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业

搜索文档
各地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5
科技金融的战略重要性 - 人工智能等科技革命正深刻塑造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 [1] -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被列为国家重要部署,强调需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 - 科技金融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特征,当前服务仍存在短板和复杂性 [1] 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 - 科技创新需借助金融手段解决资本和风险承担问题,金融通过跨时空资源配置支持创新并获得长期回报 [2] - 历次工业革命均伴随金融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第二次与投资银行体系、第三次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紧密相关 [2] - 形成金融支持科技、科技助推产业、产业反哺金融的三角良性循环 [2]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 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过去3年保持20%以上增速 [3] - 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35%提升至50% [3] - 科技类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9600亿元,增速高于一般企业贷款 [3] 当前面临的挑战 - 股权融资占比低且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覆盖不足,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有较大提升空间 [4] - 银行服务科创企业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差异化经营和针对性风险管理体系 [4] - 间接融资主导(新增社会融资近七成为银行贷款),需解决银行在科技金融中的角色问题 [4] 创新解决方案:投贷联动模式 - 嘉兴银行通过设立股东结构相同的"孪生投资公司"实现投贷联动,既提升决策协同性又实现风险隔离 [5] - 该模式运行两年已与42家科技企业签订认股选择权协议,配套贷款3.9亿元,获得超额收益255万元 [6] - 有效解决股权投资收益入账难和机构利益协同难问题 [5] 地方实践探索 - 浙江省构建政银担合作"科创风险池"、开展股权份额交易试点、改革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 [7] - 安徽省推出"共同成长计划",通过银企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7] - 江苏省创"仪器贷"、深圳市推"腾飞贷"、山东省打造"科融信贷"等差异化信贷产品 [8]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需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满足全生命周期股权融资需求 [9] - 重点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特别需关注"退出"环节对市场活跃度的影响 [10] - 2021-2022年中国IPO规模全球首位但仍难满足退出需求,需拓展并购市场、S基金等多元化退出渠道 [10] 生态系统构建 - 推动金融体系内部各业态衔接,形成大中小银行和资本市场板块功能互补的格局 [11] - 建议打造科技金融联盟,加强金融机构与高校、科技中介的服务联动 [11] - 促进长三角、珠三角等重大区域战略区的金融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流动 [11]
专访姚洋:建议成立中储房,先收下100万套房子
搜狐财经· 2025-08-06 19:58
法拍房市场状况 - 去年法拍房数量达75万套 今年预计超过100万套 [1][30] - 法拍房价格仅为市场价50%但实际成交率低迷 [1][30] - 大量未售房屋积压银行导致整体市场价格承压 [1][30] 房地产政策建议 - 建议中央直接成立中储房体系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 [30] - 通过收购100万套法拍房解决银行资产积压问题 [30] - 保障房机制可维持原住户稳定居住并稳定市场价格 [30] 金融体系结构性矛盾 - 直接融资占比从峰值30%以上锐减至2019年不足10% [17] - VC募资规模从占美国市场90%骤降至最低30% [18] - 银行出现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倒挂的异常现象 [19] 资本市场重建需求 - 2017-2018年去杠杆政策导致资本市场需要重构 [15][18] -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股权穿透阻碍资金流向创投 [18] - 需打通银行系统与创投领域资金通道以支持创新 [18][19]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 引导基金成为创投主要来源但倾向投晚、投大 [20][21] - 地方政府常要求对赌协议和保证收益限制创新 [20] - 重复投资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导致资源浪费 [23] 需求刺激政策方向 - 房地产与政府支出合计占总需求约50% [2][28] - 建议连续三年每年发行4万亿特别国债纾解地方财政 [29] - 当前消费补贴政策效果有限且执行复杂 [27][28] 学术研究聚焦 - 研究发现2017-2018年去杠杆导致依赖政府采购的民企现金流断裂 [8] - 地铁站建设使周边1.5公里内企业融资能力提升 [9] - 政府支出急剧下降产生"逆向挤入效应"加剧信贷扭曲 [9] 人民币国际化探索 - 研究以人民币为底层资产发行离岸稳定币的可行性 [11] - 探索在资本管制下通过稳定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1] - 临港新区可作为离岸经济实验场开展金融创新 [10][11]
南京今年已发行科创债超200亿元
南京日报· 2025-06-21 08:21
科创债发行情况 - 南京两家民营创投机构毅达资本和金雨茂物成功发行全国首批民营创投机构科技创新债券 [1] - 金雨茂物发行1亿元3+2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2.69% [1] - 毅达资本发行1.5亿元3+2年期科创债,票面利率2.33% [2] - 南京今年已累计发行科创债超200亿元,居全省首位 [1][3] 金雨茂物公司概况 - 江苏唯一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创投机构 [1] - 自2009年成立以来专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生态保护、新医药与健康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1] - 截至今年3月底已设立超过60只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超200亿元 [1] 南京银行支持情况 - 南京银行牵头主承销金雨茂物科创债 [1] - 该行在南京地区科技企业贷款余额331.23亿元,客户6656户,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8%和7.2% [2]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5月7日联合发布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公告 [3] - 南京科创债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119%,占全省41.2% [3] - 南京先后落地多个全国全省首批首单直接债务工具应用案例 [2]
债市“科技板”加快落子 引导金融资源向“新”集聚
中国证券报· 2025-05-28 05:10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 - 自5月9日科技创新债券上线以来,截至5月27日共发行137只科技创新债券,总发行量为3229.1亿元 [1] - 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 [2] - 北京银行成功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将投向科创领域,包括发放科技贷款、投资科技创新企业发行的债券等 [2] 政策支持与市场响应 - 近期出台《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关于进一步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通知》等政策,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 [2] - 人民银行同证监会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降低债市"科技板"融资成本 [3] - 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地方政府和市场化增信机构共同参与,采取缓释信用风险、担保增信的方式分担违约风险 [3]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农银理财积极参与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累计参与恒力集团、无锡创投、TCL集团等13家企业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合计投标量约30亿元 [4] - 中信银行表示科技创新债券的政策优化和发行扩容为优质科技主体点亮了"聚光灯",也为债市资金流向科技领域启动了"直通车" [4] - 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将持续完善配套支持机制,让"科技板"发挥更大作用 [4]
让政策红利惠及深圳更多科创企业
金融时报· 2025-05-22 09:58
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 深圳发布《统筹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支持深圳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行动方案》,聚焦支持"两重""两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五方面15条措施 [1] - 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对接科技型企业和重点科技项目清单,提升对接率、尽调率和授信率,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方案强调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配套财政贴息政策,扩大科技信贷投放 [1] 深圳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 2024年深圳科技型企业贷款达1.1万亿元,创投规模超1.5万亿元,科创债券、票据规模同比增长48.7% [2] - 深圳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支持"两重""两新",落地金额超300亿元,推动"科技初创通""并购贷""员工持股贷"等试点,其中"科技初创通"落地金额超27亿元 [2] - 深圳设立国资基金群规模超7000亿元,深创投为超2300家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厂、华星光电T7等百亿级项目落地 [2] - 深港机构设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突破1.2万亿元,支持跨境并购与研发合作 [2] 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的策略 - 金融机构应做好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针对初创期企业提供研发贷、认股权贷款等,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专利权质押、订单融资等,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Pre-IPO股权结构优化、并购贷款等服务 [3] - 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为核心企业提供"研发贷+股权直投"组合金融方案,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产业链保理等金融支持 [3] - 金融机构应利用深港协同优势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深港征信互通,优化本外币跨境资金池、跨境投贷联动等服务 [4] - 针对科技企业出海需求,金融机构可提供跨境结算、跨境直贷、境外发债、外汇风险管理等一站式金融支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