别微米级缺陷,替代传统人工目检,效率提升50%以上 [4] -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利用量子特性,突破经典测量技术极限,实现超越现有技术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和分辨率,为高端制造提供新可能 [6] - ±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量子电流传感器在昆柳龙直流工程柳州换流站投入运行,可在-40摄氏度至+85摄氏度极端环境下实现从毫安级到10千安级的超宽量程覆盖 [6] 人工智能与量子技术的融合应用 - AI技术依托机器学习算法,对检测数据的识别与分类速度惊人,有效减少人工干预,在汽车视觉检测场景中,AI实时分析图像数据,快速定位产品缺陷,检测速度较传统方式大幅提升 [4] - 在中药检测领域,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甚至可以检测出成分含量的细微差异 [4] - 在血液制品检测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检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能优化检测流程,提前预测潜在质量风险,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4] - 量子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微小物理量的高精度测量,推动高端检测设备发展,量子技术有望大幅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为智能检测装备的实时分析和决策提供强大支持 [6] 未来发展趋势 - AI大模型在工业视觉质检场景中将大有可为,采用自监督预训练技术、基于知识图谱的缺陷工艺关联与根因分析方法,结合知识蒸馏等模型压缩技术,实现缺陷快速精准分类、自动判等和根因分析 [7] - 量子技术、AI等与检测装备融合,使检测从"被动发现问题"转向"主动预测风险",从"单点工具"升级为"系统级解决方案",未来中低端测试设备将逐步被淘汰 [7] - 嗅觉灵敏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和抢占智能检测的下一代技术制高点 [1][7]
量子传感器,新突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5 10:35
量子传感创新行业影响 - 量子传感器相比传统传感器灵敏度大幅提升,可实现全新传感功能,多个行业将受益包括原子钟、量子磁力仪、量子陀螺仪等 [2] - 量子传感器商业化需优化尺寸、重量、功率和成本(SWaP-C),最成功方法是通过高度可扩展的半导体制造工艺生产 [2] - 融入量子传感器价值链的半导体工厂将获得最大回报 [2] 蒸汽室技术发展 - 玻璃蒸汽室是使用原子干涉法的量子传感器核心组件,包括量子射频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芯片级原子钟和OPM [5] - 传统吹制玻璃技术存在光散射问题且尺寸微小化受限,晶圆级半导体制造工艺可批量生产高度规则的蒸汽室 [5] - 蒸汽室制造工艺创新包括使用替代玻璃、各种蚀刻和粘合技术及薄膜涂层 [5] 激光技术进展 - 激光器是量子传感器关键组件,需保持波长稳定性和功率同时降低尺寸和成本 [7] -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可在晶圆级大规模制造,允许组件堆叠实现芯片级量子传感器 [7] - VCSEL需求因智能手机、汽车红外摄像头和数据中心应用大幅增长,波长范围700-900nm的VCSEL对原子量子传感器至关重要 [7] 商业化挑战与解决方案 - 量子传感器面临"鸡和蛋"问题:高生产成本限制市场规模,小批量制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9] - 业界正推动产学研结合和"量子代工厂"模式,集中生产设施以降低成本 [9] - 半导体代工厂投资降低制造成本可打开更大市场,包括计时、磁场传感和惯性传感等领域 [10] 市场应用案例 - Microchip自2011年起使用VCSEL和微加工蒸汽室实现芯片级微波原子钟商业化 [8][10] - Trumpf等公司已专门为量子传感市场开发VCSEL [8] - 芯片级量子陀螺仪、加速度计和下一代原子钟将依赖VCSEL等芯片级激光二极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