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沃野新程 向强而行——“强省进行时”系列观察报道之一
河南日报· 2025-11-20 07:19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省正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开放合作三大路径,系统性地推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现代化转型 [2][5][6][8] 科技创新 - 种业振兴成效显著,培育国家种业阵型企业11家,建成15个国家级制种基地,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3] - 小麦、花生、生猪等品种的供种能力位居全国首位 [3] - 建成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14个国家级农业科创平台,并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农业种业”大模型 [5] - 智慧农业技术得到应用,例如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巡田”,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5] 产业升级 - 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以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大但融合度不高的问题 [6] - 西峡县作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通过深加工将香菇制成酱、脆片等产品,实现价值提升,累计出口创汇突破百亿美元 [6] - 成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进入资源整合与集群发展的新阶段 [6] - 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例如兰考县张庄村通过打造主题博物馆开展红色研学,年接待团队超5万人次,村民宿年均入住率达85%以上 [7] - 省政府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规划特色果蔬、农文旅融合等多元发展 [7] 开放合作 - 在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上,与多家顶尖科研院校签约共建12个项目 [8] - 河南农投集团联合省内企业在国际会议上与乌拉圭相关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 [8] - 通过在上海、海口等地设立出口服务平台,将食用菌、烘焙食品等特色农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甘肃宕昌:“产培评”融合 激发振兴新动能
中国发展网· 2025-11-06 15:59
核心观点 - 宕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施“产培评”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的匹配难题,为县域特色产业提供人才支持 [1] 战略与机制 - 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并出台《宕昌县职业技能培训“产培评”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将中药材种植加工、“羌源味到”农文旅品牌及“哈达铺建筑人”劳务品牌作为重点扶持方向 [2] - 建立跨部门、跨乡镇的联动摸排机制,动态收集企业用工缺口与劳动者培训意愿,形成从岗位需求挖掘到精准化就业服务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 [2] 项目实施与示范 - 在官鹅沟景区举办“羌源味到”特色菜品制作培训班,吸引117名学员参与,旨在提升其服务旅游业的技能 [3] - 在哈达铺镇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为12家合作社的130余名从业人员提供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面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3] - 联合妇联、团委等部门举办2025年“产培评”融合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吸引70多家企业的百余位创业者参与 [3] 成效与成果 - “羌源味到”菜品制作培训的117名学员中,已有105人成功在景区周边实现就近就业,就业率达89.74% [4] - 培训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4] - 通过农艺工培训,学员小赵预计年产能提升至党参3.5吨、黄芪2.3吨,年收入从6万元大幅提升至15万元,并带动周边村民形成“连片种植区” [4] 未来规划 - 计划进一步强化需求调研,提升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适配度 [5] - 将加大政策宣传引导,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着力破解季节性用工等培训难题 [5] - 促进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在课程开发、师资共享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 [5] - 完善“培训-评价-就业-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训后跟踪回访与服务,提升就业稳定性与质量 [5]
从二十届四中全会看广东“三农”|南岭东风
南方农村报· 2025-10-24 15:01
二十届四中全会政策导向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等“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 [3][4] - 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9]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14] 广东省“三农”战略定位 - 广东是中国经济第一大省,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以及重要阵地 [15] - 广东始终以排头兵姿态先行先试,于关键处落子,向高标准迈进,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 [16] -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26] 城乡融合发展实践 - 广东省委于2022年12月作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决定,覆盖全省122个县(市、区)、1613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28][29][30] - 该工程旨在扭转资源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激活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32] - 通过农文旅融合促进发展,例如惠州龙门县在2025年10月1日至8日接待游客总量43.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69%,旅游收入约2.08亿元,同比增长9.11% [22][23] - 清远清新区三坑镇三和村通过整村资源打包流转打造特色民宿,2024年集体经济各项经营性收入达61.93万元 [38][39] - 广东创新提出以“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例如在茂名高州、云浮新兴、汕尾陆河等地通过媒体连接城乡,拓展农产品销路 [42][43][44][45] - 规划目标为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到2027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46][47] 东西部协作与成果巩固 - 惠州市在东西部协作中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7.7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95.3亿元,实施协作项目724个 [53][54] - 惠州与黔西南州共同布局建设“7+1+2”共建产业园区 [56] - 广东在东西部协作中开展产业共建,例如江门新会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开发“陈皮星油藤”产品,构建全产业链协作模式 [59][60] - 中山小榄帮助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打造刺梨产业带,协调790万元资金建设生产线和冷藏库,实现种植刺梨超3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61][62] - 佛山顺德为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引进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今年向15个试点村集中发放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奖励75万元 [63][64] - 广东省内启动第二轮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下达30亿元省级资金支持,全省纳入“三类监测对象”的户数占全量脱贫人口总户数均在1% [69][70][72] 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应用 - 国家在“十五五”时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支撑力 [77][78] - 广东省实施“粤强农装”工程,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并将农机化指标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87][88] - 在韶关南雄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日处理量为240吨的稻谷烘干中心,能服务约600亩农田 [91][92] - 广东在四会、南雄、高州、海丰等地建设公共型稻谷烘干中心,整合资源实现年烘干服务能力40万吨 [93] - 针对山地丘陵地形,广东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水稻、蔬菜、水果等作物生产机械 [94][95][96] - 具体应用案例包括汕尾陆丰的甘薯移栽机、自走式杀秧机,广州从化的农业无人机,以及河源东源的万绿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从育秧到收割全流程智能化 [97][98][99]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6年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省级项目(第三批)入库申报指南》,项目类型涵盖农业科技与智慧农业 [102][103][104]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赴深调研,聚焦农文旅发展与海洋牧场建设
南方农村报· 2025-10-24 10:36
调研活动概况 -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调研组于10月23日前往深圳市能源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研 [2] - 双方就农文旅融合发展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3] - 此次调研交流为双方后续合作奠定了初步基础 [14] 深圳市能源电力服务有限公司业务与意向 - 公司董事长杨洪棋介绍了公司基本概况及业务发展重点 [5][6] - 公司目前正积极拓展工业旅游等新兴业务领域 [8] - 公司认为深圳市与汕尾市在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7] - 公司期待能与汕尾市探寻更多合作契合点 [8][9] 汕尾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合作需求 -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思文介绍了汕尾农业发展情况 [9] - 重点阐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方面的规划与优势 [9][10] - 当前汕尾正推动海洋牧场与观光旅游深度融合 [10] - 希望借助深圳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市场拓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11] - 目标为共同探索两地资源对接、产业协作的新模式 [11] 未来合作方向 - 未来两地有望在农文旅项目开发、海洋牧场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合作 [14][15] - 合作旨在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5]
南农晨读 | 甘蔗节节高
南方农村报· 2025-10-20 10:01
农业农村部政策导向 - 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建设一批布局科学、运营规范、服务优质、联农带农的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迭代升级[6][7][8][9][10] -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强农论坛”上指出,我国农产品供给体系正在加快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转变,建设农业强国需以“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力强”为根本遵循[11][12][13][14][15] 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 - 广东省召开农文旅融合发展专题会议,探索通过农文旅融合重塑乡村价值,实现从“沉睡资源”到“活力资产”的蜕变[16][17][18][19] - 惠州市通过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等重点项目,探索出“文化铸魂、市场驱动、群众共富”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带动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26][27][28][29][30][31] - 汕尾市依托山林资源发展青梅、茶园、油柑等特色产业,将自然禀赋转化为舌尖上的“绿宝石”,凸显农产品的地域特色[21][22][23][24] 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 - 韶关市举办水稻技术培训班暨晚造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会议由翁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主持,省推广中心、省农科院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全市各区县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共计150人参加活动[33][34][35][36][37]
经济大省挑大梁·韧性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央广网· 2025-10-18 21:22
乡村产业振兴 -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将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五六十万元提升至去年的640多万元[4] - 该村推进“三块地改革”盘活闲置资源,使村民资产性收入近50万元,并创造了130多个本地就业岗位[2] - 通过文化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水蜜桃精品礼盒售价达数百元,自酿米酒价格从每斤8元提升至最高68元[4] - 以山南头为试点吸引了17个文创项目落地,形成了包含精品民宿、私房菜馆和艺术空间的完整乡村业态链[4] - 截至今年10月,江苏省已建成228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795个薄弱村运维管护情况改善,40个片区建设取得进展[5]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江苏省拥有养老机构2200余家,提供床位近40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9%[10] - 全省组建了1.6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优先签约65岁以上老年人1176万,基本构建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10] - 全省18.2万特困老年人实现应养尽养,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年14738元[10] - 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立足54亩园林,其居家社区养老站点覆盖江宁街道3个片区,服务人数达2152人[10] - 养老服务观念正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队伍[9][10]
创新模式提升开放质量
经济日报· 2025-10-13 06:05
发展模式 - 构建“生态基底—开放赋能—产业融合”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1] - 以全域生态化重塑农业生产体系 通过数字化监管实现全链条标准化管控 [1] - 依托循环农业模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 创新种养结合、立体生产等生态实践 [1] 产业融合与价值提升 - 创新构建“三链协同”发展模式 在产业链维度通过姜黄素提取、小麦肽粉研发等精深加工提升初级农产品附加值 [1] - 在价值链层面依托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农文旅融合项目每年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 [1] - 在利益链构建中推行“农场+合作社+农户”机制实现小农户深度参与 [1] 市场拓展与成果 - 成功推动多类农产品获得国际认证并进入高端市场 [1] - 为全国县域提供了以生态优势对接国际标准、以制度创新驱动农业开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 面临的挑战 - 需持续应对不同市场的标准差异以突破国际绿色壁垒 [2] - 在产业升级中要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难题 [2] - 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上需进一步提升创新研发能力 [2]
白沙新高峰村:依托绿水青山推进农旅融合
海南日报· 2025-10-12 08:00
项目概况 - 项目名称为“白沙大院”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2] - 项目位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新高峰村旁 [2] - 项目定位为旅游驿站 集雨林度假 黎乡风情 茶旅体验于一体 [2] 项目战略与模式 - 项目依托环热旅游公路进行建设 [2] - 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机制 [2] - 项目旨在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2]
经理人如何盘活农村集体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9-26 18:02
文章核心观点 -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作为国家新发布的职业,通过其懂市场、善经营的专业能力,有效盘活农村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8][9][16] 职业角色与职责 -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从事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经营管理 [8] - 该职业角色与村干部形成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弥补村干部因行政事务繁忙而精力分散的不足,专注于经营性活动 [12] - 具体职责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农文旅融合、打造品牌、招商引资、资产盘活等 [13][14][15] 发展模式与成效 - 贵州习水县石门村经理人赵应武推动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通过种植辣椒等作物,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6万元,并建成辣椒加工厂,预估年利润超40万元 [8][12][26] -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经理人刘松通过农文旅融合和品牌打造,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9年的73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609万元 [13][15][16] -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上九陂村经理人李金熔通过整合民宿资源、统一采购降低成本30%,并反哺村集体,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109.2万元 [22][24] - 广东佛山市敦厚村经理人陈嘉奇通过政策支持的“公开协商”交易模式,成功引进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运营集体物业 [27][28]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人才引进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社会化招聘(如浙江余杭区)、本土选拔(如贵州习水县)、国企选派(如广东佛山市) [17][18][21] - 浙江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培训3批共700名学员,截至2025年4月,学员累计盘活731宗资源,引进提升业态855个 [25] - 广东启动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目标3年培养超1000名经营型人才,并通过“蜜蜂计划”等培训班进行驻村实践 [23][24] - 建立导师帮带制度,由党委政府工作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等提供政策咨询和支持,帮助经理人解决实际困难 [26] 职业发展挑战与对策 - 乡村人才短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资源底子薄、待遇竞争力不足导致人才难引难留的问题,习水县257个村中仅36个村由专业人士担任经理人 [19][20] - 不同引进方式各有优劣:社会化招聘专业度高但可能“水土不服”,本土选拔熟悉情况但视野有限,国企选派资源有优势但扎根意愿可能不强 [21] - 对策包括:建立乡土人才后备库、提供政策支持(如产业补助资金、灵活交易模式)、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 [20][24][26][27]
记者在浙江、广东、贵州等地探访—— 经理人如何盘活农村集体经济(人民眼·乡村全面振兴)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14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职业概述 - 该职业于2024年7月被国家认定为新职业,其核心职责是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从事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运营等经济活动经营管理[1] - 该职业旨在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专业人才支撑,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 职业经理人对村集体经济的推动作用 - 贵州石门村经理人赵应武推动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46万元,通过种植辣椒为首年创造利润8万元[1][3][4] - 浙江永安村经理人刘松通过农文旅融合与品牌打造,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9年的73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609万元[5][7] - 广东上九陂村经理人李金熔通过整合民宿资源统一采购,使运营成本降低30%,并反哺村集体20%的利润,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9.2万元[15][16] 多元化人才引进模式 - 社会化招聘模式以浙江余杭区为代表,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如刘松基本年薪18万元加绩效,累计招聘38名经理人[10][11] - 本土选拔模式以贵州习水县为代表,主要从本县、本村挖掘人才,赵应武月薪3500元,年底绩效后月收入不超过1万元,该县257个村已实现经理人全覆盖,但仅36个村由专业人士担任[10][11][12] - 国企选派模式以广东佛山为代表,由国企和村集体联合招聘,经理人先入职国企再派驻到村,2024年通过“国企选派+社会化招聘”方式为30个村配备53名经理人[14] 职业能力建设与政策支持 - 广东启动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目标3年培养超1000名人才,李金熔通过培训将民宿等业态整合,推出“整村套票”[15][16] - 浙江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已培训3批共700名学员,截至2024年4月,抽样调查显示学员累计盘活731宗资源,引进提升业态855个[17] - 政策支持方面,佛山通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设置6种交易模式,贵州习水县为经理人提供产业补助资金,如赵应武获得55万元资金支持建设辣椒加工厂[18][19] 产业发展与运营策略 - 赵应武在石门村发展辣椒产业,年产能达300吨,预估年产值约120万元,年利润超40万元,并复制经验种植100多亩其他蔬菜和20亩草莓[4][18] - 刘松在永安村通过“短平快”的文旅活动聚集人气,如推出“首团免费”优惠进行营销,并打造“禹上稻乡”品牌拉长稻米产业链[6][7] - 陈嘉奇在敦厚村通过“公开协商”交易模式引入投资额要求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成功盘活12.3万平方米的物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