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酒馆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新消费F4爆红:一场资本、需求与叙事狂欢的共谋
新浪证券· 2025-06-17 16:30
代际消费革命 - 泡泡玛特、海伦司、奈雪的茶等新消费品牌的核心卖点是为年轻人制造情绪刚需,而非产品功能 [2] - 泡泡玛特Molly系列年销百万件,海伦司以9.9元精啤切入平民夜生活,奈雪的茶用"第三空间+茶饮社交"破解白领情感荒漠 [2] - 30岁以下用户贡献超60%营收,私域复购率普遍高于行业均值20% [2] 流量造神运动 - 完美日记借小红书"素人种草+明星带货"矩阵,用200万篇笔记教育市场,单月GMV破亿仅耗时2年 [3] - 泡泡玛特通过潮玩展、艺术家联名制造社交裂变,限量款盲盒二手溢价百倍 [3] - 奈雪用爆款IP攻占抖音,单条短视频点赞破百万带动门店排长队 [3] - "F4"的流量裂变效率是传统品牌的3-5倍,营销费用带来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比行业高出40% [3] 资本叙事重构 - 奈雪的茶上市时亏损2亿仍获200亿估值,资本更看重单店模型跑通后的扩张潜力 [4] -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靠1.3亿会员数据撑起百亿市值 [4] - 海伦司被赋予"中国版星巴克"的叙事,低线城市酒馆渗透率不足3%的空白成为估值支撑点 [4] - "F4"首发募资平均超募4倍,打新资金中机构占比达70% [4] 暗涌与反思 - 完美日记营销费用率连续五年超60%,私域复购率未达预期 [5] - 奈雪的茶上游茶饮原料价格波动剧烈,2023年毛利润因成本上涨压缩5个百分点 [5] - 泡泡玛特盲盒收入占比仍超80%,IP老化导致消费者疲劳,部分系列滞销库存周转天数激增 [5] - 喜茶、瑞幸咖啡、名创优品等巨头跨界绞杀,新消费护城河面临挑战 [5] 结语 - 港股新消费F4的爆红印证了"用户主权时代"的到来,但需从"爆款制造机"蜕变为"品牌价值体" [6] - 需构建产品力、供应链与用户运营的铁三角,避免成为资本泡沫破灭后的裸泳者 [6]
餐饮创业“破产三件套”,究竟坑了多少中产?
虎嗅· 2025-05-11 07:24
新中产创业趋势 - 中国近40%新中产阶层谋求职业转型,创业人数占比在2021年以来持续上升,短短两年内激增64% [1] - 餐饮创业因门槛低、包容性强、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成为最热门方向 [2] - 中产创业者偏好咖啡馆、茶馆、酒馆等与品质生活挂钩的业态,追求理想生活状态而非单纯谋生 [7][8] 中产创业失败案例 - 咖啡馆创业者小余因选址不佳、客单价偏高(20~30元)导致客流不足,半年后失败 [9][10] - 酒馆创业者安琪因装修风格(欧式冷色调)与本地消费者偏好(热闹氛围)不匹配,经营18个月后结业 [13][14][19] - 茶馆创业者胡胡因当地消费习惯偏向奶茶店/咖啡店,即便借助"围炉煮茶"热点仍无法改善业绩,3年后关店 [15] 中产创业四大挑战 - **认知偏差**:创业者过度自信,忽视餐饮行业高固定成本、低净利特点,对市场预判过于理想化 [18] - **消费降级**:经济下行导致"享乐型"消费(咖啡馆/酒馆/茶馆)需求萎缩,独立门店价格劣势凸显 [22][23] - **同质化竞争**:热门赛道门店装修、产品高度雷同,独立创业者缺乏差异化与营销资源 [24] - **连锁品牌挤压**:2024年上半年30家连锁咖啡品牌净增4219家门店,一线品牌下沉加剧独立小店生存压力 [26][27] 餐饮行业经营现状 - 餐饮业进入"微利"时代,头部品牌通过降本增效进行结构性调整,个体创业者需适应高难度经营环境 [33][34] - 行业对经营者能力要求极高,涉及供应链管理、选址经济学、人员服务等多维度技能 [31][32] - 2024年餐饮业开关店数量居高不下,反映创业者仍试图通过餐饮摆脱职场困境,但失败率显著 [29][30]
新酒饮洗牌:海伦司营收三连降,新型散酒铺扩加盟;专家称需挖掘消费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4-23 10:14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国酒馆市场规模达1120亿元,同比增长7.7%,但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2] - 截至2025年3月全国酒馆企业存量超3.8万家,较2019年增长139.6%[2] - 行业结构性调整加速洗牌,呈现"10元小酒馆"模式衰退与"社区散酒新生态"崛起的分化态势[2][11] 海伦司经营现状 - 营收连续三年下滑,2024年收入从12.1亿元降至7.5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78亿元[8] - 门店总数从479家增至560家,直营酒馆从255家腰斩至112家,加盟店从132家增至406家[8] - 加盟店单店日均销售额5000元(同比下滑30%),低于直营店的7000元[9] - 三线及以下城市单店日均销售额同比减少10%至6700元,创六年新低[9] - 股价较上市高点下跌93%至1.65港元/股,被移出恒生综合指数和港股通名单[10][11] 新兴散酒铺模式 - 唐三两打酒铺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主打"社区散酒新生态"[11] - 已落地30余家门店,单店投入约20万元,毛利率超50%,预估8-12个月回本[12] - 斑马侠散酒铺全国门店近100家,单店投资13-20万元,回本周期4-6个月[14] - 散酒铺模式投资门槛低于海伦司40万元加盟费,毛利率普遍达50%-60%[14] 行业趋势分析 - 消费需求从场景溢价转向性价比,价格敏感度提高[11][13] - 赛道从注重场景体验向产品性价比和购买便捷性转变[15] - 轻模型(30平米门店)、消费者培育和私域流量成为新盈利方向[15] - 行业本质从"酒的生意"转变为"人的场景",依赖经营者而非资本或模式[15]
两年关掉500多家直营店,海伦司转型加盟这步棋是否奏效
新京报· 2025-04-12 10:3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7.52亿元,同比下滑37.8%,连续第三年下滑 [1][2]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亏损0.78亿元,上年盈利1.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65.29% [2] - 同店销售额从2023年6.7亿元降至2024年5.28亿元,同比下滑21.3%,同店日均销售额从186万元降至146万元,下滑21.5% [4] 门店调整与转型 - 2023年至2025年3月关闭直营门店511家,直营店从255家减至113家 [2] - 加盟店"嗨啤合伙人"模式自2023年6月启动,截至2025年3月已开业424家,累计签约499家 [2] - 特许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1.05亿元增长85.7%至2024年1.95亿元,但单店日均销售额从7100元降至5000元,下滑近三成 [1][3] 单店运营效率 - 直营及特许合作酒馆单店日均销售额从7300元降至7000元,嗨啤合伙人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近三成 [3] - 同店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2万元降至9500元,同比减少21.5% [4] - 租赁负债从2023年底2.56亿元降至2024年底1.45亿元,反映成本压力减轻 [6] 商业模式与市场挑战 - 低价策略(小啤酒≤10元)未有效提升盈利,被指产品性价比不足,小吃种类少,服务与环境评价较低 [5][7] - 行业竞争加剧,低成本社交场所(如密室逃脱、剧本杀)分流客群,小酒馆可替代性增强 [8] - 专家认为商业模式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适配当前消费趋势,尝试性消费难以转化为长期习惯 [7][8] 历史发展与战略转折 - 2018-2020年直营店从84家增至337家,复合年增长率100.3%,营收从1.1亿元飙升至2021年18亿元 [6] - 2022年起业绩转折,营收从近16亿元降至2024年7.52亿元,2021-2022年累计亏损超18亿元 [6] - 2023年扭亏后2024年再陷亏损,转型加盟模式被视作被动自救,可持续性存疑 [7]
“10元小酒馆”神话崩塌,海伦司崩盘!| 酒业内参
新浪财经· 2025-04-09 09:0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总收入从2023年的12.09亿元大幅下滑37.8%至7.52亿元 [3] - 直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1.03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58亿元,同比跌幅达到约50% [4] - 特许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0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95亿元,同比增长约85%,收入占比从8.7%提升至25.9% [4] - 2024年净亏损达7797.6万元,而2023年为盈利1.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5] - 经调整净利润为1.006亿元,较2023年的2.91亿元骤减65.46% [5] 门店运营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19日,全球门店总数达到579家,覆盖中国274个城市 [6] - 直营酒馆、特许合作酒馆分别为113家、42家,较2023年底分别收缩142家和50家 [6] - "嗨啤合伙人"酒馆门店数为424家,较2023年底增加292家 [6] - 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减少21.3%,同店日均销售额同比减少21.5% [6] - "嗨啤合伙人"加盟店的日均销售额仅为5000元,远低于直营酒馆和特许合作酒馆的7000元 [8] 产品结构与盈利能力 - 自有酒饮的毛收益率进一步走高至76.6%,但由于占比大幅下滑,拉低了整体盈利水平 [8] - 2024年Helen's自有产品收入占比52.2%,较2023年的71.1%下降 [5] - 饮料化酒饮收入占比30.6%,较2023年的41.3%下降 [5] - 小吃收入占比15.1%,较2023年的19.4%下降 [5] - 第三方品牌酒饮收入占比20.3%,较2023年的18.7%上升 [5] 市场环境与战略转型 - 消费市场表现疲软,2024年酒类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4% [8] - 下沉市场客单价普遍较低,消费者对品牌认可度不如一、二线城市 [11] - 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量从252家增加至375家 [11] - 产品品类单一,客单价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让顾客回头 [12] - 海外业务短期内难以成为业绩增长点,内地以外地区门店数量仅比2023年增加了2家 [16] 资本市场表现 - 市值较上市初期的高点缩水超过90%,截至2025年4月8日市值仅20亿港元 [14] - 2024年7月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完成第二上市,首日成交额仅1282新加坡元 [16] - 2025年2月被剔除出恒生综合指数,3月被剔除出港股通名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