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通过验收
科技日报· 2025-09-12 07:45
技术突破 -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通过验收 标志着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1] - 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 系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关键子系统 [1] - 项目团队历经5年技术攻关 实现兆瓦级电子四极管的研发和国产化 [1] 核心技术 - 突破发射机核心器件兆瓦级电子四极管研制、大功率合成器研制、聚变堆天线设计等关键技术 [1] - 创新设计多路大功率合成网络及低损耗传输器件 实现40—80MHz宽频段2MW功率、千秒量级稳定输出 [1] - 完成兆瓦级功率合成与传输 实现全链路国产化与自主可控 [1] 应用价值 - 离子回旋可直接加热等离子体中的离子 有效提升氘氚聚变反应概率 [1] - 相关技术可拓展应用于运载推进、医疗健康、电子科技等领域 [1] - 离子温度需达到上亿摄氏度并自持燃烧 是聚变堆点火的关键参数 [1]
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开幕信长星出席并启动开幕 许昆林致辞
新华日报· 2025-09-12 07:34
大会概况 - 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于9月11日在南京开幕,省委书记信长星出席启动,省长许昆林、科技部党组成员吴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致辞 [1] - 大会开幕前,信长星、许昆林等参观了基础研究、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重大科研设施等科技成果展区 [1] - 50多位院士、70余名高校院所负责人,境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央企及江苏省科技型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3] 政府战略导向 - 江苏省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质量成果转化应用 [1] - 科技部支持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希望江苏聚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2] - 中国科学院将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发展需求,落实新一轮院省合作协议,通过布局重大创新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2] 合作成果与活动 - 现场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10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3600余条 [3] - 大会组织校企对接洽谈、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对接、苏港澳产学研对接、专家江苏行等活动 [3] - 现场发布了中国“科创未来之星”企业榜单 [2] 产业融合重点 - 强调将科研优势与江苏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突出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1] - 重点关注领域包括基础研究、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重大科研设施等 [1] -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享科研心得并对江苏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2]
国产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研制成功 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
证券时报· 2025-09-12 02:01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CRAFT)关键子系统离子回旋加热系统(ICRF)通过专家组验收 [1] -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ICRF)可直接加热等离子体中的离子 有效提升氘氚聚变反应概率 离子温度需达到上亿摄氏度并自持燃烧 [1] - 该系统实现全链路国产化与自主可控 突破相关技术壁垒 解决离子回旋加热系统核心技术瓶颈 [1] 应用前景 - 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未来可拓展应用于运载推进、半导体、医疗健康、电子科技等领域 [1] - 该技术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 [1]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11 12:0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10日Nature期刊一次性上线23篇论文 其中9篇由华人学者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完成 显示华人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显著贡献和影响力[3] 研究领域及团队分布 - 环境科学领域: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发表关于2023年加拿大野火引发PM2.5远程污染及健康影响的研究[3] - 生物医学领域:清华大学邵玥团队联合多家机构发表人类类胃囊模拟早期胃发育区域模式形成的研究[5] - 材料科学领域:南方科技大学罗智团队发表氨基酸对蛋白质和胶体分散体稳定作用的研究[6] - 医学遗传学领域:浙江大学刘志红院士团队发现PLD4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8] - 免疫学领域:中科院韩硕团队与复旦大学高强团队合作发表利用邻近标记技术增强抗原诱导细胞反应的研究[10] - 神经科学领域:麻省理工学院蔡立慧院士团队揭示ABCA7基因变异对神经元磷脂酰胆碱和线粒体的影响[12] - 物理学领域:清华大学Yanhong Gu团队通过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观测自旋电流差现象[14] - 能源材料领域:西湖大学向宇轩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宋云团队探究固态电解质界面中氟化锂的异质性[16] - 结构生物学领域:斯坦福大学冯亮团队解析线粒体钙转运蛋白NCLX的结构与工作机制[17] 机构参与情况 - 清华大学参与3项研究 涵盖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和物理学领域[3][5][14] - 复旦大学参与2项研究 涉及免疫学和能源材料领域[10][16] - 国际机构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主导神经科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12][17] - 研究合作呈现跨机构特征 如浙江大学联合良渚实验室 中科院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8][10]
六十载光阴流转,这份精神从未褪色
科技日报· 2025-09-08 08:34
科学成就与历史意义 - 中国在1965年9月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该成就的国家[1][2] - 该成果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飞跃 被定义为揭示生命本质征程的里程碑[1] - 项目于1958年12月正式启动 历时七年完成 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的化学结构[1][2] 科研精神与团队特征 - 王应睐 邹承鲁 钮经义等科学家在简陋条件下开展研究 体现"不计名利 不畏艰辛 不讲条件"的拼搏精神[1] - 研究过程经历无数次失败 最终展现开拓创新 严谨求实 协作突破的科学精神[2] - 团队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一百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 在科学"无人区"完成艰巨挑战[1] 当代传承与发展方向 - 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发扬"胰岛素精神" 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关键成果[2] -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需推进"四个面向" 勇闯无人区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3] - 科研人员需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以坚定信念抢占科技制高点[2][3]
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启动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16:01
活动概况 -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 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于9月4日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主会场活动持续至9月7日 [1] - 整个9月 预计全省将开展超过3000场次科普活动 活动贯穿整个9月 由省科协 省科技厅 省委宣传部等联合举办 [1][4] - 活动采用1+1+5+N的创新模式 1代表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的启动仪式现场服务活动 另一个1是9月26日至28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的科普月成果汇展活动 5个分会场在广州 深圳 东莞 惠州和湛江同期举办活动 在全省N个区域和领域开展一系列活动 [4] 行业参与与展示内容 - 活动全方位展示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重要科技创新成果 集中展现前沿科技的生活化应用场景 [4][5] - 为期4天的主会场活动聚焦人工智能 卫生健康 食品安全 防灾避险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设置低碳新世界 无界新世界 健康新世界 数智新世界 创想新世界等功能区 [5] - 有多个科普教育基地 科研院所 科技企业 三甲医院参与布展 在主会场数智新世界功能区 市民可化身未来城市设计师用AI规划城市 还能在电路迷宫学习芯片知识 [4][5] 行业倡议与专家参与 - 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代表与来自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 中小学校 科普组织的志愿者代表共同向全社会发起新质生产力科普倡议 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普实践 广泛开展新质生产力科普宣讲 [2] - 科学普及被定义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关键举措和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 活动旨在推动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提供支撑 [2] - 科普专家围绕中微子研究领域和通信技术领域作科普报告 将高深科研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内容 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例如将食品级3D打印机带入课堂进行演示 [3]
同饮一江水、共护一片蓝,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在汉举行
长江日报· 2025-09-03 16:16
论坛背景与核心内容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澜沧江湄公河—长江文明论坛 聚焦江河文明对话与区域合作发展议题[1] - 论坛吸引中国及东南亚多国专家学者和高校代表参与 为流域文明互鉴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1][3] - 活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呼应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中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建设精神[3] 区域合作成果 -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江豚监测技术已应用于湄公河生态保护[1] - 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参与制定湄公河国际航运规则[1] - 长江水利委员会生态文明讲堂常态化汇聚澜湄各国专家[1] - 武汉大学与澜湄五国28所高校建立合作 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及水污染治理方案在东南亚落地[1] 学术合作机制 - 设立边界海洋 长江文明 地理空间 碳中和 非传统安全五大分论坛[2] - 汇聚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等国内机构及泰国 柬埔寨 新加坡等国专家学者[2] - 复旦大学主办9届的澜湄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将由武汉大学于2026年接棒主办第十届[2] 论坛成果与影响 - 深化两大江河文明内在联系认知 促成多项合作共识[2][3] - 主办方将推动学术成果转化 通过青年创新大赛持续注入文明交流新动能[2] - 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核心主办单位 成为连接两大流域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3]
上海启动科妍回归计划,这样支持女性科技人才
第一财经· 2025-09-02 18:17
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启动 - 上海市于9月2日启动科妍回归计划试点 为因生育暂别科研岗位的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帮助她们重返科研赛道[1] - 该计划通过评议申请人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 依据择优支持原则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女性科技人才 给予个人生育补贴和科研经费支持[1][4] - 后续将通过加大宣传 举荐评优和培训研讨等方式持续跟踪关注入选人才[4] 女性科技人才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截至2023年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人 占比45.8% 但高级职位或领军人才中女性占比较低[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女性负责人占比随项目层级上升而下降 青年科学基金女性占比40% 优秀青年基金降至20% 杰出青年基金仅10%左右[3] - 2021年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及上海市十七部门分别印发政策措施 明确支持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科研工作[3] 政策推动背景与建议 - 2024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朱美萍提出设立女性科研回归基金建议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4] - 同年9月浦江创新论坛女科学家座谈会强调需帮助女性平衡家庭与事业发展 减少优秀女性科研人才"中途下车"现象[4] - 该计划旨在激发女性科技人才潜能 对建设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和世界人才高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怀柔科学城五年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新京报· 2025-09-02 12:23
科研设施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累计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 其中29个已进入科研状态 16个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开放设施累计提供机时超151万小时 服务国内外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超1000余家次 [1] - "十四五"时期新布局8个项目加快建设 "十五五"期间25项储备项目已启动前瞻谋划 [1] - 怀柔实验室聚焦能源领域科研攻关 已集聚科研人员1400余名 累计发布6项重大科技成果 [1] 人才集聚与科研成果 - 累计吸引33位诺奖级得主开展学术交流 集聚高被引科学家39名 两院院士86名 国家青年科学人才316名 外籍人才712名 科研人员总量达2.6万人 [2] - 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9项 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项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5篇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6项 [2] - 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外籍科研人员占比40% 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入选2024年国际新兴化学技术 [1] 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 增加京沈高铁 怀密线 通密线等轨道线路班次 京密高速三期即将开工建设 [2] - 累计建成各类房源近3万套 教育医疗配套品质显著提升 城市客厅 创新小镇等区域节点形成体系化配套网络 [2] - 汇聚共性技术 概念验证等创新平台46个 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20余家 培养技术经理人1000余名 累计转化项目187个 [2] 产业培育与创新模式 - 怀柔实验室与科学城公司以"独占许可+作价入股"模式运营灵活燃煤发电项目 入选北京市首批专利转化运用十大优秀案例 [2] - 仪器传感器 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培育实现多点突破 [2] - 中国科学院在怀院所数量达21家 3家新型研发机构高效运行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干细胞数据国际标准 [1]
浙江大学,一天发表了3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31 12:06
微生物硫循环与铁还原耦合机制研究 - 首次揭示能够利用细胞外固态三价铁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硫化物氧化的细菌类群,该过程此前被认为仅由非生物过程主导[4][6] - 硫循环代谢能力普遍存在于细菌和古菌的37个原核生物门类中,代谢重构预测显示这些门类成员可能同时具有硫化物氧化与三价铁呼吸功能[6] - 模式菌株Desulfurivibrio alkaliphilus能以水铁矿为电子受体,通过氧化硫化物至硫酸盐实现自养生长,环境相关浓度下生物过程速率显著快于非生物过程[6]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技术突破 - 开发世界首例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通过垂直集成低阈值单晶钙钛矿微腔与高功率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子单元实现[7][8][9] - 脉冲电激发下最小激射阈值为92 A·cm⁻²(平均阈值129 A·cm⁻²),比当前最先进电驱动有机激光器阈值低一个数量级[9] - 器件耦合效率达82.7%,工作半衰期(T₅₀)为1.8小时(10 Hz频率下输出6.4×10⁴次脉冲),支持36.2 MHz带宽快速调制,具备数据通信应用潜力[9] 超导量子比特拓扑边缘态实现 - 在100个可编程超导量子比特阵列中观测到由涌现对称性保护的新型拓扑边缘模式,其稳定性在全频谱范围内持续存在[10][12] - 通过一维无缺陷稳定子哈密顿量数字模拟,观察到长寿命拓扑边缘模式(长达30个周期),并通过"二聚化"抑制边缘模式与体激发相互作用[12] - 成功将拓扑边缘模式作为逻辑量子比特使用,制备出在有限温度及无缺陷状态下保持持久相干性的逻辑贝尔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