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

搜索文档
农业科技特派员扎根田间,全链条守护丹邱村丝苗米产业振兴路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00:00
农业科技特派员 扎根田间,全链 条守护丹邱村丝 苗米产业振兴路 _南方+_南方 plus "云栖白水,稻 出鲜香;食在广 州,米出增 城。"站在广州 市增城区朱村街 丹邱村的万亩稻 田边,望着随风 起伏的金色稻 浪,农业科技特 派员、增城区农 业科学研究所高 级农艺师刘成枝 的话语掷地有 声。 作为广东"百千 万工程"首批典 型村,丹邱村不 仅是增城丝苗米 的发源地,更因 一支农业科技特 派员团队的扎根 服务,走出了一 条"科技赋能、 全链发展、富民 兴村"的乡村振 兴新路径。从品 种优化到机械化 种植,从加工升 级到文旅融合, 农业科技特派员 们以专业力量激 活传统产业,让 有着500年种植 历史的丝苗米焕 发新生。 建强队伍织密网 科技服务精准对 接乡村需求 "要让丝苗米产 业挑起乡村振兴 的大梁,科技支 撑必须跟 上。"增城区农 业农村局农艺师 李桂花介绍,为 响应"百千万工 程"对乡村产业 发展的要求,增 城区以农业农村 局为牵头单位, 整合区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区农 科所、区动物卫 生监督所等多方 力量,组建了一 支70人的农业科 技特派员队伍, 区级召集人机制 按产业领域明确 专人负责,组织 专家 ...
镇书记东奔西走学习忙,省农科院专家为其支实招
南方农村报· 2025-09-13 23:29
为进一步提升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助力香坪镇"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突破、新成效、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地理优势,9月12日,连 南县香坪镇党务书记徐志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谢克队长等一行6人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座谈交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合作部曾祥山副处长以及清远分院 主任董春琳陪同参加此次活动。 一行人先是参观了省农科院科技成果展厅,随后立即前往蔬菜所与所长江彪及相关科技骨干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徐志军书记介绍本次来访目的,主要根据 香坪镇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到蔬菜所寻求相关专家团队精准对接和科技支撑。双方就食用菌种植技术以及终端销售领域进行多方面的探讨。食用菌专业团队 的肖自添就食用菌当前走俏市场品种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给予了专业答复。 切 品种选肩 E 開放下達技術網 Extension and International Co flu Allant Fires Forth 7 品 图 113 。東羅林航士達成為開發 20年底次英国發展的歌曲演唱 20年度次第二季度的歌曲歌曲 10年度 2017年第一季 10年度广东省有独立中 10年度广东省科技演唱 10年度广东省科技演唱 10年度广东省科技演唱 ...
防病害,解难题!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晚造水稻生产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14:05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鳌头镇农办于9月4日在鳌头镇举办水稻当前管理技术培训班 旨在应对强降雨对晚造水稻种植的影响 解决种植时间偏迟 前期长势偏弱及橙叶病等问题 确保完成"米袋子"任务[2][3][4] - 培训覆盖农办负责人 农技员 种粮大户及技术员等80余人 学员反馈内容贴合生产实际 解决了当前水稻管理困惑 为晚造水稻稳产高产注入信心[20][21][22] - 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培训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表示将持续跟踪水稻生长情况并提供技术指导 全力保障从化区晚造水稻生产顺利推进[23][24] 水稻主导品种管理技术 - 高级农艺师欧阳敏枝结合从化区2025年晚造水稻生产情况 讲解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主导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重点分享因8.07强降雨导致抛插秧时间偏迟和前期生长偏慢的应对措施[7][8][9][10] - 培训针对从化区晚造水稻受强降雨影响的具体问题 提供针对性管理方案 确保水稻种植适应不利气候条件[9][10]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莫钊文分析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背景 明确节水稻作是CH4减排首选措施 减肥是N2O减排关键技术[11][12][13] - 技术内容涵盖香稻增得增产低碳栽培 超级稻高产优质低碳栽培和精量穴直播低碳栽培 针对从化水稻种植方式实现高效与绿色双赢[13][14] 优质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龙宇阐述水稻病虫害发生原理和规律 明确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安全的主要手段[15][16] - 培训详细讲解从化水稻易发病害包括稻瘟病 纹枯病 细菌性条班病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和福寿螺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引导种植户科学兼顾稻米品质与生态环保[16][17][18]
浒墅关用“黑科技”保障水稻丰收
苏州日报· 2025-09-01 08:43
"眼下正是水稻破口的关键期,搞定这一波,增产就稳了!"作为本地知名的植保无人机飞手,兄弟 俩起早贪黑,忙完自家还要服务村民,从早上5时上田一直忙到深夜。魏巍介绍,无人机飞防比人工作 业快多了,一小时可覆盖80到100亩地,相比人工打药,同等面积至少需要四五个人干一整天才能完 成。今年魏巍家种植了1600亩水稻,"目前水稻长势良好,收成好的话,预计能归仓近180万斤稻 谷。"魏巍一边抹汗,一边笑着说。 在浒墅关乡村的沃野上,连片的稻田绿意奔涌,稻苗在热浪中伫立。除了扑面的绿意,稻田里还点 缀着一些白色"小灯笼",那是帮助农户们虫口夺粮的绿色诱捕装置。这些看似萌物的设备,其实是农技 人员布下的"天罗地网"。 从无人机飞防的"空中覆盖",到诱捕装置、杀虫灯的"地面守护",浒墅关以科技赋能农业、以绿色 引领发展,筑牢丰收根基。 夏种之后,浒墅关的水稻管理直接进入"高科技模式"。早上9时,室外温度已达35℃。吴公村水稻 种植大户魏巍兄弟俩仍在田埂边奋战。无人机巡航在绿色的田野上,稻田卷起绿色的漩涡,迎接自空中 洒下的药剂。 日前,浒墅关农技人员协同农户将这些诱捕装置安装到位,辖区青灯村、吴公村、九图村、华盛社 区的稻田 ...
河南稻田的N种打开方式
河南日报· 2025-08-28 07:39
再生稻产业发展 - 商城县再生稻种植面积从2014年40亩扩展至2025年预计18万亩 增长近4500倍 [2] - 再生稻头茬亩产突破1300斤 全年亩产超1800斤 增产超3亿斤 产值破7亿元 [2] - 组建95人农业科技团队 技术指导覆盖率超80%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40余场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千人次 [4] 技术创新与规模扩张 - 筛选"桃优香占""隆晶优1212"优质品种 良种推广应用率超60% [4] - 建成19个再生稻示范基地 8个乡镇实现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4] -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产业奖补、基础设施和品牌建设 [4] 区域协同发展 - 光山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 建设全省首家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 年育秧能力近百万盘 [5] - 培育"光山蓝"区域公共品牌 7家企业1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 10个市级和8个省级知名品牌 [5] - 组织4支服务队45名技术骨干对32个生产基地包联服务 减轻气象灾害影响 [5]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 潢川县推广"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 亩产小龙虾500斤 生态甲鱼亩产200斤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0% [8] - 建成日加工30吨甲鱼生产线 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 [8][9] - 形成年产值20亿元产业集群 涵盖600余养殖户、40余家合作社、近80家加工企业 [9] 产业链深度整合 - 从虾壳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 实现"变废为宝" [9] - 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 打造"龙小甲""中华黄鳖"等知名品牌 [9] - 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 构建种苗繁育、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 [9] 农文旅融合创新 - 汝阳县稻田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 清明假期门票收入破10万元 [12] - 春季研学活动接待团队超30批次 实现研学收入22万元 [12] - 2023年10月以来文旅收入346万元 村集体收益242万元 村民股东分红15万元 [14] 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 采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村合伙人+村民"合作模式 村民小额入股项目 [14] - 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实现"即时分账" 现场消费实时到账 [14] - 观光小火车项目4名合伙人各入股2万元占股60% 24户村民每户筹资1000元占股20% [14]
郭元强到蔡甸区调研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惠民生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长江日报· 2025-08-26 08:3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武汉城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位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核心区域 是一家大型近郊度假综合体 开业两个月入园游客超10万人次[1] - 发挥重大文旅项目牵引作用 带动周边乡村旅游 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拓展消费新空间 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1] 健康养老产业布局 - 合众优年生活(武汉)养老社区毗邻后官湖公园 适应不同人群养老需要 提供精细化医养服务[2] - 新城区发挥空间资源优势及成本优势 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整合社会资源与市场力量 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2]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 - 大集街道龙泉村水稻生产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田管理及灌溉 1100余亩水稻长势良好[2] -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激发消费潜力 巩固经济回升势头[3] -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养老服务 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发展[3]
哈萨克斯坦培育出成熟期短的节水型水稻新品种
新华社· 2025-08-25 20:44
新品种研发 - 扎哈耶夫哈萨克水稻种植科学研究所培育出成熟期短的节水型水稻新品种"锡尔美人" [1] - 新品种成熟期为105至110天 较现有俄罗斯品种120至125天缩短15至20天 [1] - 每公顷产量达8000至8500公斤 [1] 行业技术升级 - 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面临水资源紧张问题 农业领域需探索应用节水技术 [1] - 新品种水稻种植需水量更少 有望替代当前高耗水水稻品种 [1] - 克孜勒奥尔达州目前主要种植俄罗斯水稻品种 [1]
新农人用上“新把式”(追梦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农业机械化转型 - 公司采用植保无人机实现单日作业面积200多亩 显著提升植保效率[1] - 公司配备插秧机 拖拉机 收割机 烘干机等设备 实现水稻种管收全程机械化[1] - 机械化插秧10天内完成1000多亩 秧苗密度合理且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 管理模式创新 - 公司推行分人分区域管理模式 聘请5名全职田管家负责特定田块全周期管理[2] - 田管家月工资5000元并享受增产分红 同时掌握农机操作等新技能[2] - 机械化托管服务覆盖周边8个村5个合作社 解放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2] 经营效益提升 - 公司经营2100多亩田地 双季平均亩产达2500多斤[2] - 亩均人工成本降至60多元 机械成本50多元 较传统人工成本下降80%以上[2] - 稻虾共作生态模式在150亩稻田试验 每亩额外增收400-500元[2] 技术升级与品牌建设 - 公司参与农业科技培训 学习有机种植和精深加工技术[4] - 计划发展绿色有机大米并创建农业品牌 推动产业升级[4]
17万亩示范地块逐一建档、定期勘苗
南京日报· 2025-08-20 10:18
水稻种植面积与分布 - 南京水稻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 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 [3] - 光猛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1000余亩 以南粳46品种为主 [1] - 溧水区和凤镇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连片稻田长势喜人 [2] 高温应对技术措施 - 采用浅湿灌溉技术 孕穗期和抽穗期建立3-5厘米浅水层 [2] - 实施以水调温措施 遇高温灌入5-7厘米深水增加水稻腾发量 [3] - 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通过一喷多促提高抗高温能力 [3] - 灌浆期采用湿润灌溉保证水分供应并增强根系活力 [2] - 成熟期适时排水晒田促进籽粒充实 [2] 农业技术指导体系 - 市/区/镇三级农技人员与科研院所专家组成技术团队深入田间 [1][3] - 对17万亩地块和373个种植主体实施一田一方一户一档管理 [3] - 开展全生育周期定期踏田勘苗和点对点服务指导 [3] - 省农科院首席专家带队进行水稻中期田管技术指导 [2] 生产管理现状 - 水稻正值拔节长穗期 对持续高温较为敏感 [1] - 目前苗情长势总体较好 未见明显高温热害受灾田块 [3] - 建立农业与水利部门联合应急机制确保水源充足 [4] - 持续推进稻麦(油)轮作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 [3]
(走进中国乡村)盐碱地中荡稻浪 新疆南部乡村成“水乡”
中国新闻网· 2025-08-19 00:04
海水稻种植技术突破 - 通过微生物分解盐分和微量元素调节 将盐碱地pH值从11降至7.5 土壤含盐量从3‰降至1‰左右 [1] - 经过反复筛选培育优化 成功攻克种子关 实现4个品种海水稻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 最高达853公斤 [1] - 采用土地流转模式实现超万亩规模化种植 取代原有散户低效益种植模式 [1] 产业链与经济效益 - 建立全自动智能化加工生产线 日加工量达150吨 经十余道工序精深加工后销往粤港澳大湾区 [2] - 土地流转农户获得每亩750元固定收益 并可参与插秧/田间管理/收稻等农忙工作获得额外收入 [2] - 3家农机合作社承接万亩耕作服务 社员通过机械化服务实现增收致富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依托改良后生态环境吸引40余种鸟类栖息 建成"稻乡泉村"旅游景区 [2] - 2022年吸引游客逾52万人次 带动就业超350人 村民通过民宿/农家乐获得年均6万元收入 [2] - 开发"海水稻抓饭"品牌农产品 规划建设海水稻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结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