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加速器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稳,经济稳”:关税冲击下的银行业防风险与稳信心
新华日报· 2025-09-30 05:1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际经贸斗争进入第二阶段,关税冲击的幅度大、速度快,缩短了“抢出口”窗口期,可能导致“塌陷效应”更早出现 [2] - 关税冲击通过“被动承压”和“主动缩减”两种机制影响银行业,并可能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的双重冲击 [4] - 需统筹银行业发展与安全,通过完善监管工具箱、发挥体制优势、利用金融科技等措施,阻断金融加速器效应,支持实体经济 [1][5][6][7] 关税冲击的新特点 - 加税幅度大、速度快,20%的关税在特朗普就任后两个多月内落地,大幅缩短了“抢出口”窗口期 [2] - 美国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性加税,并自2025年5月起重点打击转口贸易,对“涉嫌中国转口”的商品征收40%惩罚性关税 [3] - 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未见缓解,严重干扰外贸企业的投资和销售行为 [3] 关税冲击对银行业的影响机制 - 被动承压机制:实体经济基本面压力传导至银行,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6%,出口企业现金流恶化将导致信贷违约概率上升 [4] - 主动缩减机制: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激增导致银行内生惜贷倾向,在风险活动中更为谨慎 [4] - 金融加速器效应:“被动承压”与“主动缩减”机制通过实体经济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互动形成自我强化的反馈环路,放大冲击 [4] 应对关税冲击的政策建议 - 完善银行监管工具箱,在统一监管框架下设定清晰的临时政策窗口期,要求银行追加计提补偿性资本并配套强制性信息披露 [5] - 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优势,依托出口信用保险扩大覆盖范围,政策性银行为关键行业和重点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与临时信贷支持,可借鉴韩国贸易保险公社和进出口银行的做法 [6] - 统筹金融科技和数据资源,加快贸易与财务数据“多流合一”,建设统一平台以降低银行授信风险,可借鉴泰国国家数字贸易平台NDTP的经验 [7]
2025:“税年”
搜狐财经· 2025-08-13 20:13
财政整顿 - 2025年全球主要国家进入疫后财政整顿周期 债务规模因疫情期间大规模扩张财政与货币而迅速增加[2][3][6] - 美国联邦政府国债同比增速在经济危机期间迅速攀升 如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危机期间 而在经济复苏期间如2016-2019年和2022-2023年增速回落[6] - 中国自2021年到2024年整顿房地产和压降城投债 房地产价格与投资累计下跌超过30% 融资、需求与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下降超过50%[12] 对冲政策 - 美国在2020年疫情危机期间联邦政府向普通家庭直接发放约2.1万亿美元现金 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9.8% 有效拯救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20] - 美国公共部门杠杆率达到历史高位 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处于历史峰值 而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杠杆率处于2008年以来历史低位[19] - 中国自2008年以来政府、居民与企业三个部门杠杆率均持续上升 宏观杠杆率达到300% 地方政府、家庭部门及部分企业杠杆率居高不下[25][30] 政策效果差异 - 美国经济政策具有明显逆周期特点 在经济萧条时扩张 经济繁荣时收缩 目标明确且节奏清晰[6][15] - 中国经济政策自2008年实施多轮刺激性政策 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未出现杠杆替代关系 所有部门杠杆率同时上升[23][25] - 中国在2021-2024年三季度宏观政策实际紧缩 财政支出增速和实际利率水平显示政策收缩 而非扩张[13] 货币政策 - 美联储在2020年疫情危机期间实施极速降息和无上限量化宽松 将联邦基金利率推高至5.5% 并获得400个基点降息空间和2万亿美元扩表空间[8][21] - 中国央行降息速度需超过价格下降速度、市场利率下降速度和市场预期 以降低实际利率和债务负担[38][39] - 缓慢降息可能导致实际利率居高不下 抑制投资并推高债务负担 快速降息可压低债务和刺激信心[39] 财政政策 - 特朗普政府对外征收关税预计每年获得2000亿美元收入 对内签署《大而美丽法案》减税 废除新能源和福利补贴 对劳动者和工薪阶层减税[8] - 中国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达28万亿元 但信贷与财政支出集中度偏高 对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改善有限[36] - 建议降低征税和社保征缴强度 减税降费降社保 使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 并改革社保结构以缩小体制内外差距[41][42] 结构性问题 - 财政支出分配决定政策效率 低效基建投资使资金集中在少部分账户 对家庭资产负债表改善有限 而无差异发放给家庭可直接降低杠杆率[36][37] -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性差距大 体制内养老金约为职工养老金2倍 农村养老金的30倍 需拉平差距并提高农村养老金水平[42] - 经济繁荣周期地方政府受锦标赛激励多卖地多投资 获得更多土地出让金收入 具有顺周期特点 未能为国民储蓄[34]
三层制度安排破解消费不振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5-13 22:00
居民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分析 -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低迷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居民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更多源于对未来预期的系统性担忧,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资本市场波动和就业不确定性等复合压力[2] - 中国居民部门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源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房地产本位”财富积累模式,这种以不动产为核心、信贷扩张为驱动的资产配置路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面临结构性挑战[3] - 居民资产负债表危机因素的本质是经济转型期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下降的微观投射,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自2008年后显著放缓,反映居民财富创造能力弱化[5] 房地产主导的资产结构问题 -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对房地产形成高度依赖,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重点50城家庭住房资产占比中位数为61.5%,一线城市达68%-72%,远高于美国的28%和德国的25%[4] - 住房抵押贷款的长期主导使居民杠杆率呈现刚性上升趋势,当资产价格进入下行通道时,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风险将形成双重挤压效应[4] - 资产价格波动通过抵押品价值变化影响借贷能力,形成“净值下降—信贷收缩—消费抑制”的负向循环,这与伯南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相符[5] 传统政策工具的局限性 - 传统需求管理政策遭遇效能边界限制,消费刺激工具的短期化特征与破解资产负债表危机的长期性要求形成矛盾[6] - 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二季度城镇储户调查显示,58%受访者选择“更多储蓄”作为财富管理首要选项,仅17.5%群体表现出投资扩张意愿,反映“流动性偏好陷阱”[7] - 城镇居民教育医疗支出占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10.2%升至2024年的24.7%,而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逐年放缓,形成“刚性支出挤压效应”[7] 分层治理框架的制度创新 - 破解危机需要构建“安全网构筑—民生保障升级—发展动能重塑”的梯次推进框架,涉及短期政策工具优化和中长期制度安排变革[9] - 浙江省通过数字化“社会救助智慧监测系统”构建六维算法模型,截至2024年底已主动发现4万余户符合救助条件家庭,惠及超200万人,需求兑现率超70%,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倍[9][10] - 高中免费教育若全面推行,根据云南、陕西试点成本模型测算,财政年新增投入约需2700亿-3000亿元,可年释放消费潜力3800亿-4200亿元[10] 民生保障领域的改革举措 - 浙江省将低收入农户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65%提升至73%,取消30万元封顶限制,使实际医疗自付比例从35%降至27%,结合消费响应函数可推导全省释放消费约240亿元[11] - 深圳市“十四五”期间筹建保障性住房54万套,2023年通过保障房满足约38%新市民住房需求,较2021年提升12个百分点[12] - 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从2021年10月峰值5.73%降至2023年12月的3.97%,以100万元贷款30年期计算,月供减少1042元,总利息节省约37.5万元[12] 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 2023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11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7.6%,带动就业人数增长12%[13] - 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5880亿元,占GDP比重29.1%,其中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达763亿元,同比增长23%,相关企业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13] - 深圳载货无人机商业飞行超54万架次,占全国总量40%以上,相关从业者平均月薪达1.25万元,较传统物流岗位高出34%[13]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2024年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8%,增速较全部投资高4.8个百分点,传统行业通过设备更新单位能耗平均下降2%-3%[14] - 安徽铜陵有色金隆铜业硫酸低温余热回收技改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3300万度,节约电费超2000万元[14] - 福建晋江纺织业集群通过智能供应链改造实现4000亿元产业规模,新增数字化管理岗位1.5万个[14] 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 - 安徽合肥量子产业链产值2024年突破200亿元,集聚企业超60家,其中国仪量子自主研发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年订单额超5亿元[15] - 深圳2023年载货无人机飞行占全国总量40%,医疗急救、生鲜冷链等场景贡献超70%订单量,带动新兴职业平均薪资较传统物流业高35%[15] - 上海张江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基地,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