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在哈萨克斯坦揭牌
陕西日报· 2025-06-22 07:31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 - 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10月经中国科技部批准建设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 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共建 [1] - 实验室聚焦旱区农业六大研究方向:作物育种 作物高效生产 现代畜牧科技 农业节水灌溉 盐碱地治理 食品加工和安全 [1] - 建设目标包括打造中国—中亚旱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科技研发平台 人才培养高地和示范推广基地 [1] 合作进展与规划 - 实验室已在科技合作 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将持续深化与共建单位合作 聚焦区域农业发展共性问题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1] -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表示将持续关注并支持实验室建设 推动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 [2] 合作背景 -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基础良好 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2] - 实验室建设是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的务实行动 也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要举措 [1]
应对小麦“隐形杀手” 我国研发“立体免疫”技术
新京报· 2025-06-20 12:11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 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小麦茎腐病"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在黄淮海 麦区获得成效,在山东寿光的实验田中,不使用化学杀菌剂的情况下,防效达到68.18%。 李宝聚介绍,免疫激活剂是以提高作物免疫力为主要作用方式,没有或具有较弱的杀菌、抑菌活性,因 此久用也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另外,在河南焦作、山东等多地的示范结果验证了免疫激活剂以 及"立体免疫"技术的跨区域适用性。未来的研究将优化免疫激活剂的应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其田间防治 效果,同时将在黄淮海麦区扩大示范。该技术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免疫激活剂的创制与产业 化"的资助。 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 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蜡芽菌水剂、小分子化合物等,并建立了基于种子包衣处理 结合返青期叶面喷雾的"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可在病原菌易于侵染的苗期和返青期阶段性激活作物体内 的免疫信号通路,建立"地下-地上"双重防护盾,增强小麦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同时减少化学杀 ...
专访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期待意中农业科学界加强对话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意中农业科学合作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马西莫·温琴齐尼表示科学交流无国界,意中农业发展历史有相似之处,加强对话合作有助于和平发展 [3] - 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农业对两国历史发展十分重要,相互交换经验是重要的合作方式 [3]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接受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捐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作品,将永久落座在该院 [3] 历史与文化交流 - 2021年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出版了意大利语版的中国元代重要农业著作《王祯农书》,通过与意大利同时期著作对比发现意中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少相似成果 [4] - 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与土地的联系超越了语言,让双方更加接近 [4] 合作前景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希望通过雕塑捐赠仪式等相关活动促成更多与中国的合作 [4]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在葡萄酒和橄榄油相关领域拥有重要知识与技术,相信这些经验将对中国有帮助 [4] -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与实践对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十分珍贵 [4]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植物免疫受体研究突破 - 研究首次系统证明通过共递送感受型与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可打破"受限的分类学功能"(RTF)瓶颈,实现远缘植物间免疫信号通路重建[2][3] - 该发现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并为多物种分子设计育种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4] 跨物种抗病机制应用 - 通过共表达茄科传感型NLR基因及NRC型辅助基因,使茄科NLR在水稻、大豆和拟南芥中发挥功能[6] - 辣椒Bs2与NRC基因共转移至水稻后,成功赋予对Xoc病原体的抗性,且不影响基础农艺性状[7][8] 核心科学发现 - 茄科NLR在非菊类植物中的功能激活需依赖对应NRC辅助蛋白共递送[11] - 转基因水稻中Bs2-NRC复合系统通过寡聚化形成信号复合体激活免疫响应[11] - 携带Bs2-NRC的水稻在未受病原侵染时,田间适应性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11] 技术实现路径 - 大豆原生质体和拟南芥中,少花龙葵Rpi-amr1/Rpi-amr3及辣椒Bs2与NRC共表达可响应同源效应子[7] - 水稻通过外源Bs2-NRC系统获得对保守效应子AvrBs2的识别能力,填补原有抗性基因空白[7][11]
打开遗传“黑箱” 解开百年谜题——研究人员揭示孟德尔豌豆三大性状变异关键基因
科技日报· 2025-06-18 11:01
研究成果概述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团队合作,成功构建高分辨率豌豆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首次在分子层面揭示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完成与孟德尔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 [1] - 研究团队重建现代版"孟德尔豌豆园",收集全球六大洲41个国家约700份豌豆核心种质,在深圳、哈尔滨等多地种植并记录表型 [3] 技术突破与发现 - 破解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中剩余三大未解性状(果荚颜色、果荚形态、花位置)的遗传密码 [5] - 果荚颜色差异由约100kb基因组大片段缺失导致,干扰叶绿素合酶基因表达 [5] - 果荚形态由两个独立但功能相关的果皮发育调控基因(CLE小肽信号通路与MYB-NAC转录调控通路)控制 [6] - 花位置性状由Fa基因控制,并发现新遗传修饰位点Mfa可抑制主效基因突变 [8] - 发现植物颜色遗传代谢机制:种子黄绿差异源于叶绿素降解途径突变,果荚黄绿差异源于叶绿素合成调控干扰 [8] - 揭示"不完全外显率"现象,Mfa位点通过修饰主效基因Fa突变效应改变表型呈现 [9] 研究过程与数据 - 历时5年研究,调查80多个豌豆种质的农艺性状,挖掘与花期、株型、器官大小、结荚数目等相关的重要基因变异 [3] - 发现花位置研究中"命运逆转式"突变案例:内含子新突变恢复bHLH转录因子功能,使白花突变体恢复紫花表型 [8] - 通过群体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解析160年前孟德尔研究的全部豌豆性状遗传基础 [6][9]
我科研人员破译高等植物转录因子功能分化密码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科研突破 - 福建农林大学朱方捷团队通过高通量技术解析了40个MYB家族转录因子的DNA序列特异性,阐明了转录因子在进化中实现功能区分的新机制 [1] - 研究解决了高等动植物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转录因子"特异性悖论"问题,发现转录因子形成同源二聚体后可识别独特DNA序列 [2] - 团队鉴定出调控菌草纤维素合成的关键MYB因子,该因子决定菌草的重要农艺性状与生产加工性能 [2] 应用前景 - 研究成果将促进菌草在新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如提升生物质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生物质新能源的效能 [1][2] - MYB家族转录因子是调控木质纤维素合成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菌草作为生物质材料的应用价值 [2] - 福建农林大学整合海峡联合研究院和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实现了基础科研与产业转化的高效衔接 [2] 学术价值 - 研究成果为解释高等动植物机体的复杂性与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视角 [2] - 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宏》与《国际分子科学》上 [1] - 转录因子是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在细胞重编程、再生医疗、农业育种等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
山东一高校把毕业答辩“搬”到田间地头,种粮农户现场“考”学生
齐鲁晚报· 2025-06-17 20:43
作物学专业博士生李春辉的"播期播量耦合与春季氮肥运筹对冬小麦抗倒伏性能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研究,遭遇了种粮大户李宁的犀 利提问:"推迟播期虽能增产,但光热资源周年统筹如何解决?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能接受吗?"李春辉从区域差异角度和"双晚"技术应用 方面进行了专业回应,现场随即展开热烈讨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徐海荣设计的"气吸式小麦播种机"同样面临考验。李宁建议:"可以多向种植户、农机手调研。"他指出,随着 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机手的变化,农机设计必须考虑实际操作性,"技术不能落地,研究就失去了意义。" "减垄增地技术的研究为我们技术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对公费农科生吕正尚的研究给予肯 定。作为服务全镇5万亩耕地的新农人代表,李宁也表示,围绕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希望山农大学子未来能扩大药剂筛选范围,帮助 他们找到性价比更高的防治方案,解决一线生产所遭遇的更现实问题。 "产区答辩让我学会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届生于水跃对此次产区答辩深有感触。公费农科生吕正尚 表示,虽然答辩现场很紧张,但收获很大。山东岱岳小麦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农学 ...
鑫闻界|“3岁”佳实农业换新“东家”中宠股份,正大城建“撤”
齐鲁晚报· 2025-06-05 16:55
公司股权变更 - 烟台市佳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国有产权转让完成,新东家为烟台中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 - 转让总价为3483.65万元,其中股权挂牌价370.42万元,债权挂牌价3113.23万元 [1] - 原全资股东为烟台市正大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烟台市莱山区财政局 [6] 佳实农业经营状况 - 2024年度营收为0,净利润为-35.22万元,2025年1月营收和净利润均为0 [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注册资本300万元,原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科研、农副产品销售等 [1] - 2024年4月经营范围变更为农业科研及煤炭、化工产品等销售业务 [4] - 2024年2月曾招标中宠产业园四期方案设计单位,但5日后项目废止 [7] 中宠股份背景 - 中国宠物食品行业龙头企业,2017年深交所主板上市,全球拥有22个生产基地和1所国家级研发中心 [9] - 实际控制人为郝忠礼、肖爱玲夫妇,通过多家公司持股43.51%,其子郝宸龙担任董事会成员及多个子公司高管 [9] - 郝宸龙2021-2024年薪酬分别为100.22万元、112.47万元、92.29万元、101.90万元 [9] 中宠股份市场表现 - 2024年股价从年初34.45元/股涨至6月4日72.24元/股,涨幅显著 [10] - 销售费用持续增长,2020-2024年分别为1.84亿元、2.43亿元、3.03亿元、3.87亿元、4.95亿元 [10] - 业务宣传及销售服务费同期从1.16亿元增至3.77亿元 [10]
防控小麦重大病害 “国家队”集结甘肃天水
新京报· 2025-05-27 17:33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获悉,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学术交流 会日前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来自全国56家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的180余名代表共 商小麦重大病害科学防控大计,为我国小麦产业稳健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前身是"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由全国40多家单位的 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一个合作交流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组长单位,协作组 实行"开放式运行、AA制管理"。自1975年5月农林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 历程,历经了4次内容扩充和名称变更,成为全国麦类病害科技工作者之家,小麦增产丰收的坚实守护 者,通过长期协同创新,使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土传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处于国 际领先地位,为保障国家小麦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据介绍,我国小麦生产上常见病害有30多种,其中经常发生、频繁流行的病害有10余种,主要有小麦条 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黑穗病、病毒病等。若不进行有效防治,将导致 小麦产量损失30%以上。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相关 ...
河北曲周:科技小院忙“三夏”
人民网· 2025-05-26 23:23
农业科技实践 - 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设立科技小院,研究生深入田间进行小麦长势观察和试验工作 [2][4][6][8][10][12][14][16] - 科技小院模式自2009年启动,旨在通过一线实践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 [2][4][6][8][10][12][14][16] 人才培养与农业现代化 - 科技小院通过派驻研究生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4][6][8][10][12][14][16] - 学生活动包括麦粒样本收集、植株高度测量、土壤取样等具体科研任务 [8][14][16] 区域农业现状 - 华北平原当前小麦生长状况良好,呈现丰收在即的景象 [2][4][6][8][10][12][14][16] - 科技小院覆盖曲周县多个地点(如刘庄、傅庄),形成多点联动的科研网络 [2][4][6][8][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