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杨凌】智能“神器”显威力
陕西日报· 2025-07-03 06:50
光伏智能喷灌机技术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德兰教授团队研发的光伏智能喷灌机通过太阳能驱动和机械导航技术实现精准灌溉 顶部太阳能板将强光转化为清洁电力 底部导航轮可沿渠道自主穿梭 双喷头形成30米至50米水幕半径 [1] - 该设备解决了传统漫灌的痛点 包括水资源浪费和灌溉不均问题 在复杂地形中能自动调整喷洒角度和路径 节水率超过40% [1] - 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 支持单机作业或组合覆盖连片农田 集成光伏驱动、机械导航等创新技术 尤其适合干旱地区及丘陵、梯田等复杂地块 [1] 节水效益与运营数据 - 在1000亩农田的示范基地应用中 光伏智能喷灌机相比传统漫灌每年可节省8万立方米水资源 相当于160个标准游泳池蓄水量 [2] - 示范基地展示了7种节水灌溉设备组成的"科技矩阵" 体现夏季作物管理的技术迭代 [2] 未来技术升级方向 - 团队计划引入AI技术升级 通过地埋管道替代明渠供水 实现耕地零占用与智能调控的无缝衔接 推动灌溉技术进入4 0时代 [1] - 下一步将搭建智能灌溉云平台 整合气象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生长数据 为夏季作物定制灌溉方案 [2]
湖北22条举措支持襄阳创建农高区 六年超60亿资金充盈“鄂西北粮仓”
长江商报· 2025-07-02 11:58
湖北省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政策 - 湖北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襄阳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若干意见》,通过六大方面22条措施,每年提供不少于10亿元资金支持 [1] - 目标是将襄阳农高区建设成为辐射中西部、服务全国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4] - 2025-2030年期间,省直相关部门将累计投入不低于60亿元资金支持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 [5] 襄阳创建国家农高区的优势 - 襄阳位于全国内陆腹地中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备"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区位优势 [2] - 拥有500多个主要农产品品种,建成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国家级5家、省级95家、市级279家) [2] - 2018年襄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入选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备申请创建国家农高区的标准条件 [2] 科技创新支持措施 - 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奖励 [3] - 对首次获评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奖励 [3] - 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湖北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研团队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等额配套支持 [3] - 对购买先进技术成果并实现转化的企业按技术交易额8%给予奖励(每年最高100万元) [5] 产业培育与发展重点 -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现代种业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和绿色高效种养模式 [4] -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4] - 强化创新主体引进培育,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 人才引进与创业支持 - 对"荆楚返乡创业园"和"荆楚返乡特色街区"每个给予60万元资金扶持 [5] - 鼓励高层次人才携带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对成功创业者给予相应支持 [5]
“绿肥+”让土壤吃上“营养餐”
科技日报· 2025-07-02 08:38
农业技术创新 - 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研究团队联合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团队开发"绿肥与粮经作物协同增效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 团队创建绿肥作物与主粮作物协同种植新模式,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以地养地"的生态循环 [1] - 团队探索出小麦复种绿肥、玉米间作绿肥、马铃薯套作绿肥、高原夏菜复种绿肥、果园套作绿肥等一系列创新种植模式 [3] 技术应用与推广 - 团队研发小麦—绿肥培肥增效、玉米间作绿肥节氮增效等一整套技术体系,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4] - 绿肥技术使化学氮肥用量减少20%—30%,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 [5] - 团队创新"科技小院+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推广模式,累计培训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 [5] 经济效益 - 绿肥技术推广至355万亩土地,新增24亿元效益 [5] - 技术应用后,农民收入增加,土地肥力提升,病虫害减少 [5] 跨学科合作 - 团队联合校内蔬菜、苹果、油菜、机械等领域研究团队,围绕光热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等方向展开跨学科联合攻关 [6] - 团队在西北干旱内陆河灌区建立长期定位试验基地,构建西北特色绿洲农作制度体系 [7] 生态效益 - 技术实现减药、提质、固碳,助力西北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转型 [1][6] - 团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提升耕地产能并培育健康土壤环境 [7]
深化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17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成效 - 京津冀三地首次携手举办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标志着农业协同发展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1] - 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42.5%,成为北京蔬菜市场供应第一大省 [1] - 协同打造种植、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物流仓储等全产业链条,产业化协作水平不断提升 [1] - 京津科技资源加速在河北转化,联合发布绿色节水、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等高效抗逆主导品种和成熟适用主推技术 [1] - 共同支持雄安新区乡村振兴,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智慧农业场景,促进智能农机装备、智能采摘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落地转化 [1]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 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2] - 城市建设和生活生态发展的用地用水需求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2] - 农业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够强 [2] - 农产品品质与消费者需求有差距 [2] - 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河北现代农业发展还有提升空间 [2] -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转化渠道不通畅,"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还不成熟 [2] 未来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方向 - 推动京津冀共建更多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加快建设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应急供应基地 [3] - 共同培育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样板和区域农业品牌,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竞争力 [3] - 深化休闲农业合作,提升京津冀休闲农业整体吸引力 [3] - 深入推进"净菜进京",持续扩大在京市场份额 [3] -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共研,开展京津冀农产品产销形势季度会商 [3] - 发挥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3] - 河北将与京津合作突破一批适合河北盐碱地和气候特点的种源"芯片"关键技术 [3] -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 [3] 京津冀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共享互通 [4] - 发挥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 [4] - 持续开展农药化肥控量增效行动,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 [4] - 多渠道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4] - 推动白洋淀流域化肥农药控量增效、畜禽粪污防治提升工作 [4]
可持续农业潜力无限 先正达如何挖掘北极海藻里的绿色农业奥秘
新浪财经· 2025-07-01 20:15
挪威冷水海藻的生物制剂应用 - 挪威北极峡湾的冷水海藻(泡叶藻)通过科技手段从传统饲料升级为农业生物制剂核心成分,其提取物可增强农作物抗逆性和水分利用效率[1][6] - 泡叶藻生长环境极端(寒冷水温、潮汐、极昼极夜),进化出独特抗压特性,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取的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促进效果显著[6] - Algea公司采用可持续采收方式(仅收割头部,保留基部),每小时可处理5吨,完整采收周期需5年覆盖10万公里海岸线[4] Algea公司运营与先正达整合 - Algea成立于1937年,原为挪威家族企业,现为先正达集团旗下公司,专业从事海藻采收与加工[3] - 生产工艺从传统烘干研磨升级为溶解提取活性素,每日可处理数百吨海藻,产出液态/固态可溶性肥料[6] - 产品作为核心原料供应先正达全球四大洲生产基地,最终应用于各地农场[7] 生物制剂市场发展 - 全球植保市场2024年规模约700亿美元(生物制剂占120亿美元),预计2030年生物制剂达200亿美元占比20%,年复合增长率10%[11] - 欧洲/美洲田间试验显示含挪威海藻提取物的生物制剂使玉米抗旱增产12%,普遍作物增产15%[9] - 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挑战、基础学科突破(合成生物学/AI分析)、各国可持续农业政策支持[9][11] 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 先正达在上海金山新建全球植保创新中心,强化生物制剂/土壤健康研发,与瑞士/英国研发中心形成全球技术网络[12] - 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公司通过GEAPOWER平台推动产品组合创新,结合中科院合作开发盐碱地改良等项目[15] - 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生物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生物肥料技术[16]
列国鉴·以色列|记者观察:久处“战争状态” 以色列还是“科技强国”吗?
新华社· 2025-06-30 14:52
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现状 - 以色列被誉为"中东硅谷",拥有全球领先的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但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高科技产业持续遭受冲击,面临地缘冲突与战略不确定性的双重考验 [1] - 冲突前以色列年均新增逾千家科技初创企业,在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网络安全、生物科技等领域展现强劲活力 [2] - 2023年第四季度以色列GDP萎缩近20%,2024年经济增长率仅1%,高科技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出口导向行业首当其冲 [4] 行业冲击表现 - 2024年以色列高科技行业从业人数为390847人,较上年减少1.2%,十年来首次下滑,约8300名从业者(占2.1%)离开以色列 [5] - 初创企业融资链断裂,项目延期或中止成为常态,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团队约30%成员被征召入伍 [4] - 国际资本信心下滑,除网络安全和军工外,其他领域投资明显减少,部分企业选择海外注册或远程分布团队 [4] - 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协作受重创,与国外学者交流减少 [5] 韧性领域表现 - 半导体领域:英特尔计划在以色列加特镇晶圆厂投资250亿美元,获政府32亿美元补贴,但建设进度受航运中断和人力抽调干扰 [8] - 网络安全:近三分之一风投资金流向该领域,政府及关键部门防御需求上升推动企业加速扩张和并购重组 [8] - 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计算架构、AI芯片等领域保持全球竞争力,英伟达、谷歌等国际巨头持续加码投资 [8] - 军工与遥感:导弹拦截系统、战场无人机等装备需求猛增,企业加班加点生产 [8] - 农业科技:面向非洲和中东的节水技术及农业信息系统订单保持增长 [9] 应对措施 - 政府允许部分技术骨干推迟服役或远程服役,企业协调预备役员工岗位保留和远程办公 [10] -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加强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拓展国防研发成果在医疗、农业等民用领域应用 [11] - 吸引450余家跨国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布局,向生命科学、绿色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拓展 [11] - 科技公司加速海外扩张或迁移部分业务以规避风险 [12]
农业十大领域建立 全国科学数据观测网络
科技日报· 2025-06-30 09:09
农业科学数据观测网络建设 - 我国已在土壤质量、作物种质资源等十大领域构建起全国农业科学数据观测网络,累计采集近100TB一手观测数据 [1] - 农业农村部以"统一部署、系统布局、整合资源、分步实施"为原则,初步构建起1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总中心、10个领域数据中心、148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近500个试运行站点的全国观测网络 [1] - 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了5100项观测指标标准,从数据采集方法到入库格式实现全流程规范 [2] 农业科学数据应用成果 - 陕西杨凌土壤监测系统运行30年积累的数据建立起四大区域土壤有效磷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超85% [1] - 基于14年小麦蚜虫观测数据构建的高温累计损伤模型使黄淮海麦区蚜虫防控效率提升30% [2] - AI图像识别技术嵌入微信小程序可诊断98%的葡萄常见病害,已在新疆、山东等葡萄主产区推广应用 [2] 未来发展规划 - 农业农村部正在谋划建设"天空地"一体化观测重大科技工程,将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地面传感器网络 [2] - 预计2025年完成优化地面站点布局,编制完成相关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设施建设规划 [2] 当前面临挑战 - 农业科学数据利用仍面临跨学科数据融合分析不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滞后、复合型人才匮乏等挑战 [2]
农心科技: 农心作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监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议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7 00:29
监事会会议决议 - 农心作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监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5年6月26日以现场结合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应到监事3名,实到3名,表决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 [1] -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部分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的议案》,表决结果为全票同意(3票赞成,0票反对,0票弃权) [1] 募投项目调整 - 监事会认为调整部分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是基于项目实际进展及可行性判断的审慎决定,不会对项目实施、公司经营或股东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2] - 具体调整内容详见公司同日发布于巨潮资讯网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40) [2]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经济日报· 2025-06-26 06:27
农业科技创新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的根本动力 每一次农业生产力的跃升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 [1] - 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衡量标准包括农业产出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自主掌握 依赖他人科技成果无法获得竞争和发展主动权 [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 生物育种和农业5G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 -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 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2] 农业科技创新战略方向 -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集中力量攻关农业"卡脖子"技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 - 补齐短板弱项与实现弯道超车并举 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抢占制高点 [3]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3] -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整合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4] 农业科技创新实施路径 - 统筹农业科研资源 建设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 构建梯次分明的创新体系 [5] - 聚焦产业急需领域 攻关核心种源和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 [6]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建立创新联合体 [6] -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 加强农业传感器、专用芯片和AI大模型等技术研发 [7]
“良种+良技”,东营企业助力疏勒盐碱地小麦单产破679公斤
齐鲁晚报网· 2025-06-25 18:13
项目成果 - 疏勒县耐碱节水小麦示范田平均亩产达679.05公斤,较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1.69公斤/亩 [1] - 示范田小麦千粒重超过45克,盐碱地适生性表现突出 [3] 技术方案 - 采用"以种适地"策略,选择耐盐碱、耐旱节水的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189 [3] - 实施"良种+良技"模式,包括均衡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深翻整平、干播湿出、精量导航播种等技术 [3] - 配套肥水精确定时带肥滴灌、无人机绿色飞防等现代化农业措施 [3] 项目背景 - 示范田位于新疆疏勒县塔孜洪乡,面积50亩,土壤平均含盐量3.84‰(中度盐化土) [3] - 由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持,2024年10月15日完成机械播种 [3] 后续计划 - 公司计划推广"良种+良技"模式,提升疏勒盐碱地小麦产量及农民收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