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
搜索文档
沈阳玫瑰绽放城市精神(一朵花读懂一座城)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玫瑰产业规模与产量 - 沈阳鲜切花玫瑰种植面积达3400亩,占全市鲜切花种植面积的82% [13] - 年产鲜切花玫瑰1.32亿枝,占全市鲜切花年产量的89.5% [13] - 玫瑰年产量的60%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突出冬季反季供应优势 [14] 玫瑰品种与地理标志 - "辽中玫瑰"成功获批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3] - 沈阳玫瑰主打北纬42度寒地玫瑰概念,花期较长,瓶插期比南方玫瑰延长5至7天 [14] - 20世纪90年代初选育出适合当地栽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玫瑰新品种 [13] 城市绿化与景观应用 - 沈阳栽植绿化用玫瑰、刺玫等共计13.66万株 [16] - 公园、广场等公共景观节点栽植占比18%,居住区、单位庭院等附属绿地栽植占比达82% [16] - 利用街角空地栽植耐寒品种玫瑰,每年6月盛花期,经修剪可二次开花 [16] 文旅融合与产业拓展 - 连续两年举办玫瑰音乐节,以玫瑰为主题打造音乐节IP [15] - 辽中区举办"玫景入书 礼献芳菲"主题活动,打造"玫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模式 [15] - 打造浑河岸边"玫瑰花框"网红打卡点、新春灯会玫瑰花束、冰封玫瑰墙等城市地标 [15] 历史渊源与城市象征 - 明末清初辽中地区开始栽植玫瑰,1985年4月正式确定玫瑰为沈阳市市花 [12] - 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玫瑰园引进3000余个玫瑰和月季品种,总株数近20万 [13] - 玫瑰象征沈阳坚韧热情的城市精神,与工业城市的钢花意象相映生辉 [12][13]
守护都市丛林那抹葱郁——“走!挑战当一天‘绿领’”系列报道之七
河南日报· 2025-10-05 07:28
城市绿化养护行业核心理念 - 行业将增绿扩绿视为起点,长期养护是实现持续护绿的关键[1] - 行业工作远不止于表面修修剪剪,其背后是深层次的绿色生态环保理念[1] - 行业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坚持精细化管理,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2] 城市绿化养护的具体实践与规模 - 单个管养所负责区域包含4000多棵行道树和超过16万平方米绿化带[1] - 管养范围还包括1个游园、2座高架月季花箱以及超过1万平方米城市桥柱垂直绿化[1] -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方法,必要时使用低毒环保药剂并精准控制用药量和频次[2] 技术创新与资源利用 - 在改造项目中成功实现中水灌溉系统的创新应用,利用经过处理的再生水通过智能系统灌溉[2] - 中水灌溉系统每年可节约数万吨自来水,代表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化新模式[2] - 行业工作涉及道路植物种植设计、绿化景观营造以及树木修剪、花卉养护等精细化作业,涵盖风景园林、植物、土壤等多个专业领域[3]
河南桐柏:生态优先“绣”出锦绣淮源新画卷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0:34
城市精细化管理战略 - 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理念,以系统治理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1] - 以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持续构建长效化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机制 [2] 水环境治理投资与工程 - 投资5949.74万元实施排水防涝溢水口提升改造工程,在县城14个关键点位铺设雨水管道7811米,其中采用顶管技术施工3946米 [1] - 强力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完成4条内河清淤,实施吴湾河、水帘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整治污水直排点56处 [1] - 投资建设龙潭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并实现完工蓄水,加快推进李家畈水库工程建设 [2] 防汛体系建设与能力 - 构建工程+机制+能力三维防汛体系,健全气象、水文监测预警网络和联动机制 [2] - 储备各类防汛物资15.5万余件,配备移动泵车等专业设备,对14处城市易涝点实行一点一策治理措施 [2] - 通过智慧城管系统强化监测预警,建立日巡查、日通报、日交办、日整改机制 [2] 生态绿化与城市更新 - 实施绿色家园工程,倾力打造淮河十里风光带、凤凰山公园、盘古带状公园等一批绿化精品,新建口袋公园20个 [2] - 对32条背街小巷实施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42个老旧小区改造,通过一系列微改造提升群众幸福感 [2] 管理与维护机制 - 建立政策+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管理机制,通过开展水管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培育基层水务管家 [1] - 采用情景模拟+实操考核方式提升管网维护专业水平,形成覆盖县城全域的污水收集处理网络 [1] - 严格落实城市防汛四级责任体系,更新城市防汛一本账 [2]
上海提前建成“千园之城”
人民日报· 2025-08-29 07:11
公园建设成果 - 上海各类公园总数达1013座 包括城市公园522座 口袋公园371座 休闲森林公园119座及主题公园1座 提前实现"十四五"末"千园之城"目标 [1] - "十四五"以来新建公园绿地超2500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 较初期增加1平方米 [1] - 全市858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 占城乡公园总数85% [1] - "十五五"期间预计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再增1平方米 [2] 生态网络建设 - 全市绿道总长度达1998.81公里 立体绿化总面积达518.16公顷 形成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休闲网络 [1] - 持续实施"五个新城"每年50公里环新城绿道和5000亩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 [1] - "十五五"期间计划新增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 新建绿道500公里以上 [2] 空间开放与共享 - 全市开放共享单位附属绿地162处 开放面积超100公顷 持续推进单位附属绿地拆墙透绿 [2] - 外环绿带蜕变为环城生态公园带 50座环上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1] 功能拓展与品质提升 - 推动公园增加体育 文化 音乐 艺术 戏曲 红色资源等元素 突出"公园+"特色 [2] - 徐汇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一期)融合城市生境 全龄体验 儿童友好 自然学堂 入选住建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经验清单 [2] - 落实老年友好型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要求 [2]
巧用边角地 生活更宜居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城市绿化建设进展 - 长春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71% 绿化覆盖率达到43.71% 较5年前分别增长11.5和5.3个百分点 [2] - 建成口袋公园365个 利用边角地和未用地等废弃空间增设便民游憩设施 [1][2] - 在城市主次干道新栽植和补植树木3.29万株 主要街路和交通岛栽种多种植物 [2] 绿化设施与配套 - 开展精品绿道建设 在景观大道和公园内部建设绿道 周边设有座椅路灯和智慧打卡桩等配套设施 [2] - 实施"百廊工程" 在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建设全长90公里 宽100米至500米的道路景观带 [1] - 伊通河中段修建工业轨迹公园和渔航文化公园等主题景观带 沿线公园特色鲜明 [2] 专业化养护机制 - 由10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23个园艺师小组 对重点街路绿地实行包保管理 定期巡查记录树木生长状况 [2] - 组织专业队伍对街路乔灌木进行精细化修剪 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2] - 推行专业化养护机制确保绿化树木健康生长 [2] 生态资源开发利用 - 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建设森林康养基地 形成乡村生态旅游和生态观光等新业态 [2] -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3] - 拓展市民活动场地 争取让市民步行15分钟左右走进绿色开放空间 [1][2]
吉林长春市拓展绿色开放空间 巧用边角地 生活更宜居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01
城市绿化建设进展 - 长春市利用边角地和未用地建设口袋公园,增设栈道、健步道等便民设施,市民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 [1] - 在城市外围实施"百廊工程",建设全长90公里、宽100米至500米的绕城高速道路景观带 [1] - 建成区绿地率达40.71%,绿化覆盖率达43.71%,较5年前分别增长11.5和5.3个百分点 [2] - 已建成365个口袋公园,新栽植补植树木3.29万株,主要街路种植宿根花卉、观赏草等多样化植物 [2] 绿化管理与维护机制 - 由10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23个园艺师小组,对重点街路绿地实行包保管理,定期巡查记录树木生长状况 [2] - 专业队伍开展街路乔灌木精细化修剪,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2] 配套设施与智慧化升级 - 精品绿道沿线设置座椅、路灯、智慧打卡桩,扫描二维码可查看运动里程等数据 [1][2] - 伊通河畔建设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等主题景观带,配套红色人行道和自行车道 [1][2] 生态经济融合发展 - 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乡村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2] - 计划持续推动城市绿化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3]
扩绿生金
辽宁日报· 2025-07-16 09:26
城市绿化创新模式 - 阜新市实施"全域苗圃化"战略,利用城区闲置空地栽植苗木,2023年无偿获得17万株白榆树苗用于道路绿化,节省采购成本[1] - 创新采用"育苗车间"概念,将临时闲置土地转化为苗木培育基地,树苗成熟后移植至其他绿化区域实现循环利用,单株白榆树苗价值从0.5元增值至2-3元,累计节省绿化投入超百万元[1] - 通过科学规划实现"300米见绿色,500米见公园"目标,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绿化面积356.3万平方米,栽植苗木166.1万株[5] 科学种植体系 - 采用"一地一策"差异化种植方案:贫瘠地块种火炬树,肥沃地块种丁香,低洼地种柳树,高地种樟子松,空旷区种杨树降风速,道路两侧种文冠果提升景观[4] - 优先选择棚改拆迁空地和暂未出让土地作为种植区,自然资源部门系统摸排可用地块,确保树苗生长周期与土地开发计划无缝衔接[3] - 本地培育苗木适应性强,如东湖体育公园70%绿化使用自育苗,成活率显著高于外购品种[6] 生态经济双收益 - 建立"绿色银行"商业模式:通过苗木移植复用降低绿化成本,同时培育可销售资源,近三年累计产销苗木2.2亿株,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6][7] - 推出"阜新苗木"品牌2.0战略,整合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等国家级资源平台,重点发展查海油松、彰武松等特色乡土树种[6][7] - 创新"森林模块"输出模式,将标准化苗木培育单元向省外生态项目推广,实现跨区域资源应用[7] 社会效益 - 直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如67岁市民反馈新增口袋公园带来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显著提升[1] - 形成可复制的沙地治理城市样板,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实现"扩绿兴绿护绿"三效合一[2][7] - 通过文冠果等常绿树种种植有效降低风速,大风天气沙尘问题得到根本性缓解[1][4]
“花漾北京”是如何实现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3 14:39
城市绿化景观建设 - 北京主干道及环路隔离带种植月季,克服车流量大(高峰达10余小时/天)、空间狭窄(钢筋水泥混凝土限制土壤营养)、夏季高温等挑战,形成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的品种优势 [1] - 月季作为市花广泛分布于长安街花带长廊、社区花墙、城市立体花雕及京郊花海,装点城市空间 [1] 生态建设长期规划 - 月季品种培育周期长:需1年杂交育种、2年播种、3年幼苗培育,通过至少3个冬季抗寒测试才能获认证,优秀品种需10年以上研发 [2] - 北京推进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布局二环至六环景观带(城墙遗址公园、特色花廊、森林景廊、山水画廊),实施"院中一棵树"行动及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细节优化 [2] 四季景观多样性 - 北京实现"四时有景":春季玉兰海棠、夏季乔灌木层次景观、秋季彩叶树、冬季松柏常绿,形成"绿满京城、花漾四季"的活力城市形象 [3]
滨江立体绿化 重塑城市“第五立面”
杭州日报· 2025-05-14 10:38
城市立体绿化发展现状 - 滨江区高架景观通过立体绿化形成"空中花廊"和"清凉绿洲"效果 成为城市热门景观[2] - 立体绿化被定义为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屋顶绿化 垂直绿化 沿口绿化和棚架绿化四种类型[2] - 高架桥墩采用爬山虎进行垂直绿化 藤蔓覆盖桥墩形成多层绿色景观 部分垂挂至高架下方[2] 绿化工程实施与维护 - 爬山虎种植需5-6年才能达到"绿波荡漾"视觉效果 当前景观为20年前栽种经过持续养护补植形成[2] - 初期采用塑料网牵引辅助攀爬 成长期重点进行除草施肥作业[2] - 因特殊地理位置需每月浇水4次 夏季每45天进行夜间修剪防止垂枝遮挡驾驶员视线和信号灯[2] 社会反响与效益 - 市民评价绿化景观带来"森林隧道"体验 形成视觉与触觉的清凉环境[3] - 行车者反馈绿色屏障改善驾驶心情 缓解夏季燥热感[3] - 社交媒体出现"给城市打柔光滤镜"等正面评价[3]
入城口变身花海,武汉“绣”出城市新封面
长江日报· 2025-05-01 12:00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 武汉以"四线一口"(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进出城道路沿线及入城口)为重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 [1][3] - 近一周清运沿线垃圾145吨,腾退违规菜地2万余平方米,移植补栽苗木170株,新增绿化面积超4000平方米 [3] - 东西湖区累计增绿约4万平方米,补种树木550棵,打造1万余平方米月见草花海景观 [7] 重点区域整治成效 - 汉孝城际高铁沿线整治后形成"花海+菜园"模式,桥下空置地试点6亩共享菜园,既美化环境又满足民生需求 [7] - 武汉火车站周边清走50多吨垃圾,移栽170棵树苗,4000平方米土地披上绿装 [8] - 青化立交桥下7000平方米区域完成立体绿化改造,上层栽植栾树、香樟,中层点缀海棠、栀子花,底层铺设麦冬草 [11] 生态景观提升 - 武荆高速东西湖段沿线打造2万平方米月见草花海,夹竹桃与月季错落交织 [12] - 新沟镇将武荆高速匝道旁3.6万平方米裸露土地变成"四季画廊",实现四季不同景观 [17] - 岱黄高速前川段桥下空间种植波斯菊、金盏菊等花卉,取代原有违规菜地和窝棚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