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
icon
搜索文档
你好“十五五”丨南海深潜取“源火” 国产大邮轮破浪启新程
搜狐财经· 2025-11-09 23:54
深海能源勘探与开发 - 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 - 南海海马冷泉区发现巨型冷泉,是与可燃冰伴生的指示标志,可燃冰全球储量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被公认为未来替代能源[7] - 用于“源火”采集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最大下潜深度达4500米[9] - 通过遥控机械臂采集可燃冰,其降压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被成功引燃,实现了天海联动[1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南沙开工建设,总耗资26.6亿元,计划2030年建成,其海底实验室体积相当于3个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长期驻留的深海实验室[19][20] 邮轮制造与产业发展 - 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设进度已近85%,整体建造效率比首制船提升约20%[22][24] - 通过应用全船完整三维模型指导施工,使电缆铺设效率提高约15%,预制舱室技术将单间安装工时从近200个大幅减少至20-30个[26][28][30] - 爱达·花城号全船2838间房间中超过1100间采用预制舱室技术,内装总周期比首制船少8个月,计划2026年年底交付,以广州南沙为母港运营[32] - 爱达·花城号在空间设计、科技配备等方面全面升级,搭载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交互系统[34]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已运行超过150个航次,接待游客超过56万人[43] 海洋经济市场前景 - 业内预测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重要邮轮市场,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到2035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42]
从深海取火到低空传焰 十五运火炬背后的硬科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7:15
火炬传递的科技创新 - 火炬传递过程融入多项科技元素,包括全球首个5G-A人形机器人“夸父”作为火炬手、无人驾驶汽车转场以及低空飞行器跨域运输 [4][5] - 本次火炬传递实现三大创新:全运会史上首次使用智能机器人传火、首次使用低空飞行器传递、首次用无人驾驶汽车完成转场 [5] - 参与火炬传递的科创企业经过严格筛选,标准包括行业领先地位、技术创新性及安全保障能力 [6] 支撑科技创新的企业与产品 - 火炬传递中的科技设备均来自广东本土头部企业,如乐聚机器人提供人形机器人、广汽制造无人驾驶汽车并由小马智行提供技术支持、中信海洋直升机股份有限公司执飞低空飞行器 [5][6] - 广州站火炬手中科技工作者占比约28%,超过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的20%,末棒火炬手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入选是对其在科技领域投入的肯定 [5] 广东的创新能力基础 - 广东省创新能力持续领跑全国,预计2024年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左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6] - 广东省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均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7万家 [6] 深海采火技术 - 十五运会火种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完成可燃冰采集、输送与引燃等关键操作 [1][8] - 此次深海采火是首次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绿色“源火”,彰显了广东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实力 [8] 海洋科技产业发展 - 广东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8] - 广东在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形成产业链雏形,涌现出如“明阳天成号”漂浮式风电平台、“海基二号”、“探索6000”自主潜水器等海洋重器 [9] 科技与体育的融合意义 - 体育盛事对科技设备的高要求能倒逼技术升级并推动产业发展,同时激发企业开发更多创新产品,促进“科技+体育”、“科技+文化”的融合 [10] - 火炬传递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科技成果,展示了科技创新如“火”与实体经济如“炬”的结合,预示未来科技产品将更深入地改变人类生活 [11]
同心之火 照亮梦想(全运会来了)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火炬传递活动概况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炬传递于11月2日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同步进行,首次采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创新模式 [8] - 火炬传递包含从深海采集的“源火”、四城传递的“圣火”,最终汇聚成象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同心之火” [8] - 上午四城分别传递,下午汇聚广州融火,直观呈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 [12] 科技应用与创新 - “源火”通过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琼东南“海马冷泉区”1522米水深处采集甲烷气体并现场原位合成可燃冰,再通过特种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实现深海引燃 [9] - 团队成功自主研制“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让甲烷气体实现稳定控制与高效燃烧,火焰呈现湛蓝色 [9] - 在深圳市莲花山公园,人形机器人火炬手“夸父”以高度拟人的姿态完成百米传递任务 [9] - 直升机搭载火炬飞越40公里,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 [9] - 广州火炬传递路线共11.6公里,其中火炬手跑动传递4.8公里,其余6.8公里由无人驾驶车辆载着火炬转场 [10] - 火炬传递深圳站的50组火炬手中,有3名院士参与 [10] 城市特色与氛围营造 - 香港火炬传递从特区政府总部出发,延伸至启德体育园,彰显国际都会风采 [12] - 澳门火炬传递从特区政府总部到大三巴牌坊,体现历史与现代交融,以舞龙舞狮表演拉开序幕 [12] - 广州火炬传递从镇海楼到海心沙,展现千年商都底蕴与现代化活力 [12] - 深圳火炬传递从莲花山公园迈向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弘扬特区精神,青少年合唱团唱响《春天的故事》 [12] - 深圳大学有近百名师生校友作为运动员、裁判员参与赛事,众多青年志愿者投身赛会服务 [12] 火炬手构成与精神象征 - 来自各行各业的200棒火炬手参与四城传递 [12] - 火炬手包括因“自制火箭”而出名的高中生王裕宁 [9]、竞走奥运冠军刘虹 [14]、比亚迪集团腾势汽车总经理李慧 [14]、深圳网约车司机黄天华 [15]、轮椅医生吕慧翔 [15] - 广州站第二十棒为团体火炬手,由1名主火炬手和6名助跑火炬手组成,均为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其党支部书记郑诗华所在服务中心通过就业帮扶、权益维护等服务带动2万余人就业 [15]
广东海洋经济领跑30年,加速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8:11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成就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4] - 广东已拥有超8万家涉海企业,其中“四上企业”近6500家,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力军[6] - 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1] 海洋科技装备创新成果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为4500米级,作业负载能力强,可搭载多种探测工具,十年来累计下潜超过700次[1][3] - 突破6000米级深潜关键技术的“海星6000”遥控与“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亮相[1] - 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场景拓展至海洋立体观测、资源探测、环境监测、工程维护及水下安全保障[3] - “海聆”波浪能发电装置破解观测设备长期供电难题,“三栖智巡”机器人实现水空跨介质智能巡检[1] 海洋产业发展重点与战略布局 - 海洋科技发展围绕深海重型装备与智能无人系统并肩作战,以及“空天陆海潜”一体化智能协同探测作业两条主线展开[2] - 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构成经略海洋的“坚强两翼”[2] - 广州南沙着力提升航运枢纽能级,推动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并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5] - 广东将积极依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全面强化海洋高端资源要素聚合力[4]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 - 深海能源,特别是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商业开发,将带动数千亿规模的深海装备产业发展[3] - 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深海清洁能源勘探开发高度依赖于智能深海装备[3] - 广东沿海蕴藏丰富清洁波浪能资源,波浪能发电装置作为一种海工装备,未来将在深海采矿等多种场景发挥重要作用[2] - 可再生能源与海洋装备正在加速融合,大力开发海上风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 海洋金融与区域合作新举措 - 粤港澳三地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举措[5] - 澳门发挥“自由港+中葡平台”优势,打造海洋供应链金融平台,助力广东海洋企业融入全球市场[5] - 建议整合产业基金,依托广东高校实验室资源,共同培育海洋科技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三链融合”[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潜力 - 海洋生物在极端环境中产生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物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基础[5] - 海洋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但从研发到产业化周期长、投入大[5] - 香港具备国际化科研实力与资本活力,澳门可发挥对外窗口作用,三地联动可构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平台,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6]
南财V快评:深海火焰 护航全运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9:38
深海科技与可燃冰产业化 - 全运会火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区”采集可燃冰并成功引燃,是一次深海高技术装备的集中检验 [1]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启动建设,建设周期5年,目标之一是为可燃冰的绿色开发提供支撑 [1] - 可燃冰被视为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其产业化将带动从勘探开发、装备制造到能源应用的整条产业链 [1] 区域协同与模式创新 - 赛事筹备首创“一赛事一次跨三境”和“前置查验、封闭运作、无感通关”等新模式,探索解决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高效流动难题 [1] - 跨境协同经验未来可复制到商贸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助于降低区域内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大湾区一体化注入活力 [1] 体育科技融合与产业机遇 - 大型赛事成为科技应用的“超级试验场”,带动场馆升级、数字转播、智能装备需求,AI导盲眼镜、无人驾驶救生艇等产品已亮相 [2] - “体育+科技”融合为相关技术提供落地场景,能催生新的消费业态 [2] 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 - 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2] - 近五年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6.8% [2] - 从“梦想号”超深水钻探船到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广东正从“靠海吃海”转向“科技强海” [2]
“水火相济”海底奇观如何实现——探秘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背后的技术力量
科技日报· 2025-10-10 17:19
活动核心亮点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于10月9日在广州举行,首次从南海1522米深处海底成功采集可燃冰作为“源火”[1] - 此次活动是全球体育运动史上的新纪录,首次在深海海底获取绿色“火种”[1] - 火种采集过程通过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3] 技术实现与创新 - 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实现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采集及引燃可燃冰[1][2] - 科研人员于9月18日远程操控“海马”号下潜至1522米海底冷泉渗漏点,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并利用船上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成功引燃气体[2] - 科技攻关团队重点突破深海可燃冰原位收集技术、多通道气体流量精确控制技术、燃烧环境维持及燃烧产物处理技术三大技术难题[4] - 团队自研深海专用超高清4K相机,克服深海高压、黑暗环境挑战,完整记录采集过程[4] - “海马”号具备下潜至4500米深海的作业能力,可承受相当于小手指指甲盖上1吨多的压力[4] 战略意义与产业影响 - “深海采火”创意旨在贯彻绿色办赛理念,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元素和科技实力[2] - 活动将战略性清洁能源、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及核心装备等元素有机融合[2] - 此次成功采集展现出我国在高端无人深海装备、超深海能源探测及采集引燃关键技术领域的前沿进展[5] - 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的领先地位[5]
这簇“源火”来自南海深处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火种采集事件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残特奥会火种于10月9日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采集成功 [2] - 火种“源火”采集自南海1522米深处,由“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海底实现点火 [2][3] - 火种采集寓意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火种后续将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进行传递 [2][4] 深海科技实力 - “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自主研发,可下潜至1522米海底 [3] - 采集技术为在海底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原位合成固态可燃冰并通过专门装置实现超深水点火 [3] - 船上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传输至海底引燃气体,成功采集“源火” [3] 区域海洋科技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和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展现科技力量 [2] - 广州南沙已形成“1+2+N”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包括2个大科学装置和多个国家级及省部级海洋创新载体 [4] - 此次海底采火是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突破,体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4]
深海逐梦 燃“冰”成炬——十五运会“源火”在深海成功采集
人民网· 2025-10-09 16:47
科考作业概述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执行“源火”采集任务 [1] - 作业过程包括“海马”号潜水器下水前准备、海底作业及返回水面等关键环节 [4][5][6] 作业执行细节 - 下水前工作人员对搭载在“海马”号潜水器上的采火装置进行调整 [4] - 作业期间工作人员在科考船控制室内遥控潜水器及采火装置在海底进行作业 [5] - “海马”号潜水器完成“源火”采集后从海底返回并浮出水面 [5] 采集成果处理 - 采集成功后工作人员在科考船甲板面从“海马”号潜水器的采火装置中取出火种 [3] - “源火”采集组副组长沙志彬使用引火棒将“源火”转移至专用的“源火”盒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