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

搜索文档
莫让服务评价成了“交易”
消费日报网· 2025-05-22 10:49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五星好评返现5元"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破坏评价机制公信力[1] - 索要好评在服务行业已成普遍现象,好评率是平台订单分配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从业者收入[3] - 电商平台存在专业刷单团队,提供AI生成文案、PS修图等服务,每月发2000元好评红包可让七成顾客虚假好评[6][7] - 607份问卷显示75.12%消费者认为刷单控评普遍,45%消费者曾参与刷好评或遭遇商家诱导删改差评[7] - 服务行业从业者陷入"好评内卷",因平台规则将好评数量与曝光度、派单量直接挂钩[8][9] 平台机制与影响 - 平台通过好评机制构建服务质量监管体系,但存在权责分配矛盾:一个差评需几十个好评才能弥补[3] - 餐饮商家为提升排名不惜烧钱刷单,首页展示位有限导致流量争夺加剧[9] - 网约车平台将服务分与派单量挂钩,司机通过虚假打赏快速完成新手任务[9] - 过度依赖好评机制导致平台反馈数据失真,消费者更倾向于参考负面评价[14] 政策与行业应对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禁止虚构交易信息、篡改用户评价等行为[10] - 《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禁止"利诱好评""反向刷单"等新型违规手段[10] - 北京市新规要求平台公示信用评价规则,禁止屏蔽差评、误导性展示评价等行为[11] - 部分平台试点"服务星级"机制,用扣分替代直接罚款,允许通过培训等途径弥补[12] 专家建议 - 应创新平台监管机制,建立公众评审制度确保评价客观公正[12] - 需调整好评权重,综合考量多因素建立评价推流体系,保障从业者申诉权利[13] - 建议通过多方协同构建真实信任关系,使好评回归消费体验客观反馈[14]
贝壳:一季度业绩表现稳健 “一体三翼”战略持续显现效能
中证网· 2025-05-15 20:41
财务业绩 - 一季度总交易额(GTV)8437亿元,同比增长34 0% [1] - 一季度净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42 4% [1] - 一季度净利润8 55亿元 [1] - 经调整净利润13 93亿元 [1] - 经营费用42亿元,环比下降31 3% [1] 业务表现 - 存量房业务GTV5803亿元,同比增长28 1%,净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20 0% [1] - 新房业务GTV2322亿元,同比增长53 0%,净收入81亿元,同比增长64 2% [1] - 非房产交易服务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46 2%,占总净收入比例35 9% [1][2] - 家装家居业务净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22 3%,贡献利润率32 6%,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2] - 房屋租赁服务净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93 8% [3] 平台生态与效率 - 活跃门店数55210家,活跃经纪人490862名 [2] - 新房业务优化开发商合作界面,提升房客匹配效率 [2] - AI助手"小惠"在13城测试,线上智能解决率25% [3] 战略与技术投入 - "一体三翼"战略效能持续显现 [2] - 坚定投入AI技术,构建B端和C端AI应用 [2] - 在管房源规模超50万套,"省心租"在管房源量超49万套 [3]
高管逆势疯狂涨薪,谁在收割企业的未来?
36氪· 2025-04-30 09:46
贝壳高管薪酬与业绩表现 - 贝壳联合创始人兼CEO彭永东2024年薪酬总额4.00708亿元,执行董事单一刚薪酬2.99485亿元,均为缩水后数字[1] - 2023年彭永东薪酬达7.13亿元(同比2021年涨幅84倍),单一刚薪酬5.2亿元(同比2021年涨幅77倍)[2][6] - 2022年贝壳巨亏13.97亿元时,彭永东仍领取4.75亿元薪酬(同比2021年增长56倍),单一刚领取3.55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51.8倍)[6] - 2021-2024年贝壳营收分别为808亿元、607亿元、778亿元、9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5亿元、-13.97亿元、58.9亿元、40.66亿元[4] - 2023年彭永东薪酬是经纪人年均收入(8.22万元)的8674倍,经纪人月均收入约6850元[8] 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现象 - 贝壳2023年拥有427656名经纪人,人均年创收13.70万元,实际分润后年均收入约8.22万元[8] - 同仁堂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54%至15.26亿元,员工人均薪酬降2.37%至19.99万元,但董事长薪酬达237.9万元(同比增22.76%)[9][11] - 洋河股份部分高管2024年薪酬涨幅远超业绩增速,如范晓路薪酬121.44万元(同比增98.98%)[12] - 茶百道2024年净利润大跌58.55%至4.72亿元,但董事监事薪酬同比上升88%至1653.6万元,并计划派发合计8.28亿元股息(超过全年利润)[14] 行业薪酬分配机制问题 - 高管薪酬增长缺乏合理业绩依据,2022年贝壳亏损近14亿元时高管薪酬仍大幅增长[6] - 薪酬分配背离激励原则,演变为单方面利益获取,破坏企业内部公平机制[15] - 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普通员工积极性下降,2023年贝壳经纪人实际月收入仅6850元[8] - 不合理薪酬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同仁堂在原材料涨价背景下仍为高管加薪[11] - 新茶饮行业表现极端,茶百道加盟商亏损加剧但实控人通过派息获取超额收益[14]
风暴中的贝壳,当学胖东来
36氪· 2025-04-28 18:23
高管薪酬争议 - 贝壳2024年报显示董事会主席彭永东年薪达4亿元,联合创始人单一刚年薪2.99亿元,引发舆论关注 [1] - 彭永东近四年年薪从847.8万元飙升至4亿元,单一刚从685.3万元增至2.99亿元,涨幅达数十倍 [1] - 高管薪酬暴涨与公司净利润波动形成反差:2021-2022年连续亏损,2023年扭亏后2024年利润又下滑30% [1] - 为平息舆论,彭永东宣布捐赠900万股A类普通股,价值约4.4亿元 [1] 薪酬结构分析 - 彭永东2024年薪酬中股权激励占比达97.2%(3.89亿元),现金部分仅占2.8%(1167万元) [6][7] - 港股与A股薪酬披露规则差异导致数据可比性低:A股不包含股权激励部分 [8] - 贝壳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授予高管限制性股票主要为满足上市规则和保障投票权稳定 [8] 劳资矛盾激化 - 贝壳平台50万经纪人年均收入仅7.42万元,彭永东年薪是经纪人平均收入的5399倍 [3] - 社交媒体曝出平台抽佣高、基层收入低、借薪等问题,显示员工保障不足 [9] - 公众关注点从高管薪酬本身转向收入分配结构与社会责任 [3][8] 管理模式对比 - 胖东来将95%以上利润分配给员工,2025年1-2月员工月均工资达9886元,店长月薪78058元 [10][11] - 贝壳曾多次派团队学习胖东来模式,但尚未实现收入分配改革 [3] - 胖东来在商超行业逆境中实现业绩增长,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10][11] 领导层更迭影响 - 创始人左晖2021年去世后,贝壳当年即出现超5亿元亏损,管理层动荡加剧 [14] - 职业经理人彭永东难以复制左晖与员工的文化纽带,裁员举措进一步削弱凝聚力 [14] - ACN合作模式出现异化:抽佣提高、规则增多,偏离最初打破信息壁垒的初衷 [15] 业务表现与战略 - 2024年核心业务存量房贡献利润率从47.2%降至43.2%,新业务收入增长64.2%至316亿元 [20][22] - "一体三翼"战略新增住宅开发业务,但新业务增速尚不足以扭转整体盈利下滑 [20][22] - 公司需要证明高管薪酬是穿越周期的投资,而非行业红利独占 [23] 社会责任举措 - 彭永东捐赠资金50%用于经纪人家庭医疗福利,50%用于毕业生租房帮扶 [17] -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50万经纪人的福利待遇问题涉及广泛社会责任 [9][17]
房产自媒体乱象丛生,该立规矩了
南方都市报· 2025-04-13 06:20
房产自媒体乱象现状 - 虚假信息充斥市场,自媒体炮制完美楼盘文案但隐瞒具体位置与名称,甚至将外省外国楼盘伪装成本地房源[1] - 部分自媒体通过拼凑视频、虚假价格和房源信息欺骗消费者[1] - 行业存在装专家、制造刺激标题、贩卖楼市焦虑现象,如编造"弃房断供家庭数量"等不实数据[1] 乱象对行业和购房者的影响 - 虚假内容误导公众对楼市的认知,渲染购房恐慌情绪,干扰楼市正常秩序[1] - 购房者基于不实信息可能做出非理性决策,尤其对房市了解较少的群体影响更甚[2] - 房产中介市场关系民生,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民生领域之一,乱象损害社会道德窗口[2] 整治措施与行业自律 - 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包括对违规账号禁言、集中约谈,京沪等地依法查处违规行为[2] - 二三四线城市如三亚、阜阳针对房地产虚假宣传进行专项治理[2] - 行业需建立严格准入门槛与规范准则,加强从业者培训与管理[2] 优质自媒体的发展机遇 - 坚持发布真实房源和房价的自媒体在乱象中获得发展良机,赢得市场信任[3] - 诚信自媒体在平淡行情中仍能保持每日成交,获得上下游高度评价[3] - 行业需要从业者坚持提升基础服务品质,做"难而正确的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