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服装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埃及西部省一服装厂发生火灾 致7死30伤
央视新闻· 2025-09-26 21:01
当地时间26日,位于埃及西部省迈哈拉·库布拉地区的一家服装厂发生火灾,导致锅炉爆炸和工厂倒 塌。目前已造成至少7人死亡,另有30人受伤。 埃及卫生部已派出26辆救护车前往现场参与救援,伤者已被送往附近医院接受救治。当地民防部队仍在 搜寻倒塌工厂废墟下的遇难者和伤者。预计伤亡人数或将进一步增加。(总台记者 吴爱民) ...
3年从5000万到2亿:一家咨询公司如何撬动中小企业的“增长杠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6 13:21
中小企业的增长,不能仅靠"品牌包装"。 最近西贝与罗永浩的舆论交锋持续升温,作为西贝品牌战略合作伙伴的华与华咨询公司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华与华作为国内知名的品牌营销咨询机构,其方法论核心"超级符号"曾帮助众多企业建立鲜明的品牌识别系统。以西贝为例,华与华通过强烈的视觉符号、线下门 店策划与品牌定位,助力其从区域西北菜品牌成长为全国连锁餐饮代表。 图源:网络 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清晰的品牌定位、醒目的视觉设计,有创意的活动以及过去传统媒体和线下流量红利的加持。 然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下,消费者认知持续升级,信息更加透明,决策更理性,开始更加关注产品成分、供应链透明度与消费体验;渠道结构也在 重构,线下流量见顶,线上运营复杂度陡增。 而华与华等传统咨询公司似乎尚未完全跟上这一转变——其服务仍偏重线下标识与广告策划,在网络公关营销、数据化运营等新兴领域能力相对薄弱,且暂时也无 法给客户在产品、业务层面提供未雨绸缪的建议。 大企业遇到困难好歹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只要走错一步就是生存危机了"。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当生存与效率成为首要命题时,它们更需要的是夯实内部运营、优 ...
安徽淮南“5G+工业”应用多点开花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3
9月21日,走进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选煤公司,洗选车间内机器轰鸣,却只见到5名工作人员的身影 ——繁重的操作任务,交由智能采样机器人来承担。 工位上的李岩师傅扫描衣架上的芯片,伴着"嘀"的一声响,显示屏立刻弹出这件衣服的工序要求。"这 件冲锋衣需要特殊缝线。"他一边操作一边对新员工讲解。 入选今年全国5G工厂名录的富华服饰,是淮南市较大的服装制造企业之一。企业负责人文继兵告诉记 者,应用"5G+"技术之后,设备综合效率从60%提升至82%,原材料库存周转率提高35%,紧急订单交 付周期从7天压缩至48小时。 为推进5G工厂建设,淮南市印发专项方案,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奖补,兑现资金超8000万元,推动15 家企业融资30.63亿元;组建服务商资源池,完成540家企业诊断,重点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 率达83.42%;近3年建成5G基站3987个、5G行业虚拟专网46个,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融入全国算力网。 截至目前,淮南共打造5G应用场景183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8个领域,"5G+工业"应用 进入多点突破新阶段。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可视化、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后,3000余台设备的集中 ...
东莞一重大建设项目被责令停工!未及时足额拨付人工费用
南方都市报· 2025-09-25 23:38
项目违规与处罚 - 东莞市晋星服饰有限公司因未按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拨付人工费用被责令工程停工并罚款八万元 该项目为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1] - 公司与施工总承包单位签订合同价款为45000万元 约定人工费用拨付比例不低于工程进度款的20% [1] - 从2024年3月开工至2025年6月11日 公司共支付工程进度款17879万元 但人工费用仅拨付1700万元 占比8.7% 远低于合同约定的20% [1] - 虽在2025年7月追加拨付200万元人工费用 但人工费用占工程进度款比例仍仅为9.8% 仍未达到合同要求 [2] 项目背景与规模 - 东莞丰地服装快返智造中心项目总投资15.2亿元 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8.0328亿元 [2] - 项目定位以"小单快返"模式打造东莞首个服装产业生态链综合性专业园区 属于丰地集团泛地产板块重要项目 [3] - 该项目被列入虎门镇21个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 清单项目总投资超396亿元 [2] 企业关联与经营情况 - 东莞市晋星服饰有限公司为广东丰地能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企业 丰地集团旗下共30多家实控企业 [3] - 丰地集团成立于2008年 是一家综合性能源集团 累计年均营业性收入约8亿元 [3] - 丰地集团拒绝就此事接受媒体采访 [3]
黛丽斯国际(00333)公布年度业绩 股东应占亏损3260.9万港元 同比增长1378%
智通财经网· 2025-09-25 21:43
财务表现 - 公司年度收入12.16亿港元 同比增长7.57% [1] - 股东应占亏损3260.9万港元 同比扩大1378% [1] - 每股基本亏损0.108港元 [1] 收入驱动因素 - 销售收入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客户销售增加 [1]
黛丽斯国际(00333.HK)年度销售收入上升7.6%至12.16亿港元
格隆汇· 2025-09-25 21:16
财务表现 - 集团销售收入上升7.6%至12.16亿港元 [1] - 录得净亏损2800万港元 而上一财年为除税后溢利150万港元 [1] - 每股亏损0.108港元 [1] 收入驱动因素 - 销售收入增长主要由于美国和欧洲客户销售增加所致 [1][1] 盈利能力压力 - 印尼厂房上年度暂停营运导致额外制造成本、承包费用和运费 [1] - 美国关税政策变化带来显著不确定性 [1] - 产生额外关税相关费用以应对供应链及营运干扰 [1]
红豆股份: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4 22:13
公司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1] - 公司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环保法规与行业标准 [1] 公司信息披露合规性 - 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
杰克科技首发旗下AI赋能服装制造新品牌Aitu艾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4 19:43
公司战略与品牌发布 - 杰克科技设立全球首个AI服装制造深度融合品牌Aitu艾图 旨在为全球服装产业提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 [1] - 品牌发布会以"AI Reinvents Sewing Machine"为主题 通过全球直播展示人工智能重塑缝纫机的技术突破 [1] - 品牌命名致敬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核心使命为"一切智造 助人创造" [2]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Aitu艾图展示自主研发AI机器人 实现面料缝纫操作演示与"无人缝制"技术突破 [1] - 推出AI服装设备新品类Ai10 实现调机提效80% 培训周期缩短60% 车工提效8%至15% [2] - 拓卡奔马发布S90 PRO全裁大师 集成E4AI软件/冰锋裁刀/飓风真空三大核心技术 构建具备自主感知决策优化能力的智能裁剪生态 [2] 研发体系与行业认可 - 依托300余位全球顶尖AI专家 超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 与清华/哈佛/斯坦福等高校联合研发 [1] - 2025年德国柏林IFA展会上获得"2025 IFA人工智能产品创新金奖" 受国际媒体关注 [1] - 技术成果改变服装制造领域长期由德日品牌主导的格局 [1] 行业影响与价值创造 - IDEO全球合伙人指出品牌设计能减轻工人劳动压力 提升企业人才留存率 赢得品牌方深度信赖 [2] - 推动全球服装制造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定制化跨越 为行业划时代升级提供可落地方案 [3] - S90 PRO全裁大师重新定义智能裁剪发展方向 为高端智能裁床领域树立新技术标杆 [2]
东莞台风天:一次极端天气下的产业链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10
台风影响与政府措施 - 超强台风“桦加沙”导致东莞市自9月22日15时起在全市分批实行“五停”措施,并于9月23日中午12时起全面停止生产 [1] - 台风正值圣诞订单季,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排期和物流发货构成严峻挑战 [1] 眷蜀科技的应对策略 - 公司是一家美国知名音频品牌供应商,年订单量超11亿元,外贸占比超95% [2] - 为应对台风,公司提前协调生产,在台风来临前赶制出3000件供应国内市场的AI蓝牙耳机 [1][2] - 公司产品的库存周转周期约为3个月,此次台风对生产影响有限,且海外订单由越南工厂供应不受影响 [2] - 公司与京东、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协调,将发货时间从24小时延长至48小时 [3] - 公司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三个云仓,以优化物流并减少极端天气导致的发货延迟 [3] 康达玩具的应对策略 - 公司是深耕行业超40年的品牌企业,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特许生产商 [3] - 台风期间公司协调生产计划,优先保障员工安全,并已提前做好工厂和办公楼的防风措施 [4] - 公司与天猫等电商平台沟通,申请将交货时间延迟至台风结束后,以避免因延迟交货受罚 [5] 听雨轩服饰的应对策略 - 公司是专精特新企业,通过自建数字化柔性工厂以“小单快反”模式运营,每日生产跨境电商服装、童装等超10万件 [5] - 公司启动防台风机制,安排工厂停工停产1.5天,并准备了300个沙包预防海水倒灌 [5] - 公司已提前与客户沟通并获得延期交货一天的同意,由于台风影响时间短,暂未调用省外产能,总体影响可控 [6]
减少无效投资 “放水养鱼”激活市场活力 ——专访深圳市前副市长唐杰
证券时报· 2025-09-24 02:34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如此总结。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基础研 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 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 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 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但在创新生态建设中,企业和政府仍面临激励不足、定位模糊等问题。而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单位,则 面临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和利益分配机制不畅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十五五"我国完善和提 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近日,就创新生态建设,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其中的 定位和作用,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市前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 要因地制宜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