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氢储

搜索文档
中国传统能源基地加速绿色智能转型
新华社· 2025-08-27 23:24
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项目 - 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 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 [1] - 通过绿氢替代化石能源 每年减少煤炭消耗253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0万吨 [3] - 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 打造智能工厂 提升生产运营效率 [3]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与煤化工产业 - 全市含煤面积占比70% 探明煤炭储量2535亿吨 [3] - 煤制烯烃、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工程等创新项目 [3] - 现代煤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煤制气、煤制烯烃产能全国第一 [4] 内蒙古新能源发展 - 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35亿千瓦 超过火电装机 [6] - 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 外送电量600亿千瓦时 全国第一 [6] - 新能源装机从2019年底不足当前三分之一实现快速增长 [6]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年产1500-2000台套5-12MW陆上风电整机及核心部件 [8] - 10MW风机叶片扫风面积42000平方米 单圈发电21度 日发电量满足1200家庭月需求 [8] - 30余家链主企业落户 形成风电配套500万千瓦 光伏组件3080万千瓦 氢能装备550台套 储能装备1700万千瓦时产能 [8] 区域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 - 产业关键词从"羊煤土气"转变为"风光氢储" [6] - 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20.1% 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42.4% [11] - 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有望再造工业内蒙古 [11]
白山松水育出绿色能源 吉林推动"风光氢储"并进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15:24
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发展 - 截至6月底吉林省发电装机容量达4880 94万千瓦 同比增长9 62% 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3120 53万千瓦 同比增长15 79% 占总装机容量的63 93% [1] - 吉林省能源结构从"一煤独大"转向"风光氢储"多元发展 在建拟建的绿色合成氨 绿色甲醇和绿色航煤项目数量及产能居全国前列 并入选全国氢能平台首批5个试点省份 [1] 重点项目进展 - 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于7月15日竣工投产 产出全国首批规模化绿色甲醇 [3] - 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7月26日投产 年产18万吨绿氨为全球最大规模单体项目 预计年减碳65万吨 [3] -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风机吊装和储罐安装进入尾声 预计9月底投产 [3] - 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采用"光热+新能源"模式 为东北首座光热电站 投产后年均提供1 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 [3] 能源产业转型特征 - 吉林省能源产业实现三大转变:传统能源保底转向新能源牵引 新能源基地建设转向全产业链延伸 新能源单体项目转向关联产业耦合 [3] - 全省打造10个省级统筹绿能产业园区 形成"三新一强"特征(新结构 新形态 新体系 强供应链) 新型能源体系加速成型 [4]
卧龙新能详述风光氢储项目开展情况 加大研发筑牢新能源业务根基
证券时报网· 2025-06-12 23:06
公司发展战略转型 - 公司正有序收缩传统地产业务规模,集中资源向新能源赛道转型,把握绿色经济机遇,以创新驱动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全面聚焦和重点发展光伏、风电、氢储能等新能源业务,减少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对公司业务的影响[2] - 公司构建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业务矩阵,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导向[4] 风电业务进展 - 公司旗下舜丰电力的包头达茂旗新能源加储能构网型试点示范项目已通过审批,计划2025年完成建设并实现并网[2] - 该项目为保障性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0MW,年发电量约16至18亿kWh[2] - 项目包含50台单机容量10MW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125MW/250MWh磷酸铁锂电池构网型储能系统等设施[2] 光伏业务现状 - 公司旗下龙能电力是光伏业务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商,主营光伏电站投资运营和EPC业务[3] - 截至2025年5月底,龙能电力已运营光伏项目125个,光伏电站持有量达490MW[3] - 龙能电力业绩表现稳定,可持续为上市公司提供可靠业绩支撑[3] 氢能业务布局 - 卧龙氢能为公司与Enapter AG的合资公司,推出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槽制氢装置[3] - 产品可覆盖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工业用氢和交通氢燃料等领域[3] - 已与宝武清能、苏科大唐叔贤院士团队、中建四局新能源等开展合作[3] 储能业务能力 - 公司拥有10GWh的建设模组pack及系统总装产线[3] - 掌握自研BMS、PCS、EMS、PACK及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基础[3] - 为电网侧、工商业侧和用户侧等客户提供新能源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3]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强化核心技术能力建设[4] - 围绕AEM及PEM电解槽制氢、储能系统模块化设计、构网型技术等关键领域深化创新[4] - 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利用性,挖掘快速且可持续的业务增长点[4] 业务协同与管理整合 - 公司以协同融合为核心策略,深度推进风光氢储业务一体化发展[4] - 计划在业务、资产、组织机构、财务和人员等多维度实现整合[5] - 保障各管理和运营团队的稳定性及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团队积极性[5] 资金需求与融资计划 - 公司2025年资金需求缺口预计为12.78亿元,主要用于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5] - 将通过银行借款、股权或债权融资、2.2亿元股权转让交易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5] - 交易获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