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冒泡鸭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APP· 2025-10-11 22:38
以下文章来源于硅基研究室 ,作者kiki 硅基研究室 . 智能时代前沿观察者 作者:kiki,题图来自:AI生成 今年9月,一批AI社交公司发布关停或通知,这之中,既包括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等中型企 业,如阶跃星辰To C产品"冒泡鸭"、Soul旗下的AI应用"异世界回响"等,也包括一批垂直领域的初 创产品,如定位AI情感分析的Lumi、由前苹果设计师Jason Yuan创立的情感陪伴应用Dot等。 "硅基研究室"还了解到,AI社交早期产品、小冰公司旗下的"X EVA"目前也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 册渠道。 这不是AI社交产品第一次面临"关停潮"。自ChatGPT爆发后,AI社交产品就层出不穷,也被视为最 卷的赛道之一。 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最强劲的对手,AI陪伴是榜单上最热门的应用类别之一。 2024年,a16z在当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 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Janitor.AI、candy.ai、SpicyChat.AI、DreamGF.AI、Chub.ai 等。 到了2025年, ...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36氪· 2025-10-11 15:56
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最强劲的对手,AI陪伴是榜单上最热门的应用类别之一。 2024年,a16z在当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Janitor.AI、 candy.ai、SpicyChat.AI、DreamGF.AI、Chub.ai等。 又一批AI社交公司与产品悄悄「死亡」了。 今年9月,一批AI社交公司发布关停或通知,这之中,既包括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等中型企业,如阶跃星辰To C产品「冒泡鸭」、Soul旗下的AI应 用「异世界回响」等,也包括一批垂直领域的初创产品,如定位AI情感分析的Lumi、由前苹果设计师Jason Yuan创立的情感陪伴应用Dot等。 「硅基研究室」还了解到,AI社交早期产品、小冰公司旗下的「X EVA」目前也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这不是AI社交产品第一次面临「关停潮」。自ChatGPT爆发后,AI社交产品就层出不穷,也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 但AI社交或陪伴并非全是坏消息。如果对比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全球AI应用跟踪调查不难发现,AI ...
又一批AI社交产品悄悄“死亡”了
虎嗅· 2025-10-11 15:05
"硅基研究室"还了解到,AI社交早期产品、小冰公司旗下的"X EVA"目前也已关闭充值和新用户注册渠道。 这不是AI社交产品第一次面临"关停潮"。自ChatGPT爆发后,AI社交产品就层出不穷,也被视为最卷的赛道之一。 但AI社交或陪伴并非全是坏消息。如果对比风投机构a16z近三年全球AI应用跟踪调查不难发现,AI社交/陪伴其实一直都是热门赛道。 2023年,Character.AI被视为ChatGPT最强劲的对手,AI陪伴是榜单上最热门的应用类别之一。 2024年,a16z在当年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AI陪伴已成为主流,有10家产品入选"全球最火的50个AI应用"榜单,如Poly.AI、Crusho.AI、Janitor.AI、 candy.ai、SpicyChat.AI、DreamGF.AI、Chub.ai等。 今年9月,一批AI社交公司发布关停或通知,这之中,既包括大模型明星公司、社交公司等中型企业,如阶跃星辰To C产品"冒泡鸭"、Soul旗下的AI应 用"异世界回响"等,也包括一批垂直领域的初创产品,如定位AI情感分析的Lumi、由前苹果设计师Jason Yuan创立的情感陪伴应用Dot等。 到了20 ...
AI六小龙踩过的那些坑
混沌学园· 2025-09-01 19:58
核心观点 - 国产AI六小龙(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面临产品同质化、战略摇摆、技术壁垒不足等挑战,DeepSeekR1的崛起加剧行业竞争压力,但部分公司仍保持技术竞争力[2][3][7][9] 产品与商业化困境 - C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生命周期短,两年内推出数十款应用,虚拟陪伴、聊天搜索、效率工具领域死亡率最高,例如阶跃星辰的"冒泡鸭"因DAU不及头部产品一年内并入其他业务[3] - B端市场被华为、阿里健康、腾讯医疗等巨头垄断,创业公司如百川智能在医疗AI领域缺乏资源与渠道优势[4] - 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研发资源浪费导致用户审美疲劳[3] 战略失误与团队动荡 - 零一万物战略摇摆:出海工具PopAI表现亮眼(九个月ROI接近1、千万用户、年经常性收入近千万美元),但跟风推出国内版"万知"后失败,导致资源分散、产品三个月下线[6] - 战略反复横跳(开源/闭源、B端/C端)造成团队分裂,2023年底至2025年中零一万物核心技术骨干频繁流失,包括核心成员谷雪梅和产品负责人曹大鹏[6][8] 技术竞争与行业格局 - DeepSeekR1以不足600万美元成本训练出媲美OpenAI-o1的模型,颠覆行业规则,对闭源模型公司构成压力[7] - 大厂入局加速技术壁垒瓦解,阿里通义千问、字节豆包在技术、资源、生态上远超创业公司[7] - 行业排名显示,阿里Qwen3 235B 2507和DeepSeak V3.1居全球第一梯队,GLM-4.5、MiniMax M1-80k、Kimi K2仍占据第二梯队[9] 发展经验与行业反思 - 需保持战略定力而非追逐热点,避免资源浪费和团队分裂[8] - 用户体验优先于技术参数,产品需解决实际问题[8] - 平衡技术与商业化,避免过度技术开发或盲目买量[8] - 行业可能无法容纳六家独角兽同时壮大,幸存者需通过转型垂直赛道寻求机会[12]
AI 六小虎,谁能先跑通「盈利模型」?
36氪· 2025-07-17 18:42
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资本博弈 - MiniMax完成近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超40亿美元 正在筹备赴港上市 [1] - 智谱推进潜在IPO计划 拟募资3亿美元 市场估值达400亿元 [1] - 零一万物放弃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计划 与阿里合并 退出六小虎阵营 [1] - 百川智能收缩金融教育To B业务 聚焦AI医疗领域 [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阿里 字节 DeepSeek等头部玩家入场挤压创业公司生存空间 [2] - 李开复断言中国最终仅剩3家大模型公司:DeepSeek 阿里 字节 [2] - DeepSeek 豆包 腾讯元宝占据大模型应用75%以上月活跃用户 [7] 商业化路径探索 - 智谱商业化进度最快 覆盖To B和To G业务 实现稳健营收 [3] - MiniMax依赖C端产品Talkie海外营收 但产品在美日市场下架 [3] - 月之暗面C端产品Kimi日活曾居前列 现被头部挤压仅占零头 [6] - 阶跃星辰商业化未跑通 主推智能问答助手与智能体产品 [6] 公司战略调整 - 智谱放弃企业服务规模化 全面转向To G政务项目 [11] - MiniMax发布基座与多模态产品 转向API模式B端收费 [12] - 阶跃星辰停运C端产品"冒泡鸭" 转向To B智能终端合作 [11] - 月之暗面推出MoE架构基础模型Kimi K2 强化C端布局 [12] 技术人才流失 - 六小虎体系超20位核心成员离职 含智谱首席战略官等关键人物 [8] - 智谱2025年上半年技术骨干流失严重 商业化部门多人离职 [11] - MiniMax未设立独立交付团队 面临B端业务转型挑战 [12] 技术发展瓶颈 - 六小虎大模型版本迭代显著放缓 智谱2025年无突破性升级 [9] - 行业转向"垂直深耕+多模态落地" 差异化能力成竞争关键 [12][13]
看完 1289 个死掉的 AI 产品,我发现这些需求就不该用 AI 解决
36氪· 2025-07-07 15:33
AI应用赛道现状 - AI应用淘汰率极高,国外平台Dangai整理的「AI坟场」名录显示1289个产品已关闭或停止运营,其中2025年新增200多个[2] - 失败产品中聊天机器人占比接近40%,辅助代码类产品超过20%,包括曾融资7750万美元的明星搜索产品Neeva[4][9] - 套壳产品占比高,如AI搭讪台词生成器「AI Pickup Lines」仅运营数月即关闭,硬件领域代表Humane的AI pin因功能缺陷遭遇市场负面评价[6][7] 失败原因分析 - 产品功能娱乐性大于实用价值,应用场景单一难以满足复杂需求,如MaskrAI(名人肖像生成)和Oinionate(辅助决策)[6] - 套壳产品面临双重竞争:同类产品比拼与大模型功能更新的替代压力[9] - 创业公司在通用搜索等赛道难以抗衡巨头,Neeva在谷歌/微软垄断下最终失败[9] 大厂表现与挑战 - 国内Minimax拥有多个SOTA级自研模型,但首款AI伴侣产品Glow因80%内容涉黄被下架[10] - 字节跳动「猫箱」、阅文「筑梦岛」等大厂AI伴侣产品均因尺度问题被整改或停运[12] - 即便具备模型和算力优势,产品运营中的合规与内容管理仍是关键挑战[15] 情感陪伴赛道特点 - 2023年全球Top50 AI应用中8款属于陪伴类,代表产品包括CharacterAI和Replika[16][17] - 该赛道满足现代人情感需求,但盈利模式困难,多数采用订阅制或游戏化氪金玩法[20] - 国内AI伴侣应用月活普遍下滑,如筑梦岛2023年12月月活骤降14%,使用时长减少50%[22] 商业模式对比 - Replika付费用户比例超50%,2024年月收入稳定在200万美元,CharacterAI虽用户量更大但变现乏力最终被谷歌收购[24] - 赛道呈现两极分化:深度小众用户付费意愿强但市场有限,海量用户难以转化[26] - 部分公司尝试转型,开发非恋爱型AI陪伴(如游戏陪玩)以规避监管和盈利压力[22]
“大模型六小虎”多高管离职:商业化靠掘金B端,试水端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16:52
核心观点 - 大模型行业面临商业化压力 高管离职频发 商业化路径尚在探索中 [1] - 行业分化出C端和B端两条商业化路径 但C端面临付费意愿低困境 B端更注重ROI [2][3] - 技术部署存在云侧与端侧之争 云侧API模式盈利压力大 定制化方案盈利能力更强 [4][5] 商业化现状 - 2025年行业面临商业化大考 "大模型六小虎"中已有十余位高管离职 包括多位商业化负责人 [1] - 主动披露收入的公司极少 智谱AI 2024年商业化收入同比增长超100% 平台日均Tokens消耗量增长150倍 [1] - MiniMax 2024年预测年化收入达7000万美元 全球300余个大模型中仅少数实现初步商业化探索 [1] 客户定位路径 - C端路径代表包括MiniMax(视频生成产品海螺AI/AI陪伴应用Talkie)/月之暗面(Kimi助手)/阶跃星辰(AI助手跃问/开放世界冒泡鸭) [2] - B端路径代表包括智谱AI(虽推C端产品智谱清言但偏B端)/零一万物(聚焦零售电商/AI2.0数字人)/百川智能(医疗核心场景) [2] - 零一万物战略从"坚决做ToC"转向2024年全面聚焦B端 收缩C端业务 [2] C端商业化挑战 - 超八成用户拒绝为对话功能付费 多数用户同时使用多个免费模型抵消体验限制 [2] - 主要通过订阅实现价值 但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流量困局 [2] B端商业化特征 - 企业对于生成式AI投入预算增加 但越来越重视投入ROI [3] - 目前难以给出确切ROI中位数 因多数企业AI应用仍处价值发现和初期探索阶段 [3] - 已实现正向收益场景集中在快速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领域 如AI辅助软件开发/自动化营销文案/知识管理与报告总结 [3] 技术部署模式 - 普遍采用云端训练+云端推理 依赖公有云厂商算力 [4] - 云侧核心盈利方式包括按API调用次数或Token量付费 以及定制化解决方案收费 [4] - 纯API调用模式因产品同质化/难以深度满足场景需求导致盈利压力大 规模效应较难达成 [4] - 定制化行业模型盈利能力较强 头部厂商通过"通用大模型+行业精调"模式向制造业客户收取单项目数百万元费用 [4] 端侧部署发展 - 智谱AI2025年与珠海市合作搭建"城市级GLM大模型"覆盖端侧 阶跃星辰将智能终端列为重点场景 [4] - 端侧部署需从硬件厂商手中竞争 且面临技术挑战加大研发成本 [5] - 大型AI模型计算存储需求与终端设备有限资源(算力/功耗/内存)存在天然矛盾 [5] - 业界通过模型压缩/知识蒸馏技术使模型"小而美" 芯片厂商推出集成NPU等专用硬件支持端侧AI [5] - "端云协同"成为务实路径 终端部署轻量级模型处理高频任务 复杂请求调用云端模型 [5] 产业化方向 - 深度垂直化是方向之一 通用大模型需与金融/医疗/法律/制造等行业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形成专用AI [3] - 参照互联网发展历程 AI产业可能遵循从B端到C端再到B端深化的演进路径 [2]
行业头部App被约谈!AI陪伴“擦边”争议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2 08:22
行业监管动态 - 筑梦岛APP因AI生成低俗内容被上海网信办约谈 要求整改审核机制并加强未成年人内容清理 [1][3] - 国内多款AI陪伴产品曾因类似问题被下架 包括Glow、X Her、未伴等 [7][9] - 监管趋严导致厂商升级敏感词过滤机制 但用户反馈体验下降明显 [7][8] 市场格局与玩家 - 全球Top50 AI应用中8款为AI陪伴产品 其中6款涉及NSFW内容 [1] - 国内月活Top10垂直AI应用中5款为AI陪伴 星野(663万)、猫箱(537万)、筑梦岛(91万)位列前三 [4] - 头部玩家包括MiniMax、字节跳动、阅文等 腰部玩家如wow、冒泡鸭、X Eva等 [4][6] 商业模式困境 - 行业普遍依赖荷尔蒙驱动 80%用户使用场景涉及擦边内容 [7][9] - 变现模式以订阅制为主(12-14元/月) 结合抽卡、冲榜等游戏化付费玩法 [10] - 2024年末多数产品月活下滑 筑梦岛月活下跌13.8% 使用时长降45% [11] 产品转型方向 - 头部公司转向"内容创作社区"或Agent智能体赛道 [11] - 部分企业探索非恋爱型陪伴 如游戏陪玩(逗逗游戏伙伴)、宠物陪伴(回音岛) [12] - 行业共识需在吸引力、变现与合规间寻找可持续模式 [13] 资本与运营动态 - 筑梦岛2023年8月内测 2024年1月独立运营并获1000万美元融资 [4] - 腰部玩家运营压力大 X Her、冒泡鸭已中止或缩减业务 [10][11] - 字节跳动(猫箱)成为少数保持月活增长的企业 [11]
AI陪伴“擦边”争议背后 行业陷入商业迷茫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1 18:33
监管与合规问题 - 筑梦岛APP因AI生成低俗内容被上海网信办约谈 要求整改审核机制并加强未成年人内容清理[1] - 国内多款AI陪伴产品曾因类似问题遭遇下架或停运 行业监管警铃持续响起[2][6] - 筑梦岛虽设未成年人模式但实际未有效限制聊天尺度 存在色情擦边及猎奇内容输出[3] - 2023年3月MiniMax旗下Glow因用户大量擦边内容被举报下架 2024年5月X Her被央视点名露骨擦边[6]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AI陪伴赛道被视为ChatGPT之外最有希望的垂直应用场景 国内月活Top10中5款为陪伴类应用[4] - 第一梯队玩家为星野(663万月活)、猫箱(537万月活)、筑梦岛(91万月活) 均由头部互联网公司孵化[4] - 主流产品采用"虚拟恋人"模式 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演绎提供亲密体验 但普遍存在擦边营销现象[6][8] - 行业高度同质化 80%产品聚焦恋爱关系 仅少数尝试游戏陪玩或宠物陪伴等非恋爱路径[11] 商业模式与变现挑战 - 行业普遍依赖荷尔蒙需求吸引用户 因其最易激发付费冲动但不可持续[2][9] - 头部产品采用订阅制(12-14元/月) 结合基础服务与抽卡/冲榜等游戏化付费玩法[9] - 筑梦岛2023年8月内测 2024年1月获阅文等1000万美元融资 但月活下滑13.8% 使用时长降45%[3][10] - 部分公司转向内容创作社区或Agent智能体 弱化情感陪伴定位[10][11] 产品体验与用户反馈 - 厂商升级敏感词过滤机制后用户抱怨体验下降 出现"回复人机化""剧情卡壳"等问题[7] - 虚拟角色需保持人设连贯与剧情流畅 但合规收紧限制AI创作能力[7] - 用户可通过训练引导AI输出擦边内容 认为这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6] - 产品经理指出未成年人内容边界清晰 隔离用户群体是解决合规问题的关键[7]
六小龙留不住字节大神
投中网· 2025-06-20 15:58
字节系高管在AI行业的流动 - 前字节皮皮虾负责人张心皓调离核心岗位,转为顾问虚职 [4][5] - 前今日头条用户产品负责人张前川改任MiniMax产品顾问 [5] - 前字节剪映产品经理明超平从月之暗面离职创业 [6] - 近两年已有超20位字节系高管投身AI创业 [14] AI四小强战略调整 - 从模型和应用双轮驱动转向技术优先策略 [6][27] - 月之暗面停止投流并确立技术优先目标 [27] - MiniMax将重点从商业化转向技术迭代 [27] - 智谱AI将训练下一代基座模型作为最高优先级 [27] - 阶跃星辰重申追求AGI的决心 [27] AI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AI六小龙缩减为四小强(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阶跃星辰) [6] - DeepSeek崛起引发技术优先的行业转向 [26] - OpenAI计划夏季发布GPT-5 [36] - DeepSeek预计7月发布V4模型 [37] - MiniMax发布支持100万token的M1推理模型 [34] AI应用领域发展 - AI编程成为热门赛道,Cursor估值达200亿美元 [16][17] - 明超平创业公司新言意码瞄准AI Coding领域 [15] - 2024年主流玩家推出比肩GPT-3.5/4的模型 [22] - Kimi曾采取激进投流策略追求Super App路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