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卢浮宫短暂开放后再度闭馆
新华社· 2025-10-20 17:38
据法国媒体报道,卢浮宫原本定于当地时间20日9时重新开放部分展区。但将近一个小时后,等待 入馆的游客队伍几乎停滞不前。随后,卢浮宫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博物馆开放时间可能有所延迟, 部分展厅可能因特殊原因仍会保持关闭。" 据巴黎检方消息,19日9时30分左右,4名蒙面人来到卢浮宫外,分工配合操作升降装置,从建筑物 外部阳台潜入室内,抢走陈列珠宝,其间还用角磨机威胁博物馆保安。4名作案人员目前仍然在逃。检 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组织犯罪。卢浮宫19日因此临时关闭。 当地时间10时许,卢浮宫官方网站再次发布消息称:"本馆今日临时闭馆。已预约参观的游客将通 过原支付渠道全额退款。" 新华社巴黎10月20日电(记者乔本孝 张百慧)法国卢浮宫博物馆20日在宣布开放部分展厅不久后 闭馆。法国司法部长达尔马宁同日表示,卢浮宫在安保方面存在漏洞,让抢劫者乘虚而入。 20日早,达尔马宁接受法国公共电台采访时说,卢浮宫抢劫案对法国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在博物馆 安保方面,"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失败了"。 ...
一年22亿也买不来安全,卢浮宫安保形同虚设?
虎嗅· 2025-10-20 17:14
事件概述 -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于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发生重大盗窃案,一伙劫匪伪装成施工人员潜入馆内,盗走9件拿破仑时期的珍贵珠宝 [1][2] - 作案过程极为迅速,仅持续约7分钟,劫匪利用外墙施工设备潜入,破坏高安全级别展柜后盗取珠宝并骑摩托车逃离 [2][17][20] - 警方在卢浮宫外找到一顶被遗弃的欧仁妮皇后冠冕,该冠冕已受损,其余8件珠宝仍下落不明 [24] 案发经过与亲历者描述 - 劫案发生在开馆后的黄金参观时间,上午9点30分嫌疑人抵达,9点37分警报触发,劫匪在触发警报后迅速完成盗窃并逃离 [17][18][20] - 亲历游客Gen描述,案发当日经历两次疏散,首次在9点40分左右德农馆关闭,第二次在10点30分所有展馆及出口被关闭,现场有大批警察与士兵出动 [6][9][12][16] - 游客在首次疏散时并未意识到发生劫案,现场秩序总体平静但游客面露困惑 [8][9] 被盗文物详情 - 被盗文物共9件,均属拿破仑时期珍贵王室珠宝,包括冠冕、项链、耳饰和胸针等 [20] - 具体清单包括路易·菲利普王后玛丽-阿梅莉和拿破仑三世母亲奥尔唐丝使用过的冠冕、蓝宝石项链及耳饰;拿破仑妻子玛丽-路易丝皇后的祖母绿项链及耳饰;拿破仑三世妻子欧仁妮皇后的两枚胸针和一顶冠冕 [20] - 专家评论称这些珠宝名气过大,几乎无法在公开或黑市上销赃,即便拆解也难出售 [26] 卢浮宫安保与运营状况 - 卢浮宫安保因长期裁员受到极大影响,过去15年裁减约200个全职岗位 [4][28] - 2024年博物馆运营成本为2.672亿欧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人员成本为1.3亿欧元,但未公开具体安保费用 [5][30] - 2024年总收入为3.019亿欧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其中门票收入达1.258亿欧元 [30] - 今年6月中旬,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因“人手不足”问题举行短暂罢工 [4][29] 历史盗窃事件与安全漏洞 - 卢浮宫在过去100多年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最著名为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案,两年后追回 [3][28] - 历史案例如1976年查理十世镶钻宝剑被盗至今未找回,1998年柯罗画作被盗同样未找回 [28] - 此次案件暴露出博物馆体系安全性的脆弱,劫匪利用施工设备及开馆时间人流混杂的漏洞作案 [2][3][28] 政府回应与未来计划 -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案发当晚表示,法国已于今年1月启动“卢浮宫新复兴”方案,其中包括加强安保措施,该工程预计耗资高达9.3亿美元 [31] - 法国文化部承诺将通过部署新一代摄像头来改进安全措施 [32] - 巴黎司法警察局重案组已以“有组织团伙盗窃”等罪名立案侦办此案 [26]
损失惨重!卢浮宫大劫案背后:运营成本一年22亿元,15年约200个全职岗位遭裁撤!现场亲历者称“两次被疏散,工作人员神情紧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0 15:41
事件概述 -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于当地时间10月19日上午发生一起有组织抢劫案,一伙劫匪伪装成施工人员潜入馆内,在约7分钟内盗走9件拿破仑时期的珍贵珠宝 [1] - 警方在卢浮宫外找到一顶被遗弃的欧仁妮皇后冠冕,该冠冕已受损,其余被盗文物包括多顶冠冕、项链、耳饰和胸针等 [18][13] 案发经过 - 案发时间为上午9点30分至9点37分,劫匪团伙由三至四人组成,利用博物馆外墙的施工升降吊篮从塞纳河一侧潜入建筑内部 [11] - 劫匪目标明确,直指收藏法国王室珠宝的阿波罗画廊,使用切割工具破坏展厅玻璃窗和高安全级别展柜,警报系统被触发 [13] - 得手后,劫匪通过升降机从窗户逃离,并骑上接应的摩托车消失,警方在现场发现切割机、喷灯等作案工具 [13] 现场反应与疏散 - 案发后,卢浮宫分两次对游客进行疏散,德农馆、黎塞留馆等主要展馆相继关闭,出口被暂时封锁 [3][6] - 亲历者描述现场有大批警察与士兵紧急出动,工作人员使用黑线封锁入口并通过对讲机紧张沟通 [8][3] - 游客于上午10点50分左右从应急出口撤离,现场秩序总体平静但气氛紧张 [8][6] 博物馆运营与安保背景 - 卢浮宫2024年运营成本为2.672亿欧元(约合22亿元人民币),人员成本为1.3亿欧元 [21][20] - 过去15年间,博物馆裁减了约200个全职岗位,工会组织曾抗议“人手不足”问题,并于今年6月中旬举行短暂罢工 [1][20] - 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已于今年1月启动“卢浮宫新复兴”方案,计划耗资高达9.3亿美元,其中包括加强安保措施 [21] 历史盗窃记录 - 卢浮宫在过去100多年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最著名的是1911年《蒙娜丽莎》失窃案,该画作于两年后追回 [1][20] - 其他重大失窃案包括1976年查理十世镶钻宝剑被盗(未找回)、1998年柯罗画作被盗(未找回)等 [20]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传承后世——从“一条河”看江苏文化“两创”
新华日报· 2025-10-20 07:16
国庆中秋假期,坐落于扬州三湾景区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下称"中运博")内人流如潮。节日 期间,"中运博"延长开放时间至21:00,累计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先后举办非遗展演、社会教育等文 化活动300余场。 截至目前,"中运博"接待观众人数已近1500万人次。2024年5月,不到"三岁"的"中运博"成功晋级 国家一级博物馆,吸引诸多爱好者"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 戴上VR头显,跟着避水小神兽"安澜",踏上刺激的沉浸式运河穿越之旅。"中运博"打造了国内首 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项目——"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探索展,其入口处总是排着长 队。有创意有活力,是"中运博"团队的突出特点。这群年轻的博物馆人依托融媒体技术,打造多个沉浸 式体验空间,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大运河畔的美好生活。 这座运河畔的"人气博物馆",是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它 不但成为古城扬州文旅IP的"顶流",也发展为在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江苏头部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寄予厚望,2020年亲临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 园考察,2023年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积极参 ...
法国卢浮宫数分钟被抢9件珠宝 一顶皇冠在馆外被找到
新华社· 2025-10-20 06:11
法国内政部长洛朗·努内兹在接受法媒采访时说,这起"重大抢劫案"由"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在"极 短时间内"完成。据他描述,嫌疑人利用卡车上的升降装置进入博物馆,砸碎玻璃作案,整个过程仅7分 钟,被抢走的文物价值"无法估量"。目前嫌疑人在逃。嫌疑人作案花了多少时间目前众说纷纭,法国文 化部长拉茜达·达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案时间不到4分钟。 法媒援引努内兹的话报道说,博物馆"正在尽一切努力尽快找到作案者"。 据法国媒体报道,被抢走的文物包括项链、胸针、皇冠等。重逾140克拉的"摄政王钻石"并未被抢 走。一件珠宝在嫌疑人逃跑过程中被遗落,现已被找回。按《巴黎人报》的说法,在卢浮宫博物馆外找 到的是一顶皇冠,可能属于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皇后,被发现时已经破损。 多次被盗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位于法国首都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19日上午发生抢劫事件,馆方随后宣布 临时闭馆一天。当天潜入的蒙面人员抢走了拿破仑时期的9件珠宝,其中一件遭抢文物在博物馆外被发 现。 数分钟作案 综合多家媒体消息,当地时间9点30分至40分左右,数名蒙面人员到达现场,从博物馆朝塞纳河一 侧正在维修的区域,使用小型电锯破坏窗户,进入目标房间 ...
法国卢浮宫发生持械抢劫事件
央视新闻· 2025-10-19 18:00
事件概述 - 巴黎卢浮宫于当地时间19日开馆时发生一起持械抢劫事件 [2] - 事件导致博物馆当天暂停对外开放 [2] - 暂无人员受伤报告 [2] 公司运营影响 - 卢浮宫博物馆因特殊原因当天暂停对外开放 [2] - 目前调查正在进行中 [2]
法国卢浮宫发生持械抢劫事件 暂停对外开放
央视新闻· 2025-10-19 17:25
事件概述 - 巴黎卢浮宫于开馆时发生一起持械抢劫事件 [1] - 事件中暂无人受伤报告 [1] - 目前相关调查正在进行中 [1] 公司运营影响 - 卢浮宫博物馆因特殊原因当天暂停对外开放 [1]
文物活化、非遗传承、文旅融合 多视角感知中华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焕彩
央视网· 2025-10-18 16:43
行业宏观数据 - “十四五”期间文物普查新发现超13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近2000项 [1]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文旅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 [1] - 2025年1至8月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文化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23] 三星堆: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运用VR技术精准复原考古大棚、祭祀坑等核心场景,实现沉浸式考古体验 [3][5][7] -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碎片进行三维建模测算,完成虚拟拼合,青铜鸟足神像由四部分构件实现物理“团圆” [9] - 利用3D打印技术同步展出文物完整器形 [9] -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带动展陈与修复方式全面升级 [9] - 开发印有青铜人像的帆布袋、黄金面具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使文物以创意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10][12] 敦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2025年5月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实现约4万余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的“重聚” [21] - 平台上线4个多月全球访问国家达29个,访问量近3万人次 [23] - 通过XR交互体验,可虚拟参与莫高窟壁画绘制,重现唐代开凿场景 [20] - 2025年悬泉置遗址对外开放,依托路衍经济项目打造为综合性人文遗产景区 [18] - 悬泉置出土3.5万枚简牍,还原汉代丝路“超级驿站”面貌 [16] 西藏:文创驱动文旅增长 - 布达拉宫文创体验馆研发400余种、1000多件产品,2024年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近10倍 [28][31] - 文创产品从严肃文物复制品转向日常用品,如将宫墙纹路艺术化处理为书签等 [28][31] - 创新推出毛绒藏面等特色文创,游客可自定义配料制作专属产品 [33] 贵州:民族文化激活乡村经济 - “村T”活动将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秀搬上篮球场T台,并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国气候大会等舞台 [38] - 2024年至今黔东南州苗族刺绣、侗族织锦等手工艺品销售同比增加两倍以上 [38] - “村超”赛事与“村T”秀让民族特色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35][38]
博物馆人工智能热的思考
人民日报· 2025-10-18 06:03
人工智能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现状 -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信息处理、内容生成、重塑体验和藏品保护四个层面重塑博物馆的展现形态与功能边界 [1] - 在信息处理层面,人工智能作为“超级助手”,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完成海量藏品数据(图片、文字、文献)的提取、识别和分类 [1] - 在内容生成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灵感源泉”,被用于辅助开发教育项目和社交媒体互动,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数字一大·不忘初心”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那边是唐朝”等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项目是数字孪生与AI+3D重建技术的成功尝试 [1] - 在重塑体验层面,人工智能作为“贴心伙伴”,通过人机交互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2022年推出的虚拟数智人“艾雯雯”能进行个性化讲解 [1] - 在藏品保护层面,人工智能作为“全能守护者”,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实现风险预警与自适应调控 [1]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 人工智能应用面临内容准确性挑战,训练数据偏差和算法黑箱可能导致生成不准确或错误信息,对博物馆传播准确知识的使命构成风险 [2] - 人工智能知识生产能力不足,擅长信息重组与演绎,但无法做出真正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过度依赖会削弱博物馆作为知识生产机构的核心功能 [2] - 协同机制与行业标准欠缺,缺乏技术标准和整体规划导致数据孤岛普遍存在,系统间难以协同共享,应用可能长期停留在“盆景点缀”状态 [2] - 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受限于资金与人才,难以承担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与维护成本 [2] 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重点 - 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应着力于夯实基础(网络、算力等硬件支撑)、统一互通的数据标准和高质量的藏品数字资源库建设 [2] - 行业需要通过科学调研把握观众需求,并对人工智能运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以实现科技赋能 [2] - 人工智能不应只是辅助工具,更应成为激发创新与变革的催化剂,推动博物馆突破限制,成为更加开放、有活力的文化枢纽 [3]
王筱雯:“新中国第一馆”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20:30
博物馆历史与地位 -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座博物馆,原名东北博物馆,于1949年7月7日对外开放[4][6] - 该馆在创立初期有多项创举,包括建立说明员制度、开展文物清理、古画临摹、流动展览、考古发掘等,奠定了现代博物馆事业的基础[6] - 馆藏文物近12万件,其中书画类藏品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体系完整且品质精良[7] 馆藏特色与价值 - 藏品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楷书墨迹《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张旭《古诗四帖》、宋徽宗《千字文》与《瑞鹤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等稀世珍品[7] - 地域文化独特性显著,如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三燕文化为研究魏晋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资料[7] - 辽宁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与东北渔猎文明的枢纽,其文物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从相遇、相融到共生的历程[6][15] 展览与文化活动 - 近期举办"山海共融和合共生"主题展,设置8个单元,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3] - 通过中秋节花灯制作活动、"堂堂溪水汇海洋"张书旂绘画作品展等吸引观众,国庆假期活动丰富[1][3] - 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外地游客更关注地域文化及书画展,本地游客则注重参与特色互动活动[10] 文物活化与创新 - 通过深耕传统文化内涵与满足多元需求,开发簪花仕女鲜花饰品、丝绣手绘系列、齐白石系列等文创产品[10] - 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促进数字化转型[10] - 加强跨界合作,如与辽宁歌舞团推出情境剧《国宝辽宁》,以舞蹈、器乐等形式让文物"跃"上舞台[10] 教育与社会功能 - 在民族文物研究中强化"交融性"挖掘,注重文物背后的互动基因而非单一民族符号[18] - 通过"文物+教育"模式,将民族文物融入中小学思政课、高校课程及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与现实归属感[18] - 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展示手段,弥补文物陈列的空间局限,满足观众的深度认知需求[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