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股非债

搜索文档
14年以来,港交所最特殊的IPO
华尔街见闻· 2025-07-04 17:56
公司概况 - 滴灌通国际投资成立不满一个月即向港交所主板发起IPO冲击 [2] - 创始人李小加曾任港交所总裁11年,2021年与张高波创办滴灌通,创新推出非股非债的现金流收益投资模式 [3] - 2023年C轮融资后估值达17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企业 [4] - 截至2025年7月1日累计融资金额达55.73亿澳门元(约49.37亿人民币),其中44亿为自有资金投入小微门店 [4][21] 商业模式 - 采用"现金权投资"模式:按约定比例抽取被投企业每日流水作为回报,避免股权稀释和刚性兑付压力 [30][31] - 分两阶段运作:自有资金直投小微门店→澳交所证券化打包现金流资产形成RBO/CCO等凭证 [20][32][40] - 三类投资方向:生意型(小微门店)、资产型(PE/VC流动性支持)、企业型(科创企业营运资金) [46] - 通过"滴灌之星"AI系统实现资产注册、交易监控、信息披露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51] 上市进展 - 采用港交所《上市规则》第21章上市,为14年来首例该类型IPO [14][16] - 计划发行30亿股,募资全部用于现金权投资,通过标准化证券转换非标现金流资产 [7][9][25][26] - 预计最快2025年9月挂牌,需通过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两轮意见审核 [13] - 上市后将成为连接公开市场与底层资产的"转换器",解决非标资产流动性难题 [10][24] 运营数据 - 自有基金MCLF历史回报率:2022年8-12月年化最高27.2%,2023年全年8.4%-12.1%,2024年起出现下行 [46] - 澳交所产品包括RBO/SPV/SPAC/ETF四类,某云贵菜餐厅案例显示融资22.4万元、分成比例11.66% [53][55] - SPV披露维度涵盖首付款、收入偏差、回购条件等,比单店数据更立体 [57] 市场争议 - 法律定性存分歧:介于股债间的ABS、高成本债权、类P2P资金池等观点并存 [33][34][35] - 收益可持续性受质疑,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与收益稀释问题显现 [46] - 信披挑战:多层证券化导致投资者难追踪底层资产,存在道德风险隐患 [49][50] - 21章公司历史污点:2014年前曾被用于借壳炒作,监管审批态度不明朗 [15][17]
非股非债,滴灌通港股上市为自己证名?
搜狐财经· 2025-06-25 17:58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定位 - 滴灌通由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创立,其在任期间推动沪港通、深港通落地并改革上市规则,吸引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赴港上市[3] - 公司瞄准内地小微连锁店投资,采用"非股非债"的创新模式,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覆盖200多个城市的一万多家小店[3] - 商业模式定位为"基于现金流分配的投资",目标开拓传统股债市场无法触达的小微企业融资蓝海[4] 商业模式核心机制 - 采用"流水分成型"投资,按日抽取门店流水5%-15%分成,前3年高比例(如10%)加速回本,后3年降低比例(如5%)[4] - 已累计实现收入分成约34.07亿澳门元,业务横跨餐饮、零售、服务及文体四大业态[6] - 通过分成合约(DRC)实现风险共担,疫情期间对零收入门店暂停分成,不要求后续补足[4] 技术架构与风控体系 - 开发区块链项目"滴灌链",记录投前分析至分成回报全流程数据,构建行业知识库(如美发店模型、商圈分析)[10] - 直连门店POS系统及第三方SaaS平台(如客如云),联合银行实现自动分账,防止流水篡改[7] - 采用标签化管理系统(行业、地域、合同类型等)细化风险刻度,但无法完全替代尽职调查[11] 资本运作与国际化布局 - 利用澳门特区政策将DRC合约铸造成标准化数字凭证(DRO),组装成ETF式DRP资产包吸引国际投资者[12] - 构建跨境结构:内地投资、澳门证券化、海外融资,形成"类交易所"生态撮合资金与项目[9][12] - 当前定位从直接投资者转向"撮合者+监管者"角色,试图引导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小微门店[9] 行业挑战与争议 - 餐饮业案例显示行业利润率极低:2024年全国餐饮企业存量超1600万家(同比+7.8%),但倒闭近300万家,消费总额仅增3.2%[8] - 面临"高利贷""P2P升级版"质疑,但公司强调回报源于销售额分成而非固定利息[6] - 投资人权益保障存在漏洞:非股模式无查账权,非债模式无法申请破产清偿,依赖电子合约锁仓[9]
滴灌投资闯关港股IPO,创始人李小加回应四个市场疑问
南方都市报· 2025-06-24 15:32
6月18日,滴灌通旗下滴灌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灌投资")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汇丰为独家保荐人。 滴灌通由前港交所CEO李小加创立,创立以来一直在尝试基于现金流的企业投融资服务,其产品模式曾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此次,滴灌投资闯关港股IPO,为市场揭开了滴灌通运营模式的一角,然而市场对于其运作模式仍需进一步理解。 面对市场争议,李小加于6月23日召开媒体线上交流会,回应了产品运营逻辑、滴灌通3.0阶段做什么等核心问题。 投资者的收益通过企业现金流分配实现,累计收益达标后投资终止。如果企业没有产生现金流,风险由投资者承担,投资者没有索取刚性兑付的权利。 如何理解滴灌通产品的"非股非债"属性,李小加用简单的举例解释道,模式上就是A给B一笔钱, B需要在本金的基础上加一个双方谈好的回报返还给 A,这种表述方式是一种"债"的方式。但从本质上看,A需要承担风险,这是一种"股"的形式。 李小加进一步总结,滴灌投资使用的现金权,形式简单尤如债权、实质风险定价尤如股权,具体执行方式采用YITO机制:"Yield in, Term out",即 "收益 到,期限到"。 滴灌通3.0到底要做什么? 公司创始人李小加 ...
罕见!成立1个月就IPO,创始人是港交所前CEO李小加,自称“不差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21:24
高管背景与上市方式 - 公司董事会主席兼唯一执行董事李小加曾担任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港交所CEO,具有显赫的高管背景 [1] - 公司罕见采用港交所《上市规则》第21章申请发行股份并上市,港股市场已逾10年未有公司通过该方式上市 [1][6] - 李小加表示"21章"是滴灌投资上市最好的工具体系,其分散投资的理念与滴灌通非常匹配 [6][7] 商业模式与争议 - 李小加首创"非股非债"的投资模式——每日收入分成合约(DRC),曾被质疑为"高利贷"、"升级版P2P" [1] - 2022年8月到12月,滴灌通自有资金建立的基金产品MCLF年化回报率最高可达27.17%,2023年稳定在8%以上 [14] - 2024年开始收益率下行甚至出现亏损,主要由于经营模式转变收缩了自有资金投资规模 [15][17] 融资与发展阶段 - 滴灌通三轮融资规模累计达到5.7亿美元,前期使用自有资金直接投资累计44亿元,已收回约20亿元 [10] - 李小加将滴灌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用自有资金试点,2.0阶段形成标准并开放市场,3.0阶段通过上市扩大国际资本募集 [12] - 滴灌投资上市标志着滴灌通3.0阶段开始,也标志着"现金权"投资范式跨入新阶段 [2] 市场定位与战略 - 滴灌投资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滴灌通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器",将机构资金引入滴灌通运营的澳交所 [7] - 滴灌通将成为一个"转换器",通过现金收入分成模式将实体经济非标准化融资机会转换为金融系统能看懂的标准化产品 [18] - 李小加希望借助港交所成熟平台扩大市场认知,募集更多国际资本间接投资现金流资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