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
icon
搜索文档
吉林省立法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5 18:37
吉林省立法创新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长春10月15日电 (金乔)吉林省人大常委会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吉林省博物馆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据悉,该《条例》是吉林省文化领域的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首 部省级层面博物馆专项立法。 9月23日,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条例》共六章53条,明确了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各方职责、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文物保 护、事业发展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介绍,为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关系,《条例》依据 修改后的文物保护法对博物馆馆藏文物、商业经营、安全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规定加强库房管理和藏 品安全管理,禁止将馆藏文物出租、出售或者抵押、质押给其他单位、个人,开发博物馆相关旅游项目 必须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和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 韩金华介绍,《条例》还提到支持开展博物馆方面的科学研究、加强博物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通过提 供优质讲解服务,加强数智赋能,推动博物馆积极融入 ...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宣布翻修,80多件馆藏将来沪展出
央视网· 2025-10-14 10:50
智通财经获悉,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近日宣布启动"毕加索2030"大型改造翻修工程——这是该馆自1985年开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革新计划。博物馆承诺,在 2028年至2030年的整个改造期间,博物馆将始终保持向公众开放。 这座拥有全球最丰富毕加索作品的机构自12月22日起将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呈现特别大展"非常毕加索:保罗·史密斯的新视角"。 巴黎毕加索博物馆也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其艺术使命:自12月22日起,浦东美术馆将呈现特别大展"非常毕加索:保罗·史密斯的新视角"。此次展览特邀保 罗·史密斯担任艺术总监,展出包括《阅读》《装扮成丑角的保罗》《牛头》等80余件来自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在萨雷公馆翻修之际,开启一场 跨越东西方的艺术对话。 革新迫切性:建筑局限与时代需求 萨雷公馆最初是盐税官员皮耶奥百德·冯特内的私人宅邸,在漫长岁月中曾多次转手,担任过图书馆、学校等角色。1973年毕加索逝世后,其继承人以作品 捐赠形式向法国政府抵偿遗产税,政府于1974年选定萨雷公馆作为馆址。经过1979年开始的翻修,博物馆于1985年正式开放,并在2009-2014年间进行了扩 建,新增地下展厅和文献中心。 这项耗资5000万 ...
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正式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长沙晚报· 2025-10-14 10:18
10月13日上午,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与《攻守占》划拨入藏仪式在湖南省博 物馆举行,标志着流失海外79载的瑰宝正式回归故土、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子弹库战国帛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帛书,于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遭 盗掘出土,1946年流散海外。通过中美文物返还合作,今年5月18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 博物馆返还的《五行令》《攻守占》落地北京,回到祖国。子弹库战国帛书共分三卷,系统记录了先秦 时期的天文历法、宇宙观及军事占卜等内容,是研究天文学、军事学、文字学、文献学与思想史的不可 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帛书于今年9月10日运抵湖南省博物馆后,已完成14天环境适应观察,经无损评估后保存于恒温恒湿环 境中。目前,馆内已完成全部帛书的标准化影像采集,并在一片未完全剥离的帛书上发现肉眼不可见的 墨迹字样40余个。 湖南省博物馆作为湖湘文化的守护与传承重镇,具备一流的文物保护与研究条件。帛书入藏后,该馆将 承担起永续守护与深化研究的历史责任,让这件国宝在故土焕发新的生机。 ...
博物馆如何加速成长(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17
行业整体趋势 - 博物馆行业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热度持续升温,游客为参观博物馆而前往特定城市,行业需求旺盛 [1] -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发展120年,目前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并加速成长 [1] - 行业普遍通过创新展陈方式、推出多彩活动、延长开放时间来回应群众需求 [1] 博物馆运营与教育功能 - 南通博物苑通过研学游活动、“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方式,成为滋养公众的“第二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 [2] - 南通博物苑坚持融通室内展陈与室外实践的理念,2024年接待参观者超125万人次 [3] - 该博物苑通过举办科普展、主题研学活动、培训实践等方式持续丰富社教活动,馆藏文物约5万件,各类植物近500种 [3] 文化IP与商业开发 - 敦煌市博物馆将文物之美转化为文化IP,开发出丝巾、包袋等文创产品,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4][5] - 敦煌印局设计300余款敦煌元素印章,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IP设计已拓展至服装配饰等8个品类 [5][6] - 敦煌文化IP通过跨界联名、综艺合作等方式提升影响力,并借助VR等数字技术推出沉浸式项目,实现文化“破壁” [6] 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城市发展 - 太原市拥有106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形成以国有馆为主体、行业馆为骨干、非国有馆为支撑、类博物馆为补充的现代博物馆体系 [7][11] - 截至9月30日,太原市文物局直属文博场馆今年接待游客1024.33万人次,同比增长8.85%,国庆假期市属文博场馆接待游客91.14万人次,同比增长2.29% [7] - 太原市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参与,涌现65座类博物馆,并利用3D打印、全息影像等技术打造智慧博物馆 [10][11] 创新展示与考古研究 -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将发掘现场“搬进”展厅,定期举办考古主题研学活动,通过特色展品如唐代“剪刀手”壁画吸引观众 [8][9] - 天龙山石窟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采集海外流失造像数据,完成11个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其数字复原展已3次走出国门 [10]
100岁,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迎来最好发展时期
人民日报· 2025-10-13 17:04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公司于1925年成立,由帝王宫阙转型为公共博物馆,履行典藏、保管、陈列、研究和出版等职责 [1] - 1933年因日军进犯,公司理事会决议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司部处制改革加强服务功能和文物保护研究能力,南迁文物自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 [1] 新时代事业发展体系 - 2019年11月公司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大建设体系 [2] - 公司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2] - 公司构建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体系,并积极探索数字文物资源采集共享和前沿技术开发 [2]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加快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26—2040)》修编,构建科学高效的文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 [3] - 公司将优化学术科研体制机制,鼓励开展以院藏文物、古建筑群等为核心的跨学科研究 [3] - 公司坚定走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之路,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并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展示与开放服务 [3] 文化使命与定位 - 公司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院的转型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征程的缩影 [4] - 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4]
把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故宫角楼。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百年守护"展上的玉璧。 "百年守护"展上的文物。 金瓯永固杯。 阳光下的故宫。 施 觉摄(影像中国) 莲鹤方壶。 故宫雪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故宫里海棠盛开。 新华社记者 王海燕摄 故宫风景。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故宫飞檐。 许子瞻摄(影像中国) 故宫千秋亭的藻井。 焦潇翔摄 数据来源:故宫博物院 玉云龙纹炉。 故宫博物院藻井文创展示。 故宫博物院系列文创。 "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上,观众在创作纹样。 "数字故宫快闪展"上,观众在沉浸式体验。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现场,观众在体验"数字故 宫"。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故宫博物院提供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 宫殿建筑群,是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 潮中应运而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时偕行,走过了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100年,这是中 国文化史、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项不朽功业。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
续写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篇章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故宫博物院百年发展历程 - 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成立,从帝王宫阙转型为公共博物馆,其精神核心在于“公”字 [1] - 1933年因日军进犯,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议文物南迁,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等机构所藏逾1.9万箱文物分五批南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南迁文物从1950年1月开始陆续北返 [1] “四个故宫”建设体系 - 2019年11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 [2] - 目标是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2] - 具体措施包括整合文物、考古、建筑等多部门资源推进系统性保护,构建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体系,加强高精度文物数字化与智能平台建设,以及通过展览创新、教育实践等让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 [2] 新时代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当前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发展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3] - 未来将加快完成《故宫保护总体规划(2026—2040)》修编,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3] - 优化学术科研体制机制,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并坚定走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之路,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 [3] - 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护好紫禁城的基础上,以更具特色的展览展示、更高水平的传播推广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滋养 [3] 文化使命与指导思想 - 故宫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院的转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追求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缩影 [4] - 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4] - 提升故宫文物保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水平,在守护中不断续写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篇章 [4]
百年传承 万千气象
人民日报· 2025-10-12 05:53
故宫博物院历史沿革与文物清点 - 逊帝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故宫文物进行首次清点,按《千字文》编号,乾清宫文物为"天"字号,共登记117万余件物品 [2] - 2004年至2011年进行最近一次文物清点,确认故宫藏品总数为18075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套)、一般文物115491件(套)、标本7577件 [2] - 1925年紫禁城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博物馆,抗日战争期间组织文物南迁有效保护文化瑰宝 [14] 故宫古建筑测绘与保护 -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4年由梁思成、邵力工带领对故宫建筑实施第一次科学测绘,后因七七事变中止 [4] - 1941年基泰工程司张镈承揽中轴线古建筑测绘,1945年3月告竣,完整保留了上世纪40年代北京中轴线主要建筑信息 [4] - 太和殿为等级最高的中国古建筑,是唯一拥有10只脊兽的宫殿,此次展出的琉璃脊兽是1695年重建时的原件,也是仅存的一套太和殿脊兽原件 [11] 重要文物回归与修复历程 - 《伯远帖》与《中秋帖》在1951年底经周恩来总理批示收购回国,拉开了中国政府抢救流散国宝的序幕 [7] - "大圣遗音"琴于1947年被王世襄发现并鉴定为唐琴,1949年由管平湖修复,琴腹"至德丙申"表明其为中唐之始制作的第一批宫琴 [10][18] - 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盖罐与新莽铜嘉量于1933年南迁,1945年重聚南京,后分别入藏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6] 当代故宫运营与管理 - 开放管理处负责日常开放有序、安全无虞,包括开启大门、分片巡查、闭馆清查等基础工作 [16] - 为应对百年院庆大展客流,提前半月勘察展区排查隐患,规划引导路线,在热门展品旁增配引导岗,并进行模拟演练 [16] - 每日接待游客数以万计,需处理观众走散、物品丢失、意外受伤等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观众体验 [17] 文物修复与技艺传承 - 古琴修复需兼顾漆器和乐器双重属性,要求修复人员掌握斫琴和抚琴两项基础技艺 [18] - 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将传统修复工艺与CT成像、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 [19] - 除88张古琴外,故宫还收藏两万余件漆器文物,修复人员需专攻金漆和雕漆等特定工艺 [20] 数字化建设与文化传播 - 文物摄影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布光拍摄,用影像守护文物,可能是文物未来几年唯一一次被影像定格的机会 [21] - 推出"全景故宫"项目,用时5年拍下重要区域四季全景,制作360度实景影像供观众沉浸式游览 [22] - 通过记录故宫四季变化及鸟兽虫鱼,展现宫城生命力,用影像陪伴其走向未来 [22][23]
【文化中国行】百年守护传文脉 继往开来谱华章
央视网· 2025-10-11 20:22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百年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 [1] - 展览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叙事手法 分为“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 [3] - 展览旨在以物述史 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 [1] 展品规模与范围 - 展品从故宫195万余件馆藏文物中遴选出200件(套)国宝珍品 [3] - 展品类型包括书画、青铜器、玉器、陶瓷以及古代宫廷乐器等 [3] - 展品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3] 重点展品与历史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在午门核心位置展出 历经战火流散后在国家关怀下重返故宫 [5] - 唐代韩滉《五牛图》作为最古老纸本中国画 于1958年从香港购回时已多处残破 [5] - 东晋王珣《伯远帖》是王羲之家族唯一真迹传世 其回归之路充满艰辛 [7] 文物收藏与回归 -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收购、各方捐赠等方式 入藏28万余件文物极大丰富了故宫收藏体系 [7] - 文物回归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 [7] 展览设计与意义 - 展览特别设计跨越千年的“凝视” 将不同朝代国宝并列展示 如青玉兽面纹璧、莲鹤方壶与金瓯永固杯 [9] - 展览不仅展示文物之美 更彰显守护之艰辛与传承之不易 [11] - 故宫博物院以开放自信姿态 守护、传承、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
守护一脉文渊 续写百年辉煌
新华社· 2025-10-11 16:46
故宫博物院核心地位与历史 - 公司建院100周年,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里程碑 [1] - 公司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宫殿建筑和195万件套文物藏品 [1] - 公司见证了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1] 公司运营与现代化发展 - 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文物医院,并每年吸引上千万人次参观 [1] - 公司开发了近2万种文创产品,并利用数字技术全天候展示文物建筑 [1] - 公司通过举办融汇中外的精品展览,持续提升其文化影响力 [1]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 行业强调保护第一,需维护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 [2] - 行业需加强对文物的研究阐释,挖掘其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价值 [2] - 行业应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创新展陈形式 [2] 文化传承与未来展望 - 公司从传统宫城转型为融合传统的现代博物院,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3] - 行业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文化情怀,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3] - 公司承载的厚重文明需通过优质文化产品与公众建立更深连接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