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战略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同兴科技接受投资者网上提问调研,透露多项业务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15 22:47
业务布局与技术路线 - 公司早期聚焦非电行业脱硫脱硝 因市场空间大且技术要求高 电力行业技术成熟市场饱和未成重点[2] - 当前CCUS领域拓展至电力石化等多行业[2] - 钠电池业务聚焦低速车小动力及储能领域 聚阴离子路线具低成本高安全性优势 在储能下游场景潜力显著[2] - 已完成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初步规划 正与多地政府对接选址[2] 股权激励与财务影响 - 限制性股权激励方案正于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办理非交易过户手续 预计本周内完成[3] - 本年度将产生部分股份支付费用 对报表利润有相应影响[3] 钠电池技术与市场进展 - 100Ah钠电池电芯暂未量产 短刀电芯试制用于验证材料与工艺[4] - 与多家电芯厂商合作 将基于需求开发更高容量电芯[4] - 钠电正极材料理论可用于固态电池 但因行业技术及产业链不成熟暂未开展相关工作[4] CCUS业务订单与市场推广 - 获三笔万吨级船舶碳捕集装置吸收剂订单 正储备开发专用系统[5] - 海外市场需求旺盛 多个项目同步推进 曾参与欧洲垃圾发电厂CCUS项目投标[5] - 新研制两相吸收剂结合节能工艺 能耗低于2.0GJ/吨二氧化碳[5] - 美国反对"净零框架"对长期影响有限 或带来新机遇[5] 财务表现与战略推进 - 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05亿元 同比增长33.49% 净利润约5248万元 同比增长118.62%[6] - 定制化吸收剂产品竞争力强 与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 - 钠电材料性能达国内一流水平 生产基地选址推进中 一期计划投资3亿元[6] - 公司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寻找并购标的 视海外业务为重要补充[6] 公司活动 - 9月15日通过全景网举办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 董事会秘书初宏洲等高管出席交流[1]
同兴科技(003027) - 003027同兴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5
2025-09-15 22:04
业务战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05亿元,同比增长33.49% [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48万元,同比增长166.07% [9] - 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重点拓展CCUS及钠电池业务 [9][11] - 正寻找契合的并购标的并关注跨界并购机会 [11] - 成立海外事业部搭建销售网络,将海外业务作为重要补充 [11] 钠电池业务进展 - 钠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一期计划投资3亿元 [11] - 已完成与多个省份地方政府的生产基地选址对接 [4][10] - 聚焦低速车、小动力及储能领域,暂不涉及商用车大动力场景 [3] - 第三代NFPP材料完成50Ah短刀电芯试制,性能达国内一流水平 [5][10] - 第一代高首冲S-NFPP材料顺利完成中试 [10] - 第四代NFPP材料通过小试验证,中试放大进行中 [10] - 聚阴离子路线具备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势 [3] CCUS业务发展 - 船舶碳捕集装置已获得三笔吸收剂订单 [6][9][12] - 开发出能耗低于2.0GJ/吨二氧化碳的两相吸收剂 [8] - TX系列吸收剂价格区间为每吨数万元 [7] - 吸收剂在再生能耗和寿命指标上保持行业领先 [7][8] - 与惠生工程、中冶焦耐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 - 正推进欧洲某垃圾发电厂35万吨级CCUS项目投标 [8] 技术研发特点 - 钠电正极材料具备固态电池应用潜力但暂未布局 [6] - 聚阴离子路线循环寿命显著优于层状氧化物路线 [3] - 吸收剂采用定制化策略,可根据工况提供优化方案 [7] - 独家抗氧化技术使寿命达传统MEA的数十至数百倍 [8] 股东与资本管理 - 截至2025年9月10日股东户数为15933户 [3] - 限制性股权激励本周完成过户,将产生股份支付费用 [3]
利扬芯片(688135):聚焦集成电路测试主业,“一体两翼”战略驱动盈利拐点显现
天风证券· 2025-09-15 13:15
投资评级 - 6个月评级为增持(维持评级)[6] 核心观点 - 公司聚焦集成电路测试主业,"一体两翼"战略驱动盈利拐点显现 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52.34万元[1] - 业务增长稳健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84亿元 同比增长23.09% 其中集成电路测试业务收入27,729.14万元 同比增长21.85% 晶圆磨切业务收入同比大增111.61%[1] - 公司持续加码中高端集成电路测试产能 围绕汽车电子、高算力、5G通讯、AI、存储、传感器及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构建多工艺SoC测试解决方案[2] - 左翼业务(晶圆磨切)技术优势显著 超薄晶片减薄可实现25μm以下薄型化加工 隐切技术将切割道缩至20μm并实现量产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3] - 右翼业务与叠铖光电独家合作 提供晶圆异质叠层及测试工艺 已完成"全天候超宽光谱图像传感器芯片"全部工艺并成功上车演示[4] - 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收6.04/7.45/9.2亿元 归母净利润-0.19/-0.04/0.22亿元[4] 财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06万元 同比减亏16.38% 扣非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76万元 同比减亏15.33%[1] - 财务预测显示营收持续增长:2025E营收6.04亿元(+23.77%) 2026E营收7.45亿元(+23.30%) 2027E营收9.2亿元(+23.51%)[5] - 盈利能力改善:毛利率从2024年的20.90%预计提升至2027年的27.68% 净利率从2024年的-12.62%预计改善至2027年的2.41%[12] - 每股收益预计从2025年的-0.09元改善至2027年的0.11元[5] - 估值指标:当前市盈率为负 预计2027年市盈率将恢复至269.49倍 市净率维持在5.38-5.60倍区间[5] 业务战略 - "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开始兑现产能释放效应 测试主业与延伸业务双轮驱动[1] - 重点布局汽车电子领域 在三温测试基础上拓展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相关测试技术[2] - 依托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和存储等领域的积累 实现机器人芯片测试的快速复用与定制[2] - 晶圆磨切服务作为测试业务的延伸 技术成果逐步实现落地量产 丰富服务类型并增强客户黏性[2][3] - 右翼业务虽暂未量产贡献收入 但前瞻性技术布局与差异化优势为公司长期增长提供核心动力[4] 市场前景 - 高算力、存储、汽车电子、卫星通讯、SoC等新兴领域需求持续释放[1] - 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带动汽车芯片需求激增[2] - 在国产化加速和测试分工深化的背景下 公司凭借市场前瞻布局与技术体系化优势 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2]
吉峰科技董事长田刚强:发力低空新赛道 注入增长新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9-13 06:23
公司治理变动 - 田刚强当选吉峰科技董事长 系实控人田刚印之弟 并任间接控股股东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2] - 控股股东变更为安徽澜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安徽澜石间接控股股东为联合飞机 合计持有公司19.65%表决权 [3] 发展战略规划 - 公司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以高端特色制造为主体 农机流通业务为左翼 农机与三农产业链创新服务为右翼 [3] - 旗下吉林康达为中国保护性耕作机械领域生产制造领军企业 拥有130余家直营门店和2000余家乡镇经销加盟服务网点 [3] - 拟成立全资子公司吉峰航空科技(四川)有限责任公司 投资额5000万元 作为低空产业投资运营平台 [5] - 吉峰航空将聚焦产品运营、产品应用及C端需求 开拓低空物流、低空巡检、低空应急、低空消防等应用场景 [5] - 未来考虑通过资产注入方式将联合飞机或其他市场资产整合至吉峰航空 [5] 财务表现 - 2022年营业收入27.08亿元 2023年26.50亿元 2024年27.09亿元 2025年上半年14.62亿元 [4] - 2022年扣非净利润811.64万元 2023年1295.37万元 2024年-2078.87万元 2025年上半年294.61万元 [4] 业务协同与增长 - 与联合飞机协同发展农机业务 联合飞机Q100农业无人机集喷洒、播撒、运输、航测于一体 [4] - 联合飞机2024年收入规模超过4亿元 2025年有望达10亿元左右 Q系列产品毛利率15%-20% T系列毛利率超30% R系列处于研发阶段 [5] - 低空经济赛道规模达10万亿级 核心环节包括造飞机、低空新基建和新质航司 [5] - 联合飞机持续向公司注入发展能量 包括整体能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 [5] 行业发展趋势 - 农机产业结构加速转型 在政策支持与农业现代化需求推动下 行业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演进 [4] - 低空经济领域空中运力成本是重要制约因素 联合飞机具备降低成本能力 [5]
天原股份(002386) - 002386天原股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2
2025-09-12 21:27
业务与产品 - 云南天原公司现有员工约750人 主产品包括电石年产能35万吨 无烟煤 碳负极材料等 建成投运5万吨/年大规格炭素电极项目一期工程 电石产品价格较年初有所下跌 [1] - 公司拳头产品为烧碱 钛白粉 [2] - 氯化法钛白粉规划产能40万吨 当前产能10万吨 [3] - 2025年生产目标:烧碱44万吨 聚氯乙烯40万吨 氯化法钛白10万吨 磷酸铁锂6.4万吨 水合肼3万吨 水泥83.7万吨 新材料管道2.97万吨 参股公司宜宾锂宝三元正极材料4万吨 [9] - 磷矿项目处于试生产阶段 磷矿市场行情较好 [2][3] - 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正在送检中 尚未实现批量供货 [4][6] - 公司不生产高纯石墨产品 [1] - 水合肼价格近期未上涨 [1] 新能源与电池材料 - 正极材料可用于储能及动力电池 [2] - 锂电正极材料已实现批量供货 暂未发现质量问题 [8] -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一期产线2024年9月实现批量供货 二期产线正在开展客户导入工作 [8] - 参股公司宜宾锂宝致力于正极材料及配套前驱体生产与研发 固态电池尚未实现量产 [2][6] - 硫化物固态正极为宜宾锂宝研发中产品 [4] - 公司在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上进行研究探索 [9] - 新能源业务亏损较大 公司通过研发创新 市场开拓和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 [6][7] 战略与投资 - 公司坚持"一体两翼"战略 持续推进挖潜增效 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 [4][7][8] - 宜宾新兴产业集团参与公司2023年定增事项 [1] - 大股东已完成2025年增持计划 [4][7] - 昌能煤矿投资7亿元 目前仍在开展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 [5][6][7][10][11] - 工业储能项目 无穷丁家磷矿绿色矿山建设项目等正在推进中 [3] - 公司没有参与聚合物储能材料研究 [1] - 公司没有与丝丽雅重组的计划 [10] 股东与市值管理 - 截至2025年9月10日公司股东户数约为5.1万户 [10] - 公司认为当前市值未能充分反映新能源和钛化工产业价值 [7] - 公司已公布估值提升方案 通过提升盈利能力和大股东增持等措施增强市场信心 [6][7] - 2024年经股东大会审议决定不分红 [8] - 社保资金持仓说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 [2] 合作与客户关系 - 丝丽雅是公司烧碱客户 [3] - 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参股公司宜宾锂宝三元正极材料均有供应行业头部企业 [9] - 天宜锂业不是公司参股公司 [9] - 公司积极跟进四川本土锂矿矿产资源合作机会 [5] - 宜宾发展控股集团作为控股股东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发展 [4] 研发与技术 - 公司有锂电材料研究团队 主要围绕高压实等产品进行技术研发 [9] - 参股公司宜宾锂宝已完成股份制改造 正在推进上市相关工作 [8] - 公司PEEK材料为技术储备 未产业化 [7][10] - 公司通过"极限制造"工程和优化营销策略提升经营业绩 [5]
调研速递|桂林三金接受华创证券等2家机构调研,聚焦生物药业绩与品种规划
新浪证券· 2025-09-10 20:54
生物药业务 - 生物制药是公司"一体两翼"战略重要部分 但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 当前行业遇冷[2] - 白帆生物受投融资环境影响 行业竞争激烈 客户选择多样 CDMO供给端产能闲置 商务拓展和客户资源积累较2023年大幅增长 但距规模生产仍有差距 拖累盈利[2] - 宝船生物多个项目管线处于新药研发阶段 无药品上市销售 营收规模小 产能未充分释放 研发支出大[2] - 公司对宝船和白帆优化人员结构 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治理 减少亏损 同时优化研发管线 重点突破临床数据好、前景广阔的项目 BC006单抗注射液项目即将完成I期临床试验[2] - 公司在稳固中成药业务的同时 积极推进生物制药发展 并寻求合作伙伴[2] 二三线品种 - 公司二、三线品种发展趋势良好 公司扶持力度不变[3] - 蛤蚧定喘胶囊去年增速理想 今年有望延续 但随体量扩大增速将放缓[3] - 眩晕宁系列销量2021年突破亿元 未来发展势头好于一线品种[3] 分红政策 - 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稳定回报 上市后持续实施现金分红政策[4] - 公司充分考虑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持稳定经营性现金流 确保日常运营及发展[4] - 一般情况下 若无特殊资金需求 分红政策不变[4]
桂林三金(002275) - 002275桂林三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0
2025-09-10 20:22
生物制药业务现状 - 生物制药板块受投融资环境影响 CDMO产能出现闲置 客户资源积累较2023年有较大增长但未达规模生产要求 [2] - 宝船生物多个管线处于研发阶段 尚无药品上市 营业收入规模偏小 研发支出金额较大 [2] - BC006单抗注射液项目即将完成I期临床试验 临床数据较好的项目将重点突破 [2] - 白帆生物和宝船生物通过控制成本 优化人员结构和专项治理减少亏损 [2] - 生物制药板块正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2] 二、三线品种发展 - 蛤蚧定喘胶囊2024年增速理想 2025年有望延续但随体量扩增增速将放缓 [2][3] - 眩晕宁系列2021年销量突破1亿元 2024年个位数增长 2025年目标两位数增长 [2][3] - 舒咽清喷雾剂 复方感冒灵颗粒 三金颗粒等品种持续突破并保持较高增速 [2][3] - 二、三线品种绝对量与一线品种存在差距 但总体增长态势更优 [3] 分红政策 - 上市以来持续实施现金分红政策 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回报 [3] - 分红政策保持稳定 除非出现特殊资金需求 [3] - 公司保持稳定经营性现金流 确保日常运营及发展资金充足 [3]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1:40
核心财务表现 - 蒙牛2025年上半年营收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减少31.03亿元;归母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 [1] - 伊利同期营收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滑4.39% [1] - 蒙牛液态奶收入321.9亿元(同比-11.2%),冰淇淋38.8亿元(+15.0%),奶粉16.8亿元(+2.5%),奶酪23.7亿元(+12.3%),其他业务14.5亿元(+16.9%) [1] - 伊利液体乳收入361.3亿元(-2.1%),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冷饮82.3亿元(+12.4%) [1] 行业市场环境 - 乳业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9.6%,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 [1] - 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 [5] - 奶牛养殖业近三年累计损失700亿元,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 [5] - 终端价格下降受消费力偏弱及非包装液态奶替代影响 [4] 成本与盈利结构 - 蒙牛毛利率41.7%,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伊利毛利率34.2%,提升0.6个百分点,均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 [6] - 蒙牛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同比减少7.1%;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减少8.4%,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18] - 蒙牛联营公司亏损影响利润,尤其是现代牧业 [21] 战略调整与新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7] - 蒙牛推进"一体两翼"战略,聚焦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 [11] - 蒙牛通过妙可蓝多占据奶酪市场最大份额,但该业务规模较小(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 [13] - 蒙牛拓展新兴渠道(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店)及B端供应(星巴克、霸王茶姬等) [9] 资产优化与资本运作 - 蒙牛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工厂,作价2.82亿新西兰元 [15] - 蒙牛维持派息比例并推进10亿元股份回购计划 [20] - 蒙牛股价报收14.95港元/股,总市值583.61亿港元,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回落 [22]
蒙牛销售下滑31亿元:总裁高飞正找第二曲线丨乳业财报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1:33
核心观点 - 蒙牛乳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营收同比下降6.95%至415.67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37%至20.46亿元[1] - 乳制品行业面临需求收缩和价格下行压力 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9.6% 其中线下渠道下滑12.7%[1] - 伊利通过奶粉等第二曲线业务实现营收增长3.37%至619.33亿元 表现优于蒙牛[2][8] 财务表现 - 蒙牛各业务板块表现分化:液态奶营收321.9亿元(-11.2%) 冰淇淋38.8亿元(+15%) 奶粉16.8亿元(+2.5%) 奶酪23.7亿元(+12.3%) 其他业务14.5亿元(+16.9%)[1] - 伊利业务结构:液体乳361.3亿元(-2.1%) 奶粉及奶制品165.78亿元(+14.3%) 冷饮82.3亿元(+12.4%)[2] - 毛利率改善:蒙牛毛利率41.7%(+1.5个百分点) 伊利毛利率34.2%(+0.6个百分点) 主要受益于原奶价格下行[7] 行业状况 - 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光明乳业营收124.7亿元(-1.9%) 归母净利润2.2亿元(-22.5%)[5] - 上游养殖业损失严重:2023-2025年累计损失700亿元 生鲜乳喷粉亏损达200亿元[6] - 价格下行原因:消费力不足导致基础品类偏好 原奶供大于求 现制茶饮等替代品冲击包装液态奶[4] 战略调整 - 蒙牛推进渠道拓展:强化线上网销商和线下经销商 加快下沉市场 深化仓储会员超市、零食量贩等新兴渠道合作[10] - B端业务拓展:与星巴克、霸王茶姬等头部品牌达成战略合作 但议价能力受限[10][11] - 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在核心乳制品业务基础上 向营养健康及国际市场拓展[11] 业务发展 - 伊利奶粉业务表现突出:奶粉及奶制品收入165.78亿元(+14.3%) 婴配粉市场份额全国第一[8] - 蒙牛奶酪业务优势:通过收购妙可蓝多占据最大市场份额 上半年营收25.67亿元(+7.98%)[13] - 资产优化: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奶粉工厂 获2.82亿新西兰元 持续推进私有化计划[14] 运营管理 - 蒙牛推行精细化运营:业务经营费用总额138.14亿元(-7.1%) 销售及经销费用116.14亿元(-8.4%)[16] - 费用管控成效:销售费用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27.9% 行政费用同比持平[16] - 股东回报措施:维持派息比例 推进第二轮股份回购 明年回购额度10亿元保持不变[18] 市场表现 - 蒙牛股价承压:报收14.95港元/股 总市值583.61亿港元 较历史高点51.539港元大幅下跌[19] - 净利润下滑因素:受原奶粉减值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影响[19]
调研速递|桂林三金接受信达证券等20家机构调研 业绩与业务发展要点披露
新浪财经· 2025-09-01 17:29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99,833.94万元 同比下降6.56% [1] - 利润总额34,185.01万元 同比下降3.7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682.55万元 同比下降4.70% [1] 业务发展 - 生物制药业务实行一体两翼战略 但行业面临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等挑战 [2] - 白帆生物受投融资环境影响 行业竞争激烈 CDMO产能闲置 商务拓展和客户资源积累虽有增长但未达规模生产 [2] - 宝船生物多个项目管线处于新药研发阶段 无药品上市销售 营收规模小 产能未充分释放 研发支出大 [2] - 公司对生物药业务控制成本费用 优化人员结构 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治理 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 [2] 产品管线 - 二线、三线品种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公司扶持力度不变 [2] - 蛤蚧定喘胶囊去年增速理想 今年有望延续但增速或随体量扩大放缓 [2] - 眩晕宁系列销量2021年破亿元 去年个位数增长 今年力争两位数增长 [2] - 舒咽清喷雾剂、复方感冒灵颗粒、三金颗粒等继续突破并力争高增速 [2] - 二线、三线品种增长态势好于一线品种 [2] 财务策略 - 公司持续实施现金分红政策 考虑实际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保持稳定经营性现金流 [2] - 若无特殊资金需求 分红政策不变 [2] - 销售费用投放更精准有侧重 一线品种销售费用率相对低 投放重点向二、三线品种倾斜 [2] - 销售费用根据产品销售进度和市场变化调整 如三金颗粒等培育阶段支持大 [2] - 全年销售费用率变化不大 总体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匹配 [2] 运营管理 - 公司升级库存管理体系 依托BI智能分析系统 组建专业团队 构建成品库存标准模型 [2] - 通过精细化策略提升库存周转效率 创新推出多元化促销活动 优化全渠道库存结构 [2] - 实现自身及渠道端、终端库存的高效管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