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制造
搜索文档
台州制造商起身迎战:关税斩不断对美出口链条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4-23 09:35
公司业务与市场 - 斯贝乐电器主要产品包括商用冰淇淋机 冰沙机 奶茶机 泡茶机 制冰机等商用茶饮设备 美国是其海外第一大市场[1] - 斯贝乐在美国四个城市新泽西 亚特兰大 休斯敦 洛杉矶租用仓储设施 基本实现辐射全美市场[3] - 公司海外收入占比约70% 其中美国市场占海外收入60% 欧洲市场占25%[3] - 云木玩具公司专注于木制玩具制造 产品八成销往美国市场 加拿大等地销售占比约两成[11] 关税影响与应对 - 斯贝乐向美国出口产品被加征高达170%的关税[3] - 关税政策落地前美国客户提前囤货 将未来季度订单提前 带来短期销量增加[3] - 云木玩具公司毛利率约7% 关税提高5%将使利润几乎归零[5] - 针对首个10%关税 云木玩具与美国进口商M&D通过谈判各自承担部分关税[5] - 后续新增10%和34%关税双方未再谈判 选择不予理会[5][6] - 云木玩具继续执行现有订单生产 原材料已投入 7-9月需交付[6] 市场战略调整 - 斯贝乐将业务重心向欧洲市场倾斜 计划重点发力欧洲[8] - 公司3月考察法国巴黎 波兰华沙 意大利米兰和匈牙利布达佩斯 在波兰参加商展并找到新代理商[9] - 斯贝乐在意大利米兰新设办公室并配置仓储设施[9] - 欧洲市场销售价格低于美国 因经济规模 人均GDP和购买力较弱[9] - 欧洲市场分散且存在语言 法律和政策壁垒 操作难度大于美国[9] - 斯贝乐期待欧洲销售额达到美国市场的一半[9] - 未来可能通过其他国家工厂向美国发货 中国工厂向欧洲发货[10] - 云木玩具公司因缺乏品牌合作方和制造能力限制 未计划开拓欧洲市场[11] 产业链与产能布局 - 斯贝乐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背靠中国全产业链 零部件来自全国各地:电机来自广东 电路板来自湖北 专用设备来自山东或福建[13] - 压缩机原产欧洲 现由供应商北京工厂直接供应[13] - 考察马来西亚发现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不低于中国[13] - 云木玩具公司考察越南和泰国 发现配套链条不完善 总体成本高于中国 且泰国存在工人不足问题[14] - M&D的100多家中国工厂中仅约15家在东南亚设厂 东南亚产能仅能供应很小部分产品[14] - 东南亚国家缺乏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 制造业工人规模和物流体系[14] - 美国对日本 越南 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也准备征收不等税额[14] - 云木玩具认为在关税未落定时盲目转移产能可能适得其反 目前未考虑东南亚投厂[15] 资金与政策需求 - 云木玩具公司计划融资并囤积资金以应对挑战[17] - 期待政府对外贸企业提供以旧换新类补贴 并延缓社会保障等费用缴纳[17] - 中小企业缺乏海外扩张经验和人才 需政策在融资 人才培养和法规普及方面提供支持[18] - 建议政府在越南等国家设立专门组织 为出海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18]
新股评级 | 奇士达(6918.HK):港股首家玩具车制造商,天花板有多高?
格隆汇· 2025-04-22 12:39
由于提供的新闻内容存在大量乱码、无意义字符和无法识别的文本,无法提取有效的核心观点或关键数据。以下是基于可识别部分的整理: 公司评级 - 奇十达(6918HK)获得格安全评级 [1] 财务数据片段 - 出现26.8%、29.8%、43.7%、51.8%等未明确关联的百分比数据 [3] - 提及2016-2018年及2019年的模糊时间范围 [3][4] 行业动态 - 出现欧元汇率、电影体育等碎片信息 [3] - 包含17.2元至22元的价格区间记录 [4] 注:原文90%以上内容为乱码或非结构化数据,建议提供清晰可读的原文以便进行专业分析。当前提取的信息因数据质量问题可能不具备实际分析价值。
逛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网红集市,邂逅超有趣的毛绒玩偶!
南方农村报· 2025-04-15 09:30
行业趋势 - 传统农业与年轻化文创结合 打破行业刻板印象 吸引Z世代打卡[3][4][28] - 农产品展示形式创新 从静态陈列升级为沉浸式剧场体验[27][28] - 地方特色文化通过潮玩载体实现商业化传播 如广府早茶/东莞烧鹅/中医药元素[13][16][22][25] 参展企业亮点 有间大酒楼 - 主打广府早茶主题毛绒玩偶 实现"可拆卸虾饺""可拔骨排骨""可变形凤爪"等交互设计[9][11][12][13] - 产品融合饮食文化细节 如奶黄包内馅分离设计还原真实食用场景[12] 哈记烧鹅 - 由哈一代玩具联合东莞报业文创中心开发 以东莞烧鹅为IP原型[15][16] - 配套开发烧鹅濑粉玩偶及祖传秘制酱料配件 强化场景还原度[18][19] 本潮纲目 - 中医药主题玩偶店 设置望闻问切/开药方/称重打包等体验环节[22][23][24] - 推出"潮人祛湿""十全大补"等趣味玩法 实现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25] 展会效果 - 网红集市D42展位成为Z世代打卡热点 通过社交裂变形成二次传播[28][29][30] - 文创产品兼具伴手礼属性 如早茶玩偶单件零售价未披露但强调"独一无二"属性[30][14]
走私鸡蛋比大麻更赚钱!——美国关税战下的荒诞乱象
格隆汇APP· 2025-04-12 17:48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华高额关税政策导致其国内商品价格飙升,催生了从墨西哥走私中国商品的巨大套利机会,其商业模式可类比于当前美墨边境的鸡蛋走私[1][4][21] - 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家庭购买力下降,并可能抑制就业,对本国经济造成反噬[39][42][45][47] - 高关税环境可能刺激非法贸易活动,重现类似美国历史上禁酒令时期的社会问题,即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相悖[31][33][53] 美国鸡蛋市场供需失衡 - 因禽流感影响,美国三年内扑杀超过1.68亿只蛋鸡,导致鸡蛋供应短缺[6] - 美国鸡蛋零售价格同比飙升97%,一打12个鸡蛋价格达6.23美元(约46元人民币),部分地区甚至涨至10-12美元[7][8][9] - 墨西哥一打鸡蛋售价仅2美元,形成巨大价差,促使走私活动猖獗[10] 美墨边境鸡蛋走私现状 - 2024年10月至今,美墨边境查获非法走私鸡蛋案件近6000起,实际走私规模可能更大[11][13] - 走私者采用无人机等低风险方式,一架无人机携带三打鸡蛋,半小时一趟可赚30美元,小时收益达60美元[14][15] - 相比毒品贸易,鸡蛋走私风险低、损失小,仅损失无人机和鸡蛋本身,吸引犯罪组织参与[16][17] 高关税下中国商品走私的套利模式 - 中美间关税达145%,一件100美元商品经正规渠道入美售价需245美元,而从墨西哥过境走私利润率超100%[21] - 墨西哥已成为中国商品的转运枢纽,近期查获33个集装箱的中国商品,总价值超3亿比索(约1.1亿元人民币)[18] - 走私模式升级,如用价值3000美元的无人机携带1000美元中国商品,落地后商品和无人机均可溢价销售,单趟利润可达4000美元[24] 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 美国企业承担大部分关税成本,例如华利集团采用离岸报价,关税由客户承担[42] - 美国77%的玩具依赖中国制造,关税威胁薄利的玩具厂商生存,小型工厂面临关停风险[43] - 关税导致美国物价短期上涨2.7%,家庭购买力平均损失4400美元,有效关税税率达25.3%,为1909年来最高[45][46] - 长期看,美国失业率可能上升0.5个百分点,减少70万个就业岗位[47] 消费者与企业行为变化 - 美国出现抢购潮,消费者囤积生活用品、数码产品等中国商品[35] - 商家将关税成本转嫁消费者,例如某411.71美元订单中,关税附加费达44.09美元,占商品实际价格的12%[39][40] - 企业积极应对供应链风险,如苹果安排5架包机从印度向美国运送600吨iPhone以稳定价格[44] 历史类比与政策反思 - 当前关税政策与上世纪美国禁酒令类似,禁酒令实施14年间,私酿酒导致超1万人中毒死亡,并助推黑帮崛起[31][32] - 高关税环境下,本土商品可能跟随进口商品涨价,资本趋利性将推动价格整体上行,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50][52]
A+H上市潮!备战港股IPO,年内已有14只A股递表
券商中国· 2025-04-04 19:33
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潮 - 2025年以来已有14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若包括筹划中的则达25家,其中包含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8家市值超千亿的龙头企业 [1][4] - 2024年全年仅7家A股公司递表,2025年赴港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且市值规模较大,25家企业中15家市值超百亿,8家超千亿 [4][5][7] - 行业分布以先进制造和科创产业为主,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三大行业占比52%,加上通信、汽车、计算机等合计占比76% [7] 政策优化推动港股IPO - 香港联交所2024年10月优化审批流程,对合资格A股公司(100亿港元市值且合规)提供"快速审批"通道,监管评估缩短至30个营业日内 [9] - 中国证监会2025年3月强调支持境外上市备案管理,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被视为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9] - 港股主板上市条件灵活,18A、18C章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通道,已有晶泰控股-P等3家公司通过18C章上市,另有希迪智驾等多家企业递表 [10] 港股融资市场表现 - 2025年首季港股IPO数量同比增25%至15只,融资额同比激增287%至182亿港元,内地企业贡献主要融资额,如蜜雪集团(39.73亿港元)、赤峰黄金(28.22亿港元)等 [12][13] - 德勤预测2025年港股将有约80只新股上市,融资1300-1500亿港元,来源包括大型A股公司、中概股、中东及东盟企业,AI和医疗医药公司是重点 [13] - 2024年港股IPO募资总额实现2021年以来首次正增长,政策红利提升上市效率,科技及新消费公司尤其受益于快速融资窗口 [14] 企业案例与市场影响 - 宁德时代(市值10704亿元)、恒瑞医药(3256亿元)、海天味业(2261亿元)等千亿市值龙头加速赴港,反映港股对头部企业的吸引力 [4][7] - 平安证券指出港股或成科技创新产业融资枢纽,年初科技热潮推动港股领涨全球,比亚迪、小米等再融资规模增长显著 [7] - 兴业证券强调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强化,政策红利下赴港上市企业数量增加,科技行业能更快锁定融资窗口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