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文化中国行】百年守护传文脉 继往开来谱华章
央视网· 2025-10-11 20:22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百年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 [1] - 展览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叙事手法 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 [3] - 展览旨在以物述史 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 [1] 展品规模与范围 - 展品从故宫195万余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200件(套)国宝珍品 [3] - 展品类型包括书画、青铜器、玉器、陶瓷以及古代宫廷乐器等 [3] - 展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3] 重点展品与历史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午门核心位置展出 历经战火流散后在国家关怀下重返故宫 [5] - 唐代韩滉《五牛图》作为最古老纸本中国画 于1958年从香港购回时已多处残破 [5] - 东晋王珣《伯远帖》是王羲之家族唯一真迹传世 其回归之路充满艰辛 [7] 文物收藏与回归 -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收购、各方捐赠等方式 入藏28万余件文物极大丰富了故宫收藏体系 [7] - 文物回归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 [7] 展览设计与意义 - 展览特别设计跨越千年的“凝视” 将不同朝代国宝并列展示 如青玉兽面纹璧、莲鹤方壶与金瓯永固杯 [9] - 展览不仅展示文物之美 更彰显守护之艰辛与传承之不易 [11] - 故宫博物院以开放自信姿态 守护、传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1 16:46
故宫博物院核心地位与历史 - 公司建院100周年,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里程碑 [1] - 公司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和195万件套文物藏品 [1] - 公司见证了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1] 公司运营与现代化发展 - 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文物医院,并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参观 [1] - 公司开发了近2万种文创产品,并利用数字技术全天候展示文物建筑 [1] - 公司通过举办融汇中外的精品展览,持续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1]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行业强调保护第一,需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2] - 行业需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挖掘其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价值 [2] - 行业应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创新展陈形式 [2]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 公司从传统宫城转型为融合传统的现代博物院,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3] - 行业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文化情怀,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3] - 公司承载的厚重文明需通过优质文化产品与公众建立更深连接 [2][3]
国庆假期辽宁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54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8.20
人民网· 2025-10-11 09:22
全省紧扣"踏秋赏枫 醉游辽宁"主题,系统部署系列特色文旅活动,聚焦文化体验、视听盛宴、秋 色畅游三大主题板块,通过提供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体旅产品与服务矩阵,全方位满足游客多元 化、品质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在全省范围内成功营造欢乐祥和、热烈浓厚的节日氛围,有效激发文旅 消费市场活力。 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形成连续八天的超长假期。据综合统计,十一假期截至10月8日15时, 辽宁省累计接待游客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20%。10 月5日至7日,全省共有23家博物馆积极响应公众文化需求,推行延时开放服务,有效释放文化场馆公共 价值,取得良好社会成效。全省9家一级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同比增长34.62%。 ...
百年光影 对话故宫今昔
新华网· 2025-10-11 09:21
原标题:百年光影 对话故宫今昔 拼版照片:上图为20世纪初拍摄的午门及西雁翅楼(故宫博物院供图);下图为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 午门及西雁翅楼(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生日。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 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一百年来,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 创新的发展历程,故宫徐徐铺陈一幅"换了人间"的百年画卷。 百年光影流转,变的是岁月风貌,不变的是文明传承的力量。 新华社发 【1】 【2】 【3】 【4】 ...
百岁故宫博物院 历经沧桑更青春
人民网· 2025-10-11 08:06
琉璃瓦、绿剪边,古树层叠、假山绵延。国庆、中秋假期,紫禁城里首次对外开放的宁寿宫花园成为热门"打 卡点"。漫步其间,犹如"咫尺山林"。当文人雅趣遇见皇家气度,"曲水流觞"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华诞。一百年前,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正式迈向"人民 的博物馆"。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以三个展览,将百年间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守护 百年匠心赓续 漆纱、竹黄贴雕、点螺、双面绣、竹丝镶嵌、掐丝珐琅……在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 的历史与守护"正在展出。观展时,游客能了解在花园修缮过程中每一种工艺的复原与使用。"展览取名'天工匠 心',名副其实。"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真实完整地保 护好故宫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是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的初心使命。 在午门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人气高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用一场 大展呈现这百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所期待的,"但大展该讲怎样的故事?最终,策展团队提炼出'守护'这一主 题。" 展览分列"一脉 ...
千年文脉+多元体验,安阳“群馆热”带动“全城活” 为一群馆来一座城
河南日报· 2025-10-11 07:24
核心观点 - 安阳博物馆群通过“千年文脉+多元体验”的独特模式,在国庆中秋假期成为全国文旅市场的“现象级”目的地,成功将文化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增量 [1][2][3] 游客数据与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8天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58.44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三,实现旅游收入53.95亿元,位居全省第四 [1] - 安阳文博单位累计接待游客6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5% [1] - 博物馆群的火爆催生“以馆带商、以商兴城”的连锁反应,例如仓巷街书店假期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 [2] 博物馆群运营策略与产品创新 - 构建“馆内体验+周边消费+全城联动”的文旅生态,推出“博物馆+研学”、“博物馆+夜游”、“博物馆+文创”等融合产品 [3] - 具体创新活动包括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生肖灵韵·雕版传瑞”体验、安阳博物馆的“安博考古坊”模拟考古发掘、“VR沉浸展”和“AI旅拍”等 [1][2] - 以甲骨文为灵感设计的书签、印章、盲盒等26个品类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甲骨文墨水”饮品上架即售罄 [1] 市场影响与品牌效应 - 安阳文旅模式实现了从“为一个馆来一座城”到“为一群馆来一座城”的转变,形成了独特的“群馆游”辨识度 [1][2] - 携程集团分析指出,安阳以“历史+红色”双脉为根基,通过群馆联动构建文旅生态,实现了从“突破”到“稳定”的可持续转变 [3] - 安阳博物馆群的魅力吸引国际关注,海外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参观感受,提升了安阳“群馆名片”的国际影响力 [1] 产业链带动与未来规划 - 博物馆群带动周边商业,例如殷墟博物馆附近的水饺店每日翻台4次,客人中80%为外地游客;红旗渠纪念馆周边的民宿日日满房,特产销量激增 [2] - 未来规划将进一步整合博物馆资源,推动博物馆群与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太行大峡谷等景区联动,并培育更多博物馆主题餐饮、住宿、零售业态 [3]
焦点访谈|建院百年 读懂故宫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央视网· 2025-10-10 21:34
与以往不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故宫,因建院百年的特殊节点更添厚重与热闹。红墙黄瓦间,"寻史""看展"成为游客的热切期盼,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 之约在假期里上演。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从1925年乾清门前那声开启民享时代的宣告到今天,这座矗立在 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圣殿,在百年间见证了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共享的伟大跨越。在这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文物修复科技与匠心的代代传承,更有如今"数 字故宫""活力故宫"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院,读懂它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与太和殿前的热闹场景相呼应,此刻午门城楼上的"百年守护"特展正迎来八方宾客。作为故宫百年院庆的核心展览,"百年守护"展从195万件(套)院藏文 物中精选200件(套)珍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三件国宝齐聚。它们都曾历经时代动荡与流转,或险些流落海外,或在岁月中受 损,最后都在国家力量的倾力抢救与守护下回归故宫。如今,《清明上河图》已是故宫百年院史的"代言人";作为乾隆皇帝三希堂瑰宝之一的《伯远帖》和 传世最早的纸本绘画《五牛图》都在 ...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举行
央视网· 2025-10-10 20:25
与会嘉宾表示,故宫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 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走过了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一百年。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担负起的历史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 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真正让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举行。 ...
新华时评丨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0 18:56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题: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记者徐壮、杨湛菲 今天,故宫博物院100岁了。这是我国文博界的一件大事。 她是历史的故宫:宫殿建筑始建于600多年前,藏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195万件(套)国之瑰宝, 经历过抗日烽烟,见证过开国大典,亲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迁。 她也是新时代的故宫: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近2万种文创 产品琳琅满目,数字故宫全天候展示顶级文物建筑,融汇中外的精品展览引人徜徉。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数千年的中华文化, 让故宫积淀深厚、文脉绵长;一百年的诚敬典守,让故宫弦歌不辍、守正创新。 站在建院100周年的崭新起点,回望红墙黄瓦下一代代故宫守护者的执着勇毅,更应继承他们丰厚的精 神财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担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择中立宫""中轴对称"的智慧中,感悟中华文明的和合之道;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坚守中,学 习"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冷板凳精神;从抗战时期"南迁北归,以身护宝"的故事里,理解百 折不挠、赓续文脉的家国情 ...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博物院:故宫百年,何以“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1:07
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王诗尧)今天,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核心位置的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它的100 岁生日。 这里的朱墙金瓦,见证过六百年紫禁城的历史,见证过两个王朝的兴衰,见证过二十四位皇帝的更替。 而最近这一百年,无疑是它漫长生命中最富戏剧性的转折—— 从森严的帝王禁苑蜕变为人民的文化殿堂,从封闭的权力象征转型为开放的文化空间,从中国的故宫成 长为世界的故宫。 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坚守,百岁故宫还在不断实现"新生"。 故宫的百年焕新,远不止于"开门迎客"那么简单。它更核心的成就,在于完成了自身身份的深刻蜕变: 从一个陈列古董的"文物仓库",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活体"。 过去的故宫,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巨大的文物保管所,强调的是"保护"而非"活化";今天的故宫,则是 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有机体、一位高超的"故事讲述者",它不仅在保存历史,更在创造新的文化生命 力。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展现"工匠精神"的当代传承,让沉睡的文物在鲜活的历史叙事中"醒"过 来;故宫文创产品,将古典美学融入现代生活,因此朝珠变成了耳机,御批成了书签尺,紫禁城也从被 仰视的符号,变成了可拥抱的潮流;各类特展、讲座、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