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共富
icon
搜索文档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建起棒球场,组团种花卉——浙江嘉兴村庄走出抱团发展共富路
新华社· 2025-11-05 20:42
徐家埭村棒球产业发展模式 - 2018年建成并启用浙江省首个国际标准青少年棒球场,通过承办国内外赛事50余场带动发展[1][3] - 2024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围绕棒球赛事发展起民宿、餐饮、采摘等文旅项目[3] - 采用“公司+社会资本+村民”模式成立文体旅游开发公司,村民参与经营和股份分红[3] - 引入新业态后,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6万元[4] - 棒球产业为当地中老年群体提供295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全镇11个村共享发展成果[4] 桃园村花卉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 2020年引进园艺品牌“塔莎的花园”,成立园艺有限公司,村集体获得土地租金、设施租金及销售分成[5] - 企业首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电商直播单场半小时销售额突破5000元[4][5] - “共富工坊”带动桃园村164名村民就业,并为盐官镇提供268个就业岗位[5] - 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671元[5] - 企业向村民开放种植养护、品控打包、电商运营等全链条岗位并配套系统培训[5] 片区抱团发展新机制 - 盐官镇形成以桃园村为核心、多村组成的“大桃园”片区抱团发展模式[8] - 片区实行差异化种植,200多个花卉品种实现统一产销[8] - 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和现代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并拓宽就业渠道[8] - 2023年前三季度嘉兴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0:1,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8]
随州银杏谷旅游度假区“金秋畅游季”正式启幕
环球网· 2025-10-31 10:02
项目核心定位 - 以“不止银杏 年轻无境”为主题,致力于打造更富活力、更具内涵、更多维度的沉浸式秋游目的地 [1] - 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营、村民参与的乡村共富新路径 [1] - 突破“秋季限定”的单一观光模式,构建覆盖全龄段、全天候、多感官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3] 业态与产品升级 - 对千年银杏谷文化旅游区、新四军第五师纪念地等核心景区进行品质提升 [3] - 引入裸心隐乡GRAND、大乐之野、斜阳耒筑、叁生有杏等高端民宿集群 [3] - 新增落日山谷、友谊商店、红堰咖啡馆、窑远·乡村柴窑面包、青珞集等一批乡村生活美学空间 [3] - 自然与、既见行旅、大热荒野·桑拿谷等项目即将亮相 [3] 活动与体验创新 - 推出金枝节、仙城山历史文化周等国潮活动重现历史风貌 [6] - 设置古树力量自然疗愈工坊、轻装徒步越野、2025中国泵道自行车联赛总决赛等户外运动项目 [6] - 举办乡村时装秀、友谊自由市场、乡村风物集、咖啡烘焙体验等市集活动 [6] - 开展金秋摄影大赛暨光影推荐官选拔活动,以镜头定格金色时光 [6] - 引导游客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推动“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 [6] 运营与发展模式 - 依托“政府搭台、平台运营、村民参与”的创新机制,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政策配套与营商环境方面提供支撑 [7] - 银杏谷旅游度假区发展社作为关键平台,提供内容策划、品牌推广、引流转化与标准化管理等服务 [7] - 通过培训与组织,带动村民投身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文化讲解、活动服务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与增收 [7]
浙江义乌:“农创兴农”赋能“大李祖”乡村共富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21:43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 李祖村通过“农创兴农”模式实现蝶变,集聚271名农创客并诞生73个乡村创新业态,2024年销售总额超7000万元,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 [1] - 发展基础源于2003年浙江省启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改善村居环境入手,继而发展乡村旅游和培育产业新业态 [2] - 为突破单个村发展空间有限的瓶颈,后宅街道以“大李祖”共富联盟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将发展范围从李祖村的0.9平方公里扩展至18.76平方公里 [8] 农创客支持体系 - 当地通过众创空间“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年轻农创客解决交友、团队搭建、资金及政策理解等需求,提供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并由建设银行、义乌农商银行等为农创客授信4亿元 [4] - 成立农创客联盟并开展政策解读宣传50余场,收集解决各类问题90余个,同时打造“农创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开展学习教育活动26次,500余人次农创客参加学习 [4][7] - 连续举办三届农创客创业创新大赛,推动23个优质创客项目孵化和落地,培育15个共富工坊,带动村集体收入总额超3000万元 [10] 产业业态与品牌建设 - 农创客带来直播体验店、融合餐厅、买手店等新业态,并通过举办“农创兴农·助力共富”直播带货活动150余场、“共富市集”活动30余场促进销售 [5][7] - 开发“有礼的祖儿”区域公共品牌并免费开放给“大李祖”共富联盟使用,以品牌化带动区域抱团增收,例如开发出结合当地特产梨膏糖的“梨好咖啡”等创新产品 [8] - “大李祖”范围内的梨销售额超30万元、同比增长80%以上,并开发梨膏糖、IP毛绒玩具等衍生商品,实现多元化营收 [8] 人才集聚与组织发展 - 李祖村吸引“原乡人”“返乡人”“新乡人”三类人才创业就业,新面孔、新理念为乡村发展打开新天地 [2] - 义乌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人员从最初的68个发展到170多人,其农创客联盟已集结300多位成员并计划持续壮大 [10] - 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例如青年农创客杨聪云将杭州学习的直播经验带到村里开设西班牙火腿直播体验店,通过互联网吸引大城市游客打卡 [5]
“天目粮仓”一田双收全国出圈
每日商报· 2025-10-17 07:20
公司运营模式 - 公司由杭州市供销社下属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探索“山地稻虾、稻鱼养殖”标准模式 [1] - 运营模式为“稻虾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 [1] - 项目收益的25%作为分红分给当地村民,形成共享收益机制 [5] 生产与品质管理 - 团队每周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氨氮元素以确保水质达标 [2] - 龙虾在稻田中扮演“生态管家”角色,替代传统农药实现生物防虫,其粪便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 [2] - 水稻为龙虾提供遮荫,通过人工调控将水体温度稳定在18-35℃的适宜区间 [2] - 生态香米“桃两优67”具有红枣香,口感软糯,获得市场回头客认可 [3] 产量与销售表现 - 今年共投入12万尾蓝龙虾虾苗,截至10月中旬已收获2000多斤,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0% [2] - 配套种植的生态香米总产量达2万斤,销量显著提升 [2] - 蓝龙虾销往贵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接到餐饮企业长期订单 [4] - 虾稻米通过社区团购和电商平台销售,上月线上销售达800斤,并有定制礼盒需求 [4] 项目规模与发展规划 - 天目粮仓项目总地块为4200亩,目前已完成600余亩稻谷收割 [5] - 收割后的稻谷统一烘干,以订单粮形式送往粮站以确保销路稳定 [5] - 未来计划将天目粮仓打造成杭州生态农业名片,为乡村共富打开更大空间 [5]
杭州乡村好戏“破圈”唱四方
杭州日报· 2025-08-08 10:33
文化特派员制度成效 - 省级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乡村文化团队建设 通过组织排练 展演和本土文化创作激发内生力量[2] - 文化特派员作为专业院团与乡村的纽带 使越剧社社员获得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名家指导[2] - 实现跨市文化联动 省级文化特派员带领龙坞越剧社赴安吉县开展首次跨区域演出[1][2] 艺术乡建发展模式 - 外桐坞村打造文化礼堂 美术馆等空间 形成"艺术+生活"文创园区并吸引大批艺术家常驻[3] - 长埭村依托茶镇优势及美院资源 汇聚300余位艺术家形成环村艺术链 推动艺术进村[3] - 通过艺术乡建与文化特派员融合机制 构建茶文化 艺术创作和文明实践多维场域[3] 文化产业经济成果 - 市级文创园白桦崊手作园年销售额达2.1亿元 村旅游收入含农产品达7787万元[3] -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41.3万元 体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富民效应[3] - 艺术化文明实践站通过沉浸式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新风 实现艺术与生活化实践结合[3]
山上艺术“开花” 山下田园“结果” 更楼长岭片区党建联建共富行
杭州日报· 2025-08-01 10:26
核心观点 - 建德市更楼街道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整合乡村资源 推动艺术与乡村融合 形成"山上艺术赋能 山下田园共富"发展模式 带动项目落地和消费增长 [1][2] 资源整合机制 - 组建长岭艺术村落片区联合体 以石岭村为中心串联5个村 通过资源 需求 项目三张清单整合闲置农房 山林景观与田园资源 [1] - 采用1+N资源盘活模式 吸引艺术家入驻并带动15个项目落地 包括山泉跌瀑天空民宿等 [1] - 联名文创产品热销500余份 [1] 艺术生态建设 - 中国美术学院海木龟艺术工作室和黄鸟karios工作室签约入驻 浙江工业大学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设立实践教育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 [2] - 形成"山上创作 山下转化"业态互补 白天艺术采风与夜晚田园消费相结合 [2] - 春季举办艺术研读会与花田集市 夏季开展山野派对与晚风夜市 [2] 经济效益数据 - "五一"期间联动吸引游客1.2万人次 [2] - 已举办青年人才集市等活动21场 辐射超10万人次 [2] - 带动周边销售45万元 [2] 发展规划 - 持续深化党建联建机制 推动片区从物理组合迈向化学反应 [2] - 拓展艺术+产业链 完善人才引育用留体系 [2]
马卫光赴临安调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共富工作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建设 - 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经过持续保护 区内物种多样 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1] - 强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强化智慧监测赋能 提升科研支撑能力 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守护生态 科研和美学价值 [1]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展示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需深化美丽杭州建设 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2] 茶产业与文旅发展 - 杭州清凉峰茶文旅有限公司需依托生态优势和茶叶特色 深挖文化内涵 提升"天目生态茶"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1] - 浙西天路需优化资源整合和线路设计 提升配套服务 培育特色品牌赛事活动 打造山地运动休闲目的地 转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1] 政协职能与生态文明建设 - 政协需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共富工作 发挥特色优势 深入调研建言 助力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之都 [2]
桐庐分水:妙笔生“富美” 古城焕新颜
杭州日报· 2025-07-02 11:14
制笔产业升级 - 分水镇制笔产业年产量占全国40%,年产值超80亿元,拥有84家笔类自营出口资质企业[12][14] - 盛烨特邦公司引入全自动高分子笔头生产线,日产量达200万支,技术突破解决传统纤维笔头污染问题[12][13] - 鼎申科技真空烧结炉技术降低球珠进口成本40%,元素驱动研发生物基可降解笔杆,金马文具推出转转笔等创意产品[13] - 产学研合作深化,与温州大学等共建检测中心及微精密实验室,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13][14] 乡村共富模式 - 富源村红色研学年接待2万人次,创收140万元,"分江红"共富工坊带动18户农户年增收3.6万元[15] - 三溪村700亩生态茶园采用古法除草,桐庐西冲农业公司整合茶园、果园及油茶基地,村民年增收超4万元[16] - 大路村全季旅游业态带动民宿入住率超90%,油菜花海单日吸引2000人,滨水露营基地与水上运动中心在建[17] 古城复兴与文旅融合 - 武盛古街引入兰芳园等26家新业态,"马厩咖啡"等融合亚运元素,节假日客流爆满[18][19] - 状元文化IP开发状元鼓、状元茶等体验项目,2023年系列活动带动收入超百万元[19] - 沈家畈遗址保护启动,五云山公园24个文化典故项目规划中,联动瑶琳运动区等资源打造区域协作[20] 生态经济转化 - 分水镇通过"非农化"整治土地种植"院士米"、艾叶等,形成"红色旅游+工坊+农业"闭环[15] - 三槐村7家民宿依托天溪湖生态资源发展,配套亲子乐园等设施构建综合体验区[16] - 全域推进9村联动项目,包括呱呱叫景区、数智乡村生活馆等,实现"点上出彩"到"全域共美"[17]
秀出岭南“食”力!广东食品北上新疆收获满满
南方农村报· 2025-06-28 17:06
活动概况 - 广东食品走进新疆推广活动于6月26-30日在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举办,主题为"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 [4][5][52] - 活动展示荔枝、凤凰单丛、化橘红、龟苓膏、狮头鹅等岭南特色产品,吸引新疆市民及海内外客商 [5][6] - 活动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主办,获粤新两省区多部门支持 [52][53] 参展企业与产品亮点 - **联饶荔枝**:广东省三大桂味荔枝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1.2万亩,以果大核小、肉厚汁多著称,首次参展旨在打响品牌 [12][13] - **化橘红**:通过深加工推出咖啡、爆珠、糖果等创新产品,以吸引年轻消费者 [21][22][23] - **龟苓膏与甲鱼汤**:采用自热技术提升便捷性,现场试吃转化率高 [26][27][28] - **沙棘风味酸菜鱼**:融合新疆沙棘与广东六十日黄菜,预计7月中旬上市 [31][32][33] 市场拓展与合作 - 广东柔瑞农产品有限公司通过参展接触外国客商,促成荔枝订单 [47][48] - 广东中荔农业集团与潜在客户达成大宗合作意向,瞄准中亚市场 [49][50] - 新疆企业与广东茗皇茶业洽谈菊花深加工合作,拓展市场 [43][44][45] 活动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促进粤新两地农业、商贸、文化交融,搭建乡村共富桥梁 [7][8][9] - 主办方计划以展会为契机,深化两地多领域合作,推动"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常态化 [54][55]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于6月24日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 [1] - 集中发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包括"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及三年行动计划 [1]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 - 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计划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 [1] - 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1] 共富共美项目 - 黄湖镇发布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2015年首创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 新机制实现保护空间扩容、资金与参与主体更多元,目标打造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1] 生态科技项目 - 余杭区推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目,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 [1] - 青山村发布"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提供科学依据 [1] - "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乡村绿色转型 [1] 黄湖镇绿色发展成果 - 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引进40余家生态产业相关企业及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2] - 2024年黄湖镇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2] 余杭区生态蓝图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科学核算低碳基础、多元共治生态价值实现 [2]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