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冰品
icon
搜索文档
初代“雪糕刺客”,破产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28 21:23
钟薛高破产事件分析 - 公司因无法清偿债务进入破产审查阶段,旗下多家子公司已相继进入破产清算 [3][5] - 创始人林盛个人仍活跃于社交媒体,但公司社保缴纳人数仅剩2人 [3][23] - 公司从创立到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仅用3年,但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 [11][13][26] 营销策略与品牌发展 - 通过"厄瓜多尔粉钻"等高价产品(66元/支)制造话题,2018年双十一15小时售出2万支 [12] - 线上渠道占比仅5%的市场中,通过网红直播创造单场19.8万支的销售记录 [12] - 采用"回"字型包装设计+干冰配送,强化"中国高端雪糕"品牌形象 [12] - 2018-2021年销售额从1亿元飙升至10亿元,成为新消费领域标杆企业 [13] 危机爆发原因 - 创始人"爱买不买"言论被恶意剪辑传播,引发公众反感 [15] - 2022年"火烧不化"事件导致产品品质遭质疑,配料表争议持续发酵 [15] - 线下扩张策略失误,5万台冰柜投放导致"雪糕刺客"负面标签形成 [17] - 蒙牛、伊利等传统品牌加码线上,挤压其生存空间 [16] 自救尝试与失败 - 推出2.5元低价产品试图挽救现金流,但品牌调性已严重受损 [21] - 创始人直播带货还债,但42.9元/5斤红薯再被贴上"刺客"标签 [23] - 裁员规模从2023年过半至2024年仅剩100余人,拖欠员工补偿金 [23] - 投资人临时撤资导致对赌失败,公司控制权面临风险 [20] 行业竞争格局 - 冰品行业95%销售额依赖线下渠道,线上仅占5% [12] - 传统品牌如蒙牛通过京东专供"家庭装"实现线上突破 [16] - 哈根达斯依靠线下门店模式维持高端定位 [12] - 新消费品牌依赖网红营销但缺乏渠道掌控力 [12][16]
9个河南人,撑起中国食品半边天
36氪· 2025-07-11 23:25
河南食品产业概况 - 河南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面积的1.74%,凭借肥沃土地、适宜气候和便利交通等资源禀赋,孕育出蓬勃发展的食品产业[4] - 河南食品产业链庞大完整,在中国食品行业占据举足轻重地位,9位代表性企业家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4] 调料类——十三香 - 王守义60岁时以100元初始资金创业,1987年注册十三香商标并建立加工厂,初期面临资金短缺和市场认知度低等困难[6][7] - 对原料品质严格把控,花椒来自四川、辣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等,实行"分承包方评定制度"[7] - 2003年注册资金达8000万,年销售额5亿,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40克产品利润仅8分钱,靠薄利多销实现过亿销售额[8] 速食类——白象 - 姚忠良1997年接手连续亏损5年、负债1000余万的白象,进行重大改革并招聘高学历人才[11] - 团队曾跑遍全国100多个城市推广,在零下20℃哈尔滨街头煮面,从地方小厂逆袭为行业巨头[11][12] 饮品类——蜜雪冰城 - 张红超以2万元开设首家冷饮批发部,2007年首家蜜雪冰城门店开业,定位平价亲民[15] - 坚持加盟模式,对加盟商要求严苛,中亚首店试营业首日营业额超3万元,首月达43万元[15][16] 酒类——金星啤酒 - 张铁山1989年集资36万建厂,推出8度清爽啤酒定位大众市场,河南市场占有率65%[19][20] - 从德国引进冷滤设备,工厂成为工业旅游标杆,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3万人[19][21] 休食类——好想你 - 石聚彬1992年创立好想你,深入新疆等产区建立种植基地,创新推出去核红枣和锁鲜工艺[23] - 市场份额超30%,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建设红枣博物馆传播文化[24] 糖果类——金丝猴 - 赵启三1980年创业,1992年借势推出金丝猴奶糖,广告语"三粒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26] - 2008年销量突破20亿,近年推出"丑八怪巧克力"和"果汁捏捏"软糖等爆品[27] 冻品类——三全 - 陈泽民创新推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和速冻粽子,开创速冻面点新品类[29] - 2008年以13.83亿营收登顶行业,产品涵盖速冻米面制品等多个领域[30] 冰品类——天冰 - 张振卿1986年创业,创新推出散装冰淇淋,按需称重购买[34] 肉制品类——双汇 - 万隆1990年改革时企业负债率87%,两年还清债务并打入欧美市场[36] - 2013年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年营收超1800亿,市场占有率25%[36] - 产品出口50多国,建成世界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带动就业超100万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