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伊曲莫德
icon
搜索文档
三年逆袭,云顶新耀肾病药一药难求,大股东为何接连减持?
36氪· 2025-08-04 11:36
药品断货与市场供需 - 耐赋康(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治疗IgA肾病的对因药物,近期出现大面积断货,患者排队等药 [1] - 断货反映中国IgA肾病患者庞大且长期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确诊患者达数百万,每年新增超10万人 [3][7] - 耐赋康自2024年5月商业化以来已服务超两万名患者,未进医保前7个月销售收入达3.53亿元,进入医保后价格从2.38万元/瓶降至5000元,患者自付约1000元 [5][6] 云顶新耀的商业化表现 - 公司2024年营收超7亿元,同比增长461%,毛利率83%,现金储备16亿元,首次实现年度商业化盈利 [10] - 耐赋康2025年销售额预测突破10亿元,峰值或超50亿元,成为医保首年即达"十亿量级"的慢病创新药 [3][7] - 公司战略从肿瘤转向肾病等慢病领域,2022年剥离拓达维(戈沙妥珠单抗)获4.55亿美元交易对价,包括2.8亿美元现金 [12] 产能与供应链挑战 - 耐赋康依赖境外生产(美国Patheon Pharmaceuticals),国内产能补充需技术转移和审评,短期内供应不足 [9] - 公司2024年底提交本地化生产补充申请,但产能释放需时间,现有海外供应难以满足医保落地后的需求 [9] 资本运作与股东动态 - 大股东康桥资本2024年1月和6月两次减持合计超13%,套现超10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25.92% [18][19] - 公司7月配股融资15.7亿港元,配售价69.7港元/股(折让10.12%),40%资金用于商业化 [18] - 康桥资本减持理由为"优化投资人结构",但市场推测与LP退出需求及股价反弹237%有关 [21] 公司战略与产品管线 - 采用License-in模式快速引进后期产品(如耐赋康引进费用2.8亿美元,销售分成约10%),缩短商业化周期 [10][18] - 现任CEO罗永庆强化商业化能力,聚焦肾病领域,推进耐赋康上市并开发BTK抑制剂 [13][15] - 产品矩阵包括耐赋康、依嘉、维适平三款商业化产品,覆盖肾病、抗感染、自免疾病,在研管线含BTK抑制剂EVER001和mRNA/CAR-T技术 [22]
云顶新耀(01952)认购I-Mab 1584.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
智通财经网· 2025-08-01 20:24
公司投资动态 - 云顶新耀认购I-Mab的1584 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ADS) 每股ADS价格为1 95美元(约15 3港元) 总代价为3090万美元(约2 43亿港元) [1] - 认购完成后 公司将持有1584 62万股ADS及607 86万股普通股 占I-Mab扩大后股本总额约16 1% [1] - 公司认为此次投资可与I-Mab在4-1BB技术平台及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管线形成互补协同效应 并强化mRNA癌症疫苗领域的布局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专注于创新药及疫苗研发的生物制药企业 覆盖亚太市场并致力于解决全球未满足医疗需求 [1] - 当前商业化产品包括耐赋康®、依嘉®和伊曲莫德 预计未来两年将有更多产品获批 [1]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及业务拓展构建差异化"蓝海"领域产品管线 涵盖临床阶段及商业化阶段 [1] 被投企业I-Mab信息 - I-Mab为纳斯达克上市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专注于癌症治疗的精准免疫肿瘤学药物研发 [1][2] - 核心临床阶段管线包括Givastomig(Claudin 18 2 x 4-1BB双抗)、Ragistomig(PD-L1 x 4-1BB双抗)及Uliledlimab(CD73抗体) [2] - I-Mab在临床转化领域具备独特能力 尤其在美国市场具有优势 [2]
云顶新耀认购I-Mab 1584.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
智通财经· 2025-08-01 20:24
公司投资动态 - 云顶新耀认购I-Mab 1584.62万股美国预托股份(ADS),每股ADS价格为1.95美元(约15.3港元),总代价为3090万美元(约2.43亿港元) [1] - 认购完成后,云顶新耀将持有1584.62万股ADS及607.86万股普通股,占I-Mab扩大后股本约16.1% [1] - 每10股ADS相当于23股普通股 [1] 公司业务概况 - 云顶新耀是一家专注于创新药及疫苗研发、授权引进、临床开发、生产制造及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以亚太区市场为起点 [1] - 公司已战略性地搭建了由多款极具前景的创新药物组成的临床阶段及商业化阶段产品管线,聚焦差异化"蓝海"领域 [1] - 商业化阶段产品组合包括三款产品:耐赋康、依嘉和伊曲莫德,预计未来两年还将有更多产品获批 [1] 被投公司I-Mab情况 - I-Mab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发针对癌症治疗的精准免疫肿瘤学药物 [2] - I-Mab目前有三项处于临床阶段的管线产品:Givastomig(Claudin 18.2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Ragistomig(PD-L1 x 4-1BB双特异性抗体)及Uliledlimab(CD73抗体) [2] 战略协同效应 - 董事会认为认购事项可确认I-Mab在临床转化方面的独特能力,特别是在美国市场 [2] - I-Mab的优势与云顶新耀在亚洲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形成互补及协同效应 [2] - I-Mab在差异化4-1BB技术平台及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管线方面的优势与云顶新耀在mRNA癌症疫苗方面的现有投资相得益彰 [2]
云顶新耀(01952) - 自愿性公告
2025-08-01 20:12
市场扩张和并购 - 2025年8月1日公司认购I - Mab 15,846,154股美国预托股份,总代价3090万美元(约2.426亿港元)[4] - 认购完成后公司持股占I - Mab已发行股本总额约16.1%[4] - 认购事项适用百分比比率低于5%,无需公告或股东批准[6]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公司商业阶段产品组合有三款,预计未来两年更多产品获批[5] - I - Mab有三项临床阶段管线产品[6]
云顶新耀(01952.HK)完成先旧后新配售股份 筹资约15.53亿港元
格隆汇· 2025-08-01 19:41
配售及认购完成情况 - 云顶新耀于2025年7月30日完成配售22,561,000股待售股份,每股价格为69.70港元,涉及不少于六名承配人 [1] - 公司于2025年8月1日按相同价格(69.70港元/股)向卖方发行22,561,000股认购股份 [1] 资金用途分配 - 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553.39百万港元 [2] - 50%(约776.69百万港元)将用于全球研发,包括mRNA技术平台开发、肿瘤及自体免疫疾病管线资产(如BTK抑制剂EVER001) [2] - 40%(约621.36百万港元)用于商业化推进,涵盖依嘉®、耐赋康®及伊曲莫德等新产品的上市及供应链优化 [2] - 10%(约155.34百万港元)作为营运资金及一般行政管理用途 [2]
西南证券:云顶新耀迎商业化拐点 耐赋康销售峰值预计达到50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6-07 15:42
云顶新耀产品管线及收入预测 - 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14.7亿元、30.7亿元和42亿元 [1] - 耐赋康、依嘉、伊曲莫德、EVER001等产品将推动收入增长 [1] 耐赋康产品分析 - 耐赋康是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的IgA肾病治疗药物 [1] - 2023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1] - 中国IgA肾病患者达400-500万人 [1] - 2024年实现收入3.5亿元 [1] - 销售峰值预计达到50亿元 [1] 伊曲莫德产品分析 - 新一代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 [2] - 预计2025年底前获批上市 [1]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到2030年预计达91.8万人 [2] - Ⅲ期临床数据显示89.6%患者完成40周维持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51.9% [2] - 销售峰值有望达20亿元 [2] EVER001产品分析 - 新一代共价可逆BTK抑制剂 [2] - 潜在同类最佳产品,授权潜力大 [1] - 中国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到2032年预计达270万人 [2] - 全球尚无获批原发性膜性肾病适应症药物 [2] - 出海潜力巨大 [2]
云顶新耀-B(01952):“双轮驱动+年度商业化盈利”破局,摘B在即剑指Biopharma新标杆
智通财经网· 2025-04-22 09:05
公司业绩与摘B进展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7亿元,同比激增461.16%,首次达到港交所摘B条件(市值至少40亿港元且最近财年收益不低于5亿港元)[1] - 公司成为港股市场又一家迈向成熟Biopharma的创新药企,标志其进入新发展阶段[1] - 摘B后公司有望复制同行成功路径,如康方生物摘B后股价累计涨幅达107%[3] 核心产品商业化表现 - 耐赋康®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并进入医保目录,海外市场同步拓展至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上市7个月销售收入达3.53亿元[2] - 依嘉®通过渗透300多家核心医院及CSO合作,2024年销售额3.53亿元,同比增长256%[2] - 两大核心品种合计贡献7.06亿元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99.8%,是摘B的关键推力[2][3] 研发管线与AI制药布局 - 伊曲莫德(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预期销售峰值达20亿元,已在中国澳门获批并通过"港澳药械通"进入大湾区,NMPA受理其上市申请,预计2026年获批[3] - 公司依托AI驱动平台(如算法"妙算")提升研发效率,首款AI驱动mRNA肿瘤疫苗EVM16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成为港股"AI+创新药第一股"[3] 战略与市场认可 - "自主研发+授权引进"双轮驱动策略成效显著,公司在IgA肾病和抗生素领域以较低代价引进耐赋康®及依嘉®,展现独特商业洞见[1][2] - 中金研报大幅上调目标价133%至70港元,认为公司研发药估值开始体现[4] - 公司计划持续完善研产销闭环,推动核心品种规模商业化以提升二级市场价值[2][4]
700天,一个力挽狂澜的投资故事
投资界· 2024-12-20 11:06
核心观点 - 云顶新耀在控股股东康桥资本主导下通过战略转型实现逆风翻盘 从2022年低谷至今股价上涨接近9倍 总市值从20多亿港元回升至超160亿港元 [4][18] - 康桥资本开创"孵化+运营"模式 深度参与企业战略和运营 通过资产并购、结构性融资等全方位解决方案实现产业与金融结合 [20] - 在生物医药行业寒冬中 康桥资本通过果断决策帮助企业断臂求生 旗下企业如云顶新耀、韩国秀杰、I-Mab均实现价值重塑 [6][7][15] 战略转型 - 2022年云顶新耀以4.55亿美元将核心产品拓达维®卖回吉利德 获得2.8亿美元现金并免除7.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实现净赚3亿多美元 [15] - 转型后聚焦肾病、重症抗感染、自体免疫、mRNA癌症治疗疫苗等蓝海领域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884% 运营成本下降4.76亿元 [17] - 2024上半年总收入3.02亿元人民币 较2023下半年增长158% 首次实现商业化层面盈利 现金余额达19.3亿元 [17][18] 康桥资本模式 - 采用"控股股东+联合创业者"定位 累计创办10家公司 全周期配置管理团队 典型案例包括云顶新耀、I-Mab等 [12][7] - 在韩国秀杰案例中 引入前LG生活健康CEO 推动业务全球化 2023年旗舰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亿韩元(约16.2亿元) [6] - 对I-Mab实施分拆重组 保留国际价值管线 傅唯亲自出任董事会主席 推动向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转型 [7] 行业发展 - 2021年起生物药企面临生存挑战 出现市值腰斩、卖管线、减员撤厂等现象 行业进入整合期 [6][21] - 云顶新耀2019年以8.35亿美元引进拓达维® 创下当时亚洲和美国之间最大License-in交易纪录 [11] - 康桥资本预见性布局蓝海市场 其医疗健康产业设施平台在赛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20] 商业化进展 - 云顶新耀设下2030年目标:四大重点产品实现100亿人民币销售峰值 成为亚洲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18] - 2023年收获IgA肾病药物耐赋康®、抗菌药物依嘉、自身免疫药物伊曲莫德3款重磅管线 [17] - 新任CEO罗永庆强化商业化能力 推动公司从资本市场输血转向自我造血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