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gent Driving
搜索文档
中国电动汽车:2025 年独家调研- 智能驾驶渗透率加速;小米品牌影响力凸显China EV_ Proprietary survey 2025, Part 2. Intelligent driving adoption accelerates; Xiaomi brand power resonates
2025-10-27 08:31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 涵盖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等相关领域[1] * 纪要重点提及的公司包括比亚迪 小米 特斯拉 理想汽车 蔚来 小鹏汽车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 以及吉利 长城 广汽 上汽等传统中国车企 还包括部分国际品牌如大众 宝马 奔驰等[4][5][7][8] 核心观点与论据 **电动汽车购买意愿与趋势** * 2025年中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整体购买意愿保持强劲 约65%的受访者会考虑购买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与2024年水平一致[1] * 纯电动汽车的购买意愿从2024年的33%上升至2025年的35% 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考虑度从32%降至30% 纯电动汽车兴趣的增长抵消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疲软势头[1] * 当前电动汽车车主忠诚度高 约80%计划再次选择电动汽车 而当前燃油车车主和非车主中 约57%计划下次购买电动汽车[1][32] * 纯电动汽车购买意愿在低线城市显著增长 为大众市场纯电动汽车提供了机遇[1][41] **智能驾驶功能的重要性提升**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在购车决策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从2024年的第五位原因跃升至2025年的第三位原因 重要性提升了16个百分点[2] * 连接性和信息娱乐功能的重要性也提升了9个百分点 而续航里程和购买价格等关键担忧显著下降[2][23] * 预算在1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购车者中 76%认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非常重要或重要 高于2024年的71% 表明大众市场买家也高度重视这些功能[19][123] **用户使用反馈与付费意愿的矛盾** * 导航 车载音乐和智能手机连接是最常用的车载技术 使用率约为80% 高速公路领航辅助驾驶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和自动泊车功能的使用率也较高[3] * 39%的用户认为高速公路领航辅助驾驶不可或缺 52%的用户认为其性能总体良好 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的用户反馈与高速公路领航辅助驾驶相似[3][135] * 尽管需求增长 但约40-50%的消费者认为智能汽车功能应为免费标准配置 消费者仅为L2+级自动驾驶功能支付2000-3000元人民币 限制了智能驾驶功能的货币化潜力[3][25][147] **品牌偏好与感知** * 比亚迪 小米 特斯拉和AITO是中国电动汽车买家的首选品牌 小米的购买意向超过特斯拉 排名第二[67][70] * 小米在进入市场仅两年后 在消费者心中已领先于电动汽车技术 安全满意度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智能座舱功能 并拥有最高的品牌忠诚度和复购意愿[4] * 比亚迪因其性价比 制造质量和能效而受到喜爱 特斯拉则因其自动驾驶能力和驾驶体验而受到认可[67][72][76] * 日产 特斯拉和哪吒是消费者最可能避免的品牌 原因包括品牌形象差 安全担忧和驾驶性能不佳等[68][73] **行业展望与投资建议** * 公司对行业持谨慎看法 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批发量将增长8% 达到约2950万辆 其中国内市场约2400万辆 出口约550万辆[6] * 预计2025年电动汽车销售增长约30% 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57% 国内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对定价和盈利能力构成压力[7] * 在电动汽车公司中 给予比亚迪和小米跑赢大市评级 给予小鹏汽车 理想汽车和蔚来与大市同步评级 在传统中国车企中 给予吉利跑赢大市评级 给予长城 广汽和上汽与大市同步评级[7] 其他重要内容 **消费者购车原因与担忧变化** * 42%的受访者购买新车是为了体验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比去年高出7个百分点 表明强烈的有机电动汽车需求[50] * 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主要担忧仍然是安全问题 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 但对续航里程的担忧显著缓解[53][61] **信息渠道影响** * 到店咨询和试驾是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是通过专业汽车媒体进行独立在线研究[119] * 纯电动汽车和德国高端品牌买家采用多渠道获取信息 而国内大众品牌和外国大众品牌买家使用的渠道范围较窄[119] **估值比较** * 文件提供了包括小米 比亚迪 理想 小鹏 蔚来 吉利 长城等多家车企的详细估值比较表格 涵盖市值 企业价值 市盈率 企业价值倍数等指标[5][8]
地平线机器人_云计算研发与技术进步;股份配售及认购完成;买入
2025-10-16 21:07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Horizon Robotics(地平线),股票代码9660 HK,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及解决方案[1] * 行业为汽车技术,特别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AD)领域[1][10]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2025年10月完成新股配售,发行6 39亿股,每股价格9 99港元,净筹资64亿港元[1] * 净收益计划在2027/2028财年末前充分利用,主要用途分配为:海外业务扩张10%,研发以提升技术能力60%,投资新兴领域10%,投资业务伙伴20%[1][3][4] * 相比2025年6月配售资金主要用于研发和一般企业用途,本轮资金用途更具体,增加了对云计算资源、Robotaxi等新兴领域及合作伙伴的战略投资[1][4] 业务进展与战略 * 公司HSD(Horizon SuperDrive)和Journey 6P平台已实现大规模生产[1] * 增长动力来自销量提升和规格升级,以实现如城市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等高端功能[1] * 海外扩张方面,公司正拓展欧盟市场业务,并已获得日本OEM客户的设计订单[4] * 研发重点包括迭代模型的云计算资源支出[4] 财务预测与调整 * 分析师上调2027-2030年收入预测1%~5%,因预期其性价比更高的SoC平台将渗透更多车型并扩展至高端市场新场景[5][9] * 因产品组合向利润率较低的硬件倾斜,下调2029/2030年毛利率(GM)1个百分点[9] * 因研发支出增加,上调2028-2030年运营费用率(Opex ratio)0 2~0 3个百分点[9] * 基于收入增加、毛利率下降、运营费用率上升及利息收入等非运营收入增加,上调2027-2030年净利润(NI)5%~7%[9] * 因配售导致股份稀释,2027-2030年每股收益(EPS)预测调整幅度为0%/1%/1%/1%[9] 估值与投资建议 * 基于盈利预测调整,将12个月目标价从14 00港元微幅上调至14 11港元,维持买入评级[10] * 估值方法基于2029年预测EV/EBITDA倍数26 0倍,再以11 5%的股权成本(COE)折现至2026年[10][14] * 目标倍数26 0倍基于同业比较,反映了公司2030年预测19%的EBITDA同比增长[10] * 当前股价9 01港元,相对目标价有56 6%的上涨空间[16] 风险因素 * 主要下行风险包括:竞争超预期加剧或需求疲软导致汽车供应链价格压力、产品组合向AD升级慢于预期、客户群扩张慢于预期、地缘政治紧张带来的供应链风险[15]
9月车市保持增长新势力高端亮眼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10-09 10:58
小鹏41,581辆,同比+94.7%,环比+10.3%; 蔚来34,749辆,同比+64.1%,环比+11.0%; 民生证券近日发布新势力系列点评二十三:乘联会初步推算本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 规模约为215.0万辆左右,同比+2.0%,环比+6.5%,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125万,渗透 率约为58.1%。9月6家样本新势力车企(不含小米)合计交付224,308辆,同比+19.9%,环比 +12.6%。9月国家继续规范新能源汽车竞争秩序,市场终端折扣维持稳定,价格体系趋于稳 定;渗透率持续攀升并创历史新高,对整体车市形成有力支撑。 以下为研究报告摘要: 事件概述: 2025年9月重点新能源车企交付量发布,据各公司披露数据:零跑66,657辆,同比 +97.4%,环比+16.8%; 零跑:据公司披露,9月交付66,657辆,同比+97.4%,环比+16.8%,我们判断,公司整 体销量同比增长得益于C10、B01在20万以内的强势产品及性价比优势。随着B系列新车在今 年逐步推出,公司销量有望持续提升。主要车型8月销量中,C10交付1.5万辆,占公司当月 交付量27.1%;B01交付1.0万辆,占17.8%。新车 ...
9月上海篇:2025年主流车企城市NOA试驾报告
东吴证券· 2025-09-25 15:19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5年是汽车智能化拐点之年 开启3年周期推动国内电动化渗透率实现50%-80%+的跃升 整车格局迎来重塑阶段 [4] - 头部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已实现环岛 掉头等复杂场景的城市NOA落地体验 并完善车位到车位 场景理解等高阶功能 加强Corner Case处理能力 [4] - 相比2025Q1 2025Q3各家车企智驾能力均有提升 绝对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 [4] - 新势力自研方阵智驾表现亮眼 小鹏/华为/理想稳居第一梯队 蔚来/小米快速跟进达到类第一梯队水平 [4] 上海智能化路测基本情况 - 采用大样本集中路测和小样本深度路测两种形式 覆盖10家智能驾驶主机厂/方案供应商 [4][9] - 大样本集中路测近50人集中于8:00-18:00时间段基于固定路线测试 涵盖同时段不同车型路测信息 路线标准化 样本量丰富 [9] - 小样本深度路测由相同安全员和评价员于不同时段基于相似路线测试 评价尺度一致 安全边际一致 路测时长长且场景丰富 [9] - 测试车型包括小鹏新P7 尊界S800 理想i8 蔚来ES8 小米YU7 腾势Z9 魏牌蓝山 特斯拉Model3 极氪007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 [10] 软硬件方案比较 - 小鹏P7和特斯拉Model 3采用视觉方案 其他车型均搭载激光雷达 [26] - 小鹏 华为 蔚来实现智驾芯片自研 小鹏自研图灵芯片本地有效算力2250 TOPS [12][24][26] - 小鹏 华为 理想 蔚来 小米 特斯拉 极氪为自研算法方案 比亚迪腾势采用Momenta方案 魏牌蓝山采用元戎启行方案 [26] 大样本集中路测结果 - 小鹏平均总接管次数1.51次 环岛能力优秀 掉头成功率高 平稳性及行驶效率表现好 [34] - 尊界平均总接管次数0.60次 各项指标接近满分 环岛及掉头成功率高 平稳性评分4.64分 [37] - 理想平均总接管次数1.47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平稳性表现稳定流畅 [40] - 蔚来平均总接管次数2.03次 环岛场景表现较好 驾驶过程稳定流畅 [43] - 小米平均总接管次数1.94次 环岛成功率较高 可识别红绿灯待行区 [46] - 特斯拉平均总接管次数5.73次 环岛场景相对较好 存在车道识别不清问题 [49] - 腾势平均接管次数2.54次 环岛场景较好 掉头成功率一般 [53] - 蓝山平均接管次数2.96次 环岛场景可通行 掉头成功率一般 [55] - 极氪平均接管次数4.16次 环岛表现良好 基本无法完成掉头 [58] - 奥迪平均接管次数3.75次 掉头场景表现较好 基本无法实现环岛通行 [58] 小样本深度路测结果 - 小鹏路测接管总数2次 场景间得分方差小 环岛和复杂路口表现优异 [71] - 华为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主动型场景处理能力更优 [81] - 理想路测接管总数4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困难场景具备处理能力 [87] - 蔚来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修路和环岛场景有处理能力 [93] - 小米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环岛和复杂路口表现优异 [94] - 腾势路测接管总数4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处理能力优异 环岛及窄道通行有进步 [104] - 蓝山路测接管总数5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良好 左/右转及超车场景突出 [105] - 极氪路测接管总数18次 简单/中等场景表现良好 风格激进导致多场景接管需求 [116] - 奥迪路测接管总数7次 简单及中等场景表现优秀 环岛和无保护右转表现优异 [117]
ECARX Showcases Latest In-Vehicle Navigation System and Intelligent Driving Solutions at IAA Mobility 2025
Globenewswire· 2025-09-10 19:00
产品与技术发布 - 在慕尼黑IAA Mobility 2025上推出新一代车载导航系统和最新版Skyland New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1] - 新一代导航系统集成HERE平台 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合规 已应用于Lotus、Lynk & Co、smart和Hongqi等车型 [2] - Skyland New智能驾驶方案采用黑芝麻Wudang C1236单芯片架构 提供L2+级辅助驾驶及自动泊车功能 计划2025年底搭载于红旗H9、H9+和E-HS9车型 [3] 战略与合作生态 - 通过生态合作伙伴实现技术路线的国际化合规与规模化落地 [1] - 采用HERE地图数据及解决方案(全球部署超2.22亿辆车)以缩短车企开发周期并满足区域法规要求 [2] - 结合行业领先工程能力与合作伙伴生态 为车企提供加速创新功能部署的解决方案 [4] 公司背景与业务规模 - 全球汽车技术提供商 提供从SoC芯片到中央计算平台及软件的一站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5] - 成立于2017年 2022年纳斯达克上市 在1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1600名员工 [6] - 产品已覆盖全球超930万辆汽车 合作车企包括吉利系品牌(Lotus、Volvo等)以及大众集团、一汽集团和东风标致雪铁龙 [6]
理想汽车-25 年业绩回顾 - 加快产品更新周期以稳定销量趋势;买入
2025-09-01 11:21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理想汽车(Li Auto Inc.)及其所在的汽车行业,特别是中国新能源汽车(NEV)市场 [1] 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公司2Q25业绩未达预期,并给出了远低于预期的3Q25指引,销量/收入指引较预期低40%以上,主要原因是L系列增程式电动车(EREV)车型(L7/L8/L9)销售疲软,年初至今销量同比下降32% [1] * 销量疲软归因于细分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对手如AITO M8/M9和腾势N9等新车型的推出 [1] * 年初至今,公司销量同比下滑2%,而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29%,其股价表现(ADR/港股分别下跌3%/6%)也落后于覆盖的新能源汽车同行平均44%的涨幅 [1] * 管理层已采取措施通过加速车型和技术平台迭代(目标缩短至2年)来稳定销量,升级智能驾驶功能,并计划明年在旗舰车型上部署自研ADAS芯片,以进一步降低物料清单(BOM)成本并改善利润率 [1] * 对于2H25的展望:预计3Q销量为9.2万辆(环比下降17%),4Q销量为11.5万辆(环比增长25%),主要由i8产能爬坡和i6上市驱动 [2] * 预计3Q平均售价(ASP)环比小幅增长2%,主要因MEGA(占比从2Q25的3%升至3Q25的8%)和定价更高的i8贡献,但4Q ASP因定价较低的i6上市而环比下降3% [2] * 预计3Q25汽车毛利率为19%(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因销量规模缩小,4Q25随着销量回升改善至19.4% [2] * 预计3Q25运营利润率降至0.4%,4Q25改善至1.5% [2] * 基于更低的3Q25指引和4Q25展望(主要受L系列影响),将2025E-27E净利润预测从126亿/135亿/157亿元人民币下调至53亿/89亿/126亿元人民币 [3] * 基于DCF的12个月目标价从35.3美元/138港元下调至30.9美元/120港元,意味着37%/31%的上行潜力 [3] * 公司于7月29日正式发布i8,并于8月20日开始交付,目标到9月底累计交付8千至1万辆 [4] * 公司将于9月发布i6,一款中大尺寸5座SUV,具有独特设计、大空间、长续航和VLA(视觉-语言-行动)驾驶员大模型 [6] * 针对EREV车型策略:将通过加速产品和技术平台迭代、通过VLA驾驶员大模型升级智能驾驶功能(将释放给所有EREV车型的Max版本)、以及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定制化销售策略来巩固市场地位 [7] * 自研ADAS芯片已于2025年初成功流片,目前正在进行车载测试,预计明年部署在旗舰车型并开始交付,其性能据称与市场上最强大的芯片相当,运行类GPT大语言模型时性能提升2倍,运行视觉模型(如CNN)时性能提升3倍 [7] * 海外战略:2025年是全球化战略的元年,已在美国和德国建立研发中心,并开始建设售后渠道、海外团队和IT系统,目前目标市场为中东、中亚和欧洲,新车型发布将考虑全球法规 [7] * 公司给出3Q25指引:汽车销量9万-9.5万辆,收入248亿-262亿元人民币,汽车毛利率19% [7] * 公司2Q25出现30亿元人民币经营现金流出(对比1Q25/2Q24为17亿/4.29亿流出),其中包括应付账款减少20亿元,管理层表示已将付款周期缩短至60天(对比去年底/今年初为3-4个月) [7]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纯新能源汽车厂商,2024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为5%,拥有中国主要OEM中最好的净现金头寸(截至3Q24),这有助于其未来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 [11] * 投资风险包括行业需求低于预期、竞争加剧、即将推出的纯电动(BEV)车型产品竞争力以及因BEV车型推出导致的成本结构更敏感 [12] 其他重要内容 * 报告包含详细的产品对比分析表格( Exhibit 1 ),比较了不同价格区间的畅销SUV/MPV车型的各项参数、评分及销售数据 [8] * 公司当前的估值低于其历史平均12个月远期市销率(P/S)和市盈率(P/E)倍数 [11] * 即将到来的催化剂包括新车型发布、ADAS和人工智能发展以及季度业绩 [11] * 高盛与理想汽车存在多种业务关系,包括在未来3个月内寻求或获得投资银行服务报酬,在过去12个月内存在投资银行、非投资银行证券相关服务、非证券服务等客户关系,并为该证券做市 [20]
HORIZONROBOT-W(09660)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27 20:0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达到1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11][18] - 毛利率为65.4%,保持强劲水平 [11][19] - 调整后经营亏损为11.1亿元人民币,主要由于战略性增加云服务投资 [12][23] - 净亏损52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51亿元人民币 [23] - 研发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 [20] - 行政费用3.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3% [22] - 销售和营销费用2.721亿元人民币,增长3710万元 [2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汽车解决方案收入达到7.8亿元人民币,是去年同期的3.5倍 [13] - 中高端解决方案贡献超过80%的汽车解决方案收入 [13] - IP授权和服务收入738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 [13][19] - 产品解决方案收入猛增250%至7.778亿元人民币 [18] - Journey系列处理硬件累计出货量已超过1000万台 [1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国内品牌在乘用车市场份额超过63% [5] - 国内品牌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从2024年的51%升至2025年的59% [6] - 中高级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占比从去年底的20%升至32% [7] - 已获得两个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国际车型定点 [9] - 在中国合资企业市场获得9家合资车企30个车型定点 [11][4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保持ADAS基础辅助驾驶市场45.8%的份额 [8] - 在中国国内品牌整体智能辅助驾驶计算解决方案市场占有32.4%的份额,排名第一 [8] - 成为全球唯一完成高、中、低端全产品组合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商 [9] - 推进全场景城市辅助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Drive(HSD)开发 [12] - 与博世、大陆和日本电装等国际伙伴合作开拓全球市场 [48] - 预计今年下半年与robotaxi运营商推进合作 [16]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国内品牌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带来持续增长潜力 [6] - 智能驾驶市场正向高端化发展 [7] - 用户体验提升、监管框架趋严和技术普及将推动高端系统发展 [7] - 预计配备城市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价格区间将进一步下探至15万元区间 [14] - 未来5-10年行业将向全自动驾驶时代迈进 [43] - 10万元以上乘用车占中国乘用车总销量80%,约2000万辆 [33]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上半年汽车级处理硬件出货约200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多 [8] - 支持中高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处理硬件出货约100万台,占总出货量一半 [8] - 已获得近400个新车型定点,其中100多个车型配备中高级智能驾驶功能 [10] - 今年上半年超过15个配备中高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成功量产上市 [10] - J6B处理硬件已成功推出,预计在全球市场实现数千万台累计出货 [9] - 两个日本汽车制造商项目全生命周期出货量预计超过605万台 [9] - 奇瑞XSeed E05将于年底开始量产交付HSD [15]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销量和销售组合的细节 - BYD和Auto Li是中高端产品的最大客户,占出货量一半以上 [27] - 除BYD外,GOT ISE和Autolese的AD Pro已于上半年量产 [28] - 预计全年出货量约400万台,中低端和中高端各占一半 [29] - 预计J6P和HSD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万台 [29] 问题: J6E和HSD的长期收入贡献展望 - J6P和HSD的ASP远高于J6E和M系列产品 [32] - 智能驾驶将渗透到主流市场,10-15万元区间车型也将标配城市NOA [33] - 未来2-3年预计通过HSD解决方案实现数百万美元收入 [34] 问题: 下半年和2026年的量和ASP指引 - 国内品牌销量同比增长7.5个百分点,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提升近8个百分点 [38] - 三大增长动力:国内高端市场产品落地、大众车型年底量产、合资企业市场突破 [39][40] - 两个日本车企项目全生命周期出货量预计超过750万台 [41] - ASP将因中高端产品成为主流和HSD量产而达到新高度 [42] 问题: 全球客户详细信息 - 客户包括全球第一和第二大汽车集团,以及日韩车企和在美车企 [45] - 部分基于ADAS基础解决方案面向国际市场,部分基于J6系列面向中国市场 [46] - 与博世、大陆和日本电装等国际一级供应商合作 [48] - 为印度市场等提供模型生产支持,全生命周期服务数百万辆车 [49] 问题: robotaxi部署计划和L2标准制定 - 积极参与L2智能驾驶标准制定,支持严格标准 [54] - 高端市场需要更高算力,将继续推高ASP [55] - 未来3-5年计划推出数千万台配备HSD的robotaxi [57] - 正与一些robotaxi运营商建立密切合作,近期将宣布合作项目 [57] 问题: 研发支出计划和前瞻性强度 - 坚持对HSD的研发投入,用于全场景城市辅助驾驶 [59] - 今年云和基础计算训练支出是去年的三倍多 [60] - 扣除云计算额外支出后公司运营效率更高 [60] - 此类支出是战略性投资,能抓住行业结构转型机遇 [60]
XPENG Launches Global OTA 5.8.0 Update: Delivering Refined Experiences for Diverse User Demands
Globenewswire· 2025-08-25 11:31
核心观点 - 小鹏汽车于2025年8月25日向全球用户推送XOS 5.8.0系统OTA升级 此次升级整合了公司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 通过本地化洞察提升全球用户体验[1] 智能驾驶升级 - 在欧洲市场首次推出标准人机共驾功能 Lane Centering Control (LCC) 在驾驶员介入时仍保持激活状态 实现更平滑自然的驾驶辅助[4][5] - LCC系统在高速公路汇入和出口等复杂场景表现提升 转向摆动减少[5] -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ACC) 过弯速度提高 减速舒适性增强[5] 智能座舱创新 - 新增宠物模式 可自动关闭车窗 锁闭车门 维持空调舒适温度及空气循环 并通过APP推送实时提醒[6][7] - 引入KaraFun车载卡拉OK功能 用户可通过车载应用商店下载使用[9] - XCOMBO系统支持21种语言 提供超过700项原子化能力 支持用户通过车载屏幕或手机APP创建自定义场景[12] - 空调最低温度降至16摄氏度 提升热带地区用户舒适度[11] 安全功能扩展 - 行车记录仪功能覆盖更多欧洲国家 新增紧急录制功能[11] - 提供多种预设场景模式 支持一键切换娱乐、安全、舒适及节能等场景[12] 技术研发背景 - 公司自主研发全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 技术及智能车载操作系统[16] - 核心车辆系统包括动力总成和电子电气架构 (EEA) 均采用自研策略[16] - 2025年内已完成三次重大OTA更新 包括1月XOS 5.4.5和5月XOS 5.6.0版本[2] 全球业务布局 - 总部位于广州 在北京、上海、硅谷和阿姆斯特丹设有核心办公室[16] - 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广东肇庆和广州[16] - 公司于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XPEV) 和香港交易所 (HKEX: 9868) 双重上市[17]
三部委联合发文推动车辆运输车行业规范化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18 14:27
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 - 交通部、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印发《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7月至12月开展行业规范化治理 [1][2] - 法规规定车辆运输车最多运载9辆车,但行业存在非法改装车导致车长及运载数量超限,引发安全隐患和价格体系混乱 [1][2] - 治理措施包括严格新增车辆准入、强化源头装载监管、加强执法检查和源头处罚,分阶段推进部署、宣传教育和全面治理 [2] - 行业规范化后非合规车辆将出清,运价回归合理区间,头部合规企业如长久物流有望提升市场份额 [2] 智驾与整车行业动态 - 理想汽车、小鹏汽车VLA智驾算法亮相,马斯克宣布FSD V14将于9月底发布,智驾功能升级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 [3] - 华为乾崑智驾搭载量突破100万辆,覆盖15-1018万22款车型,尊界超级工厂单周交付200+辆 [4] - 小鹏与大众深化合作,电子电气架构将应用于大众在华燃油/插混车型,2027年落地 [4] - 特斯拉Robotaxi服务将于9月向公众开放,FSD V14六周后发布 [4] - 吉利上半年营收1503亿,新能源占比515%,全年目标上调至300万辆 [4] 零部件与政策支持 - 禾赛激光雷达2025Q2交付量暴增307%,获丰田等9家定点 [4] - 财政部对5万+汽车消费贷款贴息,9月实施 [4] - 贵州、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暂停置换补贴,但报废更新政策延续 [5] - 工信部新规严禁辅助驾驶夸大宣传,未经备案不得OTA升级 [5] 投资建议 - 智驾商业化落地利好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推荐小鹏汽车-W、上汽集团、比亚迪等整车企业 [6] - 零部件赛道关注华阳集团、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受益标的包括伯特利、保隆科技等 [6]
Hesai Secures New Lidar Design Win from Toyota
Prnewswire· 2025-08-15 05:00
公司与丰田合作 - 禾赛科技获得丰田新车型激光雷达设计订单 该车型由丰田在华合资企业生产 计划2026年量产[1] - 丰田合资企业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 新能源车型成为增长引擎 同时推进行业领先的驾驶辅助系统[2] - 此次合作不仅巩固禾赛在激光雷达市场的领导地位 也开启了与日本汽车产业合作的新篇章[3] 产品技术优势 - ATX激光雷达集成公司最先进技术平台 在光机设计和激光收发模块实现全面升级[4] - ATX兼具紧凑尺寸与强大性能 已成为多家主流车企的选择 多个车型已采用该产品 并计划作为2025-2026量产车型标配[4] 未来发展方向 - 禾赛将凭借前沿激光雷达研发制造能力 助力丰田在华合资品牌树立新能源汽车市场新标杆[5] - 双方将共同致力于为大众市场提供顶级智能驾驶体验 推动驾驶辅助系统更安全、舒适和智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