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育种

搜索文档
11个“硬科技”项目同台竞技角逐大奖,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
长江日报· 2025-08-23 10:30
8月22日,2025年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来自全省顶尖博士后 团队的11个"硬科技"项目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 学等高校博士后团队参赛项目分获特等奖及金奖、余下8个项目获得银奖,这些获奖项目还将代表湖 北出征今年10月在福建晋江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本次大赛以"博聚楚天、共建支点"为主题,由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湖北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赛事覆盖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预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 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七大前沿领域。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 吸引1751名博士博士后参与,10位院士亲自带队参赛,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踊跃响应,历经预 选、复赛、决赛,最终11个项目晋级总决赛。 总决赛现场,11支从全省412个高水平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博士后团队同台献技,展开了一场以"路 演+答辩"为形式的巅峰对决,也展现了湖北博士后群体在前沿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活力。华 中科技大学博士后团队参赛的大型复杂构件吸附式移动加工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已开发出吸附式机 ...
【新华社】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2 08:53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志着农业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2] - 该机器人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辟"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 [3] - 研究团队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展现AI for science在生物育种领域的应用前景 [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实现优异品种快速定制 [3] - 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杂交育种瓶颈 [3]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为机器人定制"接口",结合AI视觉识别和定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5] 行业应用与效益 - 解决番茄等作物因花型闭合导致的人工杂交授粉难题,人工成本占番茄总育种成本25%以上 [5] - 有望应用于花型闭合作物如大豆的杂交育种,突破因成本过高无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限制 [5] - 未来可拓展至月球/火星温室育种和濒危野生作物种质资源抢救等场景 [8] 学术与行业评价 - 《细胞》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该研究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4] - 该技术继承自袁隆平院士杂交育种技术路线,代表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6] - 智能育种新模式将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激发未来农业发展无限可能 [6][8]
帮助作物“优生优育” 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1 23:42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智能育种创新中率先实现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1] - "吉儿"可以运用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实现优异品种的快速定制,例如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有望突破大豆杂交育种的瓶颈,大幅提高单产 [1] - 该研究开辟了"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模式,标志着我国率先完成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构建 [1] 智能育种技术突破 - 杂交育种如同让作物"优生优育",通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后代可产生各取所长、超越双亲的"杂种优势" [3] - 传统杂交育种和制种依赖人工操作,耗时耗力,例如番茄杂交育种和制种完全依赖人工进行杂交授粉,人力成本占番茄总育种成本的25%以上,人工去雄一项占番茄杂交授粉成本的40% [3]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使雄蕊自然开裂败育、柱头外露,同时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提高机器人育种效率 [3] 未来应用前景 - 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应用于更多场景和空间,例如在月球甚至火星上建造温室提供育种方案,为在太空中发展农业奠定基础 [5] - 快速驯化技术和智能育种新模式有望成为种质资源抢救的新方案,面对可能灭绝的野生作物提供解决方案 [5] - 智能育种机器人将推动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通过创新引领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5]
科学与健康丨帮助作物“优生优育”!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来了
新华社· 2025-08-11 22:57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 - 全球首台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登上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 标志着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在农业育种领域的深度融合 [1] - 该机器人可实现精准识别花朵 通过机械臂完成杂交授粉等全流程育种工作 使农业育种从"经验农业"走向"精准工业" [1] - 研究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 构建了智能机器人育种闭环技术体系 [1][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运用从头驯化 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 实现优异品种快速定制 例如在大豆育种中首次实现结构型雄性不育系快速创制 [1] - 通过基因编辑重塑作物花型(如雄蕊自然败育 柱头外露) 为机器人操作提供标准化"接口" [3] - 结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和先进定位技术 显著提高杂交育种效率 尤其适用于花型闭合作物(如番茄 大豆) [3] 应用场景与经济效益 - 在番茄育种中 人工杂交授粉成本占总育种成本25%以上 其中人工去雄单项占比达40% 智能机器人可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3] - 解决大豆等作物因杂交制种成本过高而无法利用杂种优势的行业难题 有望提高单产 [1][3] - 未来可拓展至太空农业(如月球/火星温室)和濒危野生作物种质资源抢救等场景 [4] 行业影响与评价 - 《细胞》杂志审稿人评价该研究为"令人振奋的创新性突破"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 - 开创"生物技术筑基+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劳作"的智能育种新模式 是水稻"三系配套"技术路线后的重大突破 [1][4] - 技术突破使杂交育种从依赖人工窗口期操作转变为标准化工业流程 提升育种精准度与可重复性 [3][4]
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获突破
人民日报· 2025-08-11 03:26
育种技术突破 -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协同培育出"北亚油1号"等5个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 [1] - 新品种采用首创的"Bt(生物技术)+Eb(生态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 开创高纬度寒地油料作物育种新模式 [1][1] - 全生育期仅需100天 完全适应北亚地区特殊气候条件 [1] 产量表现 - "北亚油1号"理论测产亩产达284.75公斤 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单产提高93% [1] - 品种具备优异耐寒性 苗期可抵御-5℃低温 [1] 资源开发潜力 - 我国高纬度地区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十分丰富 适合发展短生育期春油菜生产 [1] - 新品种突破为高纬度地区油料作物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1]
我国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取得突破
新华社· 2025-08-09 21:41
育种技术突破 - 成功培育出北亚油1号等高纬度特短生育期高产高油春油菜新品种 [1] - 新品种全生育期仅需100天 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单产提高93% [1][2] - 北亚油1号理论测产亩产达284.75公斤 具备优异耐寒性 [2] 区域开发潜力 - 北纬45度以北亚洲地区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丰富 包括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部分区域 [1] - 该区域无霜期不足100天且有效积温偏低 现有品种生育期过长 [1] - 北亚地区被定位为亟待开发的"北亚油谷" [1] 研发体系创新 - 首创"生物技术+生态育种"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 开创高纬度寒地油料作物育种新模式 [1] - 依托年创制10万份双单倍体系的强大生物育种技术平台 [1] - 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联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额尔古纳市政府共建北亚油菜大豆科创中心 [1]
我国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获突破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20
高纬度特短生育期油菜育种突破 -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王汉中院士团队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协同培育出"北亚油1号"等5个全生育期仅需100天的油菜新品种 [1] - 新品种开创高纬度寒地油料作物育种新模式 [1] - "北亚油1号"在额尔古纳市室韦镇示范区理论测产亩产达284.75公斤 [1] - 该品种较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单产提高93% [1] 新品种特性 - 播种至收获周期为5月6日至8月中旬 [1] - 具备优异耐寒性 苗期可抵御零下5摄氏度低温 [1] - 完全适应内蒙古高纬度地区特殊气候条件 [1] - 品质符合国际双低优质标准 [1] - 2024年两个亲本平均含油量高达48.36% [1] 产业应用前景 - 新品种突破高纬度地区油菜种植生育期限制 [1] - 为寒地油料作物生产提供新解决方案 [1] - 单产大幅提升可能改变区域油菜种植格局 [1]
全球首个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在汉亮相
长江日报· 2025-06-22 15:13
太空育种技术突破 - 武汉太空农业研究院研发全球首个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实现光照、温度、湿度、气压、人工重力等生命维持系统功能的智能调控 [1][3] - 智能舱攻克实时可视技术,地面工作人员可实时观察太空舱内种子生长状态 [3] - 目标是在太空中实现"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育,包括发芽、生长、成熟 [5] 太空育种成果展示 - 发布会展示重达1090斤的我国最大太空南瓜,种子历经2022年5月太空之旅,经三代选育后种植 [1][7] - 成功培育太空水稻、玉米、油菜及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新品种,以及太空茄子树、太空人参果等特色品种 [7] - 部分品种已在全国多地示范种植,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7] 太空育种效率提升 - 地面可视太空生物智能舱适用于多种航天载具,大幅增加太空种子搭载量,缩减育种周期 [5] - 传统太空种子依赖神舟飞船,往返周期约半年,整个流程需9个月,智能舱将显著提升育种效能 [5] - 成本相对更低,未来技术应用范围将扩大至鱼虾、家禽养殖及生物制药领域 [5] 太空育种技术特点 - 太空育种利用太空高真空、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等环境诱发种子变异,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等特点 [3] - 培育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优势 [3] - 已成功培育粮食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多类新品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