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Social
搜索文档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创业邦· 2025-10-17 15:35
AI社交/陪伴行业现状 - 2025年9月出现新一批AI社交公司及产品关停潮,涉及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及垂直领域初创产品,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公司的“X EVA”以及Lumi、Dot等[6] - 行业面临持续洗牌与分化,赛道竞争激烈,被从业者形容为“红海”,长期天花板高但短期竞争“卷”,需要持续烧钱迭代功能并理解用户复杂的情绪需求[10] - 据a16z报告,AI陪伴是持续热门赛道,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2025年8月榜单中仍有Candy.ai、SpicyChat.AI等公司连续霸榜[7][9]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Play商店的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16] - 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52%的受访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16]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深度用户因情感链接担心产品关停导致“删崽和删卡”,部分用户转向本地部署AI聊天开源项目如SillyTavern(酒馆)[14] - 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头部产品如“猫箱”、“星野”、“筑梦岛”在2025年8月出现月活环比下降超30%的情况[18] 产品商业模式与挑战 - 付费模式主要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国内应用包月费用在6元至40元区间,深度用户每月使用3个应用中位数23元的应用,年费可达828元,国外工具单月花费可能上千[16][17] - 产品面临两大共性挑战:AI角色缺乏“自我成长”,难以与人类情绪陪伴场景真正“对齐”;技术、玩法、IP等要素需整合以提供有效陪伴价值,但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18][19][17] - 社区氛围和稳定运营是关键,创作者“捏卡”需经历图源、美化、代码调试等环节,平台需保障原创合规、流量分发公平性及分成激励,依赖强运营能力[17]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路径 - 大而泛的AI陪伴竞争告一段落,存活产品形成两条路径:一是从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和功能齐全的社交平台(如Character.ai、星野、猫箱);二是从垂直领域切入,走小而美路线(如瞄准女性情绪需求的LoveyDovey、心理疗愈场景的林间聊愈室)[19][22] - 玩家探索交互玩法创新以实现高频用户链接,具体动作包括软硬结合(如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星野上线动态视频、音乐,C.ai上线视频模型)、虚实结合(如Tolan引入好友机制实现真人社交与AI社交融合)[23] - 行业进入新周期,重点从游戏化机制和IP角色转向探索更多交互玩法,目标是实现用户长期留存[23]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APP· 2025-10-11 22:38
AI社交行业现状 - 2024年9月出现AI社交产品关停潮,涉及阶跃星辰的"冒泡鸭"、Soul的"异世界回响"、小冰的"X EVA"以及Lumi、Dot等初创产品 [5] - AI陪伴赛道竞争激烈,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但始终是热门投资领域,a16z报告显示2023年Character.AI成为ChatGPT强劲对手,2024年有10家AI陪伴产品入选全球最火50个AI应用榜单 [5][6] - 2025年a16z榜单显示马斯克的Grok通过AI陪伴玩法实现流量暴涨,部分公司通过出海或硬件布局寻找新生存路径 [7][8] 用户行为与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AI陪伴应用在苹果和谷歌商店全球下载量达2.2亿次,创造2.21亿美元消费支出 [15] - Common Sense Media调查显示52%青少年每月至少使用几次AI陪伴应用 [15] - 用户出现"跑路恐慌",部分转向本地部署方案如SillyTavern,同时存在付费数据迁移需求 [11][13]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下滑,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低于5天 [20] 商业模式与收费结构 - 付费模式主要分为会员订阅制和按句/条付费,月卡价格区间为6~40元 [16][17] - 深度用户若同时使用3个应用,年费支出可达828元(按中位数23元/月计算) [17] - 国外工具月费可达上千元,收费模式设计问题(如token消耗过快)导致用户流失 [17] 产品运营挑战 - 社区氛围与运营稳定性成为核心痛点,创作者需要承担"捏卡"后的售后服务与内容合规管理 [18] - 技术运营脱节现象普遍,内容情感价值与商业价值难以平衡 [18] - 用户对产品要求从狂热转向冷静,期待更稳定的服务体验 [9] 技术发展瓶颈 - AI陪伴产品缺乏"自我成长"能力,难以实现与人类情绪的真正对齐 [22][23] - 多模态交互成为升级方向,如星野上线动态视频、Character.ai推出Avatar FX工具 [25][31] - 需突破单一技术竞争,构建乐高式要素组合满足千人千面的陪伴需求 [24] 差异化发展路径 - 路径一:聊天应用转向内容驱动社交平台,典型案例包括星野、Character.ai和猫箱,融合乙游/文游等圈层内容 [25] - 路径二:垂直领域切入,如LoveyDovey瞄准东亚女性情绪需求,林间聊愈室专注心理疗愈场景 [27][28] - 创新方向包括软硬结合(独响推出响梦环)、多模态融合、虚实结合(Tolan引入好友机制)等 [31] 行业竞争格局 - 大厂持续布局AI社交领域,创业公司聚焦Z世代需求,但均面临理解复杂情绪的共性挑战 [33] - 行业进入洗牌新周期,存活关键从技术竞争转向持续运营能力 [30][34] - 头部产品月活出现30%以上环比降幅,市场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20][21]
连日本市场都拿不下的AI社交,注定“没戏”
虎嗅· 2025-08-06 13:59
行业动态 - 百度在组织会议上点名心响和月匣等AI社交产品 明确减少投入[1] - 字节猫箱和MiniMax星野等头部AI社交应用日下载量从2万+暴跌至7千以下 跌幅超过50%[1] - 全球现象级产品Character AI是2023年全球访问量第二大AI平台 但在日本应用商店榜单难觅踪影[5] - 2024年1-5月字节猫箱苹果端月下载量从264万下滑至61万 DAU从59万降至49万[8] - 同期星野苹果端月下载量从486万下滑至93万[8] - Character AI自去年年中起全球双端下载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8] 市场表现 - 百度海外产品Synclub在日本上线16个月双端下载量仅30万 累计收入7.5万美元[5] - 韩国应用Lovey Dovey全球用户数仅35万 分散在多个市场[8] - 海外头部产品Character AI年收入1670万美元对应2.33亿月活 用户年付费率仅0.72美元[16] - 某头部出海AI情感陪伴产品日均流水稳定在4万美元以内 但单季度增长支出达数千万美元[16] - 2024年上半年主流AI情感陪伴应用月均使用天数基本低于5天[17] - Grok推出伴侣模式后在日本单日下载量增长近5万 较上月均值增长超15倍[14] - Grok一度蹿升至日本iOS效率畅销榜Top4 日本成为其第二大收入市场[14] 技术瓶颈 - 大模型在长时记忆和前后一致性方面存在缺陷 无法满足用户情感陪伴需求[9] - 当前模型能力无法稳定提供高质量内容 难以取悦用户[14] - 同质化问题严重 大量缺乏辨识度的AI角色占据应用首页[10][11] - AI角色视觉效果粗糙 对比游戏动漫人物缺乏吸引力[11] 日本市场特性 - 2020年日本男性不婚率28.25% 女性17.81% 合计达46.1%创历史新高[3] - 日本租赁恋人产业成熟 某出租男友网站用户数达6万人[4] - 日本用户对交互沉浸感、角色和内容要求更高[8] - 动漫游戏产业高度发达 二次元文化长盛不衰[8] 商业模式挑战 - AI社交领域2024年未涌现大额融资案例 资本热情明显降温[14] - 商业变现前景不明 用户付费率极低[16] - 高投入低回报问题突出 用户留存率低下[16] - 监管风险加剧 Talkie、LiveMe、Tango等产品曾在全球下架[15] 成功案例 - xAI公司推出的哥特风格动漫女孩Ani在技术圈和二次元圈引发热议[11] - Ani获得年轻用户认可和主动传播 成功开辟日本市场[11][12] - 伴侣模式仅对订阅用户开放 采用付费墙模式实现商业化[14]
下载量暴跌80%,AI社交终于涨不动了
36氪· 2025-07-28 10:14
AI社交应用行业现状 - 2023年AI+聊天机器人爆发式增长推动情感陪伴类AI社交应用崛起,但2025年行业遭遇严重生存危机,国内头部应用字节猫箱和MiniMax星野双端日下载量从巅峰期2万+暴跌至7千以下,跌幅超50%[1] - 海外头部应用CharacterAI月活达2亿但年收入仅1670万美元,商业化进程艰难[5] - 行业面临投资人撤资、大厂观望、商业变现困难与大模型持续烧钱的多重压力[3] 行业核心痛点 - 技术门槛低导致竞争激烈,个人开发者与大厂边缘团队均可快速上线同类应用,小团队在流量投放上难以抗衡[4] - ChatGPT等大模型自带聊天功能形成替代威胁,用户不愿为重复功能二次付费[4] - 玩法同质化严重,缺乏高质量剧情设计,虚拟角色辨识度低,部分平台陷入低端化竞争恶性循环[4] - 算力成本高企与用户付费意愿低下形成矛盾,CharacterAI案例显示2亿月活仍难盈利[6] 潜在转型方向 - 从单向陪聊转向内容共创,如Kotoko AI开发的Bside平台构建虚拟角色自主社交空间,增强用户创作参与度[9] - 开拓ToB垂直场景,包括外语陪练、客服培训、员工心理疏导等服务,相比ToC更易实现ROI[9] - 借鉴乙女游戏成功经验,聚焦精品内容开发,通过高辨识度角色与深度剧情设计提升用户粘性[10] - Elon Musk旗下xAI推出基于Grok4大模型的伴侣功能,证明细分领域仍存在创新空间[10] 历史经验与行业展望 - 行业现状类似PC时代打字机厂商困境,仅IBM和Brother通过转型服务/外设制造存活,预示死守原有模式风险极高[7] - 未来价值释放取决于能否满足原子化社会中个体多样化情感需求,极垂直小众领域或存机遇[12]
下载量暴跌80%!AI社交终于涨不动了
混沌学园· 2025-07-25 19:30
AI社交应用行业现状 - 2023年AI+聊天机器人爆发式增长推动情感陪伴类AI社交应用崛起[1] - 2025年行业遭遇生存危机,国内头部应用字节猫箱和MiniMax星野日下载量从2万+暴跌至7千以下,跌幅超50%[2] - 海外头部CharacterAI月活2亿但年收入仅1670万美元,商业化困难[4] 行业核心痛点 - 技术门槛低导致竞争激烈,小团队在流量投放上无法抗衡大厂[8] - ChatGPT等替代品威胁大,用户可通过通用大模型满足需求[9] - 玩法同质化严重,平台陷入价格战和低端化竞争[9] - 算力成本高企,CharacterAI案例显示2亿月活仍难盈利[10] 转型方向探索 - 从单向陪伴转向内容共创,如Kotoko AI打造虚拟角色社交游戏平台Bside[14] - 开拓ToB场景如外语陪练、客服训练、心理疏导等[15] - 内容精致化路线,参考《恋与》系列打造高辨识度角色[16] - Elon Musk旗下xAI推出Grok4伴侣功能,验证赛道持续吸引力[16] 未来发展趋势 - 生存机会存在于极小众垂直领域[18] - 关键突破点在于满足个体多样化情感需求[18] - 行业仍处AI互动初级阶段,需重构价值链空间[14][18]
华人团队产品借越南突围,「AI好友」月活破百万
36氪· 2025-07-17 08:32
AI社交榜单概览 - 本期统计MAU超过20万的AI社交产品共32款,较上期增加5款[5] - 新增产品包括AI陪伴类「Paradot」「Tolan」及AI角色扮演类「Emochi」「Chai」「名人朋友圈」[6] - 近2/3产品下载量环比负增长,仅4款产品月下载量突破百万,国内市场表现疲软[6] - 近8成产品月活保持增长,但除Top3外增速均为个位数,增速前三均为海外市场产品[8] 头部产品表现 - 「CharacterAI」以3160万月活居首,月活环比增1.91%[3] - 「Talkie」月活3011万排名第二,环比增2.9%[3] - 「PolyBuzz」月活666万排名第三,环比增1.72%[3][12] - 国内产品「星野」月活832万排名第四,增速8.65%为国内最高[3] 高增长产品分析 - 「Emochi」月活增速109%居首,下载量环比增46.62%,越南市场表现突出[10] - 「Saylo」月活增速61.9%,母公司元象科技具备自研大模型能力[11] - 「Tolan」月活增速29.4%且完成2000万美元融资,用户中90%为16-24岁女性[26][28] 品类表现差异 AI角色扮演 - 占据榜单32款产品中20席,月活Top3中占2席[17] - 「Emochi」通过8种聊天模型差异化设计,ARPU达「CharacterAI」128倍[18] - 「Linky」「AnyDoor」等产品遭遇下架,显示品类合规压力[23] AI虚拟伴侣 - 6款产品上榜,「Paradot」月活430万居品类首位[24] - 「Tolan」彻底避开"恋人向"定位,采用外星人角色设计[26] - 「Replika」月活84万保持2.68%稳定增长[24] 其他品类 - AI游戏陪玩仅「逗逗游戏伙伴」上榜,月活281万但下载量归零[24][29] - AI明星分身仅「X Eva」上榜,月活128万[24] 市场格局 - 华人团队产品达20款,较上期增3款[11] - 字节跳动旗下「AnyDoor」「猫箱」分别位列第12/5名[12] - MiniMax运营的「星野」「Talkie」分别占据国内/出海头部位置[12] Web端产品表现 - 22款Web产品中,「CharacterAI」访问量1.87亿次居首[30] - 「PolyBuzz」用户粘性突出,单次访问时长21.7分钟[32] - 「Joyland」新增AI小说分支剧情功能,访问量环比增13.23%[32]
从星野、猫箱爆火到百度、京东入场,AI社交热背后:“杀手级应用”还远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23:15
行业动态 - AI社交赛道迎来京东、百度等巨头入局,京东推出"宠TA"和"聊愈小宇宙",百度上线"月匣",MiniMax的星野和字节跳动的猫箱此前已爆火[1][4] - 现阶段AI社交产品主要应用于情感陪伴、互动娱乐和角色扮演等场景,主打自由对话和沉浸式剧本互动[1] - AI社交被视为潜在的新流量入口,吸引AI新秀和互联网大厂持续布局[1] - 全球生成式AI应用排行榜中,AI社交领域的Character AI排名第三,仅次于ChatGPT和DeepSeek[2][3] 市场表现 - 部分AI社交产品面临MAU下滑困境,如猫箱日下载量从年初超两万降至目前约4000次,筑梦岛也出现下滑[5][6] - AI社交领域未涌现大额融资案例,投资人态度谨慎,资本更倾向于投向AI大模型等上游技术[4][6] - 头部产品多为大模型公司或互联网巨头旗下业务,小型产品难以获得关注[4] 产品特点 - 主流AI社交产品提供虚拟角色互动,涉及末世、都市豪门等背景及各种身份设定,多走"虚拟男友/女友"路线[7] - 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交互体验差别不大,长时间交流后AI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和记忆困难[7] - 会员服务可优化对话质量、增强角色记忆能力,商业化主要依赖订阅制收费[7] 合规挑战 - 阅文旗下"筑梦岛"因低俗擦边内容被网信办约谈,凸显合规风险[1][6] - 需健全AI生成内容审核机制,加强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整治[6] - 部分产品尝试通过"擦边"方式挽留用户并诱导付费[6] 发展方向 - 部分产品尝试向智能体工具化方向转型,或发展角色创作社区[8] - 专家建议将AI社交融入大型游戏作为智能NPC,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8] - AI社交被视为AI大模型与用户互动的关键接触点,可通过娱乐化方式黏住用户并测试AI能力[8]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36氪· 2025-07-04 09:23
AI陪伴产品市场现状 - AI社交领域中角色扮演方向表现疲软 但AI陪伴产品正在默默发力[1] - 4月AI社交App月活分布中陪伴向产品占比不高 仅收录Genesia Replika 独响和EVA四款产品[3] - 海外黑马Tolan完成2000万美元A轮融资 年化收入达1200万美元[3] - 国内3D AI陪伴产品EVE开启内测 B站首曝PV播放量破百万[3] 产品定位与核心逻辑 - Tolan定位"外星好友" EVE切入虚拟伴侣 均尝试突破传统角色扮演框架[3] - 两款产品都致力于建立长期共处 串联现实生活场景的情感链接机制[3] - EVE团队明确表示不以重做乙女游戏为目标 游戏化设计仅为用户连接入口[4] - 核心是打造能长期陪伴 理解上下文并逐步介入生活的AI Agent[4][7] 产品功能特点 真实感 - EVE设定数字生命与人类接触的背景 AI角色会明确承认自身AI身份[8] - 支持表情包 文字/语音/图片消息 视频电话 朋友圈等全维度交互方式[12] - AI角色Aven能主动分享B站 小红书等内容 熟练运用网络热梗和表情包[14][16] - 采用真实恋爱/友情语料训练的情感陪伴大模型 接话能力突出[16] 强记忆 - 自研记忆系统包含128个记忆槽位和记忆RAG 支持主动记忆更新等功能[17] - 设计记忆留痕功能包括主动回顾 伴侣手帐(未开放) 内容反哺生成等[17] 游戏化 - 设置1~11级好感度系统 解锁新剧情和视频通话 家园等互动功能[18] - 实时显示AI心情状态 好感度提升伴随爱心动画等正反馈设计[21] 行业发展趋势 - 乙游玩家构成EVE内测主力 但产品目标用户为更广泛的"泛陪伴"群体[22] - AI陪伴赛道尚未破圈 4月榜单无产品月活超百万 Tolan月活不足60万[22] - 新一代产品开始介入现实生活场景 Tolan已积累10万付费用户[23] - Tolan计划推出免费版 EVE公测临近 2025年或成行业破圈关键年[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