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 in模式

搜索文档
昔日明星创新药公司遇转型阵痛,再鼎医药为何业绩向好股价大跌?
搜狐财经· 2025-08-18 07:4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2.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5%,净亏损同比收窄33.33%至8916.5万美元 [3][12] - 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1.1亿美元,同比增长9%,经营亏损同比收窄28%至5490万美元 [1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8.3亿美元,为下半年提供资金保障 [13] 核心产品表现 - 卵巢癌药物"则乐"2025年Q2销售额同比下降9.75%至4100万美元,曾贡献超40%收入 [16] - 艾加莫德2025年Q2销售额同比增14.47%至2650万美元,低于预期的20%-25%增速 [18] - 抗生素NUZYRA表现稳健,Q2销售额1430万美元 [18] 商业模式挑战 - License-in模式面临引进成本上升与变现空间压缩的双重压力 [11] - 收入结构高度集中,过度依赖少数License-in产品 [19] - 医保谈判降价影响显著,则乐续约后降价约20% [18] 行业环境变化 -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2024年达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首付款31.6亿美元 [24] - "4+7"集采、医保谈判常态化等政策压缩创新药盈利空间 [11] - 国内PARP抑制剂市场竞争加剧,阿斯利康与恒瑞医药产品挤压市场份额 [17][18] 战略转型尝试 - 自研项目ZL-1310(靶向DLL3的ADC)获FDA快速通道认证,但进度推迟至2027年 [28] - 早期研发能力存在短板,2020年才启动首个自研抗体项目 [27] - 仍计划通过License-in扩大产品组合并寻求全球合作 [31] 历史发展路径 - 2014年成立,2017年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港股二次上市 [8] - 则乐从引进到获批仅用3年,2019年上市后2022年销售额达1.4亿美元 [9] - 创始人杜莹具备辉瑞、和记黄埔医药及红杉资本从业背景 [7]
三年逆袭,云顶新耀肾病药一药难求,大股东为何接连减持?
36氪· 2025-08-04 11:36
药品断货与市场供需 - 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IgA肾病的对因药物,近期出现大面积断货,患者排队等药 [1] - 断货反映中国IgA肾病患者庞大且长期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确诊患者达数百万,每年新增超10万人 [3][7] - 耐赋康自2024年5月商业化以来已服务超两万名患者,未进医保前7个月销售收入达3.53亿元,进入医保后价格从2.38万元/瓶降至5000元,患者自付约1000元 [5][6] 云顶新耀的商业化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超7亿元,同比增长461%,毛利率83%,现金储备16亿元,首次实现年度商业化盈利 [10] - 耐赋康2025年销售额预测突破10亿元,峰值或超50亿元,成为医保首年即达"十亿量级"的慢病创新药 [3][7] - 公司战略从肿瘤转向肾病等慢病领域,2022年剥离拓达维(戈沙妥珠单抗)获4.55亿美元交易对价,包括2.8亿美元现金 [12] 产能与供应链挑战 - 耐赋康依赖境外生产(美国Patheon Pharmaceuticals),国内产能补充需技术转移和审评,短期内供应不足 [9] - 公司2024年底提交本地化生产补充申请,但产能释放需时间,现有海外供应难以满足医保落地后的需求 [9] 资本运作与股东动态 - 大股东康桥资本2024年1月和6月两次减持合计超13%,套现超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5.92% [18][19] - 公司7月配股融资15.7亿港元,配售价69.7港元/股(折让10.12%),40%资金用于商业化 [18] - 康桥资本减持理由为"优化投资人结构",但市场推测与LP退出需求及股价反弹237%有关 [21] 公司战略与产品管线 - 采用License-in模式快速引进后期产品(如耐赋康引进费用2.8亿美元,销售分成约10%),缩短商业化周期 [10][18] - 现任CEO罗永庆强化商业化能力,聚焦肾病领域,推进耐赋康上市并开发BTK抑制剂 [13][15] - 产品矩阵包括耐赋康、依嘉、维适平三款商业化产品,覆盖肾病、抗感染、自免疾病,在研管线含BTK抑制剂EVER001和mRNA/CAR-T技术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