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
搜索文档
上交所首单“实验室经济”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成功发行
证券日报网· 2025-04-30 15:11
债券发行情况 - 西安城市发展集团成功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期限3年 票面利率2.25% 全场认购倍数4.06倍 [1] - 本期债券为上交所首单"实验室经济"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由中国国际金融担任牵头主承销商 华泰联合证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1] 实验室经济模式 - 实验室经济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实验室为载体 将关键技术产品化 商品化 产业化 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1] - 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为首提该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 以研发为产业 以服务为产品 开展有组织科研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科技创新企业陕西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股权出资 该中心由西安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 [2] - 通过支持该中心发展 债券将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公司战略布局 - 西安城发集团定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商" 实施"空间整理+领先科技+人才驱动"三位一体战略 [1] - 布局航空航天 物质科学 人工智能 生命科学四大领域 汇集172个科研平台 418个在研项目 45名院士人才 665名技术经理人 [1]
南京新百(600682) - 南京新百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数据公告
2025-04-29 22:35
业绩总结 - 2025年第一季度主营业务总收入14.98亿元,总成本8.87亿元,毛利率40.78%,收入同比降0.80%,成本同比增1.63%[2] - 商业主营业务收入9973.11万元,成本3140.29万元,毛利率68.51%,收入同比降11.31%,成本同比降2.76%[2] - 健康养老、护理业主营业务收入5.13亿元,成本4.18亿元,毛利率18.52%,收入同比增3.08%,成本同比增3.24%[2] 地区业务 - 江苏地区主营业务收入3.81亿元,成本2.90亿元,毛利率23.97%,收入同比降3.04%,成本同比增3.54%[2] - 安徽地区主营业务收入3931.30万元,成本1890.00万元,毛利率51.92%,收入同比降14.04%,成本同比降23.58%[2] - 美国主营业务收入3.56亿元,成本1.46亿元,毛利率59.04%,收入同比降0.28%,成本同比降7.16%[2] - 华南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248.12万元,成本1768.23万元,毛利率21.35%,收入同比增196.82%,成本同比增121.03%[3] 百货业务 - 2025年1 - 3月江苏百货主营业务收入8237.83万元,同比降12.52%[4] - 2025年1 - 3月安徽百货主营业务收入1735.28万元,同比降5.09%[4] 门店情况 - 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期末已开业门店分布与2024年年报披露信息相同[5]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中国天眼”团队等获此殊荣
新京报· 2025-04-29 21:18
科研成就与创新技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俊主持研制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提升材料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如将高熵催化剂开发时间从1400年缩短至5周 [2]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首创改性黏土治理赤潮技术,填补国际空白,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并列入我国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 [2] - 近代物理研究所LEAF研制团队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核天体物理等前沿研究 [3] 重大科研设施与工程 - "中国天眼"(FAST)团队突破传统望远镜工程极限,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钢索研制、测量控制等领域解决世界级技术难题 [4] - 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总量 [4] 农业与生态技术突破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构建"生物改良-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解决北方盐碱荒地治理难题 [3] - 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江豚保护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显示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积累 [6] 材料与制造技术 - 电工研究所高温超导线带材研究团队入选科苑名匠,反映超导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 [6] - 苏州纳米所微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入选,体现纳米制造领域的技术实力 [6]
特稿丨美国科研人员身陷困境 多国争相出手“抢人”
新华社· 2025-04-29 19:29
科研人才流动趋势 - 美国科研人员面临经费削减和裁员困境 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部分人员开始寻求海外就业机会 [1] - 美国国家博士后协会调查显示 43%受访博士后表示工作或职位受威胁 35%称研究被推迟或处于危险中 [2] - 2025年1-3月美国科研人员海外工作申请量同比增32% 加拿大岗位申请量增41% 而加拿大对美国岗位申请量降13% [3] - 同期美国科研人员对欧洲职位申请量同比增32% 欧洲对美国机构申请量降41% [3] 多国人才引进措施 -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启动"科学安全之地"项目 法国高教部推出"选择法国科研"平台吸引国际学者 [4]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启动跨大西洋计划 新建联合研究中心并增加博士后名额招揽美国学者 [4] - 澳大利亚科学院启动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快速招募美国顶尖科研人才以培育本土科学家 [4] 行业数据表现 - 自然职场平台数据显示 美国用户浏览海外岗位数量同比增长35% 职位申请量同步增长 [3] -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指出美国职位浏览量和申请量大幅下降 人才外流趋势显著 [3]
平均每日产出专利4.7件
深圳商报· 2025-04-29 11:05
知识产权产出与转化 - 过去5年间深圳先进院平均每日产出专利4.7件、转让许可专利1.3件,平均每日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份、合作合同额124万元、到账金额85万元 [1] - 2024年新增专利1312件,转让许可专利超527件,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金额3.5亿元 [1] - 截至4月26日累计申请专利17212件,授权7039件,PCT申请3506件,获国家及省市专利奖13项 [1] 存量专利盘活策略 - 2024年完成存量专利盘点工作,采用"先分类,后分级"策略,综合评分8分以上的高价值专利占比达83.6% [1] - 坚持"边盘点、边推广、边转化"原则,加速"沉睡专利"转化为产业动能 [2] 新专利管理机制 - 以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为抓手,落实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 [2] - 加强高价值专利挖掘与培育布局,提升新申请专利的转化潜力 [2]
“地区出题、高校答题”,首都高校组团助力怀柔科学城建设
新京报· 2025-04-29 09:24
科研成果展示 - 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能产生比太阳亮1万亿倍的光 [1] - 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重量仅2.17克 [1] - 全视场高分辨TOF+DOI PET/CT成像装置亮相 [1] 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包括6个大装置、17个科教基础设施、14个交叉研究平台 [2] - 29个设施平台全部进入科研状态,16个向全球开放,累计开放机时123万小时 [2] - 吸引在怀科研人员约2.5万人,2024年新增2500人,增长11% [2] - 累计产出科技成果329项 [2] 五大行动方案 - 实施"科教共融"行动,推动创新平台优先落地怀柔,探索科技设施面向高校开放机制 [3] - 实施"人才共育"行动,共建人才实训基地,联合培养适配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 [3] - 实施"平台共筑"行动,支持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3] - 实施"智力共享"行动,推动组建"涉外律师团",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3] - 实施"产业共生"行动,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化平台 [4] 合作项目进展 - 怀柔区与多所首都高校达成首批20项合作项目 [5] - "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 [6] - 创业园每年至少举办2场活动,链接不少于3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 [6] - 北京怀柔雁栖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成立,计划与至少20所高校建立联盟 [6] - 联盟将建设至少2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6] 创新创业计划 - 每年组织一次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合作机会和资源对接渠道 [7] - 已认定21家科学城内用人单位为实习实训基地 [7]
【人民日报】为实验室配上“机器化学家”
人民日报· 2025-04-28 09:37
机器化学家平台研发 - 自主研发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小来",集成2台移动机器人、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和高通量计算系统 [1] - 平台具备阅读文献、实验操作、材料开发等功能,显著缩短催化剂最佳配比研发周期 [1] - 2021年推出初代"小来"后,2024年升级版"小临"具备自主设计方案能力,可驱动理论和实验数据生产闭环 [2] 技术研发历程 - 项目源于化学数据整合需求,团队耗时两年建立数据库并开发智能文献阅读软件 [2] - 为提升数据精度投入300万元经费,改造30平方米实验室实现机器人与化学仪器适配 [2] - 跨学科团队包含数学、化学、计算机等专业人员,通过人工标注文献数据训练AI模型 [2] 行业应用前景 - 平台已实现从被动执行指令到主动优化实验方案的代际升级 [2] - 规划建设覆盖大部分化学材料研究的规模化实验平台 [2] - 技术可显著提升科研效率,传统需数年的催化剂研发流程被大幅压缩 [1]
美国科研人才外流加剧!
第一财经· 2025-04-23 22:28
美国科研人才外流趋势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科研人员海外职位申请数量同比增长32%,海外职位浏览量同比增加35% [4] - 3月美国用户对海外职位浏览量同比增长68%,同期超过200项艾滋病研究联邦拨款被终止,NIH削减新冠研究拨款并冻结哥大和宾大共5.75亿美元经费 [4] - 超过75%受访科研人员希望离开美国,其中早期职业研究者倾向更明显 [7] 欧洲人才吸引措施 - 欧盟ERC将研究人员迁往欧盟的安置预算从100万欧元增至200万欧元,"玛丽居里行动"提供两年奖学金支持 [8] - 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邀请国际研究人员,西班牙Atrae项目转向吸引美国学者,荷兰优先拨款招募国际科学家 [8] -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科学安全场所"计划收到298份申请后关闭窗口,原计划用1500万欧元资助15名研究人员 [14] 欧洲面临的挑战 - 2023年欧盟研发总支出3810亿欧元(4110亿美元),仅为美国9400亿美元规模的43.7% [10] - 欧洲大学协会报告显示多数机构对政府追加投资持悲观态度 [10] - 麻醉师收入差距和顶尖研究资源不足成为人才顾虑因素,EMEA警告资金和薪酬问题可能导致人才浪费 [11] 亚洲市场吸引力上升 - 2025年1-3月美国用户对中国机构职位浏览量和申请量分别增长30%和20%,对其他亚洲国家分别增长34%和39% [16] - 中国香港高校教职竞争加剧,反映北美科研人员回流现象 [16]
1.13亿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采购大批仪器
仪器信息网· 2025-04-21 15:23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采购意向 - 研究所计划2025年4-5月采购6项仪器设备,预算总额1.13亿元,涉及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燃料系统集成、循环流化床锅炉调峰技术等[1][2] - 具体采购项目包括: -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预算1000万元):含空气压缩机组(流量≥5kg/s,出口压力≥4.0MPa)及配套系统[4] - 公用系统燃料系统集成(预算6000万元):涵盖酒精、液氧、氮气供给系统[4] -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调峰技术示范工程(预算750万元):需加工预热燃烧器及高温部件[4] - 5万吨级熔融燃烧高值化利用示范工程(预算300万元):加工流化熔融燃烧装置[4] - 超高压机壳试验件(预算490万元)[4] - 试验舱二CCT2燃烧室与涡轮级耦合试验段设备(预算2800万元)[4][5] 研究所科研布局与能力 - 学科方向聚焦动力工程、航空宇航、环境科学,拥有525名职工(含3位院士)及630余名在读研究生[6] - 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 - 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专注航空发动机研发)[6] - 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 - 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中心(提升风能效率)[6] - 前沿技术领域覆盖氢能转化、超临界CO₂循环、智能无人机系统等[6] 核心科研成果 - **储能技术**:建成国际首套1.5MW-300MW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系统效率达世界领先水平[6] - **能源装备**: - 开发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调峰技术(2025年招标项目)[6] - 研制"玄鸢"系列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发动机[6] - **低碳技术**: - 燃煤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动煤电清洁化[7] - 氢能制备与燃料电池应用研究助力"双碳"目标[7] - **国际合作**:主办储能国际峰会(ESIE),参与国际热物理会议(ICHT)[7] 产业化与人才培养 - 通过济南先进动力研究所推动燃气涡轮发动机产业化[7] - 牵头建设中科院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培养能源动力领域高端人才[7]
多名顶尖科学家回中国任职
券商中国· 2025-04-04 18:31
华人科学家海归潮现象 - 近期媒体曝光多名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任职,形成新一轮华人科学家“海归潮”[1] - 自去年以来至少有17名顶尖科学家从海外回到中国,其中多数来自数学和物理学领域[2] - 超过75%的“海归”学者是从美国返华,主要因在美中国学者人数众多及美国加码打压华人学者有关[3] 海归科学家的任职机构 - 海归学者加入的机构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传统顶尖学府[2] - 部分学者加入新成立的研究机构和院校,如2018年成立的民办西湖大学吸引了三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任职[2] - 成立刚一年多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已吸引多名顶尖数学家加盟,包括曾在美国执教20多年的学者[2] 海归潮的驱动因素 - 中国为招募顶尖科学家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补助和实验室等[3] - 华人科学家在海外受针对的危机感加重,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表现出严重歧视[3] -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去年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8.3%,总量位居全球第二[3] 人才流动的全球影响 - 中国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从2020年的18805人增至2024年的32511人,全球占比从17%上升至28%[4] - 美国顶尖科学家数量从2020年的36599人降至2024年的31781人,全球占比从33%降至27%[4] - 专家警告人才外流将削弱美国的研究能力,科学家需要在支持性的研究环境中才能展现最佳状态[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