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科创中心指数两位数增幅
长江日报· 2025-10-15 08:38
论坛概况 - 2025东湖论坛于10月14日在武汉开幕,主题为“厚植科普沃土 放飞科学梦想——汇科聚智 共筑支点” [1] - 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1000位嘉宾参与,旨在共谋科技发展 [1] 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占湖北GDP比重从2018年的5.0%增长至2024年的9.6% [2] - 全球企业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未来产业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 [3] - 湖北以创新撑起了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展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能 [3] 武汉科技创新能力 -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较上年度增幅达14% [2] - 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再创新高,近四年增长超2倍 [2] - 武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数量实现历史新高,成为创新资源的“聚能场” [2] 基础研究竞争力 - 2024年湖北省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为71.70,在全国排名第六位 [3] - 湖北省在遥感、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陶瓷材料、病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全国范围内优势突出 [3] 国际视角与产业合作 -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教授团队正依托武汉光化学产业优势,统筹高校资源与产业需求进行技术探索 [4] - 本杰明·李斯特教授表示,武汉人坚信“我们能改变世界”的积极科创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5] - 武汉被认为完全有潜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5] 人才培养与精神传承 - 论坛开幕式上,李德仁、丁烈云等多位科学家为2025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获奖代表颁奖并赠送寄语 [6] - 科学家寄语青少年“不停歇地奋斗,不停歇地创新”,鼓励年轻一代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6]
从夯实根基到勇攀高峰 我国科技事业获历史性成就
环球网· 2025-10-10 11:09
基础研究实力增强 - 全球首个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运行,将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 [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获取150吉赫兹频段清晰图像,迈出原初引力波探测关键一步 [2] - 取得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首次实现光子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揭示月球背面年轻岩浆活动、实现兆碱基级别多染色体精准操纵 [2]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3]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3]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50%,占全世界五分之一 [3] 前沿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 - 京东方发布全球首款17英寸卷曲轻终端,厚度不到50微米,可卷曲6圈半,未来将应用于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4][5] - 在高端装备领域,"京华号"盾构机突破单月掘进542米纪录,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最大钻深达1.1万米 [6] -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助力智能制造,中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6] - 大型露天矿机器人运输装卸系统实现单个矿山百台级、总量3000台级规模化应用 [6]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全球领先 [7] - 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7]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通用大模型,部分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标杆应用场景 [8]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在汽车制造、物流等场景加速落地 [8] - 国产脑起搏器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8]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9]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 [9]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9] -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国上榜24个,几乎占四分之一,创新集群数连续三年世界第一 [9] - 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推动高端科学仪器商业化应用 [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达43.3% [11] - 2021年以来科创板首发上市376家企业,募资超6000亿元,2025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达8000亿元 [11]
1305个项目获得支持,资助经费5.82亿元 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获新突破
河南日报· 2025-09-06 07: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1305个项目 同比增长14% 超出2024年全年立项数 [1] - 获得资助经费5.82亿元 同比增长20.5% [1] 依托单位与申请规模 - 获批项目涉及61家依托单位 同比增长24.5% [1] - 项目申请量近1.7万项 同比增长17.8% [1] 高层次项目突破 - 河南大学获得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资助(时隔两年再次获得) [1] - 5个项目获得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资助(涉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家单位) [1] - 6个项目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涉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家单位) [1] 项目类型增长 - 面上项目470个 同比增长24.7% [2] - 青年项目816个 同比增长8.1% [2] 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 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规格成立 基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 [2] - 完善资助体系 探索优秀青年人才滚动支持机制 [2] - 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资助 [2]
支持基础研究!上海16家国企联手
证券时报· 2025-07-30 22:59
启源公益基金会成立背景 - 全国首个国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启源公益基金会"于7月30日在上海揭牌 [1] - 由上海16家国企联合捐赠发起 专门资助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及转化 [1][5] - 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 理事单位包括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盛集团等市属国企 [5][6] 基金会宗旨与定位 - 以"汇聚国资力量 激发创新活力 助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宗旨 [8] - 落实上海市委"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部署的具体举措 [3] - 重点支持青年人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 [8] 重点资助领域 - 攻坚"卡脖子"技术:支持具有颠覆性潜力的创新项目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上海三大先导产业 [9] - 探索"无人区"领域:资助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脑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高风险项目 [9] - 贯通"转化链":链接创新场景、孵化器、产业基金等资源 打通实验室到产业端的最后一公里 [9] - 培育"生力军":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早期资助 用公益力量为人才"托底" [9] 首批研究项目 - 发布20个基础研究需求榜单 覆盖免疫治疗、AI药物设计、算力调度等前沿领域 [10][12] - 具体课题包括干细胞T细胞机制研究、AI材料电子结构数据库构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 [14][15] - 采用"揭榜挂帅"机制 将企业创新痛点转化为资助清单 [11] 合作网络建设 - 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15] - 联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 [15] - 向基金会顾问代表颁发聘书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15]
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
证券时报· 2025-06-10 08:28
华为面对外部挑战的态度与策略 - 面对外部封锁打压,公司采取"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务实态度 [3] - 昇腾芯片被警告风险,公司回应中国芯片公司整体表现不错,但单芯片仍落后美国一代,通过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等方法达到实用状况 [4] - 主要困难在于教育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中国在中低端芯片和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有机会,软件领域不会被卡脖子 [5] 华为对批评与表扬的回应 - 公司认为赞扬声音过多会带来压力,更希望听到真实批评以保持清醒,关键在于做好自身工作 [6] - 强调不应过度关注表扬或批评,而应聚焦于自身发展,这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 [7] - 呼吁社会更多理解支持理论研究工作者,认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7] 华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 强调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基础研究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 [8] - 举例刺梨维生素研究和青蒿素发现,说明基础研究虽周期长但最终会产生重大价值 [9][10] - 公司年研发投入1800亿,其中600亿用于不考核的基础理论研究,1200亿用于需考核的产品研发 [11] 华为的战略性投入与合作 - 建立"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网络平台,免费提供科技信息查阅,与院校开展基础研究合作 [12] - 对基础研究采取开放态度,不设时间要求和考核标准,给予科学家充分自由 [12] - 通过战略性投入建立长期发展机制,不追求短期效益 [12] 华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 - 认同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价值,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壮举 [14] - 指出高铁等不赚钱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 [14] - 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14] 华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 - 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发展将经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15] -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包括数亿青少年人口、充足电力供应和发达的信息网络 [16] - 在芯片和软件领域,通过叠加集群计算和开源软件可以满足发展需求 [17] 华为对中国制造业和未来的看法 - 引用弗里德曼观点,认为中国制造业强大在于高质量、低成本、智能化生产 [18] - 指出算法掌握在各行业专家手中,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快速,将诞生众多中国模型 [18] - 认为国家开放统一的大市场将突破封锁,实现伟大复兴 [20] 华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 强调法治化、市场化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9] - 企业应聚焦价值创造、技术突破和依法纳税 [19] - 和谐的发展模式将逐步释放经济活力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