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蛟龙’号
icon
搜索文档
点赞!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中国能源报· 2025-10-06 11:49
国庆假期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我国多领域捷报频传,多项大国重器实现重要突破。 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主机全面开建 10月1日, 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 重达400余吨的底座成功安装就位,将用来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BEST主机, 标 志着这一大国重器主机全面开建。 未来,该装置在国际上将首次验证演示核聚变发电, 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西塔调试成功 10月1日,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即将全系统试运行。 这座电站由两座高达200米的吸热塔、近27000块定日镜组成, 全系统调试成功后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电。 每一面定日镜都像"追光的向日葵":上午太阳偏东,镜子就朝东给东塔送光;下午太阳偏西,它们立刻转头服务西塔, 让阳光"两头不 跑空" 。 我国双潜器在北极深海实现多个首次 在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完成考察任务中,"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次下潜。 AG6 00 "鲲龙"批产第三架机总装下线 近日,我国大型民用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批产第三架机(1103架)总装下线并圆满完成生产试飞 ...
全球首个、关键突破!国庆假期大国重器捷报频传
齐鲁晚报· 2025-10-06 08:36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我国多领域捷报频传,多项大国重器实现重要突破。 01 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主机 全面开建 10月1日,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建设取得关键突破,重达400余吨的底座成功安装就位,将用来承载总重 约6700吨的BEST主机,标志着这一大国重器主机全面开建。 未来,该装置在国际上将首次验证演示核聚变发电,有望在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02 全球首个"双塔一机" 光热储能电站西塔调试成功 这座电站由两座高达200米的吸热塔、近27000块定日镜组成,全系统调试成功后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 电。 03 我国双潜器在北极深海 实现多个首次 在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完成考察任务中,"蛟龙"号在北极冰区实现首次下潜。 每一面定日镜都像"追光的向日葵":上午太阳偏东,镜子就朝东给东塔送光;下午太阳偏西,它们立刻转 头服务西塔,让阳光"两头不跑空"。 04 10月1日,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即将全系统试运行。 吊装完成 10月4日,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取得新进展。平陆运河三大枢纽之一的青年枢纽人 字门大型吊装工作全部完成。 △AG600"鲲龙"飞机批 ...
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上海证券报· 2025-08-14 01:48
海湾资源开发与管理 - 建议以"一湾一策"引导差异化发展,优化海湾开发保护格局 [1] - 需加强海湾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的整体评估 [1] - 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优化整合,打造特色海湾产业体系 [1] 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LNG运输船等体现建造能力全球领先 [2] -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创10909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2]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 [2] 海洋科技短板与规划 -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3] - 加快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3]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在海南启动,提供2000米以上梯度试验环境 [3] 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 - 自然资源部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 [4] - 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139处,2024年海水产品产量825万吨,增加值超千亿元 [4] - 山东开展"蓝色种业"创新行动,推进渔业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生产 [4] 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 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联合8国科研机构参与 [5] - "蛟龙"号国际航次搭载8国科学家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 [6] - 中国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生境、蓝碳等领域 [6] 海洋经济与贸易发展 - 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同比增40 1%和33 7% [6] -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跃升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瓜达尔港向物流枢纽转型 [7] - 福建开通直航厄瓜多尔航线,盐城港开辟中东约旦新航线 [7]
全景式展现中国海洋发展图景 《向海而行》今日开播
央视新闻· 2025-06-08 15:41
节目概况 - 系列节目《向海而行》将于6月8日—12日在CCTV-1播出 央视频 央视网同步上线 [1] - 节目围绕"资源宝库""逐梦深蓝""耕海牧渔""碧海银滩""蓝色脉动"五大主题展开 [4] - 通过20余个鲜活故事串联中国海洋发展实践 [6] 内容亮点 - 展现南海"深海一号"能源站 "蛟龙"号 "奋斗者"号深潜器等科技成就 [6] - 记录福建澳角村产业转型 厦门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等生态实践 [6] - 呈现辽宁大连LNG船技术突破 全球开源海洋环境预报模型等国际合作 [6] - 包含"明阳天成号"漂浮式风电 可燃冰试采等硬核科技突破 [8] - 展示海南三沙生态修复 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等民生案例 [8] 制作特色 - 深入码头 实验室 养殖工船等一线场景采访科研人员 渔民等群体 [8] - 运用航拍延时 数据可视化 动画演示等技术手段 [11] - 通过"雪龙2"号 "梦想"号等"国之重器"镜头展现科技发展 [11][14] 行业数据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5] -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多个产业跻身全球前列 [15]