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盐碱地综合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荒草滩蝶变米粮川 河北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监督
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推进 - 河北省纪委监委2024年10月制定《关于监督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明确6个方面监督重点(责任落实、育种、治地、综合利用、特色农业、要素保障)[2] - 采取"室组地巡"联动监督机制,推动建立15个项目联系直报点,构建盐碱地土壤资源数据库[2][3] - 沧州市将盐碱地综合利用列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黄骅市建设20000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样板[2][3] 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研发旱碱麦深加工产品达11个系列80个品种(包括面花、馒头、面条、麻叶等)[1] - 盐碱地特色农产品销量增长带动农民收入提升,种粮补贴政策有效减轻农户经济负担[1] - 沧州市农科院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 技术改良与产能提升 - 唐山市以中低产盐碱耕地改造为重点,推进千亩油菜花基地项目土壤改良技术攻关[2][5] - 开展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针对滦南县单季水稻亩产低问题实施技术改良[5] - 全省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梯次推进耕地后备资源开发[3] 政府监督机制 - 建立三级监督体系(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市纪委监委),2023年下半年完成3市多区县专项调研[1][2] - 沧州市纪委监委开展3次专项督导,唐山市下发7期监督提示卡[2] - 通过民主生活会监督、项目审批监督等方式压实主体责任,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3][5]
河北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监督荒草滩蝶变米粮川
盐碱地综合利用政策与监督 - 河北省纪委监委制定《关于监督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6个方面监督重点,包括责任落实、育种、治地、综合利用、特色农业、要素保障 [3] - 采取调研督导、"室组地巡"联动监督等方式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实效 [3] - 督促地方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 [3] 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 -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旱碱麦研发11个系列80个产品,包括黄骅面花、馒头、面条、麻叶等 [2] - 农产品种类丰富带动销量增长,农民收入提高 [2] - 沧州市纪委监委督促黄骅市委、市政府将盐碱地综合利用作为全市"三件大事"之一 [3] 监督措施与项目实施 - 唐山市纪委监委建立15个项目联系直报点,通过实地督导等方式推动盐碱地资源数据库建设 [3] - 黄骅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建设20000亩旱碱麦标准化种植样板,实施"百千万工程" [5] - 沧州市农科院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6] 技术攻关与改良 - 针对滦南县柏各庄镇千亩油菜花基地项目存在的单季水稻亩产低问题,开展联动监督并提出选育耐盐作物新品种建议 [6] - 督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推进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改良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5] -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5]
盐碱地里长出“海水蔬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14:57
海虫草产业概述 - 海虫草为半木质化一年生草本高等盐生植物,幼苗和嫩尖可作为营养保健蔬菜,种子油具有极高营养价值,茎秆可加工成生物盐等产品 [3] - 海虫草可在全海水灌溉条件下生长,适应盐碱地环境,具有净化海水养殖尾水、解决富营养化问题的生态功能 [3] - 行业通过"水下养殖鱼类贝类+水面种植海虫草"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3] 海南海渔生物科技公司发展 - 公司于2022年11月在海南海口建立170亩海虫草育种基地,包含组培实验室、育种区及农旅示范区 [4] - 核心目标为优选耐盐碱海虫草品种,解决滨海盐碱地闲置问题,塑造特色海洋经济产业 [4] - 当前开发产品线包括海虫草茶、泡腾片、生物盐、功能饮料及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5] 经济效益与产业规划 - 每亩海虫草种子产量约40公斤,按国际市场价计算每亩种子收入超10万元 [5] - 育种基地已带动30名渔民转产就业,为塔市村创造劳务收入超120万元 [5] - 现代化设施改造后亩产海虫草提取物约30公斤,延伸至保健品原料领域 [5] - 未来将通过"种子+种植技术+智慧农业+功能食品"模式拓展盐碱地产业群,推动渔旅融合新业态 [5] 技术应用与社会效益 - 采用海水直接灌溉技术,通过管道系统实现海水资源高效利用 [3] - 项目促进盐碱地治理与农民增收双重目标,形成绿色转型示范案例 [3][4] - 产业模式兼具生态修复功能与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路径 [5]
海洋绿色发展探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6
海洋经济与盐碱地利用 - 我国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 - 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塔市村在盐碱地成功种植海虫草(耐盐度高达6.5%),实现滩涂变"粮田"且不占用传统耕地资源[1] - 全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开发盐碱地为耕地,并推动耐盐碱植物选育[2] - 海南省盐碱地面积217万亩,海口市美兰区通过海水立体农业技术(海虫草种植+水下养殖)推广利用盐碱地[2] 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 -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全国最大(12万亩)、树种最丰富(占全国97%),具有固碳、净化海水等生态功能[3] - 2014年起保护区清理污染源(搬迁9家养猪场、拆除8家餐饮店),并修复退化红树林1831亩[3] - 通过低滩造林新增红树林500亩,全国红树林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原则,目标扩大面积并提升生物多样性[4] 海洋生态现状与监测 - 2024年监测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稳定,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优良率较高,但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近海水温创纪录(+1.2℃)[5] - 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增加,自然资源部建成"陆海空天"监测网覆盖管辖海域,重点监控生态高风险区[6] - 未来将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并研发新技术强化生态预警监测能力[6][7]
东营|东营产业援疆绘出疏勒致富新图景
大众日报· 2025-06-12 09:22
生态农业与特色养殖 - 疏勒县引入30万尾优质小龙虾苗发展特色垂钓体验项目 利用冰雪融水养殖 水质清冽甘甜且矿物质丰富 养殖的小龙虾肉质鲜美无土腥味 [2] - 采用"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生态模式 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生存环境 虾排泄物作为水稻天然肥料 形成绿色循环 同时为休闲农业增添新体验 [2] - 羊肚菌产业在盐碱地实现高产 最高亩产达2000多斤 按160元/公斤收购价计算 单个大棚年产值超80万元 [3] - 羊肚菌产业带动当地就业 村民日收入超100元 东营援疆技术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3] 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 - 投资800万元建设羊肚菌产业基地 包含菌种生产车间 实验室 冷库和烘干房等设施 预计年产值800万元 可满足1000亩种植需求 [3] - 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南疆首个具备独立研发优质羊肚菌菌种能力的生产基地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3] - 水发农业建成6.7万平方米"红色疆南"加工园区 郭牌"蔬乐"产业园二期新增130座高标准温室 [4] - "鲁疆情"食用菌新增2条食品加工线 形成生产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4] 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新品种培育 - 推广耐盐碱油菜 杂交小麦 油葵等作物1000多亩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4] - 疏勒肉羊产业示范园已出栏1500多只 正在构建从育种到推广的全产业链 [4] - 持续壮大山东水发 郭牌西瓜 江苏德利尔等现代农业产业园 支持果蔬产业综合运营中心建设 [4] 工业园区与新经济发展 - 疏勒齐鲁数据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 吸引4家数据服务企业入驻 带动380多人就业 [5] - 利用援疆资金规划化工产业集聚区 支持齐鲁工业园申报国家级高新区 [5] - 通过招商活动签约14个项目 计划总投资达30.94亿元 [6]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把科技“种子”播在希望田野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20:26
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 - 中国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充分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以保障粮食安全[1] -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是引领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 耐盐碱作物育种突破 - 王晶珊教授团队培育出耐盐碱高产花生品种包括宇花18号、宇花8号、宇花32、宇花625等[3] - 宇花18号具备高油、高油酸、高产特性,2022年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2023年入选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3] - 团队采用分子标记、近红外检测和耐盐碱筛选技术,以宇花1号为母本、AT215为父本杂交培育宇花18号[3] 国家盐碱地中心科研体系 - 中心围绕耐盐碱作物种质收集等10个方向组建22支核心攻关团队,汇集491名科研骨干和29家企业[4] - 已收集6600份国内外种质资源,涵盖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4] - 构建"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分子设计育种—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育种体系,缩短育种周期[5] 种质资源与新品种成果 - 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粮食、油料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5] - 承接国家及省级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943个品种(系),培育耐盐碱新品种11个、新品系44个[5] - 近一年培育新品种(系)37个,耐盐碱品种推广1489余万亩,新技术推广488余万亩[5]
引金融活水驱“盐”化“碱”
金融时报· 2025-05-22 11:17
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进展 - 甘肃省景泰县成为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试点面积2.33万亩,总投资2.39亿元 [1] - 全县21万亩耕地受盐碱化影响,占水浇地总面积的27%,涉及6个乡镇 [1] - 项目通过暗管铺设、边坡平整等技术手段推进,金融力量介入以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金融政策与示范基地建设 - 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出台《金融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指导意见》,协助编制试点方案 [2] - 景泰县农信联社累计投放近600万元信贷支持晋成农业科技公司,实现南美白对虾养殖年产值120万元 [2] - 已建成5种盐碱地治理示范基地(渔农综合、对虾养殖、循环流水养殖等),治理面积2万亩,盐碱渔业年产值5400万元,带动2000农户户均增收2400元 [2] 整村授信与特色产业扶持 - 金融机构完成82个行政村整村授信,创建3个信用乡镇、99个信用村,农户小额信贷授信总额14.18亿元,用信8.49亿元 [3] - 按"一乡一品"模式投放贷款:盐碱地小麦及主粮5.77亿元、制种产业0.81亿元、中药材0.19亿元、温室蔬菜1.74亿元、林果0.62亿元、畜禽养殖6.62亿元 [3] - 投入2亿元扶持寿鹿实业等企业开展订单农业,推动盐碱地特色产业 [3] 重点涉农项目信贷支持 - 通过"金融+平台公司+企业"模式投放1.7亿元贷款,支持甘肃菁茂公司实施6万亩甘草种植 [4] - 农发行景泰县支行投放4亿元用于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寺滩乡全域整治试点) [4] - 景泰县农信联社授信1500万元支持上沙沃镇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打造万亩示范区 [4]
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进粮食单产提升 良法配良田 再造米粮仓
人民日报· 2025-05-16 05:58
农业科技应用 - 内蒙古达拉特旗多邦合作社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玉米亩产提升至900公斤[1] - 2024年内蒙古"吨粮田"面积达850万亩 粮食单产同比增加24.2斤至779.7斤/亩[1] - 集成应用北斗精准种植 水肥一体化 绿色防控等技术促进单产提升[1] - 侯家营子示范农场通过智慧农业实现玉米亩均增产20% 每亩节水160立方米[1] 智慧农业系统 - 玉米灌溉决策模型结合土壤墒情 天气变化 苗情动态等大数据指导灌溉[2] - 智慧农业软件绘制土壤"养分地图"为每块田定制施肥方案[2] - 形成"土壤检测 选种播种 精准灌溉 高效水肥 数字化管理"全流程服务模式[2] 盐碱地改良 - 苗六泉农场通过精准调控水盐使粮食产量较改造前提高超50%[2] - 内蒙古累计投资60.62亿元改造370万亩盐碱地 年均增产10%-25%[3] - 建成磴口县3万亩耐盐苜蓿 杭锦旗千亩盐碱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示范区[3] - 计划在10个旗县打造万亩盐碱地示范片 预计亩均增产200斤以上[3]
【渭南】金融业助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陕西日报· 2025-05-12 06:46
盐碱地治理成效 - 渭南市盐碱地总面积从2011年80.1万亩降至2024年46.2万亩[1] - 通过排碱工程改善排水面积62.7万亩 恢复卤阳湖生态湿地[4] - 盐碱地改造形成"米粮仓""蔬果园""鱼虾池"等新型农业形态[4] 金融机构支持措施 - 农发行渭南市分行建立三级联动机制 审批19.4亿元贷款 实际投放11.15亿元[2] - 邮储银行推出13.95亿元特色产业贷款 包含"果品贷""冬枣贷"等产品[3] - 陕西农信大荔联社创新"富柿贷"产品 实现一天内完成贷款发放[4] 产业转型成果 - 大荔县发展红枣产业 实现生态经济双赢[1] - 形成"一县一品"特色产业格局 覆盖粮食 大棚水果等涉农领域[3] - 冬枣产业链获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支持[4] 项目融资创新 - 农发行采用"整体治理+合理利用"现金流模式 挖掘苗木销售 光伏用地出租等收益[2] - 整合水利建设 高标准农田 生态保护等多领域资金投入[2] - 针对公益项目特点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