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环境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完成80%以上粗钢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08:34
总体来看,我国臭氧污染上升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近三年趋于平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与中国环境监 测总站的会商结果,今年6-9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预计偏高,从气象条件上看,更容易形成臭氧污 染。 为有效应对臭氧污染,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从以下四方面发力,加强臭氧污染防治: 一是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光化学监测网络建设,密切关注臭氧及其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 化物的浓度变化,加强预测预报。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表示,总体来看,我国臭氧 污染上升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近三年趋于平稳。 裴晓菲介绍,从气象条件来看,光照充分、高温、低湿的气象条件有助于对流层臭氧的产生,因此臭氧 污染多发于晴朗少云的春末及夏秋季。今年1-5月,全国臭氧浓度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0.7%; 全国臭氧超标天数共计2480天,高于历史同期水平。今年臭氧污染形势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污染出现 早,3月26日,全国即有80个城市出现臭氧超标,较常年平均开始时间提前1个月。二是污染范围大,5 月26日-30日首次出现连续5天单日臭氧超标城市数量"破百",臭氧污染区域性特征更加突出。三是污染 程度 ...
无人机当“水质侦探”,AI化身“环保管家”——
南京日报· 2025-06-25 10:14
南京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应用 - 南京市委提出完善融合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1] -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1] - 生态环境部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1] 低空经济赋能环境监测 - 无人机水质采样仅用时4分52秒完成,采样到送达监测中心全程5分45秒[2] - 无人机采样相比传统人工方式具有快速响应、高效侦察和精准采样优势[2] - 南京首个"生态环境低空监管平台"上线,实现秒级预警和全自动化流程[2] - 平台包含生态环境一张图、低空监控、任务规划等智能化功能模块[2] 智慧执法系统建设 - 执法装备库拥有上百件智能设备,包括水污染物检测仪、热成像无人机等[3] - 智慧平台实时监控全市3976家排污单位、235个加油站等污染源数据[4] - 平台实现自动预警,执法人员可与企业环保专员远程对话[3] - 非现场执法使现场执法频次下降,取证次数从3-4次减少至1次[4] 排污许可智能管理 - 智能初审工具自动解析排污许可证材料,生成浓缩版关键信息[4][5] - 工具将数百页材料简化为数字表单,标注排放限值和监测频次[5] - 已在加油站和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审核效率提升80%以上[5] - 形成"智能化审核+精准化监管"的新型生态环境管理模式[5]
服务筑基、智驱革新,江西监测中心攻坚三大方向护航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11:09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成果 核心能力建设 - 创新打造"三位一体"技术支撑模式(前端引导+过程管控+后端评估)全方位提升固废评估能力 [1] - 前端引导:发布年度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公告指导社会资本投资 提前介入省市重大项目开展技术帮扶 [1] - 过程管控:编制多项审查要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支撑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和铅蓄电池试点工作 [1] - 后端评估:开展省管建设项目质量抽查与固废成分分析 实现环境管理全流程闭环 [1] 服务机制深化 - 贯彻"三服务"理念(服务企业+基层+群众) [2] - 企业服务:提供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强化危废经营企业帮扶指导 [2] - 基层赋能:印发管理手册+技术培训+技术支持 升级省危废监管平台缩短工作时限30% [2] - 群众保障:严格把控固废管理各环节守护环境安全底线 [2] 科技创新突破 - 开发基于DeepSeek的AI环评技术评估平台 完成再生铜行业AI环评首例应用 [3] - 制度优化:修订5项管理制度 编制10余份调研报告 [3] - 科研创新:参与中科院锂渣C类先导课题 出台省内首项危废地方标准 参与3类国家标准编制 [3] - 监测网络:建立覆盖《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全指标的监测体系 申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目执行成效 - 2023年高效完成80余个固废评估和技术审查项目 [1] - 成功争取全球环境基金再生金属项目 科研经费同比增长40% [3] - 在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技能大比武中综合成绩排名前5% [3]
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专家团到访先河环保
快讯· 2025-06-18 10:51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 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水问题、水电与生态研究所技术负责人Haqdod Mahmadsharif教授等一行到访先河环保 [1] - 双方围绕环境监测技术创新与大数据分析应用展开深度对话 [1] - 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共识 [1] 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 公司与国际研究机构就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交流 [1] - 大数据分析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成为讨论重点 [1]
应对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有挑战更有对策
中国环境报· 2025-06-16 08:09
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现状 - 排污单位、社会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为利益违背诚信原则进行违规操作和故意造假[1] - 自动监测设备预留的纠偏修正方法易被恶意利用[1] - 设备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快导致执法人员难以全面掌握[1] 数据造假的三大核心难题 - **发现难**:造假手段隐蔽多样包括堵塞采样口、稀释样品、利用软件漏洞篡改数据、加装模拟装置输出虚假数据、虚假标记超标时段等[2] - **取证难**:企业阻挠现场检查或破坏证据 电子证据易删除/篡改且需专业技术提取 证据关联性需复杂分析[3] - **责任认定难**:企业内部多部门参与造假时责任划分复杂 与第三方共同造假时责任份额认定存在争议[4] 应对策略 技术监管升级 - 研发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监测设备并增加自诊断功能[5] - 构建统一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和AI识别数据异常[5] 执法机制优化 - 配备专业电子取证设备并加强执法人员技术培训[6] - 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检察院协作确保证据合法性[6] 责任体系完善 - 制定责任认定细则按行为性质/后果/主观过错划分责任[6] - 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6] 社会监督强化 - 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舆论压力[7] - 推动企业主动公开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7]
变化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准入将迎来新规.....
仪器信息网· 2025-06-10 16:17
政策修订背景 -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近年业务量大幅增长,但机构数量激增导致低价恶意竞争和数据造假问题突出,影响数据真实性和市场秩序[2] - 现行《补充要求》实施6年已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需与2023年12月新实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衔接[2][3] - 全国8000余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现行评审依据亟待更新,修订后条款从23条增至24条,其中19条修订完善,新增1条基础检验检测能力要求[3] 修订核心内容 资质认定框架 - 明确生态环境监测定义涵盖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等13类要素的化学、物理、生物检测活动[8] - 要求监测机构具备法律主体资格,能承担数据结果的法律责任[8] - 新增第二十四条强制要求申请任一监测领域资质须具备该类别全部基础检测项目能力,如水类需覆盖pH、溶解氧等18项指标[7][22][23] 人员配置标准 - 机构监测人员不少于15人,中级以上职称或同等能力者占比不低于25%[11] - 技术负责人需8年以上行业经验,授权签字人和质量负责人需6年以上相关经验[11][12] - 所有人员需通过理论及实操考核,关键岗位人员需签订劳动合同且连续从业超6个月[11] 技术管理要求 - 现场采样设备需具备防数据篡改功能,租用设备期限不得短于资质有效期[15] - 首次申请资质机构需运行管理体系满6个月,电子记录修改需全程留痕[16][17] - 现场采样需2人以上在场,使用定位授时设备记录轨迹,实验室样品需分区标识防污染[19][20] 数据质量控制 - 原始记录需完整覆盖采样、运输、分析全流程,热敏纸数据需同步保存复印件[16] - 监测报告需列明仪器设备详情及租用情况,授权签字人需具备标准适用性判定能力[21]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需实现数据直接采集或可追溯,外部维护需监督评价[18]
超1.2亿共1032台/套,辽宁省发布多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6-10 16:17
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设备采购项目 - 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驻市分支机构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填平补齐项目"政府采购意向,预算总金额超1.2亿元,涉及1032台/套仪器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6月 [1][2] - 该项目共分为12个子项目,涵盖大气、水质、土壤、辐射等多个环境监测领域 [2][3][4][5][6][7][8][9] 各子项目详情 项目(一) - 预算765.83万元,采购42种294台设备,包括便携式离心机、测距仪、车载冰箱、地下水采样系统、多普勒流速流量仪等 [3] 项目(二) - 预算1433.86万元,采购20种109台设备,包括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便携式臭氧监测仪、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 [4] 项目(三) - 预算506.84万元,采购6种108台设备,包括便携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恒温恒流大气采样器等 [5] 项目(四) - 预算765.4万元,采购17种124台设备,包括β射线法颗粒物采样枪、烟尘测试仪、便携式多功能烟气测试仪等 [6] 项目(五) - 预算844万元,采购5种18台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全自动固液一体测汞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6] 项目(六) - 预算716.5万元,采购16种60台设备,包括pH计、红外分光测油仪、激光粒度仪、离子色谱仪等 [6] 项目(七) - 预算770万元,采购5种29台设备,包括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氨氮分析仪、全自动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等 [6] 项目(八) - 预算509万元,采购4种16台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全自动烷基汞分析系统、液相色谱仪等 [7] 项目(九) - 预算2500万元,采购5种19台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等 [7] 项目(十) - 预算1049.68万元,采购25种123台设备,包括COD自动消解回流仪、纯水制备装置、翻转振荡器、微波消解仪等 [7] 项目(十一) - 预算1446.7万元,采购20种89台设备,包括大气预浓缩仪、多路动态气态配气仪、快速溶剂萃取仪、冷冻干燥机等 [7] 项目(十二) - 预算1080.05万元,采购34种43台设备,包括地下水采样系统、便携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8]
陕西案件分别入选全国法院检察院环保典型案例
陕西日报· 2025-06-09 07:58
"环境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决策、管理和执法的重要依据。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对打 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具有重要意义。"西安铁路运输法院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该案彰显了司法 机关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坚定决心,对其他环境监测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起到了强有力的 警示作用,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自律意识和诚信水平。(记者 陶玉琼) 6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获悉: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世界环境日当天发布 了一批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公益诉讼起诉典型案例,其中,陕西铁检分院诉陕西某旅行社破坏生态 民事公益诉讼案入选,是陕西唯一入选案例。 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交办非法穿越秦岭核心保护区案件线索。陕西铁 检分院按照上级要求立案后,对某旅行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活动信息、微信活动群聊天记录及照片等 电子证据进行固定,调取报名小程序缴费退费、参与者旅意险保单等数据5525条,对数据要素提取后逐 条分析梳理,查明其全年活动成行155次、参与人数3808人,收取报名费670632元,以及穿越中破坏秦 岭核心保护区高山植被、生火做饭等损害生态环境的事实。 6月5日,记者获悉: ...
1.08亿采购大单,部分要求国产,江西环监启动二期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仪器信息网· 2025-06-06 14:03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概况 -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启动"监测能力建设(二期)项目"招标 预算总额1 08亿元 计划采购478台(套)仪器设备 [3] - 采购清单中包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质)等高端设备 并明确要求部分设备采购国产产品 [3] - 项目由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管理 整合省内多家环境监测机构职能 覆盖环境实时监测 调查评价 应急预警等领域 [3] 采购细分项目 新污染物调查监测能力 - A包预算834万元 采购15台设备 包括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进口530万元) 微波消解萃取系统(111万元)等 [5] - B包预算807万元 采购15台设备 结构与A包类似 但加压流体萃取仪数量减少至2套(54万元) [7] - C包预算734万元 采购6台设备 含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进口420万元)和国产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160万元) [9][10] - D包预算791万元 采购14台设备 包括微型塑料分析系统(进口255万元)和2套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仪(260万元) [11]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 - A包预算881万元 采购19台设备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420万元)占比最高 [12] - B包预算789万元 采购29台设备 以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420万元)和原子荧光仪(140万元)为主 [13] - C包预算856万元 采购24台设备 含3套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315万元)和6套离子色谱仪(216万元) [15] - D包预算773万元 采购36台设备 最大单项为双通道离子色谱仪(330万元) [17] 生态环境现场监测能力 - A包预算431万元 采购9台便携式设备 包括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VOCS 175万元)和便携式测铊仪(46万元) [19][20] - B包预算538万元 采购150台设备 以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80万元)和烟尘烟气分析仪(121万元)为主 [21] - C包预算237万元 采购125台设备 高光谱传感器(150万元)占预算63% [22] 实验室设备更新与优化 - 一期结转项目采购1套环保监测设备 预算727万元 [23] - 二期A包预算996万元 采购17台设备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仪(进口440万元)为核心 [23] - 二期B包预算985万元 采购16台设备 含国产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仪(220万元)和5套液相色谱仪(230万元) [24][28] - 实验室功能优化项目预算400万元 用于通风 供电等基础设施改造 [26] 执行细节 - 国产设备交货周期为合同签订后60天 进口设备为80天 [6][8][11] - 部分项目如饮用水监测设备要求60天内完成全部供货 [12][13][15] - 实验室功能优化项目需75天内完成安装调试 [27]
四十载劈波斩浪:以监测之力护航海洋强国梦——回望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发展40年
中国环境报· 2025-06-06 09:27
广西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发展历程 - 1985年成立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全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标志着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正式起步[4] - 40年来从基础薄弱到建成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形成陆海统筹新格局[1] - 荣获先进党组织22次及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5] 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 - 北部湾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区域之一,2024年监测显示红树林、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海草床亚健康[8] - 2021年起开展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监测,累计识别布氏鲸超70头,中华白海豚超400头[8] - 2025年采用eDNA新技术检测布氏鲸活动痕迹及12种鱼类DNA,提供珍稀物种监测新方案[9] - 建成覆盖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全要素的监测体系,为全国项目最全的地方监测站[9] 数智化监测技术突破 - 2010年建成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规模最大的16个海水自动监测浮标网络[12] - 2024年实现国内首个海水水质7天自动预报功能[12] - 2025年建成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首创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样板[12] - 无人机巡检系统可自动识别红树林变化和生态破坏问题[13] - 获中华环保联合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技术奖项[1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服务 - 2015年完成南流江综合整治方案,助力廉州湾水质从劣Ⅳ类提升至Ⅰ/Ⅱ类[17] - 2023年牵头全国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创新"一湾一案"方案获生态环境部推广[18] - 建立"1+3+N"应急监测体系,形成6小时海上应急监测圈[18] - 2024年实现国内首次跨省应急监测联合演练及天空地海一体化演练[19] 科研与科普成果 - 搭建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等[20] - 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6项,获省部级成果奖16项[21] - 攻克类固醇激素监测技术,制定3项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22] - 2022年建成全国首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主题科普展馆,获4个省级科普基地称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