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金融
搜索文档
走向下一个“蓝色十年”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19 12:07
创新成果发布 - 全球首个面向深海典型生境的多模态大模型“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发布,标志着在深海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4] - 中国首个“遥感-重构-预测”全链路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发布,已完成研发与业务化部署,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深度透视与前瞻预测[4] - 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发布最新一期《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系统评估亚太地区在海洋生态健康、经济增长等五个支柱领域的进展和成效[5] 产业投资与合作 - 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发布,首期募资规模达20亿欧元并配套设立100亿元人民币基金,启动规模分别为2亿欧元与2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向海洋信息与数字孪生、蓝碳经济等领域[7] - 鹭江创新实验室达成三组重要合作,包括与钦实集团等设立海洋产业基金、与福州新投等发起规模10亿元的合作基金、与厦门创合鹭翔设立海洋发展领域投资基金[7] - 2025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19个项目进行签约,合计签约额超过139亿元[8] 深海生物制造发展 - “深海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在深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物制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9] - 成立由24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为创新中心的科研布局、技术攻关及产业转化提供高水平智库支持[9] - 三位院士的报告深入阐述深海生物制造在代谢工程、功能分子发现、新药开发等方向的最新进展,指出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是落实“蓝色经济”与“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10] 国际规则与治理 - 中国批准《BBNJ协定》,开启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的新篇章[13] - 会议指出《BBNJ协定》对航运、渔业、深海采矿等产业带来影响,建议在相关产业加快统筹部署和转型升级以把握发展先机[15] - 围绕《BBNJ协定》对深海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建议做好国际法向国内法转化,推动深海生物产业从技术研发向市场化应用转化[16] 海洋文化交流 - 海洋周期间举办下谭尾公益市集、海洋科学开放日、青少年水下机器人挑战赛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连接人们的生活与海洋[20][23][25][29] - 第十九届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吸引国内外26支顶尖船队参赛[31] - 第十八届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滨海游艇市集免费开放,旨在推动游艇成为大众消费,丰富市民滨海休闲生活[33]
这些沿海大市,要开始“抱团”发展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2 00:11
海洋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0.5个百分点 [1] - 我国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面积大于10平方千米的海湾有150多个,多地正探索发展海湾经济 [1] 海洋城市群发展模式 - 全球约60%经济总量集中于港口海湾及其毗邻区域,75%大城市和70%工业资本分布在海岸带100公里范围内 [2]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通过香港、深圳、广州"黄金三角"协同发展,形成多中心格局,三地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实现"1小时产业闭环",响应速度较单核城市提升50% [7] - 大湾区海洋城市群目标包括2030年集装箱吞吐量1亿标箱、R&D占比超5%(2025)、氨燃料船舶占比15%(2035)、航运融资规模5000亿元(2030) [9] 区域协同与分工 - 香港定位国际航运中心,深圳定位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州定位海洋创新发展之都,三地产业重点分别为高端航运服务、海洋高端装备和船舶制造 [17] - 珠海、东莞、惠州为二级节点,中山、江门、肇庆为三级节点,澳门、汕尾、阳江为四级节点,形成多层次协同网络 [21] - 深中通道将深圳与中山通勤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30分钟,深珠高铁规划中 [23]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上海拥有12家科研院所、13所涉海院校、20余家市级创新平台,支撑其"海洋经济第一城"地位 [23] - 深圳筹建海洋大学,办学规模约8000人,南方科技大学增设相关专业 [23] - 深圳探索与香港深度融合的海洋法律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支持建设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24] 其他区域发展动态 - 山东以青岛为中心构建海洋城市群,青岛聚焦海洋前沿技术研发,烟台承接海工装备制造,威海发展"海上粮仓" [9] - 浙江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甬舟铁路加速建设中 [9][10] - 2024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天津5659.5亿元,青岛5513.2亿元,深圳5409亿元 [1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央广网· 2025-07-08 17:0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呈现强劲发展态势[1] - 海洋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1] - 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4] 海洋装备与技术突破 - 国内首制160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实现三项历史性突破(国内船东第一单、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1] - 该船舶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670万棵树的碳汇效应[1] -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23口井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海上气田[1] - 通过自主技术攻关实现深水油气装备全链条能力提升[2] 海洋新能源发展 -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LHD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稳定运行,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提高利用率[3] -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迈入世界第一方阵,聚焦规模化利用与场景拓展[3] - 推动构建海上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海洋能与海上生产活动融合[3] 区域海洋经济布局 - 江苏上线全国首家海洋蓝色金融平台,提供蓝色贷款、保险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4]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全国第一,着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海上新广东"[4] - 各地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模式,建设海洋强省[3][4] 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5] - 培育海洋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发展新动能[5]
政策“东风”劲吹,海洋经济有新动作
国际金融报· 2025-07-02 20:53
政策导向与顶层设计 - 中央财经委员会明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1]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 - 长三角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发展规划,上海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备体系,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1387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市GDP的21.1% [4] 上海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规划 - 上海海洋产业存在结构性短板,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5] - 协同发展机制不足,跨领域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临港产业集群效应未充分释放,创新转化能力薄弱 [5] -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提出,到2030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2035年超700亿元,计划建立市级海洋产业发展基金 [5] - 上海长兴岛和临港新片区的双核布局将推动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海洋药物等细分领域突破 [6] 江苏海洋经济布局 - 江苏推动海洋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变,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水下智能装备、海洋信息产业等新业态发展提速 [7] -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35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 [7] - 南通以"江海河联运"特色枢纽为锚点,驱动船舶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实施"全域向海"战略 [10] 浙江海洋经济创新驱动 - 浙江将海洋前沿科技前瞻布局作为重要抓手,《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实施四大工程 [7] - 浙江成立海洋产业项目招引培育工作专班,推进"引航、盯引、筑基、育强"四大行动,聚焦临港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旅等领域 [8][9] 区域特色与物流创新 - 江苏南通"船边直提"模式大幅提升物流效率,货物卸载与通关时间缩短至两天以内,降低企业成本 [11] - 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呈现差异化与协同化特点,上海侧重高端航运服务业和海洋金融,江苏聚焦海洋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浙江突破海洋科技和文旅 [11] 全球海洋经济前景 - 经合组织预测,到2030年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增加值比重2.5% [10] - 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前景广阔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