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爆火的河南文旅,寻找长红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23:5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文旅行业面临从短期“爆火”到长期“长红”的转型挑战,需要通过精品化、差异化和生态构建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 河南洛阳的“神都十三坊”项目作为行业新标杆,通过“演艺+科技+商业”融合的创新模式,探索文旅长红机制 [1][8][9] - 行业专家建议文旅发展应聚焦自身文化优势、走市场化运作路线,并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11][12] 河南文旅项目现状与挑战 - 河南已涌现洛邑古城、万岁山武侠城等多个出圈项目,但面临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的行业共同课题 [1][4] - 全国文旅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沉浸体验项目数量达32024个但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5] - 部分上一代文旅项目依赖仿古建筑、网红打卡等易被复制元素,难以长期维系消费者兴趣 [5] 神都十三坊项目创新亮点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投资数亿元,定位为全国首个以演艺和沉浸式体验为主题的文商旅学综合体 [1][8] - 采用“演艺+科技+商业”融合模式,包含XR技术打造的“龙门大成录”、沉浸式演艺《河图洛书》等创新内容 [1][9] - 运营模式创新包括“商户即演员”的NPC互动、设置全国首个唐风婚姻登记处等特色体验 [9] - 引入多个首店经济业态,如国内首个隋唐主题超现实互动乐园“梦神都”、洛阳首个沉浸式体验餐厅“武皇盛宴”等 [8][9] 行业发展趋势与战略方向 - 中国沉浸产业总产值达1933.4亿元,预计2024年突破2400亿元,但需从“文化输出”转向“体验升级” [5][6] - 河南推动全省文旅一体化发展,串联4个古都和黄河沿线9个地市,构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11] - 专家建议走精品化、差异化路线,聚焦历史文化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 [11][12] - 强调市场化运作,政府需为旅游企业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和营商环境 [12]
长沙风采 “破圈”全球
搜狐财经· 2025-09-27 23:30
消费扩容 - 长沙市内免税店于9月26日亮相,是全国8家市内免税店之一,也是省内唯一一家,位于五一商圈王府井百货8楼,创新采用“免税+有税+跨境”多元模式 [11] - 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揭幕战在长沙举办,推出一系列文旅配套活动,营造“全周期覆盖、多场景体验”的消费氛围 [11] - 长沙市各级政府投入5000万元促消费,同时撬动商家发放10亿元消费券,举办四大文旅促消费活动 [13] - 支持商业综合体、商圈等打造创意市集,鼓励利用闲置空间引入文创等新业态,全年举办不少于500场次消费活动 [13] 演艺经济 -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E4馆改造升级为长沙国际会展演艺中心,填补万人级室内演艺场地空白 [14] - 天心阁、杜甫江阁等百年公园焕新升级,全国博物馆首个沉浸式展览演出互动剧场《寻长沙》开启常态化演出 [14] - 计划用3至5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演艺新空间,积极参与全省“十大旅游演艺项目”等评选 [14] - 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会80场以上,吸引全国观众观演打卡 [14] 红色文旅 - 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普查,抓好湖南第一师范、刘少奇故里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 [16] -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经过修缮后面向公众恢复开放试运营,成为红色地标 [17] - 围绕《沁园春·长沙》创作100周年,建成新民学会诗词墙,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演出等产品 [17] 融合发展 - 推动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建设,打造音视频产业高地,支持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18] -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集聚186家规上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企业,6万余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26.7岁 [18] - 整合“山水洲城”特色资源,推动长沙争创首批国家旅游休闲城市 [18] 产业升级 - 全市共有在建文旅项目155个,总投资达983.1亿元,预计2025年完成投资132.87亿元 [19] - 贾谊故居开启最大规模提质改造,奥体中心开建,全国最大球幕影院奇幻海洋馆落地长沙 [19] - 开发新业态新场景,推出《恰同学少年》《新刘海砍樵》等沉浸式演艺,连续四年举办旅发大会 [19] 入境旅游 -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将于11月中旬在长沙举办,提升长沙国际形象 [20] - 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立入境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入境旅游措施 [20] - 打造“品中华文化、享都市休闲”等入境旅游精品线路,发挥“四小时航空圈”优势 [20] 文化遗产 - 2025年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落地长沙,简牍文化片区打造全国首个简牍文创产业中心 [23] - 长沙以超过全国一半的简牍出土量成为中国简牍第一城,长沙子弹库帛书回归故土 [23] - 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全年举办高质量文物特展5个以上、文博活动200场次以上 [23] 公共服务 - 推动题材多元并茂,主体专业与群文并重,创作一批有新时代特征和长沙标识度的优秀作品 [25] - 优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促进功能融合,打造主客共享的新型文旅空间 [25] - 完善交通集散、旅游厕所等延伸链条,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元素和科技含量 [25]
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搜狐财经· 2025-09-27 12:04
活动核心与规模 - 2025年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活动于9月下旬启动 旨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活动恰逢国庆与中秋叠加形成的8天长假 [1]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各地政府及企业推出超过3.3亿元消费补贴 补贴形式涵盖消费券 支付满减 门票折扣等 [1] - 活动覆盖全国超过5000家景区及文化场所 联动金融机构与在线平台打造多元优惠体系 [1] 地方政府补贴举措 - 山东省推出“好客山东文旅优惠大礼包” 河南省上线全省一码通年票产品 [4] - 浙江省发放文旅惠民卡并开展“机票门票即消费券”创新活动 广东省计划发放2000万元消费券 [4] - 江苏省徐州市投放800万元线上补贴 镇江市发放20万元消费券 常州市开通4条免费旅游直通车 [5] - 山西省通过“晋享美好”小程序开展景区打卡抽奖并叠加AR互动福利 吉林省对G331沿线景区实行门票8折优惠 [5] 区域联动与特色活动 - 京津冀地区推出区域协同文旅活动 四川省与重庆市借“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精品线路 [5] - 吉林省联合《国家地理》推出G331特辑 结合沈白高铁开通打造跨境消费热点 黑龙江省推出“银龄逸游”“知途童趣”等主题线路 [5] - 在线平台上线“跟着影视去旅行”特色线路 推广非遗美食旅游及“美术馆之夜”等沉浸式体验 [5] - 全国将举办超过2.9万场文旅活动 涵盖观演赏剧 乡村游 夜间消费等领域 包括演唱会 非遗展销 国潮市集等 [5] 产业影响与支持措施 - 活动通过补贴与场景创新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与产业协同发展 预计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全场景 有效撬动消费潜力 助力文旅产业复苏及服务消费增长 [6] - 中国银联 在线旅游平台及各地金融机构提供支付优惠 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服务同步优化 [5] - 多地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并新增免费停车位以提升游客出行便利性 例如扬州市开放主城区50个内部停车场 [7]
拓展中欧合作新空间 胡文容率上海市代表团访问奥地利保加利亚
解放日报· 2025-09-27 10:39
国际合作与协议 -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签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项目"协议 [1] - 上海希望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深化务实合作 共同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1] - 上海希望以友城合作为纽带 与保加利亚进一步深化经贸 科技 文旅等各领域合作 [2] 城市发展与产业考察 - 上海正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 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 - 代表团赴"设计之都"格拉茨市及创意产业相关机构考察交流 调研创意设计 文旅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情况 [1] - 上海市政协愿充分发挥对外交往优势 为深化中保友谊 推动共赢发展作出贡献 [2]
从爆火到长红 河南文旅下一站精品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08:02
行业挑战与现状 - 全国文旅行业面临从短期“爆火”到长期“长红”的共同挑战,网红项目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 [3][5] - 行业内容同质化竞争严重,沉浸体验项目数量达32024个,总产值达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但持续盈利项目有限 [5] - 上一代文旅项目依赖仿古建筑、网红打卡点等易复制元素,难以长期维系消费者兴趣 [6] 公司项目创新:洛阳神都十三坊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投资数亿元,采用“演艺+科技+商业”融合模式,是全国首个以演艺和沉浸式体验为主题的文商旅学综合体 [3][8] - 引入多个首店新业态,如国内首个隋唐主题超现实互动乐园“梦神都”、洛阳首个沉浸式体验餐厅“武皇盛宴”、全国首家空间策展式文创体验店“移博” [8][9] - 运营模式创新,采用“商户即演员”思路,并计划设置全国首个唐风婚姻登记处,结合三大科技项目(XR空间、步行乘骑、巨型球幕影院)提升体验 [9] 战略转型方向 - 河南文旅战略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整体“生态构建”,推动文旅与农业、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打造完整产品体系 [10][12] - 专家建议行业走精品化、差异化路线,聚焦自身历史文化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强调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性 [10][11] - 具体举措包括用省级资金政策撬动全省联动发展,串联4个古都和黄河沿线9个地市,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10]
拍照冷与热折射文旅新逻辑
经济日报· 2025-09-27 05:5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旅项目的核心吸引力已从资源供给转向用户需求,能够满足当代游客对优质内容生产、沉浸式体验和自我表达需求的业态更具市场竞争力 [3] - “出片力”即产出高质量、可分享照片的能力,已成为衡量文旅项目价值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客流量 [1] - 成功的文旅项目需构建全链条沉浸式体验和多元业态的场景生态系统,而非单一打卡点 [3] 文旅业态市场表现对比 - 北京、重庆、旧金山杜莎夫人蜡像馆因客流量不达预期、租约到期等原因接连关停 [1] - 福建泉州蟳埔村凭借簪花技艺,在面积仅约2.3平方千米的区域,今年1月至7月接待游客超426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直接拉动消费超50亿元 [1] 成功文旅项目的关键要素 - 内容生产是表层需求,文旅场景需能产出兼具美感、格调和个人审美表达独特性的照片,以满足社交分享价值 [1][2] - 体验内核是根本差异,当代游客追求进入剧情、成为角色、解锁成就的沉浸式体验,而非浅层拍照 [2][3] - 蟳埔村通过让游客深度参与从挑选花材、聆听历史讲解到身着服饰行走实景街区的全过程,构建了全链条沉浸式体验 [3] - 以核心吸引力(如簪花)延伸出旅拍、文创、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形成场景生态系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3] 用户需求与市场趋势 - 拍照行为已演变为一种社交货币,主要用于社交平台传播,能产出优质素材的场景成为流量焦点 [1] - 年轻人对文旅消费的期待包含自我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双重需求,渴望成为自己故事里的“主角” [2][3] - 文旅项目需要建立持续的内容迭代机制,通过形式创新和玩法升级保持新鲜感,以持续吸引客流 [3]
从爆火到长红 河南文旅下一站精品化?丨双节看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23:53
行业核心挑战 - 全国文旅行业面临从短期“爆火”到长期“长红”的共同挑战,网红项目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困境 [1][2] - 行业内容同质化竞争严重,许多项目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和差异化定位,最终可能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 [2] - 上一代文旅项目依赖仿古建筑、网红打卡点等易复制元素,难以长期维系消费者兴趣,例如洛邑古城带动的汉服消费潮可能在未来几年退去 [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沉浸体验产业规模显著,截至2023年项目数量达32024个,总产值达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 [2] - 文化旅游表达、审美和内容正向精品化路线发展,以满足快速成长的游客需求 [1] - 文旅生态发展需从“文化输出”转向“体验升级”,并与农业、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推动跨界发展 [4][8] 公司项目创新:神都十三坊 - 洛阳神都十三坊是总投资数亿元的文商旅学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集演艺、非遗、商业、夜经济于一体 [1][5] - 项目采用“演艺+科技+商业”融合模式,包含沉浸式演艺《河图洛书》、XR技术体验“龙门大成录”及主题商业区 [1] - 项目定位为主客共享的新空间,通过“首发经济”引入首店、首展、首秀,以新业态承载文化内核,避免同质化竞争 [5] 公司运营与业态亮点 - 运营模式创新,采用“商户即演员”思路,要求商户兼任NPC角色与游客互动,并计划设置全国首个唐风婚姻登记处 [6] - 引入多个首店品牌,包括国内首个隋唐主题超现实互动乐园“梦神都”、洛阳首个沉浸式体验餐厅“武皇盛宴”及全国首家空间策展式文创体验店“移博” [6] - 项目包含三大科技项目:XR空间、步行乘骑和巨型球幕影院,均为洛阳首发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6] 战略方向与生态构建 - 河南文旅战略着眼于从“产品创新”到“生态构建”的深度转型,通过全省一盘棋政策串联4个古都和黄河沿线9个地市,打造完整产业生态 [8][9] - 专家建议行业走差异化路线,聚焦自身历史文化优势,打造具备唯一性和第一性的赛道,并强调市场化运作的重要性 [9] - 洛阳文旅旨在通过神都十三坊等项目截留龙门石窟客流,并与城市其他文旅项目形成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8]
山西曲沃:“文旅+微短剧”加出产业新动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20:03
微短剧与文旅产业融合 - 微短剧广泛传播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拍摄地打卡游览 有力带动当地旅游消费 包括门票收入增长 餐饮住宿繁荣 特色手工艺品热销等环节焕发新生机与活力 [1] - 曲沃县成功创建山西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拥有8家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 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文旅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3] - 曲沃投资3.55亿元实施晋国博物馆综合提升项目 打造晋文化新地标 同步发展低空经济启动晋风天际线低空文旅项目 [3] 产业基地建设与投资布局 - 曲沃成立微短剧产业基地和春秋影视城服化道基地 引领走向微短剧产业基地新蓝海 [3] - 建成300亩春秋晋国城实景拍摄基地 规划建设集创作拍摄制作为一体的曲沃微短剧产业基地 同步搭建拍摄场景数据库和服化道资源对接平台 完善全产业链生态 [4] - 精品微短剧《晋公的君团》《蚀影密符》等作品即将亮相 [4] 主题活动与产业联动 - 文化旅游活动月策划八项主题活动 包括美食技能大赛 健康蜕变行 创意音浪 科技体验 文化沉浸交互 低空经济探索等 每个场景均为微短剧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4] - 文旅+微短剧模式紧密连接产业与流量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5]
从爆火到长红,河南文旅下一站精品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19:59
行业核心挑战 - 全国文旅行业面临从短期“爆火”到长期“长红”的共同挑战,避免项目“昙花一现”是关键课题 [1] - 行业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许多项目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和差异化定位,易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 [3] - 国内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达32024个,总产值达1933.4亿元,预计2024年将突破2400亿元,但能持续盈利的项目并不乐观 [3] 公司战略转型:洛阳神都十三坊项目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是一个投资数亿元的“演艺+科技+商业”融合的文商旅综合体 [1] - 项目定位为全国首个以演艺和沉浸式体验为主题的文商旅学综合体,试图通过“首发经济”避开同质化竞争 [5][6] - 运营模式创新,采用“商户即演员”思路,要求商户兼任NPC与游客互动,并计划设置全国首个唐风婚姻登记处 [6] - 项目包含国内首个隋唐主题超现实互动乐园“梦神都”及XR空间等三大洛阳首发科技项目,内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6][7] 行业发展趋势与路径 - 文化旅游下一步的表达、审美和内容需走向精品化路线,以满足快速成长的中国游客 [1][8] - 文旅生态下一站需从“文化输出”转向“体验升级”,并与研学、户外体育和中医药等产业跨界融合 [4][8] - 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推动全省一盘棋的政策,串联多个古都和地市 [8] - 行业应走差异化赛道,聚焦自身历史文化优势,具备唯一性和第一性,并依靠市场化运作和激发市场主体 [9]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新疆大巴扎从传统集市发展为现代化文化枢纽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9:35
二道桥商圈发展历程 - 二道桥从50年代摊铺林立起步,1982年由路边摊改建为大棚市场,1999年乌鲁木齐市开始对片区进行大规模改造 [1] - 2002年新二道桥市场建成,2003年新疆国际大巴扎建成,二道桥商圈初步形成 [1] - 2018年新疆国际大巴扎提升改造后成为疆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1] 行业转型与现状 - 行业从传统集市成功转型为现代文旅地标,成为新疆七十载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 [1] - 如今天山南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