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文物活化、非遗传承、文旅融合 多视角感知中华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焕彩
央视网· 2025-10-18 16:43
行业宏观数据 - “十四五”期间文物普查新发现超13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近2000项 [1]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文旅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 [1] - 2025年1至8月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文化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23] 三星堆: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运用VR技术精准复原考古大棚、祭祀坑等核心场景,实现沉浸式考古体验 [3][5][7] -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碎片进行三维建模测算,完成虚拟拼合,青铜鸟足神像由四部分构件实现物理“团圆” [9] - 利用3D打印技术同步展出文物完整器形 [9] -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带动展陈与修复方式全面升级 [9] - 开发印有青铜人像的帆布袋、黄金面具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使文物以创意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10][12] 敦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2025年5月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实现约4万余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的“重聚” [21] - 平台上线4个多月全球访问国家达29个,访问量近3万人次 [23] - 通过XR交互体验,可虚拟参与莫高窟壁画绘制,重现唐代开凿场景 [20] - 2025年悬泉置遗址对外开放,依托路衍经济项目打造为综合性人文遗产景区 [18] - 悬泉置出土3.5万枚简牍,还原汉代丝路“超级驿站”面貌 [16] 西藏:文创驱动文旅增长 - 布达拉宫文创体验馆研发400余种、1000多件产品,2024年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近10倍 [28][31] - 文创产品从严肃文物复制品转向日常用品,如将宫墙纹路艺术化处理为书签等 [28][31] - 创新推出毛绒藏面等特色文创,游客可自定义配料制作专属产品 [33] 贵州:民族文化激活乡村经济 - “村T”活动将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秀搬上篮球场T台,并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国气候大会等舞台 [38] - 2024年至今黔东南州苗族刺绣、侗族织锦等手工艺品销售同比增加两倍以上 [38] - “村超”赛事与“村T”秀让民族特色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35][38]
博物馆人工智能热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03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信息处理、内容生成、重塑体验和藏品保护四个层面重塑博物馆的展现形态与功能边界 [1] - 在信息处理层面,人工智能作为“超级助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完成海量藏品数据(图片、文字、文献)的提取、识别和分类 [1] - 在内容生成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灵感源泉”,被用于辅助开发教育项目和社交媒体互动,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数字一大·不忘初心”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那边是唐朝”等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项目是数字孪生与AI+3D重建技术的成功尝试 [1] - 在重塑体验层面,人工智能作为“贴心伙伴”,通过人机交互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2022年推出的虚拟数智人“艾雯雯”能进行个性化讲解 [1] - 在藏品保护层面,人工智能作为“全能守护者”,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风险预警与自适应调控 [1]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内容准确性挑战,训练数据偏差和算法黑箱可能导致生成不准确或错误信息,对博物馆传播准确知识的使命构成风险 [2] - 人工智能知识生产能力不足,擅长信息重组与演绎,但无法做出真正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过度依赖会削弱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机构的核心功能 [2] - 协同机制与行业标准欠缺,缺乏技术标准和整体规划导致数据孤岛普遍存在,系统间难以协同共享,应用可能长期停留在“盆景点缀”状态 [2] - 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受限于资金与人才,难以承担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与维护成本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 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应着力于夯实基础(网络、算力等硬件支撑)、统一互通的数据标准和高质量的藏品数字资源库建设 [2] - 行业需要通过科学调研把握观众需求,并对人工智能运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以实现科技赋能 [2] - 人工智能不应只是辅助工具,更应成为激发创新与变革的催化剂,推动博物馆突破限制,成为更加开放、有活力的文化枢纽 [3]
王筱雯:“新中国第一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20:30
博物馆历史与地位 -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对外开放[4][6] - 该馆在创立初期有多项创举,包括建立说明员制度、开展文物清理、古画临摹、流动展览、考古发掘等,奠定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基础[6] - 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类藏品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且品质精良[7] 馆藏特色与价值 - 藏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千字文》与《瑞鹤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等稀世珍品[7] - 地域文化独特性显著,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7] - 辽宁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枢纽,其文物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历程[6][15] 展览与文化活动 - 近期举办"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设置8个单元,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3] - 通过中秋节花灯制作活动、"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等吸引观众,国庆假期活动丰富[1][3] - 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外地游客更关注地域文化及书画展,本地游客则注重参与特色互动活动[10] 文物活化与创新 - 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内涵与满足多元需求,开发簪花仕女鲜花饰品、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等文创产品[10] - 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促进数字化转型[10] - 加强跨界合作,如与辽宁歌舞团推出情境剧《国宝辽宁》,以舞蹈、器乐等形式让文物"跃"上舞台[10] 教育与社会功能 - 在民族文物研究中强化"交融性"挖掘,注重文物背后的互动基因而非单一民族符号[18] - 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将民族文物融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课程及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现实归属感[18] - 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展示手段,弥补文物陈列的空间局限,满足观众的深度认知需求[17]
吉林省立法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8:37
吉林省立法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长春10月15日电 (金乔)吉林省人大常委会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吉林省博物馆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据悉,该《条例》是吉林省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首 部省级层面博物馆专项立法。 9月23日,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六章53条,明确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各方职责、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文物保 护、事业发展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为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关系,《条例》依据 修改后的文物保护法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商业经营、安全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规定加强库房管理和藏 品安全管理,禁止将馆藏文物出租、出售或者抵押、质押给其他单位、个人,开发博物馆相关旅游项目 必须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 韩金华介绍,《条例》还提到支持开展博物馆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强博物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提 供优质讲解服务,加强数智赋能,推动博物馆积极融入 ...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宣布翻修,80多件馆藏将来沪展出
央视网· 2025-10-14 10:50
智通财经获悉,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近日宣布启动"毕加索2030"大型改造翻修工程——这是该馆自1985年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革新计划。博物馆承诺,在 2028年至2030年的整个改造期间,博物馆将始终保持向公众开放。 这座拥有全球最丰富毕加索作品的机构自12月22日起将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呈现特别大展"非常毕加索:保罗·史密斯的新视角"。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也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其艺术使命:自12月22日起,浦东美术馆将呈现特别大展"非常毕加索:保罗·史密斯的新视角"。此次展览特邀保 罗·史密斯担任艺术总监,展出包括《阅读》《装扮成丑角的保罗》《牛头》等80余件来自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在萨雷公馆翻修之际,开启一场 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对话。 革新迫切性:建筑局限与时代需求 萨雷公馆最初是盐税官员皮耶奥百德·冯特内的私人宅邸,在漫长岁月中曾多次转手,担任过图书馆、学校等角色。1973年毕加索逝世后,其继承人以作品 捐赠形式向法国政府抵偿遗产税,政府于1974年选定萨雷公馆作为馆址。经过1979年开始的翻修,博物馆于1985年正式开放,并在2009-2014年间进行了扩 建,新增地下展厅和文献中心。 这项耗资5000万 ...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晚报· 2025-10-14 10:18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 物馆举行,标志着流失海外79载的瑰宝正式回归故土、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于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遭 盗掘出土,1946年流散海外。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今年5月18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 博物馆返还的《五行令》《攻守占》落地北京,回到祖国。子弹库战国帛书共分三卷,系统记录了先秦 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与思想史的不可 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帛书于今年9月10日运抵湖南省博物馆后,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保存于恒温恒湿环 境中。目前,馆内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在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 墨迹字样40余个。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湘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重镇,具备一流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条件。帛书入藏后,该馆将 承担起永续守护与深化研究的历史责任,让这件国宝在故土焕发新的生机。 ...
博物馆如何加速成长(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17
行业整体趋势 - 博物馆行业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热度持续升温,游客为参观博物馆而前往特定城市,行业需求旺盛 [1] -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发展120年,目前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并加速成长 [1] - 行业普遍通过创新展陈方式、推出多彩活动、延长开放时间来回应群众需求 [1] 博物馆运营与教育功能 - 南通博物苑通过研学游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方式,成为滋养公众的“第二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2] - 南通博物苑坚持融通室内展陈与室外实践的理念,2024年接待参观者超125万人次 [3] - 该博物苑通过举办科普展、主题研学活动、培训实践等方式持续丰富社教活动,馆藏文物约5万件,各类植物近500种 [3] 文化IP与商业开发 - 敦煌市博物馆将文物之美转化为文化IP,开发出丝巾、包袋等文创产品,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4][5] - 敦煌印局设计300余款敦煌元素印章,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IP设计已拓展至服装配饰等8个品类 [5][6] - 敦煌文化IP通过跨界联名、综艺合作等方式提升影响力,并借助VR等数字技术推出沉浸式项目,实现文化“破壁” [6] 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城市发展 - 太原市拥有106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以国有馆为主体、行业馆为骨干、非国有馆为支撑、类博物馆为补充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7][11] - 截至9月30日,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博场馆今年接待游客1024.33万人次,同比增长8.85%,国庆假期市属文博场馆接待游客9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29% [7] - 太原市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参与,涌现65座类博物馆,并利用3D打印、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智慧博物馆 [10][11] 创新展示与考古研究 -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将发掘现场“搬进”展厅,定期举办考古主题研学活动,通过特色展品如唐代“剪刀手”壁画吸引观众 [8][9] - 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采集海外流失造像数据,完成11个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其数字复原展已3次走出国门 [10]
100岁,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人民日报· 2025-10-13 17:04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公司于1925年成立,由帝王宫阙转型为公共博物馆,履行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 [1] - 1933年因日军进犯,公司理事会决议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司部处制改革加强服务功能和文物保护研究能力,南迁文物自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 [1] 新时代事业发展体系 - 2019年11月公司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大建设体系 [2] - 公司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2] - 公司构建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体系,并积极探索数字文物资源采集共享和前沿技术开发 [2]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加快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26—2040)》修编,构建科学高效的文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3] - 公司将优化学术科研体制机制,鼓励开展以院藏文物、古建筑群等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 [3] - 公司坚定走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之路,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并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展示与开放服务 [3] 文化使命与定位 - 公司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院的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征程的缩影 [4] - 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4]
把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故宫角楼。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百年守护"展上的玉璧。 "百年守护"展上的文物。 金瓯永固杯。 阳光下的故宫。 施 觉摄(影像中国) 莲鹤方壶。 故宫雪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故宫里海棠盛开。 新华社记者 王海燕摄 故宫风景。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故宫飞檐。 许子瞻摄(影像中国) 故宫千秋亭的藻井。 焦潇翔摄 数据来源:故宫博物院 玉云龙纹炉。 故宫博物院藻井文创展示。 故宫博物院系列文创。 "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上,观众在创作纹样。 "数字故宫快闪展"上,观众在沉浸式体验。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现场,观众在体验"数字故 宫"。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 宫殿建筑群,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 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走过了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100年,这是中 国文化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不朽功业。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
续写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篇章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本报记者李舫、康岩采访整理)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履行新式博物馆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帝王宫阙转型 为公共博物馆,禁苑秘藏转变为全民遗产,其精神全在一"公"字。1933年元旦,日军进犯山海关,北平 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文物南迁。在易培基、马衡两任院长先后主持下,自1933年起,包括故宫 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故宫博物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原来的"三馆两处"改制为部处制,加强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和文 物保护研究能力建设。山河重光,故宫新生。南迁文物从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从南迁到北返,万 里征途,险嶂迭生。千钧箱篓里不仅盛装着国之珍宝,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脉续存的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11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 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 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整合文物、考古、建 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故宫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