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拟现实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岭南文化+前沿科技+粤港澳元素 导演团队“剧透”十五运开幕式
央视网· 2025-11-09 17:16
开幕式核心理念 - 开幕式旨在展现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互联互通的文化内涵 [1] - 通过加入电影感使开幕式呈现与众不同 [1] - 力争呈现一场展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的体育文化盛会 [16] 文化元素融合 - 开幕式巧妙融入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大三巴、广州小蛮腰等粤港澳标志性元素 [3][5] - 粤港澳拥有划龙舟、中秋节以及黄飞鸿、叶问等共通的传统文化元素 [5] - 粤剧、港乐流行曲、民谣等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均会在开幕式中呈现 [12] 科技与艺术呈现 - 开幕式将传统岭南文化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6][8] - 醒狮表演与科技交融,龙舟竞渡场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划入观众席,使整个体育场变成超大型沉浸式影院 [8] - 现场专门营造了一个360度全景声的声场效果,运用最好的音响和灯光设备 [14] 制作与团队 - 开幕式总监制刘伟强强调现场体验如同走进电影院,对音响、灯光、演员的要求与电影相近 [8] - 开幕式文体展演阵容由粤港澳三地文艺力量共同构成 [16] - 从主创团队到执行制作,从运行保障到舞台演出,均由粤港澳三地力量共同构筑,诠释湾区同心协作精神 [16] 活动基本信息 - 十五运会开幕式定于11月9日晚8时在广东奥体中心举行 [1] - 开幕式时长预计为75分钟 [10]
中新健康 | 数字疗法新“医”靠
中国新闻网· 2025-11-07 15:03
行业政策与规模 - 数字疗法是以软件程序为核心、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医疗干预手段,通过AI、VR、XR等数字技术提供健康管理、疾病治疗或康复支持 [3] - 自2022年以来,海南累计发布30余条支持数字疗法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临床科研、注册审批、推广应用及支付方式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截至2025年7月,海南数字疗法企业已达73家,其中近半企业落地海南生态软件园,该园区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3] 产品应用与优势 - 数字疗法产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认知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模块,通过游戏化设计和剧情化场景提升患者依从性,将“要我治疗”转变为“我要参与” [1][3] - 与传统心理疏导每小时数千元的咨询费相比,数字疗法产品在纳入医保后单次收费仅20余元,大幅降低了治疗成本 [4] - 产品涵盖数百个治疗模块,无需额外占用大型实体空间,以50人左右的病房为例可直接节省3至4名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 [5] 临床实践与成效 - 数字疗法产品已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安宁医院等医疗机构落地,为相关科室提供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5] - 在慢性病管理领域,数字疗法核心是赋能村医,通过AI管理软件完成患者危险分层、明确控制目标并给出药物推荐建议,帮助实现基层诊疗不出村 [5] - 通过软件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平均提升16.6%,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提升4.9%,既减少患者痛苦也节省医疗支出 [6]
十五运会开幕式最后一次带观众全要素彩排完成 亮点抢先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5 19:35
开幕式核心信息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将于11月9日举行 [1] - 开幕式最后一次带观众全要素彩排已于11月4日顺利举行 [1] - 开幕式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场馆设施、媒体转播、志愿者服务等配套体系已全面就位 [4] 开幕式主题与篇章结构 - 开幕式主题为“圆梦未来” [1] - 第一篇章“同根同源”梳理从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到百年中国近代史,再到40年改革开放的文明历程 [3] - 第二篇章“同心同缘”展现乡愁、乡情和家园,包含非常多的非遗和文化内容 [3] - 第三篇章“同梦同圆”表达对未来的畅想和图景实现,展现共同的力量和愿景 [3] 文化与科技融合亮点 - 开幕式深度融合岭南醒狮、龙舟竞渡、中华战舞等传统文化元素 [1] - 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打造沉浸式“古今对话” [1] - 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展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4]
视频丨十五运会开幕式最后一次带观众全要素彩排完成 亮点抢先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5 15:08
开幕式核心内容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将于11月9日举行 主题为"圆梦未来" [1] - 开幕式通过"同根同源 同心同缘 同梦同圆"三大篇章呈现 [1] - 彩排于11月4日在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顺利举行 [1]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将岭南醒狮 龙舟竞渡 中华战舞等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技术 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1] - 打造沉浸式"古今对话"体验 [1] - 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展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3] 开幕式篇章解读 - 第一篇章"同根同源"梳理从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到百年中国近代史 直至40年改革开放进程 [1] - 第二篇章"同心同缘"展现乡愁乡情和家园 包含大量非遗和文化内容 [1] - 第三篇章"同梦同圆"表达对未来的畅想 体现凝心聚力的共同力量和愿景 [1] 筹备与配套 - 开幕式筹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3] - 相关场馆设施 媒体转播 志愿者服务等配套体系已全面就位 [3]
文物活化、非遗传承、文旅融合 多视角感知中华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焕彩
央视网· 2025-10-18 16:43
行业宏观数据 - “十四五”期间文物普查新发现超13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近2000项 [1]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文旅产业营收突破10万亿元 [1] - 2025年1至8月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7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1.3%,文化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23] 三星堆: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运用VR技术精准复原考古大棚、祭祀坑等核心场景,实现沉浸式考古体验 [3][5][7] -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碎片进行三维建模测算,完成虚拟拼合,青铜鸟足神像由四部分构件实现物理“团圆” [9] - 利用3D打印技术同步展出文物完整器形 [9] - 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带动展陈与修复方式全面升级 [9] - 开发印有青铜人像的帆布袋、黄金面具钥匙扣等文创产品,使文物以创意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10][12] 敦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 2025年5月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实现约4万余件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的“重聚” [21] - 平台上线4个多月全球访问国家达29个,访问量近3万人次 [23] - 通过XR交互体验,可虚拟参与莫高窟壁画绘制,重现唐代开凿场景 [20] - 2025年悬泉置遗址对外开放,依托路衍经济项目打造为综合性人文遗产景区 [18] - 悬泉置出土3.5万枚简牍,还原汉代丝路“超级驿站”面貌 [16] 西藏:文创驱动文旅增长 - 布达拉宫文创体验馆研发400余种、1000多件产品,2024年销售额比2015年增长近10倍 [28][31] - 文创产品从严肃文物复制品转向日常用品,如将宫墙纹路艺术化处理为书签等 [28][31] - 创新推出毛绒藏面等特色文创,游客可自定义配料制作专属产品 [33] 贵州:民族文化激活乡村经济 - “村T”活动将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秀搬上篮球场T台,并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联合国气候大会等舞台 [38] - 2024年至今黔东南州苗族刺绣、侗族织锦等手工艺品销售同比增加两倍以上 [38] - “村超”赛事与“村T”秀让民族特色成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35][38]
300264,控制权变更突然终止
中国基金报· 2025-10-10 00:23
控制权变更事项 - 公司于2025年8月1日收到控股股东陈坤江通知筹划控制权变更并于2025年8月4日起停牌 [1] - 2025年8月7日陈坤江与李莉、毛广甫签署《控制权变更框架协议》拟通过股份转让、表决权委托及向交易方定增不超过总股本30%的股份三步实现控制权转让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晚公告终止控制权变更事项原因为交易双方未能就核心交易要素达成一致意见且因未签署实质性协议各方无需承担违约责任 [1][2] 股价异动与市场表现 - 在停牌筹划控制权变更前公司股价于2025年7月31日出现放量大涨盘中最大涨幅超过13%收盘涨幅近7% [2] - 截至2025年10月9日收盘公司最新市值为25.12亿元 [4]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公司营业收入自2019年以来持续徘徊在1亿多元2024年营业总收入为1.492亿元 [3] - 公司自2017年以来持续大额亏损归属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值2024年归属净利润为-5805万元扣非净利润为-7741万元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亏损700多万元截至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仅剩约1000万元但有息短债接近1亿元 [2][3] 公司业务与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00年10月于2011年9月在创业板上市上市前后主要从事广电行业端到端整体解决方案 [2] - 自2016年以来公司业务拓展至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直播、云计算、云游戏及5G音视频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实现从广电向电信和互联网运营商市场的全方位业务覆盖 [2]
传统艺术与科技作品“对话”,这场碰撞不是替代是共荣 |“长假走中国·AI探热度”系列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7 20:55
AI艺术展览的呈现形式与体验 - 展览展出的画作全部由AI生成 包括逼真的写实作品和超现实、充满幻想的作品 [1] - 很多画作旁边播放AI生成的视频 通过AI再创作生成新画作、装置和微电影 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1][3] - 观众可通过扫描画作旁的小程序码 使静态画作在手机上动起来 呈现云朵漂浮、线条流转等动态效果 创造沉浸式体验 [3] 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 艺术家魏立刚的汉字魔方作品《灵巗山馆》通过AI技术将平面方块字幻化为数码立体影像 [5] - SEVR团队长期训练AI GAN模型学习汉字的跨学科元素 包括历朝代的字体、诗词、文明图符、数学公式等 在多维度平行时空中进行图形解构与重构 [5] - 在北京艺术中心的"走进梵高"展区 运用虚拟现实、空间计算等数字技术 将梵高近百幅画作打造成可交互的沉浸艺术场域 观众可通过VR头显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虚拟画作中探索 [9] AI对艺术行业的影响与未来展望 - AI的出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 艺术的关键不再是技法而是想象力和审美力 让人人都可以创作 [9] - AI让经典艺术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通过技术手段使美育融合到体验中 寓教于乐 [9][10] - AI与传统艺术并非此消彼长 而是共荣关系 或将催生一个新的艺术流派 真正的艺术家会驾驭机器催生全新创造力 [9][13]
文化新观察·聚焦国庆中秋假期丨VR秀如何成为文旅“新秀”?
新华网· 2025-10-05 22:14
行业趋势:沉浸式VR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 - 沉浸式大空间VR秀正成为文旅赛道上的新秀,并已成为热门文旅地标和文博大展的标配 [4] - 2025年全国约有300个文旅VR秀项目络绎登场 [4]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投入应用,VR秀的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制作成本显著降低 [4] 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行为 - 上海在国庆中秋假期首日就接待近360万人次中外游客,文旅市场热度高 [2] - 浦东美术馆在10月1日迎来了2025年的第100万名观众,显示文博场馆人气爆棚 [5] - 配套的VR秀如《消失的法老》、《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等备受追捧,一票难求 [4][5]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各大文旅地标和文博场馆推出多种主题VR秀,例如让观众穿越到1874年法国巴黎看印象派画家写生,或踏上殷商女将军妇好的战车 [2] - 上海博物馆推出“了不起的老祖宗”主题艺术秀,展出12件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并结合VR体验让观众化身文物修复师 [4] - 国内首部VR大电影《封神前传》在上海外滩金融中心引发关注,该作品首次使用电影工业拍摄制作标准,对历史考据和文物复原达到顶尖水准 [9] 技术发展与体验升级 - VR技术以强大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将文物和艺术品中的故事信息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影像 [7] - 《封神前传》采用4K技术精细复原众多“国之重器”,观众可伸手触摸青铜鸮首的纹饰肌理,实现可互动、可探索的沉浸式体验 [9] - 行业观点认为,360度沉浸式互动电影代表未来方向,VR技术让电影从二维升级到三维,大大拓展了电影边界和消费可能性 [9] 市场拓展与未来方向 - VR秀正从文旅向游戏、演出、电影、亲子教育等细分领域进军 [7] - 行业关注焦点在于谁能成为继《消失的法老》后的下一个爆款产品 [7] - 尽管VR体验观众目前多局限于特定场景的尝鲜群体,但科技与文化融合、穿越时空的体验正逐渐被接受 [7]
专访丨中国以创新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波洛利卡什维利
新华网· 2025-10-03 14:23
中国旅游业的全球地位与贡献 - 中国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要且活跃的成员,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输出地 [1][4] - 中国在拉动出境游和国内游方面对全球旅游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游客支持了欧洲及亚太地区许多小企业和当地人生计 [4][5] - 中国于1983年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成员,2021年中文被正式列为该组织官方语言之一 [5] 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基础设施 -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世界级的城市和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 [1]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国口岸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 [4] - 双节出行热潮反映出中国拥有规模庞大且质量高的旅游基础设施 [4]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正以创新带动旅游发展 [1] -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致力于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增长,并引领行业在科技快速变革中转型 [3] - 虚拟现实技术给旅游业带来变化,但现实中的旅游及其对就业和经济的拉动作用无法替代 [3] 乡村旅游与文化保护 - 旅游是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在推动乡村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评选旨在促进旅游在保护乡村及其景观、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3] - 2024年云南阿者科、湖南十八洞、山东烟墩角等7个中国乡村入选“最佳旅游乡村”,中国总数达到15个,居世界第一 [3]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短评:科技将如何重塑全球文明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9:50
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 - 人工智能复原敦煌壁画 虚拟现实重现圆明园遗址 区块链技术赋能文物保护 体现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跨界实践成功案例 [3] - 数字技术突飞猛进 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社会生活 科技从工具转变为环境 推动文化生产传播接受全链条加速重构演进 [4] - 科技呈现明显不对称性 全球文化数字化进程由少数技术强国主导 技术基础设施可能编码特定文明价值观 威胁文明对话平等性并加剧数字鸿沟与文化鸿沟 [6] 2025北京文化论坛核心内容 - 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 设置6场平行论坛和20余场专业沙龙 涵盖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等方向 [8] - 平行论坛聚焦数字时代文明对话新范式 科技助力文化传承新动能 涉及保护传承 破界共生 城市文化 交流互鉴四大板块 [8] - 设置"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 强调相互尊重与平等互鉴的文明对话 呼应全球化挑战下的价值选择 [10] 科技应用与文化传承关系 - 科技具有双刃剑属性 数字化拷贝不等于有效传承 算法可能决定文化内容接触 虚拟体验替代真实交流 存在文化主体性被吞噬风险 [4] - 真正融合需基于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 科技应增强而非替代人的创造力 拓展而非压缩文明表现形式 北京实践体现以人为本以文为魂的应用理念 [8] - 故宫数字化重生 中轴线智慧保护 胡同创意改造 工业遗址文化赋能 展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教科书级案例 [8] 技术实践与文明对话 - XR全景奇幻展《流动的敦煌:千色之域》等实践 呈现传统与现代 虚拟与现实 东方与西方的多元对话 [10] - 论坛聚焦方向超越技术手段更新 触及文明交流互鉴本质 涉及文化保护传承技术更新与哲学命题深度思考 [6][8] - 技术应为文明对话搭建便捷桥梁 但需避免简单连接取代深度理解 防止数字鸿沟反噬文化多样性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